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举行了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中日战争正式结束。与清朝惨败的日清战争不同,中日战争,尽管可以说赢,但却只是惨胜;而且是因为同盟国特别是美国人的卷入才使日本战败投降。倘若没有美国,和族对于汉人来说,就可能是第二个满洲或蒙古。每次念及这个假设,都会毛骨悚然。在貌似的自豪和骄傲面前,更加滋生出油然的KB。
靠军国主义来推动近代化的日本模式,在1945年9月2日日本军阀被迫于东京湾外的密苏里号好签署令大和民族无地自容的投降协议后,走到了尽头。但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军国主义模式带动现代化是错误的。二者并没有必然关联。直到今天,我们不应否认军国主义对日本的近代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因为这是事实。没有军国主义,日本就不可能逃避欧美的颠覆;没有军国主义,日本就难以走出幕府控制下的散沙一盘;没有军国主义,日本就不会打败清朝,用中华的血泪赔款大副提高倭人的国民素质,就不能吞下台湾和朝鲜,膨胀小日本目中无人的民族自负。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军国主义,日本人就不可能将忧患意识和武士道精神谱写成强大的现实力量。二战之后,在麦克阿瑟的设计和实施下,日本革除了有形的军国主义,但军国主义的精魂已经被扬弃到日本的国民性中,并成为铸就日本经济奇迹的必要铺垫。
撇去时代等因素和有关偏见,日本军国主义与蒙古人的扩张其实可以相提并论。很多人对此不愿提及,那有着太多的隐忧,会刺激我们民族心底的深痛。今天,我们对二者的军事侵扰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审视,原因一是因为蒙古席卷全球的年代已经久远,朴素的民众记忆已尘封。二是日本人很快就失败了并受到了末日审判,而成吉思汗的蒙古没有。由此,在我们形式上的成功背后,日本人的征服没能深入人心,民族集体的痛苦意识深刻,仇恨情绪清晰。蒙古人的征服持久而深远,消灭了我们任何go-vern-ment或朝廷形式的抵抗,取得了合法的形式,建立了让我们可以自欺欺人的貌似正统的可实际上却并没有汉化的元朝。加上其后满清的再次征服,蒙元作为华夏朝廷的合法性以诈传诈更进一层。于是,我们在对日本人咬牙切齿的同时,对蒙古人却格外的认同。这形成了激烈的反差。我们不愿承认标榜“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哲学,但骨子里却拜服如此。这同样体现在葛尔丹和玄烨的争夺中。在对待这场蒙古准葛尔人建州女真满洲人的利欲熏心的角斗中,我们仍然把我视角和同情放在爱新觉罗家。这只是因为满清是一个朝代,它胜利了,而准葛尔人只是一个草原流寇,来不及建立统治汉人的朝廷之前就失败了。
从陆秀夫背负宋末帝跳下崖山后,奴性就再不可避免地永远刻在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上。现实的强权成为我们说话和思考的指针,而不是先验的公正原则。所以,对六千万被蒙元屠杀的汉人,以及汉人在蒙元政权时期的悲惨遭遇,我们的史书或轻描淡写,或以“民族融合”化之,这种整体民族性趋向下贱是非常可怕的。正所谓 “崖山之后无中国”。
蒙元灭亡南宋,那是无法阻挡的宿命。让蒙古人从野蛮状态崛起并席卷欧亚大陆,那是上苍的天谴。伟大的文明在面对野蛮的暴力冲击总是脆弱异常,这被历史一次次证明。文化昌盛的南宋面对鸿蒙未开的蒙元覆亡于是注定无法避免。
宋是中国史上时期较长的王朝中军事上最脆弱的,但即便如此,文明柔弱的宋代军民还是击毙了让欧人恐慌万分称之为上帝之鞭的蒙哥大汗。当文天祥在狱中看到宋末的幼帝劝降时,悲壮的同时,我们只的哀叹文明的末路。只要汉奸们获得了文化领导权,坚贞不屈只是个僵死的牌坊而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和生命力。汉文化第一次完全覆没于蛮夷的水面之下,窒息的不只是汉人的自由更有华夏的精气。从此之后,汉唐的风韵只可能复兴,却不再有机会继承。汉人伟大的不自欺的骄傲从此被封存为记忆。明朝的建立,在政治上远离了民主,暴腥成为官议的杀手和奴役的帮凶。随后,迁都北京,提防海洋,动手修建规模宏大的明长城的举动,标志的不仅是汉人自信的失却而且也预示着自主开拓精魂的远离。被安史胡和沙驼突厥扰乱后的中国,隋唐雄风已不再,蒙古人的出现将秦汉的风韵和隋唐的荣光冲得支离破碎,而将南宋政权的彻底击落则用超过能力的挫折改变了我们民族正常进步的大度。从此之后的汉人朝廷的行动和民众历史的书写总有着矫造而不再流畅。于是,为了不在过分自卑的氛围下生存,本只为勃尔只斤氏自豪并血流满地的荣耀却为我们斤斤乐道。可是,终究还会暴露出,这只是掩盖我们民族自身无能和已经偏执的幌子。
凭印象或文字记载而没有图纸的古建筑复制只能是模仿,而不是再现。或许有形,但却无神,更有甚者连形都不全。明王朝的出现,朱元璋的经历,注定了明王朝不可能有隋唐的贵胄之气,也不可能有两宋对文化的宽容之心。明有史以来最严酷的一人专制体制的建立,体现了一个民族宽容与自信的丧失,专制地无以复加,血腥也就登峰造极。值得庆幸的是,朱明终究缺乏治国的血统,除了早年的皇帝热衷于权力外,后面的皇帝都或多或少不乐意从政,做木匠或作瓦匠的爱好,使完美的一人独裁制度的设计没有能一以贯之的实施下去。松动的中央体制为太监弄权提供了空间,也为民间学术的繁荣留有余地,更为宽松的政治清议和内阁觉力突出缝隙。尽管不是它的本意,但多少有客观因素。面对近似完美的皇权专制体制的设计,在使太监和权臣有心却无力篡国的同时,本质却是偏执的,也注定了东林party 类知识分子的悲剧。积贫积弱,虽是汉人朝廷,但在为民谋利上却不称职。满清入主中原实属历史误会。但这也离不开中华民族力量和灵气式微的必然。
承接朱明专制设计,加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顾忌,满清的专制统治达到了极致,对汉人身心的奴役也堪称全球之最,汉人的脊梁被打断,精英或被消灭或自甘奴役,整个民族沦落为满洲人的奴婢。实在有说不尽的耻辱。一旦彻底的被征服,涂脂抹胭,掩过饰非就荒谬地出现。于是,辫子军得以入关的罪过仅仅挂在了汉奸吴三桂和陈圆圆的帐上,掩人耳目的背后隐藏着我们民族的当时的日渐无能和逐渐无耻。过分纠缠于过往的得失实在不智,但不再记忆却绝对无知。满清三百年的历史,我们除了得到了奴性和后来丢失殆尽的领土外,全方位的倒退、束缚创新、拖滞创新却是无法逃避的指责。而且,在我们还来不及为满清捎带的领土嫁妆欢欣鼓舞时,一块又一块的剜去又加重了我们说不出的痛和泪。
相对蒙元而言,满清更加了解汉人的特性和弱点,蒙元的屠杀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满清则以“剃发易服”让具有反抗精神的汉人自动跳出来受死。满清对孔儒的尊崇辅之于文字狱使汉文人们彻底成了没有脊梁的哈巴狗,以至于满清灭亡时“大儒”王国维拖着那跟大辫自动陪葬,而二百多年前多少汉人却因不愿留辫而惨遭屠杀。
民国的出现,在推动者看来是复国,正如红巾军和朱明驱除蒙元一样。而在今天的很多人包括满清遗民则愿看作是朝代更替。复国或更替带来的深远影响则完全迥异,如果仅把当作隋唐一样的朝代更替,那么,我们就再也没有充分理由去指责外族统治我们,而且,这将让反抗变得只剩悲壮,本义上缺乏大义凛然。于是,反清复明的敌后天地会们就是乱臣罪子,吴三桂和南明王朝就可以影射为汪精卫和重庆国民go-vern-ment。……
日本人从汉代就仰慕中原的文教昌明和就繁庶,汉字和唐风在日本的遗存无可质疑地表明着中日的亲近。遗憾的是,同处东亚的汉和两大民族同文同种,却从来没有生活在同一个中央go-vern-ment下。进驻中原,在唐宋之际,是和族仰慕中华的美好梦想;而在元侵中土后,则是标榜正统的入主中原的非分妄想。倘若当年丰臣秀吉顺利占领北京,大和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将不过有是一个匈奴、又是一个鲜卑、又是一个契丹、又是一个女真、又是一个蒙古、又是一个满洲,……
在美人柏利冲破日本闭关后,先期觉醒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争夺生存空间的道路已经顺理成章。因为,同样是向西方学习,与日本一如既往不同,中国犹豫不决,结果良机一再错失,面对对方飞速进步,我们裹足不前。苦心积虑的人当然比懵然不知的清楚。日本人不会不明白,在蒙元统治中国后,蛇吞象,夷狄囫囵华夏已不是神话。况且日本对中国的反差也远小于蛇与象的级差凭借人口优势,一旦成功,在未来的两国联合体中,大和人必将是强势群体,汉人再多,但方言紊乱,东京口音的日语必将成为汉人的“普通话”。吞并琉球后,觊觎台湾,垂眼朝鲜本该引起满清的警觉,可惜的是,中国对于满人终究是抢来的家产,国事对于汉人来说有心有力却无机会。与日本竞争太过费神和分神,还不一定利于旗人的独尊地位。中国于是又一次牺牲在短见的统治者一己私利的屈膝求和下。也进而无法避免地出现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回到宋终元始、明末清初,文天祥、史可法的选择树立了足令后世民族主义者景仰的碑石的同时,也是一个休止符。迈上颠峰后,只要继续前进,下滑是难以摆脱的描述。文天祥被俘后,我们成了元仆;史可法壮烈后,我们成了清奴。没有英雄的时代太过于平淡,但却安稳得少了诸多纷争。英雄总是应运而生的,英雄带给我们的崇拜,抵消不了产生他们的时代对我们的折磨。英雄本身就是悲剧色彩非常浓厚的一个词汇,这从古希腊就已开始。英雄越悲壮,反衬出一般民众的越无能,顺带而出的折磨也就越深。李纲、岳飞、于谦、袁崇焕、文天祥、史可法,异族的强悍入侵造就了他们,而被救助者的贪婪自私侮辱了他们。
日清战争,民众远没有动员,始终只有朝廷抗战。那时候,统治阶级害怕民众,就像被阉割了的太监始终有提防光明的阴暗。朝廷自豪有驾驭,而没有服务。所以,朝廷抗日是为了维护统治第一,而不是救民于水火为根本。当伊藤博文叫嚣要直捣北京时,只要控制民众获取私利的体制能勉强维持,满洲贵族再苛刻的条件也会接受,再难忍的耻辱也能容忍。慈僖说过,“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因为,苛刻最终将转向折磨民众,因为耻辱在鸦片战争后已经逐渐习以为常。于是,日清战争,本质上是两个异族的和满战争,汉人是炮灰的主力,牺牲的悲壮也就难免了。
上世纪的中日战争,名义上奉行三民主义的国民go-vern-ment即使不乏私心杂念和会为一己小利而损千利的野心家,但国民概念已渐入人心,go- vern-ment抗日战略虽可诟议却不该讽刺。内乱不平是大忌,实力不济是大讳。数千年来,正义一定战胜邪恶的善良教导太过于自以为是,自欺欺人,在很多事务中,如果一味奉行如此,将是一相情愿。自认为是正义的事情总有另外的以为。如果没有外界干预,当时的权贵明白,中日战争就像历史上不断重复的异族入主中原一样,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乐观。在沦陷已成为事实的时候,即使若干年后有复国的可能,但当时却在不可避免地滑向亡国。我们在民族情感上可以掩耳盗铃,但在理智的内心深处却无由掩人耳目。
因为有国际合作,我们才有了避免第三次彻底亡国的命运。纪念抗日战争,最应该记忆还是9.18到9.9,开始到结束,9.18是耻辱,9.9是转机。尽管惊魂未定,9.9之后,为虎作伥者就不会再有像满清蒙元之时登临大雅之堂的可能。日本的战败使得汪精卫没有机会得到张弘范洪成畴那样“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民族融合”的美好评价了,相信汪精卫地下有知,一定会慨叹自己“生不逢时”的。
想想秦汉唐宋华夏的骄傲,再看看今天把对自己进行野蛮屠杀和残酷奴役的入侵者作为荣光来骄傲和自豪,难道汉族已经下贱到世界唯一无以伦比的地步?
外篇 日本从蛮夷到华夏,中国从华夏到蛮夷
日本从蛮夷到华夏,中国从华夏到蛮夷
六十年过去,中国人仍当对那段沉痛的往事加以深思。
数千万人的鲜血,一个时代的悲剧,应该让我们增长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从日本针对中国的暴行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莫名的仇恨和敌视,甚至还有蔑视。可另一方面,他们使用着大量的汉字,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东乡平八郎甚至到处宣扬他“一生低首拜阳明”(这一点和蒋先生一摸一样)。
这难道不是矛盾?
这样的矛盾恐怕不能只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虚辞来解释。
日本,从邪马台国时代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对中国始终是敬畏有加的,尤其是经历了与中国隋唐两代的亲密交流(当然也包括和盛唐在朝鲜的武术交流)后,更是彻头彻尾的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老师。虽然遣唐使已成往事,但两宋和日本的交流还是密切而友好的,欧阳修就写过“日本刀歌”,曰:“昆吾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巾香木鞘,黄白间杂鍮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攘袄凶。传闻共国居大岛,土壤活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童卯老。百工五种与之俱,至今器用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嗟予乘服欲往学,沧波浩荡无通津。令人感叹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满篇都是两兄弟经年未见的感慨。
但是蒙古灭亡南宋之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立刻变成了仇敌。在此之前,日本一直把中国当成自己的老师,甚至可以说,日本人简直就把自己当成是中国人——只是没好意思说明白。唐朝的中国人也没把日本人当外人歧视,李白就常常和阿倍仲麻吕一块喝酒。
邪马台时代,日本人被中国人视为蛮夷,他们也承认自己是蛮夷,而到了南宋灭亡,中土文化遭到巨大摧残之后,日本人突然发现,放眼四海,只剩下自己是中土文化的继承人了(当时的高丽也在蒙古的控制之下)。此后的日本go-vern-ment,不但拼命拉拢中土文化的代表人物去日本,也理所当然地把蒙古人治下的中国当作了“蛮夷”,对忽必烈的使者非常地不恭顺,直接导致了元朝征伐日本之役。
南宋灭亡以后,日本将中国称为“支那”.
但在当时,日本所要表示的,却只是对异族打败自己老师的不满与愤恨。
当时的南宋遗民,不消说,是站在日本一边的,这一情结在日本与近代中国交恶之前,在自认是中土文化的传承者中广泛存在。
几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写《痛史》的吴研人,还把日本痛击元朝大军看成是天道好还,以小说家的笔触描写了郑虎臣的外交手段——郑虎臣这个名字虽是吴先生抄袭冯梦龙,但千千万万个有名无名的“郑虎臣”,确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过,很努力地鼓动日本同占据中国大陆的蒙古人交恶。
在他们看来,他们是在效申包胥哭秦廷——后来的吴三桂也以申包胥自拟,不过他找的是满洲蛮夷,方向完全反了。导致日本与中国成为仇敌的两大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异族入侵导致的改朝换代。元灭南宋和清灭南明,都导致大批不愿臣服于异族的中土士人流浪日本,最终成为“归化人”——数百年后,他们的子孙也有作为“侵略者”出现在故土上的,不知当年的爱国志士,泉下有知作何想?——他们不但带去了中原文化,也带去了根深蒂固的仇恨的种子。这种子在日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但长出的果实却变了性。
朱舜水们宣扬的,是对当时统治中国的蛮夷go-vern-ment的仇恨和不妥协,传下去却变成了在骨子里自命为“中国人”的日本人宣扬来中国帮助“尊王攘夷”!即便是今天,日本右派狡辩,说正是“大东亚圣战”,把亚洲从西方帝国主义手里解放出来——仍然是“尊王攘夷”思想的变迁。
当中土文化繁盛时,日本承认自己是学生,在老师面前诚惶诚恐,亦步亦趋。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日本人乃至整个日本民族,是非常讲究“忠诚”的,正因为具有这种忠诚心,所以日本在其恩师罹难于蛮族的铁蹄之后,不屈不挠地继承了老师的衣钵,并且以自己正统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蔑视大陆上的统治者。
导致今天中日交恶的,正是这一文化传承之惯性,历史是很奇怪的,当无学祖元和朱舜水们在东瀛海岛上讲爱国主义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到,历史的车轮会这样扭曲他们的“爱国主义”呢?当无学祖元给北条时宗写“莫烦恼”,给蒙古东征之役里殉难的日本武士开追悼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把老和尚看成是“汉*”呢?当朱舜水在日本大讲“华夷之防”的大义名分,无日不思颠覆满清时,他要颠覆的,何尝不是又叫做“中国”呢?
这就是历史之蝴蝶效应,随便哪个家伙扑腾一下翅膀,也许会在三百年后引起一场飓风。而此后的对错善恶,当事人确是浑然不知的。
日本击败蒙古东征军,便从此瞧不起蒙古,隐隐约约的,也连带有些瞧不起“中国”。
此后,在日本人的思想里,中国文化与中国政权,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
但在日本人脑子里,中国的政权,却不再与中国文化相关联。
历代日本人的诗词,都能仿效中国,做得有声有色,但自曲以下,便很少见到日本人的相应作品——因为蒙古的入侵切断了中日之间存在了千余年的脐带,日本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源流的灌溉之后,走上了自由发展的道路。
因此,可以认为,中日文化与政治的分道扬镳,是在蒙元入主中原之后。
举一个例子来说吧,今天我们所谓的“椅子”,在唐朝叫做“胡床”,从宋朝开始,中国人才逐渐开始使用椅子——可是由于脐带的断裂,日本没能学会,直到今天也只会坐塌塌米。
所谓“礼失求诸野”,离文明的中心越远,跟随文明变革的速度就越慢,对旧文明的传统保持得就越多——日本就是这样。
确切地说,日本人瞧不起的,是蒙元以后和日本同时发展的“中国”文化,顶礼膜拜的,是其自身所从来的“中国”文化。
拿嫡庶关系来打个比方:在中华文化圈里,南宋以前的中国是嫡长子(正妻生的),日本只算是庶子(就是说,小妾生的),这个时候,日本自认是蛮夷,尊重中国老大哥,也没野心抢夺继承权;但后来正妻死了,老爸的宠爱的通房丫头被扶正(连小妾的名分都没有),她还把嫡长子整成了白痴——这个时候,日本就有点抱不平了,他冲进通房丫头生的儿子家里,据说是想匡扶正义,但乱打乱杀,极为变态,打红眼时,连已经被整成白痴的嫡兄也打了。不过他看见老爸的遗物又珍爱得很,还要流眼泪.
日本对中国的轻视始于忽必烈东征。但毕竟元朝立国时间不算太长,在中原扎根不深,并没有成功的和汉族融为一体。因此日本是不会认为元朝能够代表中国的。文永、弘安之役中,对于来犯之敌的身份,都是用“蒙古来袭”的字眼,弄得很明白。只是由于畏惧大陆方面的进一步武力侵犯,在对大陆的贸易文化交流上大大限制,混不如唐朝和南宋时的规模。
日本击败蒙古东征军,便从此瞧不起蒙古,隐隐约约的,也连带有些瞧不起“中国”。
此后,在日本人的思想里,中国文化与中国政权,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但在日本人脑子里,中国的政权,却不再与中国文化相关联。
大明开国之后,日本仍旧潜意识中把中国视为东亚主导,有足利义满接受明朝册封之事为证。
明朝中期的倭寇横行,并不代表着日本和中国交恶的开始。因着这件事在大明影响很广,在日本确不甚重要。盖因参与海盗行为的日本浪人本身完全不带表go- vern-ment行为——日本当时连go-vern-ment都没有。战国日本混乱不堪,濑户内海和九州海域的海贼本身历史悠久,相对独立,趁着日本混乱不堪的契机,吸纳流浪武士,壮大力量,大行contraband之道,确恰恰碰上明朝海禁。于是和不肖的中国水盗,contraband商同流合污(后者占大多数)。
明代壬辰倭乱乃是中日历史上go-vern-ment间的第一次长期战争(白江口之战只是一战收兵而已)。日本人不管战争期间的表现如何,最终还是输了。这场战争本来是可以成为中日之间交恶的契机的。然而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一死,自己的政权就被德川幕府推翻。德川家康为否定“前朝”,对于丰臣氏张扬在外的治国方针不屑一顾。而日本当时经过几百年的动乱,急需一种有力的精神武器统御群雄。因此德川幕府大力提倡在中国封建社会屡试不爽的“长治久安”的利器,儒家思想。林罗山,荻生徂徕等等儒学大家相继诞生。把两宋以来的杨朱理学和阳明学纷纷引为己用(山本7×8的阳明崇拜也源自于此)。因此江户时代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态度反而有所改进。甚至有倾慕中华文化的日本汉学家自称蛮夷的。
然而,清朝的建立对于日本的汉学家来说不啻是一记结实的耳光,这一次不同于元朝,清朝不仅从物理上,而且从精神上赢得了汉族的恭顺,堂堂中华屈首事蛮夷的事实让日本人难以接受,从这里才开始真正轻视中国人,怀疑中华文明的力量。近代西方的冲击则是真正驱使日本完全无视中国过去地位的本质原因。
中国现在继承文化的是清文化,而并非古自以来一脉相承的华夏文化.
传统的华夏文化被日本、韩国部分继承,尤其是在日本,华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简单的例子:1000多年前的正宗唐宋建筑也只有在日本能窥见其貌.
华夏文化的保存,大陆甚至不如台湾,汉唐时代形成的的中国文明,被元朝及后来游牧民族的入侵给打断,给蹂躏糟蹋了,因而大部分失传了。日本则成功地抵抗了忽必烈的进攻,在海外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真传。有人甚至认为:应该说日本人是真正的中国人,是唐代的中国人.
满清的出现对于世界两个重大的意义,一、在华夏文化思想爆发前期毁灭了华夏文化,使人类第二次思想爆发期由原本的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齐头并进,变成了西方文化一支独秀;二、缔造了世界最大的后清族群——中国人。
日本.成功抗击蒙元,正宗华夏文明得以保存.
这样惟一没有受到鞑靼文化入侵的华夏文化地区日本奋起直追,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追上西方国家的东方国家。二战后,少受鞑靼文化污染的东亚四小龙成为了继日本后第二波追赶西方国家的华夏文明地区,受鞑靼文化包围的中国大陆地区仍在泥沼中盘行。
满清时期的中国人,戴着瓜皮帽形神萎缩裹着一身破布梳着一条丑陋怪异的辫子
眼神空洞,表情麻木,心态怯懦的中国人,早没了当年的万丈豪情没了当年的闲庭自若
中国人有奴性,那是因为,蛮夷的凶残让汉人变得不再是汉人了.留了一个狗尾巴的汉人,已经是夷,而不是华了.蛮夷入关,并非是被汉人同化了;而是汉人被蛮夷同化了。
记得电视上演《汉武大帝》时,不少观众惊叹,剧中人物怎么穿得都是些日本和服!?哈哈哈,这就是被蛮夷同化了的汉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了。
清初义士吕留良说:“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义!”清末大儒们却拼死保护那条肮脏的大辫。
“汉风唐韵存东瀛,甲申以后无中国”——当前中国很多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的的事实!但是事实胜于雄辩.
华夏不在中国,中国不再华夏。
外篇 日本,永远的中国梦想!
日本,永远的中国梦想!
--------------------------------------------------------------------------------------
我心目中的日本是两个日本,一个是令我深恶痛绝的侵略者,而另一个,是承汉风唐韵的传统日本,日本人的文化!
事实上,日本人,无论是传统日本和现代日本,内心中一直敬重和向往着永远的中国!在古代,在日本心目中,除了中国,只有日本是文明国家,也只有中国才超越日本,因此,中国是日本人心目中永远的老师,梦想!汉风唐韵的泱泱中华,优雅,从容,自信!大街上世界各个角落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百川入海的气度!自然而然的贵族气度!天可汗的无可争议的各民族最后的裁决者!代表着文明,富强,公正,自信!充满着生机和梦想,每一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无论你哪个民族!没有那种狭隘小气的歧视和偏见!先进的教育和科举制度都表明这是一个能力统治的国家,机会对所有人开放,均等!这是世界之都!
这是日本所梦寐以求的,日本的大陆梦想便从此开始,虽然去中国的海路遥远而危险,无数的沉船却仍阻拦不住日本如渴的求知和朝圣式的向往心,日本遣唐使仍来络绎不绝,然后把这种梦想的种子和气度带回日本!形成了日本对大陆亘久的向往。村上春树有篇小说,去中国的小船,这是他幼进祖母的一首童谣,也是他迷失了的爱情。“去中国的小船很想让你坐上,去中国的小船,只坐你我两人,船儿永借不还。”这几句不禁令我眼眶为之湿润了,为他的爱情,也为了这个梦想。
正是这篇文章使我重新审视日本,对日本开始改观!那首童谣,载向梦想的小船,在日本人心目中,中国成为一种高不可攀的幸福之地,永恒之地!梦想中的天堂!中国,是他们永远的期望,也是永远的梦想!当我回过头重新发现日本时,才发展日本对中国倾入的心血,无论从游戏,三国志系列等,还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整理继承,而中国哲学更是日本这方面大学生的必修课!他们完全超越了我们,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了大量的着作研究文章还有文学着作。很多人正是通过日本,才重新发现自己,发现中国,陈庆之,南北朝,三国,王直,等等等等!日本,在整理着自己的中国!有人在分析中日BBS异同时,得意的说日本人对中国的向往,我们攻击他们想成为中国人,日本人就不吭声了!但我觉得一种淡淡的悲哀,中国已死!今日的中国,还是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吗?日本人在追随着中国的梦想,中国的精神,中国先民的足迹。在守护着他们以上中永恒的中国,时至今日,他们仍不敢说自己是中国,仍梦想着中国,我们却早已遗忘!
日本人称中国人为支那人,个人而言,我也深深认同。我也尊敬日本人内心对此的坚持,表面上,这是对中国人的污辱,但在内心,在本质上却是对心目中中国的深深维护!日本人认为,宋后无中国!崖山之后,已无中国!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已死!今日的中国早已不佩这个光荣骄傲永远的桂冠!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这是历史的悲哀,当日本人从梦想中醒来,重新接触世界,他们发现,中国变了,他们的中国已经成为了辉煌永远的过去!而此时的中国,从明到清,到今天的中国,无论在政治,文化,民族精神上,早已远远落后于汉风唐韵和宋。黑暗的特务政治,宫廷内的奴才,流氓式权阉统治,日益失去活力,何来昔日的开明宽容?如春风指面的清新气息,俯视天下的泱泱气度!昔日的大政治家,雄辩争鸣的政治明星,贤相明臣将才,都已成为往昔的过去!
到日本的传统建筑,粉壁飞檐高大威猛,洋溢着一种开放,自信,乐观,从容!优雅!与周围环境相映成为永恒的美!那时,我才第一次见识到了唐的开放和气度,泱泱中华!而反观明以来中国,无论是百姓的庭院建筑还是明清皇宫紫禁城,清一色红墙黄瓦,内趋保守,令人窒息,过度精雕细刻成为了繁琐无聊的细致,一切的一切,相较之下,是多么的庸俗,象一个步近黄昏的昏聩老头!而唐式建筑却似一股清新的风,明了你的眼界,开阔你的心胸,一切又回到了少年,锐意进取,机会无限!自信乐观!(正是在这时候,恍惚间似乎有一种错觉,也许日本,才是真正的中国!)
朝廷如此,而统治下的中国更是倒退保守,庸俗化,顺民化,暴政之下出暴民!也许正是这时的写照,1644年大啖袁崇焕的北京百姓,却在不久后的京城三易其主时却毫无反应!而清入关,南人引颈受戳,而鲜有抵抗者,几年平定中国!这一切,与两宋的艰难应战,民众的抗战热情,崖山更是十万壮士一齐追随南宋殉国而去。而明却依旧内祸连年,南方的抵抗成为最后的夕阳返照,夏完淳,瞿式耜最后的民族脊梁!而下至广大的平民百姓,上至明季诸王,一个成马齐喑,黯然无声,一个仍斗于萧墙之内!而在明中季,倭寇入中国如入无人之境,而实际上,所谓倭寇,即是中国沿海要求开海禁通商的中国商人,在西方势力渗入后,以武装自保,同时向朝廷力争开海禁,把中国带向海洋,王直是其中的着名领袖,为中国开海禁而死的第一人!如果在西方,他是德雷克一类的人物,以日本平户为基地,建立海上霸业第一人,可惜此时中国已经深入膏肓,权阉腐儒的中国早失却了昔日的宽容开明。而把如此人才以迫胁其母如此流氓手段,诱杀王直,一代净海王死了,中国迈向海洋的一次机会也被扼杀在摇篮中!而王直之死,也让他的部下和同盟者,让日本人明白昔日中国,确确实实已经死了!现在在其腐烂的躯体上的,是无能,腐败,缺乏自信的支那!
中国已死,满清入关时,日本人从此再不言中国。因为他们的中国,只存在于遥远的过去,在他们内心,中国,在等待着他们的复兴,日本,才终将是真正的中国继承者!
明治维新的成功给了日本这个机会,此时,日本人心目中仍期望着中国的复兴,他们设想着在中国和朝鲜也同时进行着一场明治维新式运动,实现东亚的联合复兴,他们的内心中,他们自己,还无法与西方对抗!一时俊杰为此奔走,但垂垂老矣的大老清帝国和避世的朝鲜却病入膏肓,而日本此时开始了脱亚入欧,其根源仍是振兴的中国梦想!他们将证明,我们才是真正的中国,而他们用来教育自己国民的,是中国的文天祥,是中国的传统精髓!而此时,一方面继续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革命救中国,一方面又开始吞并朝鲜,琉球,趁西方把中国盘分完前侵占台湾,划上自己的势力范围!毕竟,此时已只是支那而已,终究还是自己的行动第一要务!
因此,不难理解他们同时支持康有为,孙中山同时又加紧侵占中国,为什么中国的进步人士,从孙中山黄兴到鲁迅,都有真正支持他们的日本朋友!
一切因为他们的生存和中国梦想!但随着中国的继续腐败,日本终于决定自己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来复兴东亚!工业日本,农业中国!他们是世界列强的胜利者,也将是中国的真正继承者!所以,在真正侵华日军中,为什么很多人是那么的珍爱着中国的传统古迹,珍爱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起中国的混乱无视,这才是真正的理解和尊敬!
脱亚入欧,很多人认为正是日本人的脱离亚洲低等人群,向更先进的欧洲靠拢所以振兴!是对传统与中国的偏离,因此很多人说昔日的学生打老师等说法,日本只尊敬胜利者的说法!他们说得对,但他们也说错了!日本的脱亚入欧,同时也是对东方人种的证明,是对东方复兴(日本战后一个辨词,解放东南亚,把东方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救出来!)的渴望!昔日的中国的辉煌和光荣已经成为亘古的过去,但欧洲的先进制度技术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日本踏上了脱亚的道路,因为此时亚洲已无中国(唯有支那),他们要以内心的中国,那种精神根骨,和西方的先进来实现自己的中国!而善于敢于学习接纳别人的先进之处,本就是中国的宽容自信精神的教诲!
因此,在脱亚的同时,日本人也在更大范围的传播着中国的梦想,在实践着中国的梦想!
海岛的狭隘终究决定了日本不是中国,他们始终没有学到真正中国全部!仁,义,礼,智,信!他们失败了,他们眼中只有强者!只敬佩强者尊重强者,象心中永远的中国。他们有点象张飞,敬重强者,义释严颜!略有智谋,当阳桥头喝退曹军!但他们也象张飞,暴而无恩,却缺少长见远略!象沈阳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竟自低级军官起,全无远虑,而一略战起又和战不定,而go-vern-ment更为少壮军人把持,目无远见,若顺中国历史潮流,由北向南胜利将轻而易取,但却又被蒋吸引在上海,由东向西,舍易取难!而其敬重中国,敬重英雄,却又刻薄少恩,残暴无礼,以短取败,理所当然!
所以,日本终究还是日本,那个带着中国梦想的日本。而中国
今天,日本人仍在做着那个梦想,他们中的亲华分子,象中日友好副理事,小泉内阁的红人,却同时又是有名的右派,为侵略所辩护。他们敬重中国,又轻视中国,他们梦想着成为中国,却又执着于为侵略所辩护!
无论日本绝对亲华左派,其领袖甚至宣称希望日本是中国一个省,还是日本的文化亲华-政治反华右派,骨子里认定日本即中国,中国已为支那!都在继续着自己中国的梦想!二战尘硝的落下,双方的隔绝,一度对双方的理想化形象再次出现,七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无论左右两派涌现出大量的亲华派,而随着双方交往接触,和现实利益摩擦,但又未达到了互相真正理解的地步,终于使双方再次走向怀疑和仇视!日本左派绝对亲华的立场,开始式微,而右派日本可以说不,开始成为主流。但是脱亚入欧的效果终于开始出现了,正如马立诚所言,对政治的漠不关心和思想的自由化,逐渐在大众中取代了传统思维,也许包括那种中国理想!也许他们将更加务实,理性,将不再执着于为过去的辩护,而真正的走上正常国家的路!
但中国的梦想又还会有人继续吗?
日本,一个悲剧性的民族,大陆梦想的海岛民族!
他们自立,自强不息!海岛的环境,大陆的处事精髓!海岛造着了他们,敏锐进取,深重的危机感!海岛也束缚了他们,狭隘偏执的心理,终究使他们没有思想的大家,学不到宽容平和,和仁义!中国梦想依旧遥不可及!也许依旧只萦绕在老人们唱给孙子的童谣里。也许,将迷失在尘世现实利益和理想的虚无的大潮中!
“去中国的小船很想让你坐上,去中国的小船,只坐你我两人,船儿永借不还。”
外篇 日本文化里有多少中国人的忘掉的东西
日本文化里有多少中国人的忘掉的东西
墙内开花墙外香,日本这个曾经的蛮夷之国学习、保留、乃至发展了许多华夏文化的精华。
日本天皇的登基仪式是按照唐代礼仪的,穿着是按照中国春秋时期的,当然音乐歌舞也是唐代的,中国失传了。
日本首都东京之名源自中国宋朝都城东京汴梁。
日本人坐卧的塌塌米,是原汁原味的汉唐中国习俗。
叠(tatami)源自中国。古代中国有过叠最普遍盛行的时候。汉朝的人们在家中或者客厅中都使用叠的方式席地而坐,甚至君主在会见客人的时候也是在叠上,今天所见汉代壁画上的人们都依几而坐,那个:‘几‘字也就是塌塌米桌子的象形。古代人坐的时候,就像今天的日本人那样是双膝着地,臀部贴紧脚跟,实际上也就是坐在脚跟上,此为‘坐‘的本意。
日本和服日本人称为吴服,也就是江浙一带的汉服改进。
日本的木屐、布袜,也是源自中国春秋和汉代。
茶道于宋代。
花道,香道于唐代。
围棋起源于华夏,棋道光大于日本。日本棋手们下棋时不离手的折扇也是中国。
书道就不用说了吧。
日本女子涂的viper是中国古代女子涂的那种。
日本传统歌舞多唐代。今天年轻人感到俗气和缺乏美感的戏曲多为满清时期出现的,日本能剧和神宫乐才是唐朝正统歌舞乐曲.
筷子也不用说了吧。
最具代表的日本饮食生鱼片源自中国唐朝饮食”脍”。
在日本,寿司料理又名汉字「鮨及鮓」。这两个在中文里不常用到的字,都是指用盐渍可以久藏的鱼类。据考证,现今的寿司便是由盐腌制的鱼类发展而来,大约在西元三世纪由中国沿海地方传至日本,原先只是以盐腌制的咸鱼,后来改为以米饭腌鱼,制成后将鱼与米饭一起食用,这即是现今寿司料理的前身。
日本的国花樱花,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在宫苑内栽培,至唐朝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园,日本栽种樱花才千余年历史,是从中国引进梅花时夹带到日本的,后来被日本发扬光大。
日语--源自中国古代吴地方言。
日本传统医药名称就是《汉方医药》,是中医的一个分支。
大家看到的经典的日本建筑是真正的唐代建筑,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写中国建筑史的这本书的时候,中国当地找不到唐代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只好用日本的建筑来举例子说明,特别是日本的东大寺,就是鉴真的带过去的工匠建的,是目前世界少最大的木构建筑。今日本奈良古城为长安城四分之一大小建造.
日本门窗多推拉型,中国前五代时也是如此。
唐代室内装饰与今日日本传统装饰如出一辙.当代视为中国传统的大红灯笼是在清代才出现,唐朝时为如今的日式灯笼.
日本明治维新的奠基人之一是明代的遗臣朱舜水(明代末期已经提出君为天下一大恶,有了民主的雏形了,可惜被清朝破坏了),被尊称为日本的孔夫子,中国的朱舜水纪念碑也是日本人来建的,明朝的开明被日本人学去了,大日本史这部日本大历史大作也是朱舜水的弟子作为主编的。
日本人明治维新喊的口号就是中国的朱舜水纪念一位日本英雄写的一篇文章,被日本学者视为珍品的《凑川碑阴记》。
易经是世界最古老的书,日本人的明治维新的明治就是于《易经说卦篇》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当时不懂易经是不能入日本内阁的。
关于日本天皇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神武天皇就是当年秦始皇派遣出海求仙药的徐福。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就称自己是徐福的后裔。日本人都尊徐福为“司农神”和 “司药神”。至今,日本仍保留着包括徐福墓、徐福宫、徐福上陆纪念碑在内的许多遗址。每年秋季,佐贺县人民都要向供奉在“金主神社”中的徐福敬献“初穗”。每隔50年,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祭奠。
如果说天皇起源还存在争议的话,那么自汉代之后各朝代许多中国皇家宗室和民间百姓东渡日本居住就是在史册和家谱中铭记的,尤其在元灭宋和清灭明之时为多。
日本着名漫画家高桥留美子是中国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原田、高桥、大藏这几个日本大姓来源于汉献帝的玄孙阿知王,特别是原田和大藏都是日本历代的重臣,日本九州福冈市建有汉太公庙,原田家族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的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姓远祖进行定期祭祀,当然日本也有没有改姓的刘姓后代。
当年日本用的潜艇港口名称就叫吴。联队军旗用的是苏武使用的汉节。冲锋时大唱文天祥的正气歌,除了武运长久外使用最多的旗铭是岳飞的口号“精忠报国”。
很多动漫作品提到的风林火山就是日本的兵圣武田信玄提出的,这家伙是孙子迷,整天身边放一本孙子兵法,打的旗号有两个,一个是孙子,一个就是风林火山,根据《孙子兵法》的“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来的。
日本忍者起源于中国的杂耍,服部半藏是中国秦人的后代。忍者的九字真言“临、兵、斗、者、皆、列、阵、在、前”于中国的左传。
日本刀于唐刀,唐刀也叫苗刀,因为形状像秧苗,日本三大神器的草剃剑就是一把唐刀。
日本的剑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剑道的穿着是唐代的式样,特别是裤子,那种日本式裤子是中国古人穿的,叫跨。
中国的铸剑术本来很强的,干将,莫邪这些大家都听过,但是好像到宋朝时期好些铸剑的方法就以经失传,而日本则从中国吸取了大量的铸造技术,在明朝时日本的铸造就已经在整体上超过了中国,明军跟倭寇兵器对砍中经常发生武器被砍断的事。
武士道精神中华夏文化的影响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特别是那种轻生重义,忠心为主和集体协作精神、礼仪纪律,令人想起春秋时期的那些忠勇之士。
直到今天《汉学》依旧在日本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日本教科书中的中国古典内容一点不比中国的少,连公务员考试中都有相当分量的《汉学》内容。
华夏不在中国,中国不再华夏。
网载 2014-07-06 15:06:2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