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如何认识农村小康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时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小康社会进行了描述。这是一个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既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又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宏伟目标,也是一个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相衔接、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一致、承上启下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农村意味着什么?1991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进行了比较完整、全面的论述,即到2000年末,“总的目标是: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围绕上述目标,有关部门经过认真调研、测算,反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提出了由6类16项指标组成的农村小康标准指标体系。经过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近10年的奋斗,到2000年底,除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个别指标外,其他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农村小康标准。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通过学习十六大报告,我们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在全国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建设一个惠及全国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具体到农村来说,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在经济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农业科技水平、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显着提高;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降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比较充分;农户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居住环境优良,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2)在政治上,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明显进步,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和健全,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村民自治更加完善,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民主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形成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农村基层管理走上民主化、法制化的轨道。干群关系密切,社会秩序良好,农民安居乐业。(3)在文化上,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农村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农村医疗卫生、广播电视、图书、体育等设施比较完备,农民享有较好的卫生保健和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广大农村呈现健康、向上、充满蓬勃生机的精神风貌。(4)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各种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相融,整个农村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简言之,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意味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将再上一个新水平,广大农民的生活将再上一个新档次。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这是立足于我国国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完全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到2000年底,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因此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认为,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主要表现我国农村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具备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面临的困难较多,农村全面实现小康还有一个任重道远的历史过程。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矛盾和困难在农村而不在城市;在中西部农村而不在东部农村。
  首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尤其不发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和其他方面的种种原因,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相适应。而且各地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差别较大,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近于原始的手工劳动甚至刀耕火种同时并存,许多地方还是靠人力和畜力生产,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也比较低,自给半自给经济占相当比重。农村的科技教育文化也比较落后,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不少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小学教育还没有普及,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仍占多数。这些都是在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所面临的特殊困难。
  其次,当前农业问题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我国农业在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这两个方面都遇到了挑战: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约束,绝大多数农产品出现卖难,销售不旺,价格下跌;另一方面,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旱灾、涝灾、风灾、虫灾频繁发生,特别是一些地方连续数年持续干旱,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持续下跌,更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1997—200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4.6%、4.3%、3.8%和2.1%,比上年分别下降4.4、0.3、0.5和1.7个百分点。200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虽然达到4.2%,但只是恢复性的,基础并不牢固,因为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增加和粮食价格反弹,这与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特点基本一致。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123元,同比增长5.9%,增速虽比去年有所提高,但全年的增收形势仍不容乐观。农民收入上不去,改善农民生活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更难以实现。
  再次,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例,2001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89∶1,即大约3个农民的收入人相当于1个城镇居民,这一水平比1998年扩大了11%,比1990年扩大了26%,比1985年扩大了近50%。考虑到我国农民纯收入中有相当部分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自产自用部分存在高估现象,一些副产品如秸秆、厩肥等根本无法货币化,而城镇居民不但没有生产性开支,还享受多种福利补贴,因此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比上述比率大得多。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认为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约在5∶1左右。
  除此之外,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进而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如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如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已经指出了前进方向,这就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报告关于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论述虽然不很长,但抓住了要害和关键。报告在这方面论述的第一句话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提法。这个提法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站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考虑农业和农村问题,对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确实非常快,农民收入确实有了很大的增加,但由于没能做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所以近些年来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因此,在今后18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今后如何全面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报告着重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三是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我们认为,这既是对农村改革发展20多年经验的全面总结,又是针对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有效措施。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发展也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出现了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途径。这就要着眼于农业长远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转变;调整区域布局,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优势区域和产业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效益;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引导、鼓励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减少农民,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在政策层面上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不断缩小;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加农户等形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总之,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放开农民手脚,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万众一心地按照党的十六大所指引的方向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农业经济问题京25~28F2农业经济导刊潘盛洲20032003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为我们勾画出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认为,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更是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联系的一个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小康社会/农村/思考潘盛洲,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 北京 100013 作者:农业经济问题京25~28F2农业经济导刊潘盛洲20032003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为我们勾画出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认为,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更是与农业、农村、农民紧密联系的一个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小康社会/农村/思考

网载 2013-09-10 21:55:18

[新一篇] 關于做好新時期民族工作的幾點思考

[舊一篇] 關于出版業引入“金股份”制度的探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