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 陈越)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思想,80年代初期在日本及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甚为流行。随着国门的打开,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国企业界,迅速吸收和借鉴了这一管理思想中的合理成份,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赋予其新的内涵,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中新的科学理念。在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以人为本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以人为本”,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一种人本主义哲学理论,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社会发展,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从中国古代的管仲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到孔孟的“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命题;从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费尔巴哈精心构筑的庞大的人本学体系,都是“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不同表述。千百年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自身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类在探索真理的长河中,对“人”的研究始终是一条主线。
自从马克思创立了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是一般规律的科学之后,终于把对人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的高度。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人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之后,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直接和最终决定资本的效能”。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社会主义企业“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核心应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注重人的个性自由与解决,开发人的潜在智慧与创造力;培养人的能力与理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以此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根本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突出地表现在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的发展首先要发展生产力,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的发展,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也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国有企业的职工既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职工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力量的源泉。以人为本,办好企业,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不仅是企业自身改革、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以人为本是市场经济体制内在本质要求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摒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采用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经济学实质上讲,是使企业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营的主体;从精神文化实质来说,则是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从对旧体制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行中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在过去高度集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超经济的行政管理,计划犹如法律,产品的生产只是为了完成计划要求,而不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本人都没有经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一切都得听命于行政权力的支配,使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的职工没有主人翁的感觉,虽无失业之虞,但也没有个性的自由发挥。这种人的活动建立在“人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经济体制较之资本主义“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经济体制,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倒退,也就不可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运行铁的法则。它迫使企业不断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以更优的产品、更高的质量、更新的技术、更好的服务去赢得市场,不断拓宽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创造性,离不开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使人获得前所未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它呼唤着一个“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社会形态的出现《马恩全集》第46卷105页),以人为本, 也就必然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内在的本质要求。
四、以人为本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即将进入21世纪的人类,已开始对20世纪的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种种活动的得失进行深刻的反思。“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人类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点战略。”国有大中型企业既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肩负着为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提供动力之源的国有企业任重而道远,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必须在经营策略、施工管理、技术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改革与突破。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但要做好以上艰巨的工作,靠的是高素质的人,因为“人”是两个文明建设的规划者、实践者,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以人为本,重铸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目前迫切需要从认识与实践中,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改革用人机制,释放人的能量。几十年来,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发展及人的价值的实现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对组织与领导的依赖,从而限制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要改变这种与市场经济不适应的机制,一是要彻底消除旧体制下形成的官本位人事制度,真正实行“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的组织人事制度。一是要做到合理分工,根据人的能力分配适当的工作,使每一个人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二是要做到任人唯贤,根据多数人的意愿和公认的业绩来选择使用人才,公开招聘人才,切实做到能者上、弱者上,使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三是要尊重人,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发现人才、避免权力人凭个人好恶用人,或只使用“老实可靠”但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潜能,释放人的能量。
其次,建立激励机制,展现人的价值。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和竞争性,一方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念,产生注重个人独立的人格,崇尚自立、自强、自重的进取精神,以及敢闯、敢冒、敢于承担风险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人是在集体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不仅有物质生产条件上的追求,还有精神上的追求,希望有一种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希望获得他人、群体和社会尊重。每个人都要重新衡量自己的价值,以“企业多大程序上需要我”为基本依据而自我定位。因此,企业应尽力为个人能力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有利的环境、氛围和条件。通过舆论宣传和记功授奖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先进人物的价值,从而可以激励更多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自强不息、拼搏奋斗。
第三,实施人才开发工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资本、信息和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只有“人直接和最终决定资本的效能”,企业才会兴旺发达。一支由高素质人才组成的职工队伍才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企业应遵循的是“大人才观”:企业人才不仅是指工程技术人员,还应包括经营管理人才和熟练的技术工人;能搞活企业的厂长是人才,善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政工干部同样也是人才。在中外技术合作日益增多,各项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新的发展时期,那些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精技术、善管理、会外语、懂电脑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可贵。人才从哪里来?既要靠引进,更要靠培养和开发。不重视人才的企业留不住人才,持续发展的企业会聚集人才。企业既要根据行业技术与管理发展的趋势,制定出中长期人才开发规划,还要经常研究新情况,针对目前生产和市场的实际,不断调整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经济机制,要求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在注重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还应将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只有“以人为本”,才能重铸企业走向21世纪的辉煌之路。*
厂长经理日报成都⑹F31工业企业管理陈越19971997 作者:厂长经理日报成都⑹F31工业企业管理陈越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