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深远意义和学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问题又作了精辟的阐述。现在创新教育问题,已引起了教育界的热烈讨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仅就学习《决定》和江泽民同志讲话后的体会,对创新、创新教育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谈一点粗疏的理解,以求教正。
      一 创新教育提出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创新教育的提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同时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要。
    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江泽民同志多次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历史考察作出的深刻总结。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伟大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举世瞩目的重大贡献。只是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主义的压制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到近现代落伍了。新中国成立,为发挥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左”倾严重错误又一度极大地窒息了民族创新精神的发扬。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我们的国家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国际竞争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发展,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又突出地强调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如此,中华民族在新的世纪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增强民族创新力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全面实施“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过程中,理所当然地应当把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作为重点。
    2 知识经济的兴起需要培养创新人才
  人们预测,新世纪将是知识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创新教育正是在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时代背景中突出提出来的。
  今天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的讲话中尖锐地指出,“事实越来越证明,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果“不是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提高本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那就会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就必然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时代使命感和民族忧患意识,尽快改革只重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创新,只重应付考试、忽视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样才可能造就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 开展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人优良素质的综合体现,因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创新教育必将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有力地推动由“应试教育”真正转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江泽民同志在讲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时明确地提出:“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里讲的分数唯一的质量标准、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呆板僵化的教育教学制度,正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对“应试教育”弊端的集中概括。这些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内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素质教育是难以真正实施的。
  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在全国上下、教育界内外逐渐形成共识,出现了很好的局面,但是困难仍然很大。从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难以一时转变。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是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不少地方政府年年都向学校强行下达刚性升学指标,还是“以升学率高低为主要指标评估教育政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教师工作好坏”;不少学校出于上级的压力、社会的舆论以及对自己生存的考虑,仍然在“以升学为目标,以考试为中心”的办学运行机制中循环往复。加课补课、题海战术、频繁考试、注入式教学、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处可见。有些勇于改革探索、力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却面临着上级不支持、家长不配合、政策不宽松、生源不景气的窘境。可见,要贯彻落实中央《决定》,首先必须从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实行正确的教育政策导向入手,才可能逐步克服“应试教育”的惯性,走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我们绝不可能在“应试教育”的模式和办学运行机制中去奢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开展创新教育,必将有力地推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创新教育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着重点。
      二 创新与创新教育的任务
    1 创新的涵义和层次
  目前诸多论者对创新与创造两个概念的理解尚有分歧。笔者认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但不等于全部创新活动。
  人们的创新活动大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即独立地首次发现新的事物,发明新的东西,提出新的思想,创建新的学说,创造新的作品。这是最高层次的创新,是对未知领域有所发现的开拓性创新。二是承继创新,即在前人已有认识、研究和创造发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这是对已知领域有所突破的发展性创新。三是“有所新意”的创新,对已知事物有新的认识,对探索的问题有新的进展,对进行的工作有新的思路,对开展的活动有新的方法等,都可称之为创新。这是多数人在各个领域、各种活动中都可以进行的一种创新活动。这种创新虽然还说不上“有所发现”或“有所突破”,但它是高层次创新的萌芽和前提。中小学进行创新教育首先应当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从开展“有所新意”的创新活动开始,才可能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根据《决定》的要求,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其主要内容,我认为应当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几个方面。
  创新精神就是力求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进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它是一种活跃进取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的培养包括树立创新意识,诱发创新欲望,激励创新热忱,指导创新实践,实现创新目标,评价创新成果等各个环节。
  创新能力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是在创新欲望和热情驱动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其主要特征是独立性、灵活性、求异性、发散性、批判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新实践能力是旨在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以实现创新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其主要构成有独立获取知识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和表现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
  创新人格。创新教育必然十分重视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活动属于智力活动范畴,但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智力活动,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也是创新人格力量的体现。创新活动及其成果是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的结晶。创新人格的培养,应使学生具有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价值观,锐意进取、崇尚创新的热情,不怕失败、知难而进的坚强意志和自主自力、勤奋好学、求真务实、勇于开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品质和作风。
  有了旺盛的创新精神、独立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就构成了创新人才应具有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个体优良素质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创新教育也是分层次的。高等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使之成为高层次的专业创新人才;职业教育要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中小学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不直接担负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它要求在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发展爱好特长,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其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三 开展创新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并列关系、等同关系还是从属关系?这是开展创新教育首先应当明确的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体现素质教育宗旨和时代特征的一个重点任务,因而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考试、评估、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在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等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不能认为创新教育是要独立于素质教育之外再起炉灶,另搞一套。事实上创新教育也只有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才可能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因此,创新教育不是与素质教育并列的概念。其次,创新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着重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及教育环境等方面,必然有其相对突出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否则,提出“创新教育”的概念就没有必要了。所以,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也不是等同关系。第三,根据江泽民同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论断,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动力。开展创新教育必然会推动素质教育不断创新。所以,从“创新”二字讲,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又不仅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创新教育”不仅指其本身的特定涵义,而且可以带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每一方面内容、活动、方式的创新。因此,确切地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2 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的关系
  《决定》要求,素质教育必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不但不排斥而且还应当鼓励学生爱好特长的发展。个体素质结构既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发展,又包括爱好特长方面素质的发展。爱好特长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突出反映,但基本素质也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正如小平同志讲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因此,全面发展绝不是齐头并进的“平均发展”或“标准件发展”,而是体现个性特点、各具特色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开展创新教育更须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因为一个人创新潜能的释放和发挥总是与他的爱好特长分不开的。“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很难设想,一个人对其不喜欢、不关注、不擅长的事物会孜孜以求去创新。
    3 面向全体与鼓励冒尖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号召要“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高等学校要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中小学也应“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他还尖锐地批评了那种孤立尖子、扼杀优秀人才的极其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必须鼓励那些勇于创新、在创新能力和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冒尖学生。
  鼓励冒尖与“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并不矛盾。第一,一个学校、一个系、一个班的全体学生是由各具差异的学生组成的集合体。“尖子生”本身就是这个“全体”的一部份,自当属于“面向全体”之列。第二,“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只面向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歧视、无视甚至放弃那些升学无指望的学生。在这些“差生”中就有不少在某些方面有突出创新潜能或动手能力的尖子,只是在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中被淹没了。开展创新教育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否则,有创新才能的尖子就会被施教者视而不见。第三,创新教育鼓励的尖子不应当要求他们门门学科成绩冒尖,应当是素质全面发展而在某些方面又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冒尖。在良好的校风和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这样的尖子越多,越能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与提高。
    4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
    5 学习知识与参加实践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要求学生做到“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这是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学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真、知之不新,是难以形成丰富的联想和产生创新性思维的。实践出真知。书本知识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就谈不上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更无从培养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就生动而又深刻地表明了创新与知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中国教育学刊京8~11G3中小学教育叶上雄20002000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进行创新教育将带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开展创新教育要处理好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面向全体与鼓励冒尖、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学习知识与参加实践诸方面的关系。创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四川教育学院  叶上雄,四川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24号  四川教育学院,610041 作者:中国教育学刊京8~11G3中小学教育叶上雄20002000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进行创新教育将带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开展创新教育要处理好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面向全体与鼓励冒尖、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学习知识与参加实践诸方面的关系。创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网载 2013-09-10 21:59:09

[新一篇] 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施的構想

[舊一篇] 素質教育背景下人的發展與培養  ——中國教育學會第20次學術年會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