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俄美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中亚局势的影响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D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2007)05—0064—05
  1
  2002年5月,以莫斯科协定为标志,俄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然而从伊拉克战争开始,俄美关系开始降温,双方在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且在中亚等具有战略地位的地区展开明争暗斗。不仅如此,俄罗斯还在国家安全受到潜在威胁之际向西方表现出强硬立场,甚至“龇出核牙齿”作为威慑手段。尤其是近年来,俄美两国渐行渐远,总体关系不仅呈现冷淡的局面,甚至还出现恶化的趋势,可以说两国关系已跌入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谷。
  2006年,美国对俄罗斯发起“三月攻势”,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由多名前政要参加撰写、题为《俄罗斯正在朝错误的方向前进:美国能做些什么?》的报告,攻击俄继续背离民主准则,“使双方寻求共同观点与合作变得困难起来”;“苏联崩溃后的15年,美俄关系明显在向错误的方向发展”;“美俄之间的分歧大于共识”;“短期内与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已不现实”。5月初,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措辞严厉的讲话,批评俄政府压制国内民主、以能源“讹诈”独联体国家。这是美近来对俄发出的最严厉指责,一些观察家甚至把切尼的这番言论与英国已故前首相丘吉尔1946年发表的“铁幕演说”相提并论,认为切尼再次挑起“冷战”。与此同时,美国压缩俄战略空间的目标一直没有放松:沉寂多年的“古阿姆联盟”(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在美国的支持、资助下活跃起来。2005年4月,“古阿姆”首脑会议作出决议,除了促进各成员国经济合作之外,还将加强与美国、北约建立伙伴关系。
  此后,俄总统普京对美一系列挑衅性的行动和言论作出回应。他在5月国情咨文中强调,发展同独联体国家关系过去是、今后仍将是俄外交政策的最重要方面,表示该地区是“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领域”,一旦有外国势力侵犯这一领域,俄将给予抵抗。此外,普京还对美国近来的行为作出辛辣反击:“我们清楚,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普京说:“狼同志知道要吃谁,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吃,很明显他不会听任何人的话。”莫斯科媒体援引政治分析人士阿列克谢·马卡尔金的话说,“狼同志”影射“美国,包括它在伊拉克和伊朗的行动、在独联体地区玩的把戏和对俄罗斯的批评”。5月12日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表示,俄目前面临“威胁的严重程度已远远超过冷战时期”,因此俄罗斯需要更加现代化的军备,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保卫自己①。
  2007年,美俄之间的矛盾又发展到新的阶段。2月1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当着美国国防部长及北约领导人的面,声讨美国单边主义、穷兵黩武和北约东扩。他说:“我们看到一个国家,美国,在国际关系方面逾越它的国界滥用武力,这是非常危险的,导致新一轮军备竞赛。由于无法受到国际法的庇护,其他任何国家都会感到不安。(美国的这种做法)促使小国家寻求核武器。”②
  4月中旬,美国国务院公布了2007~2012年的美国外交政策战略计划。这份被称为“五年战略计划”的文件,矛头直指俄罗斯:美国政府公开表示今后5年美国的外交重点之一是遏制俄罗斯“在某些领域的负面行为”,并且继续推动在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颜色革命”。此外,报告批评俄罗斯向伊朗、叙利亚和委内瑞拉等国出售武器;指责俄罗斯利用能源领域的优势在政治和经济上向邻国施加影响力,借助“能源杠杆”促使这些国家继续留在独联体中。报告公开表示,美国将通过“提供帮助、鼓励和技术性建议”,促使格鲁吉亚、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等国“巩固民主化进程”,并且向欧盟和北约靠拢。美国国务院的这部分表述被俄罗斯解读为美国在外交政策上向其直接发出的挑战。俄《生意人报》评论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在公开文件中对俄罗斯提出如此强烈的批评和挑战③。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务院在一个月内连续公布三份文件,矛头都直接或间接指向俄罗斯。
  俄罗斯对美国如此露骨的挑衅行为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在痛斥美国和北约的“慕尼黑演说”之后,普京总统抓住时机,在5月纪念反法西斯胜利日的讲话中,暗将美国近年的对外政策与当年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相提并论,他说:“我们无权忘记任何战争的起因,这些起因存在于和平时代犯下的错误。在我们的时代,这些威胁没有消失,只不过改变了面貌而已。这些新的威胁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一样,都是对人类生命的蔑视,都是为了在世界上谋求特殊地位和强权。”④ 这段讲话明显是针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和北约东扩等单边主义政策的。普京这番言辞表明,美国在北约扩张等问题上一贯无视俄方立场,其一意孤行的态度触怒了俄罗斯人。世人从俄领导人犀利的言论中觉察出冷战式的对抗。
  2
  近年来俄美在一系列问题上不断发生冲突、争斗,其实质是双方在当代国际事务中一些根本性问题上的矛盾难以消除。如:双方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的立场背道而驰。美国试图建立在自己主导下的单极世界,并以“先发制人”等手段开路。俄罗斯主张世界多极化,企图借助多极化维护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大国地位。普京一再强调“如果我们需要世界安全,它就应该是多极的”,他还认为俄同法、德的反战合作是“建设多极世界的第一块基石”⑤。
  在对待联合国和国际法、国际行为准则上的分歧是另一焦点。美国长期以来对联合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将自身凌驾于联合国之上。俄罗斯则主张尊重和加强联合国作用,力图在联合国的框架内牵制美国变本加厉的单边主义,用国际法和国际行为准则制约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通过强化联合国的作用推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在地缘战略问题上双方的矛盾和冲突不可调和,这是俄美矛盾不断冷却甚至恶化的根本所在。分化独联体,削弱俄罗斯,防止其东山再起,是美国实现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顾俄罗斯的严重警告,在冷战后坚决推行并完成了两轮北约东扩,并明确未来会继续坚持东扩的立场。“9·11”之前,通过北约东扩,美国已将北约推进到俄罗斯西部边界。“9·11”之后北约又扩大到波罗的海三国和巴尔干国家,从西北和西南方向压缩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9·11”之后美国突破俄的南部防线,实现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俄战略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2006年11月,美参议院批准了支持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格鲁吉亚、马其顿和乌克兰尽快加入北约的法案,并且允许美国向上述5国提供必要的军事援助,使其军队达到符合北约标准的水平。由于北约再次东扩将涉及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两个独联体国家,俄方反应相当激烈。
  而最近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及欧洲主要盟国的担忧,坚持在北约新成员国波兰、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一事更是打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威胁俄国家安全的最明显举动,它激起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俄专家认为,美国在捷克、波兰这些临近俄边界的东欧国家部署反导防御基地,主要目标首先是俄罗斯,而不是什么伊朗或朝鲜,此举旨在增加对俄外交政策施压的杠杆,威胁俄国家安全,而不是保障欧洲免遭可能来自伊朗或朝鲜的导弹攻击,同时挑起欧盟内部冲突,坐收渔翁之利⑥。
  俄一直把独联体看作是自己的“后院”和“战略利益区”,而美国却把独联体视为俄恢复“帝国”的基础,千方百计瓦解之:怂恿乌克兰等国加大分裂独联体的步伐,拉拢其加入北约;对独联体各国甚至俄罗斯本身实行“民主化改造”,策划了一系列所谓的“颜色革命”。可以说,美俄在地缘战略问题上纷争和矛盾仍是双方关系的主轴,近年来双方的矛盾主要围绕北约东扩和“颜色革命”两大问题上。在这两大问题上,美国处于主动攻势,俄罗斯则处于守势。
  可以看出,冷战后美对俄战略的最大特征,就是趁俄虚弱之时打压其战略甚至生存空间,迫使其接受自己在全球范围内扩张的现实,以期建立自己主导的永久性的国际格局。这一具有明显惩罚失败者的做法极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即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不断冷却甚至恶化,双方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方面的合作基础日益削弱,而在地缘战略问题上纷争、矛盾、较量、冲突将日益加剧。目前,俄美关系正处于一种“冷和平”状态,表现的是一种局部性、阶段性和有节制的抗衡。这种抗衡并不等于进攻性的对抗和冲突,更不意味着要恢复冷战时期的全面较量。俄罗斯某位学者近来提出,俄美存在一定的合作基础,例如防止国际恐怖主义和多边核军备竞赛等,因此才出现两国之间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是,即便就这些问题而言双方也产生了严重的立场分歧。今后双方还存在着极不稳定的因素,这使对抗有可能加强: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相互核恐吓”模式以及在军事战略领域展开的竞争仍然是俄美关系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美国在北约新成员国本土上部署军事设施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对立。最后,他总结出双方的关系将会是一种“对抗性的合作模式”⑦。
  3
  近年来,美俄关系的冷却甚至恶化对中亚局势有何影响呢?虽然从理论上说,大国之间关系的恶化会引起其争夺地区局势的动荡。然而,由于美国深陷伊拉克战争泥潭,又被伊朗、朝鲜核问题等所困扰、牵制,无力在中亚地区有大的作为,因此美俄关系的这种演变客观上有利于中亚局势的稳定。得出这个结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俄罗斯率领中亚各国反击“颜色革命”且取得一定成效;二是俄美关系的冷却、恶化促使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更加倚重“上海合作组织”,这推动了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稳定。
  为反击美国,防止自身出现“颜色革命”,维持独联体并凭借其作为振兴大国的基础,俄罗斯领导人采取“铁腕”手段,颁布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法令,打击反对派活动,抵制西方国家幕后操纵的事变,大力阻击“颜色革命”。这便鼓舞中亚各国纷纷出击,使这类形式的“颜色革命”在中亚乃至整个独联体戛然而止。显然,这有利于维持中亚地区的安全局面。
  吉尔吉斯斯坦发生“颜色革命”后不久,2005年4月间,俄罗斯主导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塔吉克斯坦举行了为期5天的“边界—2005”军事演习,重点是演练武力应对“颜色革命”,增强该机构处理突发事件、抗衡“颜色革命”的能力,并威慑独联体各国国内的反对派。当2005年5月安集延发生骚乱后,俄明确支持卡里莫夫总统重拳出击、武力平暴。在乌总统以武力平定骚乱引起西方猛烈攻击的情况下,普京邀请他访问俄,明确表示支持其举措。在此事件之后,乌兹别克斯坦外交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转而同俄罗斯加强了合作。6月底,卡里莫夫亲自到莫斯科求援,同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讨论俄乌军事合作问题,乌方同意在中亚局势发生危机时,可以提供10个机场供俄方使用;俄则答应恢复对乌的武器供应⑧。由于俄罗斯的反击,中亚乃至独联体的“颜色革命”连接出现被“阻击”的现象。继乌兹别克斯坦那场不像“颜色革命”的“革命”夭折后,阿塞拜疆的“颜色革命”宣告失败,2005年12月哈萨克斯坦、2006年3月白俄罗斯的总统选举也顺利完成,没有发生所谓“革命”。连“颜色革命”成功的国家里,随着新当权者的内讧,“革命”的成果也已黯然失色。
  与此同时,俄凭借历史、地缘和人文等优势,大力加强独联体内部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增强独联体的向心力,加紧在中亚布局,谋求与美国在中亚长期对峙。2005年5月,独联体国家首脑举行会晤,讨论独联体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签署了独联体国家人文合作宣言,将2006年定为独联体年。各国首脑认为,目前必须加强独联体各国间的政治磋商,共同制定解决地区和全球政治问题的战略原则;强化独联体经济合作,利用“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统一经济空间”等机制推动独联体国家的经济一体化;同时加强各国安全合作,强化中亚快速反应部队的行动能力,以应对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威胁。根据联合军事建设计划,各国还将逐步在中亚地区建立统一的防空、通信和信息侦察保障系统。此外,俄罗斯开始反思独联体政策,开始运用“经济杠杆”加大惩罚“去独联体”国家的力度⑨。
  独联体普遍面临共同的安全问题,除了“三股势力”以及走私贩毒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还有北约扩张所带来的传统安全威胁。有鉴于此,俄力图通过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依赖和自身在地缘政治上的优势,以安全合作维护进而加强包括中亚在内的独联体的凝聚力。这一年,俄在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框架内连续举行大型的军事演习。此类大型军演不仅震慑该地区的“三股势力”,反击美国对独联体的渗透和颠覆,而且还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军事合作。
  此外,俄罗斯还在能源领域反击西方大国,维护中亚地区的安定。2007年5月,在欧美积极怂恿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修建绕开俄罗斯的油气管道,亲西方国家在波兰筹办能源大会之时,俄总统普京却不失时机地访问上述两国,三国达成修建新管道使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直输俄罗斯的协议。这无疑是对几乎同时在波兰举行的“反俄能源峰会”的迎头痛击,意味着欧美颇费心机筹划的避开俄罗斯的中亚能源外运计划已经“泡汤”。这一事件不仅表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能源控制权争夺战中抢占先机,并且再次显现出其对该地区无可比拟的控制力。
  俄美关系的冷却、恶化促使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更加倚重“上海合作组织”。东西方平衡外交原则是俄几百年来的传统外交思想,是俄外交思想宝库中的有力武器,尤其俄处在国际环境艰难之时便大力推行之。中国是上合组织的主导国之一,倚重上合组织意味着俄罗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以中俄战略协作带动与其他成员国的合作关系,化解西方对其挤压和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在独联体发生“颜色革命”前后,俄对上合组织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之前,俄竭力阻止西方国家染指该地区的同时,对中国也心存芥蒂。这种排斥心理使其一直试图通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主导中亚地区的事务,不愿让上合组织对该地区的政治影响过快增长。而在独联体相继发生“颜色革命”、独联体机制不断遭到弱化的情况下,俄对上合组织的政治期望值迅速提高。例如在2005年5月俄罗斯各强力部门和学术界代表参加的“完善上合组织问题”圆桌会议上,与会者指出“颜色革命”的最终结果是:“沿俄罗斯南部地区,西起土耳其东至蒙古国建立一条首尾相连的遏制带。该带贯穿已被征服的伊拉克和作为美国潜在侵略对象的伊朗,以及已被驯服的阿富汗和被拉拢的上海合作组织的中亚成员国。这种从战略层面上对欧亚大陆实施分隔的做法无异于在中俄之间以及中印之间打入楔子,使这些国家面临日趋严重的军事威胁。”⑩ 这种认识从战略的高度指明了“颜色革命”对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安全利益的威胁,揭示了美国“民主化”战略的本质。圆桌会议还对上合组织在维护俄国家利益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提高上合组织的作用符合俄罗斯的利益,是俄罗斯未来十年国际活动的重点,将上合组织塑造成多极化世界中心之一是俄罗斯外交的重要目标。”此外,俄对上合组织秘书处领导人称谓的变化也折射出其对该组织的态度发生积极转变。之前,俄不承认中国等成员国将上合组织秘书处的领导人称为“秘书长”,而坚持称其为“执行秘书”。而在2005年7月元首峰会期间它才同意将秘书处领导职务的俄文名称改为“上合组织秘书长”,并写入《元首宣言》(11)。
  近年,中俄两国战略协作关系进一步凸显:为削弱美国对中亚发动“颜色革命”的后盾,中俄利用“上合组织”的合作机制,联合成员国发动驱逐美国在中亚驻军的运动并取得明显成效;双方互办“国家年”活动,促进两国关系长期、深入地发展;双方经贸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带动“上合组织”成员国相互经济合作的深化;计划于2007年在俄罗斯举行的“上合组织”六国联合大型军事演习“和平使命—2007”也即将拉开帷幕,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成员国之间的军事合作,保障该地区的安定。
  显然,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越是紧密,“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多边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合作越是深入,越是有利于中亚地区的安全局势。而这一切都是近年来俄美关系的演化客观上促成的结果。
  注释:
  ①阿列克赛·阿尔巴托夫:《普京讲话是对美国的回应》,俄罗斯《独立报》网2006年5月11日;《俄国防部长:俄面临威胁严重程度远超冷战》,新华网2006年5月13日。
  ②《普京强烈批评美国滥用武力导致别国寻求核武器》,中国网2007年2月11日。
  ③《美制定未来外交战略 公开扬言遏制俄罗斯》,中国网2007年4月19日。
  ④《普京:美企图独霸全球 外交政策堪比纳粹德国》,新华网2007年5月11日。
  ⑤陈玉荣:《试析伊战后俄美关系走势》,《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5期。
  ⑥《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旨在向俄罗斯施压》,中国网2006年9月25日。
  ⑦谢尔盖·罗戈夫:《战略伙伴关系还是可能的》,俄罗斯《独立报》网2007年3月19日。
  ⑧俄罗斯《独立报》网2005年6月30日。
  ⑨新华网2005年5月16日,光明网2005年7月5日。
  ⑩(11)吴大辉:《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策动颜色革命的三重诉求》,《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2期。

新疆社会科学乌鲁木齐64~68D7国际政治祝政宏20072007
俄美关系/北约扩张/“颜色革命”
近年来,俄美两国渐行渐远,总体关系不仅呈现冷淡的局面,甚至还出现恶化的趋势。俄美关系的这种演变客观上有利于中亚局势的稳定:一是俄罗斯率领中亚各国反击“颜色革命”且取得一定成效;二是俄美关系的冷却、恶化促使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更加倚重“上海合作组织”,推动了中亚地区安全局势的稳定。
作者:新疆社会科学乌鲁木齐64~68D7国际政治祝政宏20072007
俄美关系/北约扩张/“颜色革命”

网载 2013-09-10 21:49:54

[新一篇] 近年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回顧與前瞻

[舊一篇] 近年來我國人學研究述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