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由于其快捷迅速的特点,十分有利于传播和宣传共和国在前进的征程中闪烁异彩的新的人物,引人瞩目的社会事件,张扬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艺样式,将真实性与艺术性巧妙结合,融为一体,通过真切而形象的描绘,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强烈地吸引着广大读者,使奋斗在祖国大地上的风流人物更加深入人心,使许许多多牵动人心的社会景观,更加熠熠生辉,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们不会忘记报告文学的独特贡献,对于这片充盈着碧绿春色的文苑,我们怀着不尽的喜悦和激动。
时至今日,报刊发表报告文学的势头不减,作品不时像涨潮一样,涌向了报刊的版面。我们不能否认,仍有一些较好的篇章出现。但是,毋庸讳言,报告文学的质量在整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魅力也在一天天减弱,它的面孔不再那么瑰丽动人,有的甚至变得面目可憎。不少作品不仅告别了报告文学的应有特色,甚至赶不上一般的新闻通讯,严重地败坏了读者的胃口,影响了报刊的整体水平。因此,强化报刊报告文学的质量,增强报刊报告文学的精品意识,已经迫在眉睫,不允许我们继续浑沌,或者说麻木下去了。
近几年来,报告文学从内容上大体分为两种,一是集中记述一个人物或一个具体事件的,一种是社会问题的归纳、辨析式的透视。就当前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主要是第一种形式。(第二种形式的作品较少,情况也比较复杂,暂且不论)。
首先,报告文学,报告什么?这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所谓报告什么,即是对报告对象的选择。我认为,它不应该重复别人,它不应该重复过去。它必须是新颖的人物,新颖的事件,而人物和事件又必须包涵着新颖的社会意义。以新人而论,那么,他独特的思想光辉和性格光辉在哪里?以事件而论,那么,它独特的社会意义在哪里?都是作者在开笔之前,需要认真采访、分析、判断的。应该说,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成功的基础,是不可跨越的第一步。但现在在许多作者那里,似乎随便一个人物,一个事件,都可以写成一篇报告文学,并不讲究作者对其报告对象的独特发现,并不讲究报告对象超乎寻常的闪光之处。当然,生活中一个人物,都有一些故事;一个事件,也都有一定的社会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成为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的对象,当然也不可能引起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热情的关注。以当前充斥报刊版面为数众多的描述企业家的报告文学为例,较之过去的同类作品,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光辉有新鲜感吗?没有。围绕这个人物所发生的事件有新颖的社会涵义吗?没有。尽管这些作品不能没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毕竟是等而下之的粗糙之作。我们阅读这些作品,到处是重复的人物,重复的故事,重复的思想,重复的声音,一篇篇像一部复印机复印出来的,统统是一个面孔,毫无新颖之感,使这些连篇累牍的作品成为毫无价值的报告,或者是报告的价值甚微。这一切无不表现出作者对报告对象的选择上处于一种盲目,一种极不严肃的态度,说明一些报告文学的写作一开始就陷入一种误区。
其次,报告文学毫无疑问应当是一种文学的报告,它是文学家对社会的一种发言方式。这就使报告文学在具体的运作实践中,与新闻记者在不少层面上区别开来。而最显着的即是在坚持真实性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文艺创作的十八般武艺。茅盾曾经指出,除了小说的虚构之外,其它小说创作的手法均可运用在报告文学的创作中。过去一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是广泛吸纳了小说创作乃至其它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增加了报告文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更艺术地展示报告对象的丰采,发挥了鲜明的作用。而近年来的报告文学,其文学性明显下降,许多作品坠落成枯燥无味的简单记述,虽冠之以报告文学,却名不副实。如在结构方面,显然缺乏精心的营造,满足于一般的记述人物的活动过程。当然,报告文学的结构,没有固定的范式,或按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描述,或按事件变化的波澜编织,或按人物思想的不同侧面展示等等,均应当从具体报告对象的实际出发,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自然形态之上,而要充分表现出作者的匠心。其二,它也离不开环境的描绘,气氛的烘托,理所当然地应当摒弃把生活抽干、挤净,把报告文学变成一个先进人物模范事迹的简要汇报材料。此外,还要特别注重报告人物的个性化,立体感,从而增加人物的真实感。这是当前报告文学,特别是以写人物为主的作品一个极大的劣势。谁都知道,生活中任何一个新的人物,由于其生活经历、个性素质、知识结构、性格风貌、生存环境等等方面的不尽相同,因而其思维方式、抒情方式、行动方式也呈现出千姿百态。但在我们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中,却被“整齐划一”了。人物有共性而无个性,呈平面感而无立体感。新时期以来,连表现一代伟人的作品,都以真切生动的描述,使这些伟人走下神坛,而变得更加可亲可敬,而我们笔下的人物,却被一次又一次简单的“提纯”和“过滤”。例如许多记述农民企业家的报告文学,作者忘记了他们是在背负着传统农村、传统农业的历史包袱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投身于激烈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搏风击浪的;抹煞了在这种完全崭新的征程中,他们的喜怒哀乐必然充盈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反而变成了一种简单的、虽然浑身充满花环,看似光彩夺目,而实际上显得虚假的偶象。这里当然包括故事的选择,细节的运用,心理的描述。以细节的运用为例,李准曾经说过,一个好的细节,可以呼出一个人物来。而现在许多的报告文学作品,似乎并不着意运用这些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段,使作品的人物变得赤条条的,干巴巴的,人物应有的立体感、厚重感、真切感,几乎荡然无存。
当前报告文学之所以出现这些令人遗憾的现象,作者缺乏深入的采访和深刻的思考,是首要的根源。如今的采访,很多情况下是蜻蜒点水式的,到一个单位,请有关领导和本人简单一谈,再拿上几份本单位的汇报材料,于是便匆匆起笔。甚至有人还曾“自豪”地宣称:我到那个单位转上一圈,就可以写上一篇报告文学。再由于作者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低下和粗浅,因此很难对人物对事件作应有的科学把握和判断。同时,还由于当今拜金主义的盛行,一些人表面打着宣传企业家、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多捞几张“大团结”,并没有把报告文学视为自己的创作,缺少一个作家在艺术创造中应有的独立品格。企业家需要他们写什么,他们唯命是从,几乎变成了企业家的“雇佣文人”,说是报告文学,实际上是“广告文学”,只要成绩写足写够,哪怕虚夸吹捧,秀才们亦在所不惜。至于文学性那是月球上的事件,那是傻吊才操心的。一些编辑们在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也打了败仗,更有甚者自觉地把此作为致富和谋私的一种手段,放弃了应有的严肃把关,反而是高抬贵手,大开“绿灯”。再者,报告文学作家需要拥有坚实的文学修养,否则是不足于承担起报告文学的写作任务的。现在在一些人那里,似乎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第一次勉勉强强写了一篇,编辑们碍于情面发了一篇,他们就认为报告文学也不过如此而已,于是一发而不可收,一篇又一篇继续炮制。上述种种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报告文学创作的恶性循环,致使文学垃极成堆,越来越败坏报告文学的声誉。以上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并进行“综合治理”加以克服,我们的报告文学势必砸掉自己的牌子,那将是十分悲哀的事情了。[⑥]16
河南日报郑州007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牛青坡19951995 作者:河南日报郑州007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牛青坡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