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历史教育中没有仇恨 对汉字与生命精微的根本信服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43.jpg

N年前,我开写了《红与黑:林则徐评传》,但我特别想知道,台湾的中学历史教材,是如何评价林则徐的。问题是,同一片天空,不同一个梦想,蜗居河南安阳的我,买不来台湾的中学历史教材。记得自己当时病急乱投医,见人就问。


有朋友说,广东福建那边有台侨子弟学校,你可以从那边入手;有朋友说,你看谁去台湾旅游,让谁给你捎好了,只是不知道海关能否通过;最后还是朋友托他在大陆做生意的台湾朋友,台湾朋友又托他的妻子帮我买了书,然后这位台湾朋友回家探亲时帮我带了回来。 由于辗转托人,所以带回来的《高级中学历史·革新版》(三民书局中华民国2006年版)只有下册,而没有上册。所幸下册一开场就是第十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恰好论及林则徐。 仔细看了看,有关林则徐的章节讲得很简略,只有事实判断——道光派林则徐禁烟了,然后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烟;没事价值判断——‌‌“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伟大的民族英雄‌‌”、‌‌“大长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外国人的威风‌‌”、‌‌“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它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的决心‌‌”……这些器宇轩昂的宏大叙述统统没有。


当然,中国的高中历史教材,比如人教社2007年版里,有关林则徐和虎门销烟的章节,也找不到这样的价值判断了,但我们都知道,通过这些中学教材的上位教材,比如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林增平的《中国近代史》、陈旭麓的《中国近代史》、陈振江的《简明中国近代史》等权威着述,导致这样的价值判断早已成为模版,深刻地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林则徐的问题搞清后,通过台湾这本教材,我还发现了其他很多东西:


其一,教材最后的附录一是大事年表。众所周知,1895年是中国割台湾给日本。但是这个大事年表里,1896年的条目下,居然就是堂而皇之的清日两套编年并行了。第一行是明治29年,第二行是光绪24年。以下皆如此两套编年,不但没有大陆通行的‌‌“伪‌‌”字加诸前面,且明治编年都是在上一行,清国编年反而在下一行。


其二,日本统治台湾50年,教材里居然没有一句祥林嫂式的控诉,只有一些客观的讲述,比如割台与台民抵抗;日人对台人的差别待遇;虽然比不上日人及说日语的台人的学校优越,但好歹也设公学给本地学童实施教育;给台人以有限度的选举权;日籍台人跟着日本势力在海外推进并取得诸多海外经验;台人对日本统治的抗拒与调适等等。最要命的是最后一个节点,调适。一句话,调适到最后国军来光复了,台湾民众反而不适他们了。


这里可以摘录教材上的一段原话: ‌‌“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除改良台湾一些不良风俗习惯外,在调查事业及基础建设上有其成就,再加上台人的海外经验及培养相当程度的人力资源,这些建设及制度对战后台湾的经济有极重要的影响。但对台人采取差别待遇,并迫台人‌‌‘进入’中国与南洋,却造成台人精神上的苦闷与认同的混淆,这也是战后台湾人对‌‌”国民政府‌‌“的统治无法适应的原因之一。‌‌” 这节课后,居然给学生留了这么两道讨论题:


1.日本人治台五十年给台湾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为何?

2.日治时期台湾人的海外经验,对往后台湾的发展起了何种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课外活动参考题:拜访亲朋中七十岁以上,曾受过日本统治者,请他们现身说法谈被日本统治的感想;调查本县市日治时期即已设立的专门学校、中学校、国民学校;调查本县市日治时期担任过日本贵族院议员、总督府评议员、州、市、街庄议员的名单。


其三,台湾光复,国军没有把自己打扮成台湾人民的解放者也就罢了,居然还详细讲述日本统治台湾五十年在基础建设方面有何成绩,在社会改进方面,更是列了一大堆,什么改善环境、改善公共卫生、设立医院、培养医药人才、培养人民守时守秩序守法律的习惯、普及教育等等。


其四,有关二十一条,跟中国教材也大相径庭。这里原文照录: ‌‌“二十一条要求等于将中国视为日本的殖民地与保护国,袁世凯故意将日本的要求泄露给英美各国,列强群起对日本施压。最后日本取消第五号要求,其他各号,仍迫中国接受。民国四年五月,中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合约,大体接受了一至四号要求。此一中日和约,只是一种原则性的共识,中国一时尚无具体与立即的损失(例如港湾本来就可不租与他国,汉冶萍公司因股东反对,并未中日合办),日本为遂行其侵略政策,必须另寻其他借口。‌‌” 条款中提及袁世凯,未见卖国等相关字眼。虽然我一直认为,袁世凯还确实是日本当时在中国的最大的假想敌,但仅是个人私见而已。


教材中这样的细目,不胜枚举,简作总结:


1.没有马列主义,没有五大社会形态,所谓的封建社会,仅指商周。


2.没有卖国概念,没有反动概念。不同于中国教材中提及的李鸿章卖国、北洋政府反动等。


3.没有马列主义也罢,居然未提三民主义;没有国民党一成立,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的表述;单独讲孙中山时,又吝啬得很,只称他是国民党总理,A4的纸,行距宽,繁体字大,每行16字,只讲了15行,旁边还配了个插图。


4.单独讲蒋中正时,更吝啬。内容不及孙中山的三分之一,我查了下字数,一百一十来个字。只说就影响与实力,他成了国民党领袖,仅此而已。


5.讲二二八起义,明明知道那是台湾人民反抗民国政府的,还叫学生回家走访亲人调查去。


6.最让我惊骇的是,教材居然把民间骂‌‌“国民政府‌‌”的段子搬上教材,叫学生归纳二二八起义的原因。段子如下:‌‌“天下来,地下来,老百姓活不来;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轰炸惊天动地,光复欢天喜地,接收花天酒地,人民呼天唤地……‌‌”


最后,我再列一些教材上布置的课后活动题吧:


1.何谓戒严?戒严会使国民丧失或限制那些自由?


2.解严后,台湾新旧政党林立,你知道现在有那些政党,有没有准备以后加入那个政党?为什么?


3.黑金政治会对民主政治带来什么影响?


4.假如你是台湾的现任领导人,你要做什么样的改革?


5.对中国大陆的贸易,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会对双方有利?


6.如果你是教育部门负责人,你会对台湾当年的教育做什么样的改革?


7.你认为未来两岸关系应如何发展,才对台湾有利?


8.你信奉什么宗教,为什么?


9.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中国一再受到列强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欺凌,这种外力冲击,对中国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如何?


10.清末中国很想振作强国,有自强运动、维新变法、立宪新政等努力,任何建设都需要大笔经费,大家想一想,这些经费从哪里来?


11.改革与革命孰优孰劣?辛亥革命的成功代表政治上的革命一定比改革好吗?


12.中国人的天朝意识历经数千年,到鸦片战争之后打破,一个堂堂大国,要接受夷狄列强欺凌,心理上必需面临强大的调整。请以家族及个人为例分析一下碰到类似情形,精神与心理上如何适应? ……

光看这些课后题,我就很惭愧了。你说我们跟人比啥,比傻吧。


文/端木赐香

一个台湾学者眼中的汉字


关于简体字 有段时间,大陆的繁简之争讨论得如火如荼,许多人也认为,汉字的发展就是从繁到简,对此,林谷芳先生坚持了自己多年来的不同看法:“的确,汉字从大篆小篆以来,有往简的方向走的痕迹。但事实上到了楷书,基本已经定型了。从宋代到现在,已稳定了一千年。而它之所以稳定性极高,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它符合古代六书的造字原则。二是它还代表汉字美感的定型。也就是说,每个字除极少数部首形汉字外,基本都是均衡的方块字。”


在林谷芳先生看来,大陆从繁体字向简体字一路简化,固然有其内在的历史轨迹,但任何一个时代字的简化,都可能有思虑未周之处。比如现在大陆有些字的简化,因为没有遵循这两条原则,所以看不到文字的系统性。举“仿佛”这两个字,林先生解释说,“过去偏旁写做‘彳’。以前只要是双人旁的字,都有徘徊之意。走来走去,表示一个人不是那么定的。现在我们简体字的‘仿佛’,都是单人旁,就完全看不到形声字的形所表达的意思了。尤其是第二个还写成佛陀的‘佛’。仿佛的本意是不定,和佛陀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偏离了汉字的造字原则,现有的一些字,整个字型在他看来就失去了均衡。


他举飞天的“飞”为例。“以前的‘飞’,下面为什么要有个‘升’,是为了撑起那两个翅膀。而现在简体字的‘飞’里,作为支撑的东西没有了,你飞来飞去,要写好看才奇怪。”类似的字在他看来还有:“广”、“产”、“严”“厂”等,“我每次看见,都觉得它们要倒下来,没有东西做支撑,字就显得倾斜。”而这恰关乎汉字的美感。


之所以汉字的美感和字义一样重要,林谷芳认为,“汉字不仅具有表征意义,是语言思想的载体,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美感的存在。实用功能与美感功能,两者必须兼具一体,中华文化的传承才不是割裂的。”


关于生僻字 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选手们都是中学生。有些选出来考的字观众普遍反映难。而现场发现,场边的大人书写成功率,还不如孩子们。有关生僻字的争论围绕几点,有的认为,艰僻字大家已经不用,考它干什么?有的认为,有了电脑之后,大家连提笔写字机会都不多了,想要让大家记住这些生僻字,难上加难。对此,林先生首先从生僻字这个概念来回应。


什么叫生僻字?林谷芳先生认为,一个文化,如果是对某一些东西特别重视,它在上面的遣词用字就会比较细密比较留意。“像过去的庙堂建筑,你会发觉每一细部都会有专有名词来表述它。而从认知,尤其是一般人认知的角度,这些专业词汇会让人觉得有些繁琐,艰深,但,这里面所透出的信息是,它的每一寸每一分,我都重视到了,且对我构成意义,所以我才会用特定的词语来说它。”


“人类的感觉是由粗陋变丰富,而丰富细密的感觉,就需要丰富的语汇对应。所以语言会越来越细密。”


林谷芳先生认为,一个语言系统里面,这些遣词造句分化得很细的地方,恰好是这一个民族、这一种文化,心灵、美学所观照处。它即使不是一般用语中的词句,并不代表它没有专业上的意义。也因此,不能一概就认为它生僻、艰涩,可以一径被淘汰。 关于用词 “有些词语的确是生命深刻到一定程度才会用,有些是到内行层次才会用,这都代表一种深化。当你越来越了解这些词,越来越懂得它的涵意,你的生命经验也就会越来越丰富。”


几十年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林谷芳先生一度发觉,大陆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习惯一种用语表达。在他看来,就有些单一。“都这样说话,好处当然是通俗易懂,但还是说明了,大家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生命没有观照到更精微更深的层次。没有在某些特殊点上有一种动人或极致的琢磨。”


“人是意义的动物,一个词语的产生,一定指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所以你不能一味地觉得,在语言上从俗从众,你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丰富的文化。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从生命认知的角度,语言的丰富性都非常重要。” 林先生认为,语言的问题,还涉及到国民的素养。“大时代、小时代怎样分,也是和国民素养有关的。而涉及到素养,你就不能永远在有限的几个字上转。”“有人说英文比中文多了几万个词汇,所以思想表达就更为丰富。这样说我们当然不服气,因为统计的标准在哪?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是描述它的文化特质,有一些还不可取代不可翻译的,何况,汉字各个独立,不同排列就可出现新词。但先不说谁多谁少,这里毕竟提出了一个客观标准,就是它的词汇量。”


“文字虽然我们说它是一种表达工具,但它必须是一个有效的工具,能够使你的生活经验在里面完全被描述,甚至反过来,因为文字用得细密,而使得你的观照更为精微,文化感觉也更为丰富。”拿“观照”这个词作为观察点,林谷芳先生说,这个词现在渐渐被大陆许多人接受。而当你理解它并开始用它时,你其实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就转变了。不再只在逻辑辩证法上纠结。就会去“如实观照”。


“再举个例子,茶文化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专有词汇,就是你现在喝茶已经不只是在解渴,是品茶,乃至茶艺茶道,这中间牵涉到的生命感受、美感经验变多了,你就需要更多、更专业的词汇来描述它。” “有些词语的确是生命深刻到一定程度才会用,有些是到了内行层次才会用,这都代表一种深化。当你越来越了解这些词,越来越懂得它的涵意,你的生命经验也就会越为丰富。” “所以对待生僻字,我们要知道当时它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用。只要能解释透,让大家了解这些字,就没什么错。即使你认为,你在平常时候用不到,但你至少可以知道,过去人是这样观照的,你因此对文化、对生命的感觉,会多一条线索。


“现在整个国际翻译界的主流是,大家渐渐的学会必须尊重原文。豆腐就是豆腐,而不会翻成中国布丁。豆腐为什么不能叫中国布丁?因为只要说中国布丁,你就永远不晓得它的制作过程、口感味觉,以及中国人对它所赋予的引申涵意。这就是词的不可替代性。对一些所谓的生僻字也应该如此来看待它。” -


网友:太文艺了,我们这些大陆劳动者看不懂,台湾还是挺有钱的,学者都能这么讲究。


网载 2015-05-14 21:56:54

[新一篇] 你的精力分配反映了你是什么層次的人 讓時間效率最大化

[舊一篇] 別了,美國公民司馬南! 玩變臉測風向,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