台湾之行 家国山河梦 文艺与小清新的天堂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2.jpg

台湾不是一个星期可以游遍的,如果要环岛的话,只能是蜻蜓点水而已。一个星期游遍一座城市都堪称勉强,特别是像台北这样的城市。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非经年累月不可。即便在一个地方出生成长的人,要用言语表达故乡,大多数人也是浑浑噩噩不知所然。网上有很多台湾游记,美仑美奂,文字很优雅,照片拍的也很艺术。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多读读还是有益的。从美景中悟出更多意味,这就需要用心思考,搞点文艺出来。如果说还想更深一步领悟,从地缘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那就需要研究些历史与政治了。


去一个地方,最美的是什么呢?是内心的想象,也就是脑补。如果有事后的回味,那多是理性的分析了。


云和山的彼端


台湾的魅力在于,同样的中华大地,同样的华文族群,就像一个平行世界,处处相似而又深刻不同。有台湾的导游说,我们跟大陆人没什么不同,也就是所受的教育不一样而已。与大陆的整齐划一不同,台湾多元文化并存,比较丰富自然。民主最大的好处,大概就是真实吧,不需要谁向谁报告。大多数人看起来,长着一张没有被欺负的脸。当然啦,美国佬们就看起来更加奔放热情了,那就是个性的自由发挥。


印象中的台湾是什么样的?澎湖日月潭,琼瑶剧梅花三弄,单机游戏《轩辕剑云与山的彼端》,资讯产业主机板基地。在过去,这些都给大陆带来了深远影响。如今呢?有些早已远去,有些现在是即将被大陆改变甚至同化,或者说中和吧。


到一个地方旅游,若图方便仅为看看山水街市,跟团即可。若想稍微深入了解些风土人情,从一些具体的事务中提炼些看法,非自由行不可。去台湾的自由行,需先去户口所在地出入境办通行证,再去天猫上办入台证,然后网上买机票定酒店。可能的麻烦点一在紧急联系人,二在收入证明。


上海虹桥机场,隔着玻璃,光线明亮。看飞机起飞,毫无声息,给人感觉就像是就算两机相撞,也只不过是绚烂如烟花。飞机渐渐起飞,人群变成蚂蚁,高楼变成积木。晚霞映照,江流入海,其间一片陆地,可是崇明岛?恍惚间,引擎轰鸣,已在云层之上,日落西沉,一望无际。


云层穿梭,到台北时,底下已是一片灯火辉煌,小激动。降落桃园机场,映入眼帘的是机场挂着一面大大的青天白日一国旗,这就是中华民国了?以前好像哪里看到,如果是台湾的航空公司,播音员有可能会报“欢迎来到中华民国一台湾地区,请……”,这个东方航空当然不会,有的只是请注意这个请注意那个。


台湾的经济与文化


台湾的经济起飞比较早,又因为多地震,房子都是偏低层的,低矮斑驳的马路和墙面,看起来是没有大陆的开发区壮观。但是各个小巷子里会种上各类植物、小草,给人的感觉并不杂乱。店面各有特色,绝对不是千篇一律,好温馨精致,看久了适应了,感觉到的是来自肺腑的舒服,比高楼大厦润眼多了。融入到街头巷尾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独特之处:干净、精致、文化、随和、热情、真诚的本质。


游台湾的人,可能会觉得很多城市的景象,看起来破破烂烂的,不像大陆高楼开发区林立,哪怕是鬼城。台北高楼比较多,其中有最着名的101大楼。它以棋盘式的街道布局,主干道以“忠孝仁义信”命名,兼顾了三民主义儒家八德,其它多以中国各个省份的地区来命名,类似上海。新竹则是资讯产业的集中地,高雄的经济发展貌似也不错。而在其他中小城市,则是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虽没有大的经济发展,但也没有造成社会和时代的断裂感。


地方上,大型的像沃尔玛的超市挺少见,有的只是7-11、全家等小超市。特别地,还能看到不少的福利超市,里面音响放的是国军的光辉事迹纪录片,那么很明显,是安慰一些国民党老兵用的。有别于大型的连锁超市,各个地方有很多小而美的店,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游客驻足。老板可以依兴趣自由发挥营造店面,而不必受公司商场的体制束缚。只是有些地方,那样的小本经营,会有些萧条之感。若是依赖陆客来台,依赖外来资源,则将失去自主之力。


台湾的东部地区,铁路沿线多是海岸和山川,人烟相对稀少,对大陆的兴趣可能低些冷淡些。西部铁路沿线的有些地方,则也有一片热火朝天工地的感觉。


当然,也看得出来,台湾确实有产业空心化的问题,除了旅游业,其它经济上的亮点不多。受限于几百年并不算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产业也存在的足够文艺却些许肤浅,以至于难以更加深刻,更具历史意味的情况。真如罗大佑的歌曲《亚细亚的孤儿》所形容,台湾像是孤儿,在大陆板块漂移后形成,在世界与时代的进程中发展。台湾岛还像海浪中的一艘船,无可避免要受大陆的影响而浮沉,乃至于依附。


由于曾长期受日治时期统治,风格也相应受影响。很多人觉得不该去日本旅游,但是虚心学习嘛,哪怕你认为日本是世仇,去也无妨。虽然日本这个岛国民族性有变态的地方,但确是个整洁美丽的地方。


在台湾,不必有什么问人恐惧症,绝大多数人都十分亲切友好。不会有语言不通的问题,热情大方、优雅从空、亲切自然,不紧不慢。当然客气容易,但那样一种散发出来的人情味,不是装得出来的。待客之道的话,不会像日本那样礼仪做的太过,而是能真诚、谦卑但温情。不过很显然,这些在年轻人身上在慢慢淡化,不过依然是善良、单纯的。台湾当地的人,甚至于很多的外国人,对于中国大陆人民普遍没信仰这件事很惊讶,他们认为没有信仰的人简直无法存活,信仰是规范一个人日常生活必要的存在。


“温良恭俭让”,台湾的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大概体现在了这五个字上面了。内心的笃定与温和的关怀心,是颇为难得的,让人明白做人的底线在哪,又从哪里去寻找到豁达的感觉。与有情人交谈,自然人生就别有趣味。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基本的信任,国民素质较高,运作整体成本应当是降低不少了。台湾的酒店没有一家需要交押金,不会查房,甚至租自行车都不需要先交钱,默认相信大家都是好人。台湾街头没有垃圾筒。夜市、居民小区附近,会有定时定点的垃圾车。当然日本韩国等也都一样,在韩国,有大陆游客把误垃圾扔到了邮筒里。


有的商店的招牌上面,会写着“全省”加盟的服务专线电话,当然啦,很多地方的文宣广告会写的是全国。这个全国当然是不包括大陆的,这不是广义上的“全国”。从小的教育里,台湾公民有“中华民国”的教育,所以有国家的概念,真的是一点都不奇怪。当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以及制度、文化上的千差万别,很多人有本土意识而没有大中华的意识,这也是在所难免的。


台北的街头广告,底下很多都有02开头的联系电话。那我们不禁要问,01是哪里,台北都要屈居第2?台湾的大城市不多,屈指可数的高雄的港口,排名曾到达世界第三,历史最悠久的台南,原来是府台所在。那么,答案是原国民政府的都城南京,01是留给它的。民国的旧都是北平,陪都是重庆,有网友就认为台北只能配称作“行在”。上一次广为人知,有被称作“行在”的都城是哪个?是南宋的临安,也就是杭州。


宋明两代的遗梦


南宋的临安城,因凤凰山地理限制,坐南朝北,美其名曰:坐断东南,不忘北归。但最后呢?歌舞升平,直把杭州作汴州,安逸久了,无心北伐。十二道金牌,拦住岳飞,梦断江南。最后倒是未亡于金,而是被蒙古人吞并。崖山海战后,10万宋人投海殉国,令人叹息。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同样的事情,在明末又发生了一次,即关外的后金即满清,入主中原。“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堪称十分残暴。南明永历帝封延平王的郑成功就聪明了,攻打南京失利,便谋求退守台湾。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后,直取台湾。这其间,有一名何斌的客家人献上台湾地图,讲解原住民形势,以及水路变化,古文描写十分有味道:


“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基隆、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攻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


永历皇帝被清兵追逼逃入缅甸,被送回给吴三桂而灭亡。不过康熙朝缺乏水军,开始以安抚招安台湾为主,与郑成功子郑经谈判二十余年,郑经以不愿剃发而拒绝。在郑经死后,政局混乱,灾害不断,清朝派施琅进取台湾。话说康熙时代用木头船都能解放台湾,现在60多年了都统一不了。同样的华人世界,一海之隔,独立是很难的,何况还有一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在。时久越久,台湾对大陆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也将会是越深刻,最后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交流中。


好在,元朝人对文化并无兴趣,也不介意汉人指桑骂槐的婉转讽刺,而能创造出元曲留给后世。满清就不同了,皇帝们大部分精通汉文但又时刻防范汉人,文字狱就是康乾盛世下的杰作。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不敢随意议论朝政甚至历史,只好探究经学考古,在“螺狮壳里做道场”。像是若写下“清风明月”、“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等诗词,可以算得上是重罪。满人的此等行径,为后来毛时代的思想斗争,所谓“一颗红心向太阳,灵魂深处闹革命”,埋下了伏笔。到了后世的反右运动,事情不像话到什么程度。比如一个人不说话,也可以安“莫须有”的罪名,说是“把对党和领袖刻骨的仇恨深埋在了心底”。乃至文革,以思想入罪、行政教合一的制度,为中国史上所罕见。


一个王朝,内忧外患是很可怕的。“闯王好,闯王来了不纳粮。”明朝后期的这句口号,说明苛捐杂税会失去人心,可是到了晚明,税多也是因为辽东战事紧急啊。闯王起自西北边区,辗转直达京师,先于外患后金的侵入关内。而满清若非内奸吴三桂,啥时进入还得两说。又如宋朝,它的灭亡,除了崇文抑文、军事不振,一个很大的原因也在统治阶级。文人士大夫享受了优渥的待遇,老百姓压力太大,农民起义不断,内忧导致了外患的问题越来越大。“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的《六国论》,借古讽今,看清了问题的实质。但没办法,宋朝积弱,游牧民族正势强,皇室早已被蛮族的金戈铁马吓怕了,只想歌舞助兴、偷安苟活。


历史是很相似的,不过悬疑在于未来将会如何。近一点的故事是,蒋介石要张学良好好读明史。这就是把他比作了吴三桂的意思了,一责其丢失东北,二责其勾敌犯上。在中原,这片土地上的先贤,曾有言“汉家烟尘在东北”,一切都是时势使然。人间大幕一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应该有幸来见证这一点吧。


民国的历史记忆


很多王朝,不是败给了外患,而是败给了内忧。国民党的部分精英分子,当年也像蒋介石一样,想尽办法推迟中日决战,而担负“和谈”的骂名,“攘外须先安内”,这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几年,在日军铁蹄侵略之后,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犹其金圆券施行后,彻底失去民心。当时的境遇,官民普遍厌战,政府若无外患,或可勉强维持慢慢恢复。奈何形势比人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共产党励精图治,饮马黄河,进取中原,怎么可能愿意接受国府改编,内战早已是不可避免之事,最后国府成了崩溃之势。在大陆败亡迁至台北后,在反思日记中,蒋认为是党国既非亡于中共,亦非亡于俄美,而是亡于创党精神丧失,党纪涣散。


只不过,事情刚开始,倒还不是那样的。北伐胜利后,国民党曾一度意气风发,与共产党决裂、中原大战胜利、东北易帜,使中国获得了表面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也曾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十年”,为抗日打下了最低限度的基础。日本不能接受中国的统一与强大,军部遂挑起事端,向中国内陆地区进兵,叫嚣“三月亡华”。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蒋号召全国抗日,在庐山发表着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人称“小诸葛”、军功卓越的白崇禧,在地方上第一个响应抗日。当时白已有威名,日本报纸的头条报导,称“战神莅临南京,中日大战不可避免”。他与李宗仁放下蒋桂的个人恩怨,以家卫国为己任,请缨北上抗战,与广西数千万人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抗战到底,提出“游击战补助正规战,以小胜积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拖垮日军消耗其力量,与敌军论持久战”的策略,被蒋介石采纳。依赖于德式装备,黄埔子弟们在上海打出了气势,破了日本三月亡华的美梦。有外媒评论称,“(上海)十周之英勇抵抗,已足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的荣誉,此乃前所未闻者”。而在之后的台儿庄大捷、长沙会战、武汉会战中,也是可圈可点。我们当然应当知道,光凭小兵张嘎、地雷、地道战似的儿童团,是无法战胜高度机械化的日本鬼子的,没有苏联武器的源源不断的援助,特别是交给共军的日本关东军武器,也是很难战胜国民党的。


话说,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人的思辨还是非常理性的,在对待中日问题上,有如下精辟之语:“须知,在第三国领土上对抗共产主义,并非防共协定之目标。我们认为,日本的做法实已违反防共协定,因为日本阻碍中国之团结统一,导致了共产主义在中国之成长与蔓延,而其最后结果将驱使中国投入苏联怀抱。日本因此不能期望获得德国的支持。”


早在1920年代初,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已准确地预测这一结局,他说:“尽管苏俄布尔什维克会像美国那样地标榜‘解放人类’,但实际上它比沙皇帝国主义更精明能干,更富有扩张性。……因此,俄罗斯之重返亚洲、侵占蒙满,不是不可能的。届时,它控制了满洲,也就能决定性地影响北京(1927年改名北平”——引者)。凡此,只有在日本和美英两国交战的情况下,才是可行的。”


由于与日军关外对峙、关内周旋了八年有余,国军大部分饱受战争摧残,战斗力严重不足。但是,即使如此,在内战初期,也还是保持着胜利的纪录。


194645月间,白崇禧指挥的国民党军队,乘着缅甸胜利的余威尚在,美式装备弹药充足,在东北四平打败林彪部队,并乘胜追击。当孙立人部已接近哈尔滨,眼看就要全歼林彪部队、拿下整个东北之时,马歇尔却蛮横干扰,迫使蒋介石下了停战令,并把白崇禧调离战场。林彪部队得到喘息,很快获得新装备而重整旗鼓,但国军则士气丧失,一蹶不振。这是蒋介石一生最后悔的事之一。白崇禧之子、文学家白先勇着《父亲的憾恨》一文(载于台湾《当代》杂志)说:“在马歇尔压力下,下停战令而非追击令,实为蒋氏后半生所有错误中的最大错误,‘四平一战乃国共成败之枢纽’”


而在同年8月,中共以贺龙、聂荣臻部十几万兵力发动大同战役。傅作义奉命增援,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获得大胜,此后华北野战军一蹶不振。随后,发表一封《致毛泽东的公开电》,其略云:“延安毛泽东先生:……最近由于你们背弃诺言,围攻大同,政府以和平解决的努力、均告绝望之后,本战区国军才迫不得已采取行动,救援大同,解救大同二万军民。然你们相信武力万能,调集了十七个旅,五十一个团之众,企图在集宁歼灭国军,城郊野战和惨烈巷战,继续达四昼夜,最后你们终于溃败了,是你们自夸所谓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贺龙、聂荣臻所部的全部主力。在这次战役中,你们摆在战场的尸体,至少在二万人以上,我们流着眼泪,已经将他们掩埋了。你们在溃退途中,因恐怖国军追击,竟至拼命奔逃,口鼻冒血,倒身路旁者比比皆是,这是一幅如何悲惨的画面。”“我不禁要问是谁杀死了他们。……如果他们是在你的错误指导之下逞兵猖乱祸国害民,那就是你杀死了他们,在夜阑人静时,你应受到责备,受到全国人民的惩罚。”据说,毛泽东读罢此信,当时说了8个字:“不报此仇,誓不为人。”


不过,在总体的政治宣传上面,国民党远不如共产党。当时的内战大环境下,共产党是相当得民心的。很多时候,笔杆子甚至要比枪杆子要厉害的多,社论及发言通常都是气宇轩昂,正义凛然:


“中国的缺点就是缺乏民主,应在所有领域贯彻民主”——1944612日毛泽东答中外记者团


不能因国民程度不高而拒绝民主,应用民主政治教育人民提高人民——《新华日报》1939225日社论《民主政治问题》


推行民主政治,主要关键在于结束一党治国。……因为此问题一日不解决,则国事势必包揽于一党之手;才智之士,无从引进;良好建议,不能实行。因而所谓民主,无论搬出何种花样,只是空有其名而已。唯有党治结束之后,全国人才,才能悉力从公,施展其抱负;而各党派人士亦得彼此观摩,相互砥砺,共求进步,发挥政治上最大的效果。有人说,国民党有功民国,不可结束党治,使之削弱。不知国民党今日的弱点,都是在独揽政权之下形成的。当其他党派起来竞争时,国民党只有更加奋勉、添加新血液、振起新精神,日趋进步。因此结束党治,不会使国民党削弱,只会使它加强起来。——《解放日报》19411028


……还有很多,这些都说的多好、多深刻、多动听啊。


随着土地改革、农村阶级斗争、苏联的援助,双方实力此消彼长。犹其自美政府于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起宣布断绝一切对华援助,八月复禁售剩余军火,正值战事进入决战之际,予国府民心士气以严重打击。当时国军数量虽仍占优势,然补给缺乏,影响士气,以致经常不战而退。当时,美政府亲共思潮泛起,对于国府的败亡采取了坐观其成的态度。美军按协议运送到北平的军火,“华北剿总”傅作义开箱时,发现数量不及批准的十分之一,而且多数器材残缺不全,有炮无架,有枪无膛,形同废铁。傅作义也是看到这一点,才最终绝望投降。


那么,美国为何要停止援助蒋介石以及国民政府?有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原因。有说法是,不止苏联,英美两国都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大陆,不仅仅是因为政治利益,甚至有一些不能言说的因素。也许可以说,轻视中国的帝国主义思想,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对于西方各国来说,资本主义与马列主义为小差别,西方文化与中华文明才是大差别。直到韩战爆发,美国的精英人士醒悟,认清民主的价值,才出手相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英国首相丘吉尔指出:“他的那种沉着、谨严而有作为的性格,给我以深刻的印象。这时,他的权威和声望正处在顶峰。在美国人的眼中,他是世界上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他是‘新亚洲’的一个斗士。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坚定地扞卫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人,同时他又强烈地反对共产党。美国各界人士公认,在这次战争获胜以后,他将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大国的首脑。后来,许多持有这些观点和估价的人们都抛弃了他们原有的看法。我在当时并不同意人们这样过高地估计蒋介石的力量,或中国在未来的贡献,然而,我在这里还是可以指出,蒋介石大元帅至今仍然献身于当时曾使他获得广泛声誉的同一事业,但是,后来他却在自己的国家中被共产党击败,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斯大林要求外蒙古独立时,则直接对蒋经国讲,“只要你们中国能够统一,比任何国家的进步都要快。军事力量可穿越外蒙古,直达西伯利亚。”这的确是斯大林的“肺腑之言”,他所以要侵略我们,还是害怕我们强大起来。因此,此人只顾目的,不择手段,千方百计来压迫、分化和离间中国及整个民族。


1949年,解放军连克要地,挡者披糜,以旋风之姿横扫大陆,如入无人之境。粟裕大军攻克厦门,渡江进犯金门。可是战争刚刚开始,风向忽然逆转,进攻古宁头登岛的一万四千解放军战斗三昼夜,全军覆没。最后金门海战,也算是天佑一民国啊。台湾从此没有统一下来,韩战爆发,美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情势稳定之后,国民党尊崇儒家思想,践行三民主义,以实施“清明政治”为目标。台湾成了亚洲四小龙,成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橱窗。


如今的政治格局,正是奠定于这50年代左右的国际与东亚情势。金门血战,以及当初的那一场向苏俄一边倒的“解放战争”,那一场保卫“中华民国”的抗争,意义在哪里?革命理想的坚持,还是自由的价值观念,或者为传统文明的延续?历史充满吊诡,但是终归在向前行进。


近代思潮的演变


有评论言,国民党未能适应五四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文明逆变),从而驾驭洪水猛兽(万民),使之变成铁板一块的战斗团体。这就是说,国民党既不能挟广土众民而外抗强霸,又不能绝祸因乱源而内清时局。何况战后初期,中国民生总崩溃、天灾人祸大爆发呢(此由一百多年来由外患内忧所造成,而归罪于一个危难受命而功倾国史之政府,实在是不公平)!


话说蒋介石青年时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研究新思潮,自觉、有计划地阅读《新青年》杂志,多次阅读《列宁丛书》,印象良好。直到作为孙中山的代表团前往苏联参观,看到了真实的苏联内部黑暗政治,认定其“主义与事实有别”,且对中国的边陲有侵略的企图。几个月的苏俄游,使他对苏联和共产党的看法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蒋介石表示对苏维埃制度很反感,对苏维埃政权开展的各种阶级斗争的形式感到不快。他在致廖仲恺的信中,言“其故在于中国人只崇拜外人,而抹杀本国人之人格,如中国共党员之在俄者,但骂他人为美奴、英奴与日奴,而不知其本身已完全成为一俄奴矣。”在研究左翼思潮后,蒋得出结论,认为一朝赤祸为乱,则国家与民族将万劫不复。蒋虽民族主义思想浓厚,但是有时也难免刚愎自用,不能因应时势团结大多数,至于成败利钝,也只能凭后人公论。


19491010日是国民党的“双十节”,作为基督徒的蒋介石凌晨4点即起床,早课完毕后,仍感心神不宁。就在两天前,前方来电显示:粤省西北与湘、黔军事已趋劣势。面对兵败如山倒的破局,六神无主的蒋介石只好以《圣经》卜问国民党的前途和自己的命运。一番凝神默祈之后,蒋介石闭着眼睛按住《圣经》随手翻开一页,然后用手指点在某处。睁眼看时,原来是《圣经·新约·使徒行传》第九章四十一节:“彼得伸手扶她起来,叫众圣徒和寡妇进去,把多加活活地交给他们。”在蒋介石看来,这句话“有彼得拯救多加,起死回生之象”,神情不由为之一振,祈诵道:“感谢上帝,使我中华民国得由忠贞子民介石之手,能使之转危为安,重新复兴也。”但蒋介石终究无力回天。1210日下午2时,他带着儿子蒋经国,在瑟瑟寒风中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逃亡台湾,从此一去不返。


蒋信奉基督只是表面现象,他说读起王阳明心学《传习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曾国藩家书,则入得家园,如鱼得水,也就是骨子里信的还是儒家的那一套。三民主义里的民族主义与民生主义先不论,民主与自由等思想从儒家观点来看虽然不能说源流一致,但当然也是精神上不相冲突的。蒋在某些思想上,可以说是旧时代的人,新时代的潮水涌来,悲剧或许也是注定的。但处心积虑建设国家,面对外侮绝不放弃抵抗,对于历史思潮也算是有先见之明,堪称无愧于历史与人民,终将赢得其应有的政治地位。


对大陆百姓来说,这是熟悉而又遥远的存在,源自几十年尴尬的刻意回避。文革前夕,毛泽东对法国记者说过,平生最后悔犯错的事就是更改了国号,搞得后患无穷。建国时,毛坚持说要沿用国号,不过底下人想当开国元勋,建议主席当刘邦以超过孙中山的地位。当时而言,这是皆大欢喜的,但留下了联合国席位与台湾“小朝廷”的问题。正统之争,关系到历史的封号及地位,谁才是“乱臣一贼子”的问题,这是熟读二十四史、皇权帝王思想颇为浓重的毛泽东,非常在乎的东西。


俄罗斯曾有一个学者羡慕中国,说你们遭受极端一共产一主义的情况比俄国要好得多。俄国是近70年的克格勃统治,残酷“大清洗”的政策,而你们中间有改革开放,还有台湾和香港两个地区。那么,从历史的眼光看,苏联解体后,国号恢复为俄罗斯共和国,连带着三色旗、国歌一并回去。而英吉利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包括德国联邦共和国在从君主专制进化为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中,也曾经多次分裂改过国号,不过最后都统一回到了第一共和国的名称。


前些天走亲访友,听闻上一辈人讲些历史趣事,像是“民间有传闻,说是锄尽共产‘草’”。共产‘草’,即空心莲子草,这是一种在阴沟间繁殖茂盛的草,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左右气氛比较肃杀,此说较为盛行。此草又称“革命草”,据说当年,凡是红军经过的地区,便繁殖茂盛起来。还有一事,说是60年代初台湾国军在浙江地区密布暗线,蕴酿起义,民间甚至还有人定好了军区司令,最后事泄,不了了之判刑了事。令我骇然的是,老人家还总结了原因,说是当年中国人穷啊,只好跟着共产党走,与其饿死不如造反。唉,之所以有人饿死,那也是内忧外患,有人造反嘛。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社会控制还没那么严密。民变如同瘟疫,极具传染性,又如同荒漠上的野草,一点就燃。


大陆民众,长期经受一个党的宣传教育,沐浴在党国的光辉之下,从小喝着所谓西方思想中国化的狼一奶长大,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是够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治理想破灭、经济大潮兴起、拜金思潮泛滥之际,人们也终于渐渐明白,应该从沉重的革命思想中解脱出来,以轻松睿智的态度对待历史,也更应该为自己活出真个性,活出大自在。


民国的现时思考


如今的台湾,强调的是政治和解,建立了228受难者公园,以及白色恐怖纪念碑。甚至,为当初被枪杀的共产党员与左翼人士,建立了“马场町”纪念公园。这些,都为海峡这边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当然啦,与对岸党国当年偏好直接肉体消灭所不同的是,这边的党国喜欢的是思想工作的法宝,施行“精神一迫害”。当然,彻底醒悟、思想实在不能洗脑过来的,还是要清洗的,甚至再收个子弹费,不然就没张一志一新、遇一罗一克、林一昭等什么事了,莫不是受尽屈辱而死。因为根据阶级斗争的理论,需要分清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前者强调忠诚教育一颗红心,后者嘛,不必当人看了。这正好呼应了一种需求,一种在满清下台失去皇权崇拜几十年后人心奴性的思归,中国人老百姓不能没有皇帝啊,这心灵是要没有寄托的呀。可是,这不新鲜了,两百多年前,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南部农民不习惯共和制,造反的口号也是“我们怎能没有皇帝”,引出拿破仑建立风云一时的帝国。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若思想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虽然,有太多的历史包袱,想要无惧任何的思想流派?诚难矣。但从漫长历史时看,物极必反,总有一天,一切都将不再是问题。敏感词也总有容量限制,前朝往事、当局秘史等一切,也将不再是禁忌。称“当局政府”,如此称呼,显得我不像是大陆人士倒像是海外人士,非也,是因为读史书多了,而多了一种超脱感。毕竟,在华夏漫长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政府都烟消云散了,无论是贤明的还是残暴的。


犹记得,当初的我,思想也还是非常主旋律的。虽然对历史有一些疑问及黑幕,有些归之于野史,有些则为当时执政者开脱,认为是其不得已。就我个人而言,是如何转变思想?因为排日、排法等活动掀起之际,奉旨游行、转移视线之举层出不穷,令人迷惑不解之时,耳边响起一个声音,该“科学上网”、翻土墙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是如何的了。随着连续几天如饥似渴对历史真实的了解,人生观、历史观整个颠覆。因为谎言终将只是暂时的,两相对照,真实不辨自明。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抗战的真实历史令人动容,而这,已经表明了一切。


有网友评论说,国民党离开首都南京,依然把南京的梦留到了80年代。台湾朋友们,都是读着中华民国一首都在南京的教科书长大的,他们可能记得不台湾南部山水的名字,但却不会记不得大陆内河的走向。台北的建筑看起来乱糟糟,因为在以前都没有怎么规划,101大楼也是近年本土化后的产物——在他们的心中,以后要回首都南京的,把台北建设那么好做什么?


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家国上面还是有尴尬的。若论经济发展整体实力,大陆迟早或者很多早已远远甩下台湾一大截。但若论政治文化软实力,大陆历史包袱太多积怨甚深迟早遇到坎,狂风暴雨都未可知,而台湾百姓社会平和、民众安祥,没有后顾之忧,又可以正统自居。统独问题,台湾百姓也不大会主动去谈起这个话题,不会像大陆的狂妄者会谈过几年就要统一你们了。几年前,蓝绿之争甚嚣尘上,甚至可以说是有人挑动,其实并无意义,分辨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才有意义。


国民党这样一个外来的政权,对于台湾一岛及金门马祖等地来说,架构太大了,加在台湾上实属大材小用。国民党是在清末历史动荡的大时代发展起来的,以富国强民、驱逐北方蛮族和帝国主义影响为己任,天生没有小家碧玉的细腻气质,与台湾文艺小清新的格调不搭,时间久了越显脱离本土而格格不入。而民进党呢,则发自本土,呼唤自我及在地文化,有着小家子的局限性,比较强调民主与进步。当然,当初如果没有国民党的再次执政,能否促进民进党反思、清除贪腐,以至于在政治上更进一步更加成熟也未可知。


也正如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所讲,刘备荆州集团到了益州,诸葛亮数度北伐,也曾遭到蜀地官员的抵制。而江东孙氏进占东吴,也曾大开杀戒,“业非积德之基”。最终三国统一,司马昭灭蜀后,就将原属荆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官员都调回中原,实施“蜀人治蜀”。八王之乱后,晋室东渡,在刘裕立宋建立南朝后灭亡,最后回归江南大族的统治。而所谓的五胡乱华,中原大地在经历南北朝几百年的长期分裂之后,于隋唐之际重归一统。易中天的历史观点逻辑严密堪称深刻,联系到他跑到厦门教书,什么厦大漂亮的理由,我总感觉不是巧合,没那么简单,或许就是有着内心的小情怀吧。


假若没有港台,大陆恢复中国文化要慢很久,有些则只好失传了。好在,文革时很多也只是精神改造,不像苏联大清洗肉体消灭,改革开放后,修正分子们就又纷纷出来了,希望在民间啊。但若没有对岸的参照引导,在黑暗中的摸索,任着“摸着石头过河”,总是旷日费时。在这点上,台湾的“灯塔”作用,不可忽视。官方曾经宣传“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但苏联已经没有明天了,有识之士者,应该积极思考,为华夏民族找寻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中国历史上,由南向北行军胜利的,远的如朱元璋的大明开国,近的如北伐军势如破竹战胜北洋势力。北方中原的地势较南方为高,军事政治上常常占据有利。但是文化血脉的保留,存续华夏礼仪教化等方面,南方独有优势,从而影响北方。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乱华,东晋及宋齐梁陈等南方朝代得以存续汉文化。唯一一次是在元朝,南宋整体覆没,因此有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的说法。当然,转型中的华夏大地多灾多难,还有四一九之后,文一革,八一九之后,等等。穷兵黩武,权力来源不正当,为了掩盖历史而一错再错,与民争利。却不知,台湾的出路在哪里?


如今台湾的“民国政府”,受限于民主制度,也只能行“为选民负责”的策略。军事反攻的梦想早已破灭,政治反攻也不敢提,甚至不敢想、不敢做。但最不济,也应当且已经像南北朝时期定都建康的东晋及之后的宋齐梁陈,在汉家文明上对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一样,对大陆起深刻影响。就像金庸武侠风吹遍两岸三地,台湾地域大香港几十倍,政治体制、经济文化上的影响力也可以是更为深远的。大陆的“改革开放”,施行部分的资本主义,可以说就是港台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政策的翻版。当然,“礼失求诸野”。在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文明虽然几度取材于南方,从南方汲取北方消失了的东西,但最终在广度和维度上超越南方,完成统一。虽然道路曲折,但前景应当还会是光明的吧。


在蒋经国的时代,可以用儒家道统个人魅力而团结大多数,形成一个家国的感觉。但在失去党国偶像伟人、传统儒家思想淡去、讲求小而美本土化的今天,实在有难以为继的意味。马英九施政上失去民心的悲剧,实在是有着大环境的因素。换句话说,这是好事,于马英九其个人理想政治上的失败,恰是民主宪政上的成功。


如今的台湾当局政府,远没有七、八十年代的国民党政府在经济规划上有魄力、能力与远见,也谈不上团结和清明,这可以说是民主的代价。议会政治、民主选举的喧嚣过后,政治人物畏于舆论,施政上缩手缩脚。又因为外部的压力使然,并无实质骄人的成绩。但历史上,真正贤明的君主又能有几个,更多的是昏君和庸君吧?相较而言,民主才是最不坏的制度,应当群策群力,完善选举与议会制度,使其有能力甄别人材、革故鼎新,才是正途。


对于两岸有心的国人,只好默默观察,友好面对,又能如何呢?大陆当政者,或许期望的是随时局发展,大陆足够强大到可吞并或者同化台湾,这当然是有难度的,很容易引起反弹。而台湾有识之士,或许期待的是大陆时局有变,亦可观中原之政,至少减少整个大陆倾覆过来的压力。跟时间赛跑,到底要多久,这就谁也不知道了,天意吧。


…………


如果再去台湾,想弥补一下此次观光的遗憾,看看金门、澎湖,再游下阿里山、柳营、清静农场,回垦丁冲个浪,看下花莲七星潭,观九份、淡水,逛台北的诚品书店等等。


以下是一些分集游记,及相关的照片记录,根据本次的旅程,大致划分为10个部分。若有不当之错误,还请读者见谅。


1、欢乐台北



2、魅力宜兰


3、美丽花莲


4、清凉垦丁


5、文创高雄


6、府城台南


7、人文嘉义


8、烟霞南投


9、缤纷桃园


10、时尚香港



网载 2015-05-15 14:42:16

[新一篇] 路遙:《平凡的世界》人要對自己殘酷一點

[舊一篇] 臺灣之行之(一) 歡樂臺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