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哲学的现代意义举隅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Illustrating the Modern Meaning of Lao ZI's Philosophy with Examples Li Youbing)
  * * *
  老子生于二千多年前,给后人只留下一本五千多字的书,可是它却在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子的影响却并未从此消逝,到东汉末年竟被奉为道教教主,《老子》一书亦被奉为道教经典,易名为《道德真经》,魏晋玄学兴起,对《老子》全面肯定,其影响超过了儒家,唐代以后更形成儒、道、释三家鼎立的局面;宋明理学以儒家伦理纲常名教为中心,但也吸收了道佛哲学思想与修养方法。二千年来,尽管老子哲学的地位时升时降,但却能经久不衰,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故有观点认为中国文化实为“儒道互补”文化。近年来,学术界与社会上不时掀起“老子热”,世界各国长期以来也对老子发生兴趣,并将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政治、军事领域以及经济界、商界,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
  老子的五千言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历经二千年风雨却能日久弥新?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从中似可采掘出无尽的宝藏?通过研究才能体悟到老子哲学的博大精深与超越时空的普适能力。老子哲学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而且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也能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道法自然”的世界观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为“道”。道的概念,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所说的“道”,是论述宇宙以及宇宙间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老子认为宇宙间万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遵循着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独立而不致”,既不听命于天帝鬼神,也不依奴隶主贵族的意志为转移。
  老子论证的自然规律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周行而不殆”,即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根本规律,老子强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意思是事物周而复始最终返回原点,返回原点是无欲,无欲是自然赋予的品德,具有自然无欲的品德才是懂得社会运动的永恒法则,才算明智。不懂得这个永恒的法则而妄为,必然凶多吉少。为此,他劝导说“致虚极,守静笃”,一切顺乎自然,不要受私欲的驱使去争斗,更不可恣意妄为。
  另一类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包含两个意思,一曰返,二曰反。第一个返已如前述。第二个意思,即宇宙间对立着的事物既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潜存着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可能性。《老子》中列出有无、天地、阴阳、上下、长短、大小、难易、雌雄、强弱、进退、得失、善恶、祸福等互相对立、互相依存、相反相成的70多对矛盾,多方面论述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老子论述辩证法时,最重视的是物极必反的规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了延缓和防止事物向坏的方向转化,老子提醒人们重视“微明”(36章),因为当事物处于转化的萌芽状态时,及早察觉,可以防患于未然。”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四种尚常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是容易处理的,重视“微明”就可以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64章)。这些话是向唯意志论者发出的警告。历史上有多少政治家、军事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事物已出现向相反方面转化的征兆时,他们竟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招致惨重的失败。今天由于科学的进步,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能力大了许多,于是有些人似乎觉得人在自然面前已经无所不能,可以为所欲为了,有的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甚至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本应有的和谐关系,变成了人向自然片索取的利害关系,出现了物极必反的征兆:环境污染,绿色植被减少,野生动植物种群灭绝等。既然人类向自然片面索取,自然惩罚人类也是无情的,待到人类无鱼可捕,无兽可猎,甚至无新鲜空气可吸,无清洁的水可饮时,悔之己晚。人们早一天认识这种转化的可能性,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人们就早一天得到幸福,早一天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在这方面的论述具有战略眼光。
   二、“无私无欲”的道德观
  老子论述的道与德是不可截然分开的。道幽隐无形,反映宇宙万物运动的规律;德是人们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人们的思想修养和处世之道都可以称为德。道为体,德为用。
  什么是最高尚的道德呢?老子说:“道生之,德育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即道生天地,德育万物,却不据为己有,不恃己功,不去主宰。这种大公无私的品德才称得上“玄德”。所以玄德的核心是无私无欲,私欲则是培养高尚品德的大敌。老子从无私无欲这个基本要求出发,以尧、舜、禹这些圣人为榜样,多方面论述人的思想品德,规范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为准则。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一是待人宽,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二是推已及人,事事处处替他人着想。三是妥善解决人际间的各种矛盾,在对立中求得统一,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如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即收敛个人的锋芒,放弃个人偏激的主张,改变咄咄逼人的姿态,了解对方意见中的合理部分,认识会统一,矛盾缓和,纠纷化解,可以团结前进。老子主张无私无欲,表现在工作作风上是朴实无华。与朴实无华相联系,老子认为人们生活简朴恬淡,乃长生之道。“生生之厚”不是“善摄生者”。此观点也符合今天科学的养生学。
  老子无私无欲的道德观对我们也是有启发意义的。中国共产党提倡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比老子无私无欲的涵义更明确、更科学,是当代一切善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人民群众衡量各级政府官员优劣的政治标准。而私欲则是人们思想中的毒瘤,也是人民公仆向贪污官员转化的催化剂。任何官员一旦利欲熏心,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必然会走上权钱交易的邪路,堕入腐化的深渊。
   三、“以柔克刚”的处世之道
  老子经过观察发现,自然界中水的特性最接近于自然之道——玄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这里讲了水的三大特性:不争、处下、柔弱。不争是有功不争,非不求功;处下是宽容谦下,非退缩;柔弱是不恃强凌弱,非怯懦。水为“天下之至柔,驰骋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水是软的,石是硬的,刀是锐的,水滴可以穿石,水也能锈化刀。柔弱可胜刚强。
  有人解释老子的观点,认为老子所说的“柔弱是”不可恃强凌弱,强悍暴戾。“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蕴含着培蓄待发的精神”。柔弱、谦下是与坚强、争先相对立的品格,其各自优劣不宜孤立地去品评,而必须与目的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为了正义的事业勇敢战斗,奋力争先,应当提倡;为了顾全大局,委曲求全,也值得赞誉。如果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坚强、争先是恃强凌弱,是侵略;柔弱、谦下是懦弱、卑怯。在人民内部有不同的意见或遇到一点小矛盾,不问青红皂白就上纲上线,大动干戈,势必把事情搞乱;此时不妨学习水的品性,忍让一下,相互谅解,矛盾就可以化解。这是老子提倡的处世之道给我们的启示。这一点还可以应用在军事上,对待敌人,根本的办法是坚强,是勇敢,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坚强的实力,但在战斗中,有时候也可以退让一下,采取“避实就虚、以柔克刚的战术”。
  将这种战术用于商战和企业管理。实际力量处于相对弱小的一方要“知其雌”、“守其弱”,通过“积柔”、“积弱”而成刚、成强。另一方面,看问题不仅要作正向思考,也要作逆向思考,辩证地理解强弱之间的相互转化,不要囿于“弱”而畏缩,也不要矜于“强”而狂妄。
  在管理中,除用“刚”的一套,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也可采用“柔”的一套办法,如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谋略决策和企业文化等。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商无常情。水因地而致流,兵因地而致胜,商战中能因竞争环境之变而变者可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水喻道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 李友滨 燕京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常委兼大学部部长、《红旗》杂志社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内部文稿》室主任。现为《求是》杂志社研究所研究员。曾在人民日报、《红旗》及各类学术研究会上发表文章、论文百余篇。此篇文章是作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文章之一。
  
  
  
未来与发展7京63-64B5中国哲学李友滨19971997 作者:未来与发展7京63-64B5中国哲学李友滨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9:23

[新一篇] 老子“道”的兩重性及其它

[舊一篇] 考試改革的哲學基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