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风云录小说 序 散论明代亡国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朝代。拥有当时世界上最极权化的中央系统和最完备的文官系统,拥有200万的正规常备军,却湮没在武器落后、人才匮乏、只有不到己方兵力1/10的满州铁蹄之下,这样的结局即使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十分少见。

  在后世,许多史学家都习惯于把明朝覆亡的原因归结于“万历怠政”,《明实录》中也有记载:“明朝之亡,实亡于神宗!”我认为,这种观点实在是有失偏颇。难道一个国家的兴亡完全由其中一个统治者所决定吗?诚然,万历怠政或许只是原因之一,朱翊钧在他执政后期不上朝、不理事,大臣的奏折全部留中,导致整个官僚系统几乎瘫痪。这只能说明整个帝国架构中的缺陷与低效,若从历史纵深的角度加以分析,则要追溯到洪武年间朱元璋建立整套政治系统说起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弊端自明朝开国以来就已存在!时间一长,种种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一直到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种种弊端才呈不可遏制之势,使帝国的局面江河日下。这不仅仅是这四位皇帝的责任,若把一国一朝的衰亡加诸于几个人身上,那显然是不公平的。

  的确,万历的怠政是原因之一,泰昌帝的平庸也是一个原因,朱由校和朱由检两兄弟一个过于放任、一个过于急进,可以说各有各的缺点。但与明代前面几位皇帝如英宗、武宗等人相比其实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如此,为何大明朝在英宗、武宗年间未曾亡国呢?其实还是一个从上而下的官僚系统在起作用。尽管没有皇帝,可六部工作如常,首辅总揽全局,内阁照常运作,所以社会相对还是安定的。就好比21世纪的大公司,尽管董事长不在,总经理不在,可公司依然运作如常,并不会出现停止运转的情况,这就是团队,就是效率。然而晚明时期,内忧外患日益增多,这个臃肿的官僚机构已不堪负荷,再加上连年的战事、天灾、党争,使得已经老朽的国家机器运转得更加困难,甚至停下了前进的车轮。

  到了崇祯一朝,所有的矛盾几乎在同一时间达到了顶峰。政治上,魏忠贤的阉党集团虽已被消灭,但朝中依然派系林立、党派重重;经济上,政府已入不敷出,再加征的每年9000万两辽饷对百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而另一方面地主土豪势力抬头,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各地起义不断,最后连京城都被李自成所攻破;军事上,从万历朝开始与满清的斗争就从来没停过,而皇帝又害怕武将专权,喜欢让不懂军事的太监做监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自洪承畴降清,袁崇焕被处死后,边事益无人,关外的土地全部丢失。

  这一系列的原因不在于皇帝一个人的决策,还是由于官僚机构的低效,文官系统的无能。从大历史观(Macro-history)来看,这是两百年来纵向发展的问题,而不是一朝一代横向发展的原因。一系列的各种矛盾其实在开国之初就存在,只是缺少一些导火索,没有爆发出来罢了。

  我们在史书中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李自成在襄阳建元大顺后,为何能势如破竹,一路攻破潼关、太原、大同,占领陕西、山西全境,短短半年就打到北京城,如入无人之境?这时候,其实明朝在陕西山西两省的驻军有30万左右,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攻打京城时,短短三天,内城、外城、皇城、紫禁城就相继陷落,这时候京城的兵都到哪儿去了?护驾的京营兵、守城的禁军也只是做了下象征性的抵抗就放弃,许多太监、大臣甚至开城迎敌。这时吴三桂奉命勤王的四万军队还在路上,只要京城能多坚持一天,估计形势就会逆转。可拥有天下最坚固城墙的北京城、最好装备的京营兵居然一触即溃,实在不得不让人深思。

  难道真是朝代失去了民心,覆亡乃必然之路?事实又不然!尽管京城被破,后来清兵入关,可大半江山还是姓朱,大半百姓还是心念明朝。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健、桂王朱由榔先后在南京、福建、昆明称帝,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监国,即使后来清王朝一统江山后,台湾的郑成功、郑经、郑克塽依然以大明延平郡王身份自居,奉明朝正朔,而明间的反清复明运动也是络绎不绝,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渐渐消亡。从中可看出,其实明朝并没有失去民心,可为何会覆亡的如此之快?

  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太监干政、党争激烈、文官系统内的不调和所造成的。

  太监干政,明朝自开国以来就有之。太祖皇帝派太监管理东厂就已创下了先河。到了成祖时期,因为在靖难一役中太监立下了重大功劳,协助他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东厂、西厂已落入太监手中。英宗朝,太监王振任监军,开下了太监领军的先河。武宗一朝,大太监刘瑾称“九千岁”,权力更是令人心寒。到了熹宗天启年间,魏忠贤权倾朝野,官员俱仰其鼻息。崇祯一朝就更不用说了,太监屡次出任监军,管理辽东军事,甚至后来崇祯杀了袁崇焕也是听了两太监的话,中皇太极反间计所致,实在可悲!可叹!

  党争激烈与文官系统的不调和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熹宗一朝,阉党与东林党人的斗争就是其中代表。朝中文官要么支持东林党,要不就依附阉党,很少有人能独善其身。后来阉党获胜,多数文官就对朝廷和皇帝无比失望。崇祯年间虽然铲除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可这种党派之争却并没有停止,文人只想着自身的高官厚禄、想着有朝一日获取权力是如何为自己博取利益,而很少有人再去忧心国事。到了明末,官军与清军、与李自成军的斗争中节节败退,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将领不愿为国家打仗。在他们心里,手中的权力已变成自己的权力,只要能保住这些,天下姓朱也好,姓李也罢,姓爱新觉罗也可,已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了。所以清军南下时,文人投降的多,就义的少。江南文人领袖钱谦益在京城被破时口口声声要殉国,可最后还是投降了清朝。可见,晚明时期皇帝与文官之间的不信任是愈演愈烈,甚至在京城被围时崇祯还在桌上写着“文臣个个可杀”这样的话。

  这样的情形会让人想到宋末时期。同样是江山沦陷,同样是败给了少数民族,但其中的过程却是大不相同。当时的蒙古人已先后灭了金、西夏、吐蕃、大理,攻破莫斯科、维也纳,占领欧洲诸国,拿下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建立莫卧尔王国,包围了国土狭小的南宋,到了此时,谁都知道结果,南宋必败。可这个过程却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南宋依然君臣一心,即使驻有重兵的荆州、襄阳相继陷落,首都临安陷落,可还是屡败屡战,在兵力远远弱于对方的情况下坚持了整整三年!直到后来广州被破,宋室君臣还是集合了所有的船只力量,在张世杰的领导下在崖山海面上与元军打了最后一场惨烈无比的崖山保卫战,终因力量太过悬殊而失败。随即,宋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幼帝赵昺投海死,南宋亡!

  可当时明朝的国土、疆域、兵力均远胜于满清及李自成的流寇。可那些个大臣们在战事上却毫不坚决,宁愿作二臣,也不作忠臣。可见明朝三百年来的人才选取制度实在是有问题。而皇帝重用太监也让文官寒心,从而情愿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出卖家国。这一点上,比之南宋是远远不及的。宋代亡国时,还有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一代名臣,愿与国共存亡。可明代亡国时,皇帝在煤山自杀,身边连一个赴死的大臣都没有。

  虽然说宋朝重文轻武,可在抵抗外人侵略时却能君臣一心,即使战败亡国也依然流芳千古;可明朝一直修武备,扬国威,可在危难之时却无人能给皇帝分忧,看来若朱元璋知道是自己信任太监、把文官当作奴才的做法使子孙承受了亡国之痛的话,想必会死不暝目的吧?

  寒易落

  2007年2月2日于浙江宁波

 http://www.qidian.com/Book/94997.aspx


寒易落 2014-05-02 08:34:27

[新一篇] 苦逼已到了極致:河南拆遷戶赴臺灣上訪

[舊一篇] 人活在世上的品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