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之发现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1996年5月于西北大学
  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和鲁迅、茅盾研究界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中央档案馆无此原件,鲁迅遗物中也没有底稿。几十年来,众多学者为探求这件贺信作出了贡献。
  我国最早谈到鲁迅、茅盾致红军贺电的是冯雪峰。他在1951年说:“鲁迅先生没有和我们毛主席见过面,也不曾有过别的直接的个人的接触。如果说通信,也就只有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时候,他和茅盾先生共同转转折折地送去过一个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庆祝胜利的电报。”(1951年6月25 日出版的《文艺报》载冯雪峰:《党给鲁迅以力量——片断回忆》)冯雪峰1952年发表的《回忆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中说:“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共同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庆贺长征胜利的电报,也正是我动身的前几天才转到瓦窑堡的。”冯雪峰1972年11月回答上海鲁迅纪念馆同志的访问时说:“电文是‘将来’还是‘希望’因为我没有看到原件,就不清楚了。”“电报是信的形式”。(访问记录现存上海鲁迅纪念馆)冯雪峰1974年9月2日说:“1936年4月, 党中央在陕北也是收到他(指鲁迅)和茅盾先生的贺电,才派我去上海,去找他们。党对他(鲁迅)的信任完全和自己同志一样的。”(陈琼芝:《在两位未谋一面的历史伟人之间——记冯雪峰关于鲁迅与毛泽东关系的一次谈话》,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三期)
  我国另一位谈到鲁迅、茅盾贺电的是茅盾。茅盾1975年4月26 日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行的座谈会上说:“一天我到鲁迅那里谈别的事,鲁迅说史沫特莱告知,红军长征胜利,并建议拍一个电报到陕北祝贺。我当时说这很好,……当时我实未见电文原稿,因为鲁迅还没有起草。”(茅盾:《我和鲁迅的接触》,载1976年10月出版的《鲁迅研究资料》第1辑)
  茅盾1977年4月8日给罗荪的信中说:“一、史沫特莱把长征胜利事告诉鲁迅,并建议鲁迅去电祝贺。二、鲁迅把此事告诉我,但那时电文未拟就。……五、解放后,成立鲁迅博物馆,预展时我看到一幅画是我和鲁迅在拟电文(贺长征胜利),大为惊异,当即告诉他们,事实不是两人合拟而是鲁迅一人拟的,且我那时未见电文原稿,……六、当时鲁迅博物馆拿不出电文全稿或抄件,只说是解放前某根据地的报上载的一条消息有此一句,……七、史沫特莱如何转发此电……只能猜想史把电文弄到巴黎……然后再转到陕北。”(舒乙:《茅盾先生的解疑信》《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5月26日)
  茅盾1979年6月17 日在北京交道口寓所接受笔者和一位研究生阎庆生(现陕西师大教授)的访问时说:“鲁迅祝贺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那份电报,现在发现的也不完整。……抗战期间,我从新疆出来就到延安,住了半年多,曾和毛主席谈到鲁迅,毛主席没有提到这份贺电。”(茅盾:《答鲁迅研究年刊记者的访问》,载《鲁迅研究年刊》1979年号和1979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茅盾在《回忆录(十八)》中说:“1940年5月我全家来到延安,暂住交际处。张闻天来看了我。 过了几天我去杨家岭回拜闻天。我向他介绍了三十年代上海左翼文学运动内外斗争的种种情形。在谈话中,闻天插了一句:‘你和鲁迅给中央拍来的贺电,我们收到了。’当时我漫然听之。在我看来那早已是历史陈迹了,当然没有想到要去追问电文的内容。”(《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一期)
  1956年10月15日《文艺报》“纪念鲁迅专号”,刊载樊宇《“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我翻阅旧日记,查出了这样一段:1947,7,27《新华日报》载:1936,2,20,红军东渡黄河,抗日讨逆,这一行动得到全国广大群众的拥护,鲁迅先生曾写信庆贺红军,说‘在你们的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新华日报》当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而不是重庆的《新华日报》。”
  附图J38a01.JPG
  《人民日报》1979年6月9日刊出唐天然《新发现的鲁迅佚文》,发现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于1936年10月28日追悼鲁迅专版上,刊有“摘鲁迅来信”:“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更大的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极热烈的欢迎与拥护。”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是无疑的,而唐文认为“这就是新发现的鲁迅庆贺红军长征胜利信件的片断”却根据不足。
  我于1984年8月,在山西太原访问1947 年时太行版《新华日报》社长史纪言和有关人员,都说不清楚所刊鲁迅贺信中那句话的来历,而具体编发这条资料的樊显正,已于1975年去世。当时我在山西省档案馆查到中共河北省委编的《火线》第61期(1936年9月15日出版的32 开油印本),载有杨尚昆1936年7月24日写的《前进! 向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前进——纪念1936年的“八一”》一文中说:“东征的胜利,使全国一切不愿意当亡国奴的人,都认识到红军的先锋作用,认识到红军是在为了全中国人民利益而奋斗。”“朋友们赞扬我们,期望着我们更大的胜利。”接着引用了如下一段文字:
  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英勇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中国民众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胜利。全中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你们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的拥护和欢迎!
  文章指出:“这是我们的战友们对我们的赞扬,是全国一切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人们对我们的希望。”接着又引用了下列一段话:
  对于你们,我们那最英勇的伟大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我们是抱着那样深刻的敬仰,那样热烈的爱护,那样深挚的期望,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光荣和幸福的未来。只要想到你们在中国那样无比的白色恐怖进攻下,英勇的,顽强的,浴血苦斗的百折不回的精神,就是半身不遂的人也会站起来笑!
  上述两段引文,杨尚昆文章中没有说明来历,但第一段引文,《红色中华》1936年10月28日刊出时,已注明“摘鲁迅来信”。第二段引文中“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的光荣和幸福的未来”一句,与太行版《新华日报》所引,意思完全相同。只是文字小有出入。杨尚昆的文章写于1936年7月,而太行版《新华日报》是在十一年后的1947年7月刊出,当然应以最早的版本为准。由此可以印证整段引文出自鲁迅贺信。我认为这两段引文,已是鲁迅贺信中主要内容,遂即写成《鲁迅致红军贺信的新发现》,先后在《鲁迅研究月刊》(1986年4 月)和《解放军报》(1986年7月31日)发表。我的文章提交1986年10 月间在北京召开的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新华社于1986年10月21日发布消息《西北大学教师阎愈新发现鲁迅致红军贺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分别于22日、25日黄金时间播出。
  此后我仍继续查找贺信全文。 1994 年阅读童小鹏《军中日记》(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如下记载给我提供了线索。
  1936年2月15日:“为着扩大抗日根据地与抗日主力军, 发动和组织一切抗日力量,扫清抗日道路,消灭卖国贼阎锡山,已决定向山西行动。”19日:“部队已大部前进,准备渡河”。20日:“只见不远处一条白黄色的河,从黑暗里淡淡的显露着,只听得河水‘哗哗’与冷枪和个把炮声,在河背响着,据闻部队已大部过去,我们便在此地休息。”21日:“睡醒来已是大天亮了,于是便仓促地吃饭准备渡河。一出门,久闻大名的黄河就显露在眼前了”。“枪声仍是时断时续地响着,大概溃敌是在节节抗退。据云我先头部队是昨晚八时偷渡过的。”“沿河下五里,即是渡河点,看见河边上堆着满满的兴高采烈的红色战士,水中的七只船正在穿梭似地过去回来,水手们拉着桨拼命的摇船,口里还哼着“依呀荷……”的鼻声,好像是在庆祝着红军东征过河的胜利,很多看热闹的群众很高兴地站在山岭了望,虽然晨风还有点令人寒冷,但因为这一胜利激奋了他们,已不觉得冷了。约八时,即过河到刘家庄宿营(约四十里)。今天算是到山西的境地了,的确名不虚传,一过河就知道山西是比陕西好,地势是较平坦的,村落是比较密集的,人口是比较稠密的,虽然大部仍是窑洞,但比陕北的可是漂亮得多,外面是更整齐的,而且大部是用砖砌成的,很多洞里面都粉刷着白白的石灰,在壁上补上几张画,倒觉不错。这里虽然是白区,但群众并没有跑好多,沿途都围绕着看他们所希望到来的我们——红军”。27日:“见着打了胜仗的英勇战士,面上露出喜悦的微笑,在搬胜利品,围着俘虏、枪弹,往来工作……很多俘虏兵,他们虽然打了败仗变成被俘者,但是因为从此脱离了国民党的羁绊,见到了自由的红军,也表现着很喜欢,并且有很多正在抬山炮、架炮、牵驮骡,……。据先头的同志说这是敌之一炮连,昨日战斗时由连长率领全连随炮三门一起投诚,这的确是我们的大胜利,也可证明在目前敌军官兵的动摇!昨日与我作战之敌,系晋军独二旅之第二团,团长已击毙,大部被俘,只逃脱一部,据俘虏云,他们是晋军最强之劲旅,无战不应,无应不胜,故群众名之为“满天飞”,但在我红军打击之下,则是“满地飞”了,而且飞也没飞走几个。这是东征后第一次的大胜利。”
  3月22日:“扩大红军,大批群众通过来。”29 日:“由于同志们的努力与群众认识的提高和不堪的痛苦,他们像潮水般的涌来当红军,到今天七天内已扩大逾百,筹款也八千余,的确是破天荒之成绩,其他部队也很好,全军团已扩大四千红军。”
  4月5日:“出发过汾河到中陈宿营(四十里)。”14日:“敌四面向我进攻,企图将我围困在一隅而消灭。为摆脱此敌,午后五时即仓促出发,敌随后进到固镇,故连走通夜,到十五日才到高家沟(五十里)附近休息,后又继续走到白额村(五十里)宿营。”16日:“随二师进到吉县东北宿营(六十里)。一师已攻占吉县,俘保卫团数百,县长也被俘,这是到山西后占领的第二个县城,但是据人家说这个城小得很,一个县政府,一个澡堂,几间店子就是。”26日:“休息。阅《斗争》报载的上海各团体来信,兴奋已极。”
  于是我到陕西省档案馆、山西省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延安纪念馆以及兴县档案馆、国家档案总库等处查找1936年4月出版的《斗争》。1995年8月2日,我查阅一所档案馆收藏的中国共产党西北中央局机关报《斗争》。1936年4月17日出版的《斗争》(32 开蜡纸刻写油印本)第95期,封面目录上刊载的《中国文化界领袖×× ××来信》的题目,赫然在目,喜出望外。这正是大家多年来查找的鲁迅茅盾来信。
  《中国文化界领袖×× ××来信》全文如下:
  读了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国共产党《告全国民众各党派及一切军队宣言》、中国红军为抗日救国的快邮代电,我们郑重宣言:我们热烈地拥护中共、中苏的号召,我们认为只有实现中共、中苏的抗日救国大计,中华民族方能解放自由!
  最近红军在山西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卖国军下的士兵是拥护中共、中苏此项政策的。最近,北平、上海、汉口、广州的民众,在军阀铁蹄下再接再厉发动反日反法西斯的伟大运动,证明全国的民众又是如何热烈地拥护中共、中苏的救国大计!
  英勇的红军将领们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的更大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的拥护和欢迎!
  全国同胞和全国军队抗日救国大团结万岁!
  中华苏维埃政府万岁!
  中国红军万岁!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 ××
                    一九三六、三、廿九
  1936年5月20日,林育英(即张浩,当时为共产国际代表)、 洛甫(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领导人,联名发给正在长征途中的二、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内部长电中,郑重谈到鲁迅茅盾等的来信:“红军的东征,引起了华北、华中民众的狂热赞助,上海许多抗日团体及鲁迅、茅盾、宋庆龄、覃振等均有信来,表示拥护党与苏维埃中央的主张。”(程中原:《关于鲁迅来信的一封内部长电》《人民日报》1986年12月15日)
  来信中“英勇的红军将领们和士兵们”至“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遇到热烈的拥护和欢迎”一段,在1936年10月28日《红色中华》追悼鲁迅专版刊出时,即注明“摘鲁迅来信”。
  《斗争》刊出鲁迅、茅盾来信的标题和信尾署名,均以“××××”代替,博古1936年4月20日写的《红军在山西》(《斗争》第96 期),杨尚昆1936年7月24日写的《前进!向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前进! ——纪念1936年的“八一”》(《火线》第61期),他们引用鲁迅、茅盾来信中文字,也未标明来信人姓名,因当时鲁迅、茅盾居住在国民党统治区上海。《红色中华》只注明“摘鲁迅来信”,而未注明茅盾,同样出于茅盾尚在上海之故。
  冯雪峰和茅盾谈到鲁迅、茅盾联名发出贺电或贺信。贺电或贺信仅仅是传递方式的不同。冯雪峰是1936年4月20日离开陕北赴上海的。 他说,贺电或贺信,正是他动身的前几天才转到瓦窑堡的,这与鲁迅、茅盾来信于4月17日在《斗争》刊出的时间相符。鲁迅、 茅盾贺信落款日期是1936年3月29日。查《鲁迅日记》,1936年3月下旬,茅盾多次到鲁迅寓所。二十日:“明甫来。”二十三日:“午后明甫来。”二十五日:“明甫来。”二十七日:“午后明甫来。”冯雪峰、茅盾都没有看到原件,他们在十几年和四十余年后的回忆中,将祝贺红军东征胜利,误记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是可以理解的。
  1935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指出:“近年来,我国家,我民族,已处于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
  1936年初,中共中央为贯彻抗日救国主张,决定以红军主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彭德怀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叶剑英任总参谋长,杨尚昆任总政治部主任。主力部队是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政委宋任穷)。2月17日发出“东征宣言”, 庄严宣告“为实现抗日,渡河东征”。2月20日,红军在军委命令下, 浩浩荡荡向山西前进。不管黄河的汹涌澎湃,不管封锁的严密,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行动,一夜之间飞渡黄河。阎锡山苦心经营的沿河数百里堡垒线,被红军一扫而平。
  红军渡过了黄河,“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已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血气高,我们的铁红军。”“沿河堡垒一扫尽,吓掉汉奸魂。”“红旗山西飘,同胞齐欢迎,华北国阴谋,受了当头棍,抗日讨蒋大家来,工农商学兵。”《红军渡黄河》歌声传遍吕梁山区和同蒲路沿线。杨尚昆当年说:“红军在山西作战,正如猛虎扑羊,一战而包围石楼,再战而下双池、兑九,吕梁山脉的枢纽即入我军之手。接着以右路军出同蒲铁路,驰骋于赵城、洪洞、临汾、曲沃之间。左路军出文水、交城,威逼太原省城,转而北向,兴、灵两县地域尽为我有。中路军则以少拒众,使敌人疲于奔命,给了左右两路以实际的配合。”红军东征“这种神秘迅速之行动,将与长征的奇迹同垂不朽!”博古说:“不到一个半月,红军击溃晋军二十团以上,缴获人枪各四千,半个月内扩大了红军八千”。
  红军东征胜利的消息,震惊中外,《红色中华》、《大公报》、“中央社”、“路透社”等均有报道。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和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采用的是世界几家大通讯社的消息。《红色中华》2 月26日发表社论:《拥护陕甘红军的东征,为抗日讨逆奋斗到底》。消息有“东征红军胜利向汾阳前进”。《大公报》2月25日、26 日要闻版头条大字标题:《阎就绥蒙会长官职,陕共渡河晋军准备迎剿》。《援陕晋军一部东撤,孙楚飞柳林传毛泽东已入晋》。2月27 日刊出《陕共入晋情形》:“由本月二十日夜起,迄今中阳属之上坪村及三交镇石楼所属等处渡口渡河”,“入晋者已逾万人上下”,“由毛泽东率领指挥”。3月3日要闻版题为《毛泽东等在三交镇,渡河者二万余人蔓延七县,阎召开军事会议即下令总攻》。3月7日要闻版头条大字标题:《中央决派军援晋,计分三路每路兵力各二师,商震电阎愿率部入晋》。中央社太原3月9日电:“阎锡山昨(8 日)电驻京办事处报告:在晋西与共匪激战,我方伤七八千余名,亡五千余名,实为空前未有之剧战云。”
  红军东征,震惊着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使他们胆战心惊,原形毕露。日军方咆哮恫吓:“日本军中央部对华北赤化渐次蔓延情形,持重大之关心。”“共产军之侵入山西,果然自二月下旬开始活泼。”“万一共匪侵入河北省内,则决意以赤化防卫之见地,断然将采取排击之手段。”“日军中央部对共产军之行动,予以甚深之注目。 ”(3月19日《大公报》日本同盟社电)蒋介石调集十个师的中央军,分三路向山西推进,拦阻进剿抗日红军,并电令驻陕国民党各部队,从南北西三面蚕食陕甘苏区。国统区颁布维持治安紧急办法,解散平津学生会,搜捕屠杀爱国学生,以危害民国罪逮捕惩治反对日本厂主的罢工工人。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民族危急存亡关头,以实际行动树起抗日的大旗,使全国人民大为振奋。中国文化界领袖鲁迅、茅盾,身处白色恐怖的上海,置安危于不顾,大义凛然,公然致信红军,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祝贺红军东征的伟大胜利,表达了“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为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的誓言。其意义之重大,再高评价都不为过。多年来许多学者为查找考证贺信,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自是理所当然。六十年前鲁迅、茅盾致红军贺信,今又重见天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鲁迅书信集》,在卷首刊载《致中共中央》:“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一句,注明“此件为鲁迅获悉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发的贺电,是通过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发出的。时间大约在1935年11月间,电文据1947 年7月27日《新华日报》(太行版)载《从红军到人民解放军——英勇斗争二十年》所引抄存。”
  太行版《新华日报》所引鲁迅这句话,乃是录自1945年12月1 日山东军区滨政宣传科编写的《从红军到解放军英勇斗争十八年大事记》:“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日,红军东渡黄河,抗日讨逆。这一行动得到全国广大群众的拥护,鲁迅先生曾写信庆祝红军,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1945年12月山东军区滨政《民兵报》)现在证实,这句话并非鲁迅、茅盾信中语,而最早的出处是《全国×××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来信》中“对于你们,我们那最英勇的伟大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我们抱着那样深刻的敬仰,那样热烈的爱护,那样深挚的期望,在你们身上是寄托着人类的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两者文字小有出入,是由于辗转抄引之误。《全国×××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来信》和《中国文化界领袖×× ××来信》,刊于同一期《斗争》。
  本文中重复出现鲁迅、茅盾贺信中文字,用以保留最早版本的原貌。
  
  
  
新文学史料1京56~61,31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阎愈新19981998 作者:新文学史料1京56~61,31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阎愈新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55:11

[新一篇] 公民權利國家權力對立統一關系論綱

[舊一篇] 六十年來趙樹理研究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