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
如何认识当前的供需关系
如何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和手段
如何看待资金供应问题
* * *
如何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
对上半年经济形势的分析,提法比较多,认识也不尽一致。归纳一下,大致有四种:一是相当好,是近几年来少有的好形势;二是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但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宏观形势好,微观问题多;四是成绩大,形势好,问题突出。如何正确认识上半年经济运行形势?
首先,认识形势的根本标准要统一到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精神上来。
今年5月29日,江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培训班上讲话中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头十年,是我国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能不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两个关键性课题”。江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关键性课题,应当是我们评价当前经济形势好坏的两个基本标准。
当前国民经济运行总体上是继续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发展的。突出表现在:一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在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进一步转变。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从不认识到逐步认识,最后达到统一认识的过程,对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加迫切。二是价值规律进一步发挥作用,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越来越强。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价格的放开或调整,使得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越来越明显。三是市场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作用明显增强。市场和生产开始向优势企业和名优产品集中。四是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摸清了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企业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明显加强。五是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管理对象由微观转向宏观,管理手段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法律手段为主,管理方式由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逐步转变为使用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市场机制间接调控企业。由于“软着陆”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成功实施,经济运行宏观环境渐趋宽松,有利于企业改革与发展。
今年来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一是国民经济在平稳回落中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9.5%。夏粮创历史最高水平,产量达2600亿斤;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6%;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增加值同比增长8.3%。
二是投资、消费增长适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9.7%和12.1%,高于同期经济增幅,国内需求继续保持对经济的较强拉动;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6.2%,截止6月底外汇储备已达120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59亿元。
三是财政收支状况改善,金融形势基本正常。上半年国内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9.9%,支出增长21.1%,收大于支388.5亿元,同比多增加287亿元。6月末货币供应量M[,1]和M[,2]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9.1%,M[,1]增幅比年初提高1.7个百分点,M[,2]回落6.2个百分点,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基本正常。
四是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今年来物价涨幅进一步回落,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8%和4.1%,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降。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其次,要用全局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发展中的问题,一类是局部存在的问题。比如,当前反映较多的部分生产能力闲置、企业下岗、待岗人员增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前些年盲目重复建设,产品结构和技术装备状态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所致,这些问题将通过结构调整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逐步加以解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逐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机制的强化,暴露出来的问题会逐步得到消化、解决。
再次,在看到有利形势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难题。
随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不断推进,工业企业将面临下面几个难题:
第一,速度效益型的路子会越来越窄。由于国家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市场需求将呈平稳增长趋势,社会总需求不会大幅度扩张,以前那种粗放型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高增长速度不会出现。
第二,好坏企业的差距将继续拉大。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市场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部分中小企业的大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弱,价格竞争和市场淘汰机制的作用将继续增强。企业两级分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一些行业和部分企业的效益可观,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大困难。
第三,资金结构性需求不足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资金流向效益高的地区、行业和企业,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随着专业银行商业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化经营的商业银行采取扶优扶强、锦上添花的做法将不可避免,有限的资金必然向优势大企业集中,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局面。因此,部分地区、行业和企业资金运营效率不高和工业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将继续并存,而且会不断突出。
第四,企业扭亏增盈难度加大。随着生产要素配置逐步市场化,企业增支减利因素将继续增加,煤炭、电力、石油等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的提价,将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利润,增加企业扭亏难度。
第五,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将日趋严峻。随着兼并破产、减人增效力度的加大和技术进步的推进,企业下岗人员将继续增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增加,必须加以妥善解决。
如何认识当前的供需关系
供需关系问题主要是供需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两个方面。总量平衡是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总量平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会不断扩张,原来总量平衡的状态被打破,发生了新的不平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扩大,使扩张的需求得到满足,经济总量由不平衡逐步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这种过程循环往复,促进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在分析当前供需关系时,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当前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第二,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第三,存在着结构性需求不足问题。总体看,当前总量平衡问题已基本解决,相对突出的是结构性问题,以及相关的质量与效益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治理整顿,我国经济已实现软着陆的目标,经济总量得到了改善,一些重大供需矛盾已基本解决。首先是粮食问题。就当前的情况看,粮食储备是充足,供应有保障。第二是煤炭、电力、石油和交通等基础行业。在目前的经济调整阶段,基本上能达到供需平衡。过去电力最紧张的地区用电紧张的状况最近也得到了缓解,上半年煤炭积压严重,交通运输量由于货源不足下降。第三是商品供应状况。不论是生产资料市场还是消费品市场,物资供应都很丰富,多数已转为买方市场。
站在组织生产的角度上,从感情上来讲应支持有效需求不足的看法,目的是希望国家采取政策刺激消费,从而达到扩大生产的愿望。但站在全局的立场来看,结构性有效需求不足的提法较符合现实。这就要求在当前部分生产能力闲置和产成品积压过多的形势下,企业切不可盲目追求产量产值,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依靠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来开拓国内外市场,从而达到扩大生产,提高效益的目的。所以,不抓紧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结构调整,我国的工业发展就没有出路。
如何把握宏观调控的重点和手段
宏观调控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改善和解决经济总量问题,二是解决结构问题。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看,市场经济有三种基本模式,在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上各有所侧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者导向型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社团市场经济。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但也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因此,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许多成功经验和合理做法,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我们都可以大胆借鉴、学习和采用。
建国以来,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有六种:一是金融手段,通过信贷规模和利率调整达到宏观调控目的。二是财税手段,通过增减税目和调整税率达到调控目的。三是价格手段,有意识地通过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物资的价格进行控制和指导达到调控目的。四是汇率手段,通过增加外汇储备和汇率的适当调整实现外汇收支平衡。五是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对产业形成和发展进行规划,指导和引导社会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产业内部优化配置。六是行政干预。这6种宏观调控手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不是置于同样的地位,而是依据各个阶段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目标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实践证明,采取金融、财政手段,辅之以物价、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对改善和解决经济总量问题是行之有效的。但当前我国正处在阶段性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矛盾相对突出的时期,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由改善和解决经济总量为主转移到以结构调整为主上来,在宏观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上也应有所变化,即主要运用产业政策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同时要以金融、财政等手段起保证作用。
主要运用产业政策手段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搞好发展总体规划,确定阶段性的优先发展产业,即经常说的“选准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目前选定房地产(主要是安居工程)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二是制定扶持支柱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我们确定发展房地产产业,就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可以采取贷款优惠利率,税收减征或免征,购房分期付款等等。三得利用各种大众传媒定期或不定期向社会广泛发布产业政策信息以及生产与市场信息,用正确的信息及时引导企业行为。同时,在实施产业政策手段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产业政策既要有鼓励功能,也应有限制功能。二是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在各方面意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出台。三是执行产业政策要坚决,对所有的企业应一视同仁。四是产业政策也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引导企业。
如何看待资金供应问题
资金供应总量充足与资金紧张同时存在,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很有必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上半年经济形势比较好,可以说明资金供应是起到保证作用的。从金融机构的货币供应情况看,到6月末,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分别增长19.1%和20.6%,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基本正常。从社会资金供应情况来讲,政策性资金导向有三个300亿元,第一个是为兼并破产再就业工程安排的冲销呆坏帐准备金300亿元;第二个是“拨改贷”转为国家资本金300亿元;第三个是今年股市规模增加300亿元,如都能到位的话,900亿元相当可观。还有100个上市企业吸收的流动资金和其它企业实债券吸收的资金大概有500亿元。再算上企业的财务公司和结算中心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类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吸纳的资金,还有企业利用的外资亦很可观。应该说,资金总量是充足的。
但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对资金的感觉和反映是不一样的。造成的原因是资金状态不平衡。第一是企业之间的不平衡。有人测算,上半年金融机构增加的贷款70%流到了国家重点企业,股市也基本上是向优势企业倾斜。大型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和上市公司在资金上是宽裕的,相反,中小型企业困难企业资金更显紧张,生产经营更加困难。第二是地区间的不平衡。存差地区和贷差地区资金供应状况肯定不一样。第三是行业之间不平衡。从上半年金融机构的存款看,企业存款增加较多的主要是三个部门:电力、通讯和铁路。这三个行业资金供应宽松,而机械、有色、化工等行业就比较紧张。在当前资金供应总量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在国家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下,寄希望于放松银根来解决资金问题的可能性不大。企业还需从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率等方面想办法。上半年几个资金运营的指标都不理想。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加,应收帐款增加,资金周转速度下降,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都较低,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流动资金异化就是其中之一。从企业帐面看,企业流动资产不少,但细分析,真正能用的则大打折扣,相当一部分资金已发生异化。内蒙古经贸委会同财政、金融等部门对全区工业企业流动资产状况进行了调查,流动资金异化的主要表现:一是企业历年亏损吃掉一块。二是产成品和应收帐款两项资金长期占用死掉一块。三是企业基建、技改挤占一块。四是企业递延资产和待摊费用虚一块。五是企业在兼并、联合评估流动资产过程中,发生争义悬挂起一块。由此看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生产经营困难可想而知。
经济工作通讯京17-19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19971997 作者:经济工作通讯京17-19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