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台湾学者眼中的汉字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关于简体字 有段时间,大陆的繁简之争讨论得如火如荼,许多人也认为,汉字的发展就是从繁到简,对此,林谷芳先生坚持了自己多年来的不同看法:“的确,汉字从大篆小篆以来,有往简的方向走的痕迹。但事实上到了楷书,基本已经定型了。从宋代到现在,已稳定了一千年。而它之所以稳定性极高,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它符合古代六书的造字原则。二是它还代表汉字美感的定型。也就是说,每个字除极少数部首形汉字外,基本都是均衡的方块字。”

在林谷芳先生看来,大陆从繁体字向简体字一路简化,固然有其内在的历史轨迹,但任何一个时代字的简化,都可能有思虑未周之处。比如现在大陆有些字的简化,因为没有遵循这两条原则,所以看不到文字的系统性。举“仿佛”这两个字,林先生解释说,“过去偏旁写做‘彳’。以前只要是双人旁的字,都有徘徊之意。走来走去,表示一个人不是那么定的。现在我们简体字的‘仿佛’,都是单人旁,就完全看不到形声字的形所表达的意思了。尤其是第二个还写成佛陀的‘佛’。仿佛的本意是不定,和佛陀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偏离了汉字的造字原则,现有的一些字,整个字型在他看来就失去了均衡。

他举飞天的“飞”为例。“以前的‘飞’,下面为什么要有个‘升’,是为了撑起那两个翅膀。而现在简体字的‘飞’里,作为支撑的东西没有了,你飞来飞去,要写好看才奇怪。”类似的字在他看来还有:“广”、“产”、“严”“厂”等,“我每次看见,都觉得它们要倒下来,没有东西做支撑,字就显得倾斜。”而这恰关乎汉字的美感。 之所以汉字的美感和字义一样重要,林谷芳认为,“汉字不仅具有表征意义,是语言思想的载体,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美感的存在。实用功能与美感功能,两者必须兼具一体,中华文化的传承才不是割裂的。”

关于生僻字 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选手们都是中学生。有些选出来考的字观众普遍反映难。而现场发现,场边的大人书写成功率,还不如孩子们。有关生僻字的争论围绕几点,有的认为,艰僻字大家已经不用,考它干什么?有的认为,有了电脑之后,大家连提笔写字机会都不多了,想要让大家记住这些生僻字,难上加难。对此,林先生首先从生僻字这个概念来回应。 什么叫生僻字?林谷芳先生认为,一个文化,如果是对某一些东西特别重视,它在上面的遣词用字就会比较细密比较留意。“像过去的庙堂建筑,你会发觉每一细部都会有专有名词来表述它。而从认知,尤其是一般人认知的角度,这些专业词汇会让人觉得有些繁琐,艰深,但,这里面所透出的信息是,它的每一寸每一分,我都重视到了,且对我构成意义,所以我才会用特定的词语来说它。”

“人类的感觉是由粗陋变丰富,而丰富细密的感觉,就需要丰富的语汇对应。所以语言会越来越细密。”

林谷芳先生认为,一个语言系统里面,这些遣词造句分化得很细的地方,恰好是这一个民族、这一种文化,心灵、美学所观照处。它即使不是一般用语中的词句,并不代表它没有专业上的意义。也因此,不能一概就认为它生僻、艰涩,可以一径被淘汰。 关于用词 “有些词语的确是生命深刻到一定程度才会用,有些是到内行层次才会用,这都代表一种深化。当你越来越了解这些词,越来越懂得它的涵意,你的生命经验也就会越来越丰富。”

几十年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林谷芳先生一度发觉,大陆整个社会上上下下,都习惯一种用语表达。在他看来,就有些单一。“都这样说话,好处当然是通俗易懂,但还是说明了,大家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生命没有观照到更精微更深的层次。没有在某些特殊点上有一种动人或极致的琢磨。”

“人是意义的动物,一个词语的产生,一定指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所以你不能一味地觉得,在语言上从俗从众,你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产生丰富的文化。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从生命认知的角度,语言的丰富性都非常重要。” 林先生认为,语言的问题,还涉及到国民的素养。“大时代、小时代怎样分,也是和国民素养有关的。而涉及到素养,你就不能永远在有限的几个字上转。”“有人说英文比中文多了几万个词汇,所以思想表达就更为丰富。这样说我们当然不服气,因为统计的标准在哪?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是描述它的文化特质,有一些还不可取代不可翻译的,何况,汉字各个独立,不同排列就可出现新词。但先不说谁多谁少,这里毕竟提出了一个客观标准,就是它的词汇量。”

“文字虽然我们说它是一种表达工具,但它必须是一个有效的工具,能够使你的生活经验在里面完全被描述,甚至反过来,因为文字用得细密,而使得你的观照更为精微,文化感觉也更为丰富。”拿“观照”这个词作为观察点,林谷芳先生说,这个词现在渐渐被大陆许多人接受。而当你理解它并开始用它时,你其实对一件事情的态度就转变了。不再只在逻辑辩证法上纠结。就会去“如实观照”。

“再举个例子,茶文化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专有词汇,就是你现在喝茶已经不只是在解渴,是品茶,乃至茶艺茶道,这中间牵涉到的生命感受、美感经验变多了,你就需要更多、更专业的词汇来描述它。” “有些词语的确是生命深刻到一定程度才会用,有些是到了内行层次才会用,这都代表一种深化。当你越来越了解这些词,越来越懂得它的涵意,你的生命经验也就会越为丰富。” “所以对待生僻字,我们要知道当时它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用。只要能解释透,让大家了解这些字,就没什么错。即使你认为,你在平常时候用不到,但你至少可以知道,过去人是这样观照的,你因此对文化、对生命的感觉,会多一条线索。

“现在整个国际翻译界的主流是,大家渐渐的学会必须尊重原文。豆腐就是豆腐,而不会翻成中国布丁。豆腐为什么不能叫中国布丁?因为只要说中国布丁,你就永远不晓得它的制作过程、口感味觉,以及中国人对它所赋予的引申涵意。这就是词的不可替代性。对一些所谓的生僻字也应该如此来看待它。” -

网友:太文艺了,我们这些大陆劳动者看不懂,台湾还是挺有钱的,学者都能这么讲究


网载 2015-01-26 12:32:52

[新一篇] 臺灣的歷史教育中沒有仇恨(圖)

[舊一篇] 別了,美國公民司馬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