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规律问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0)06—0001—06
   一、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
  人的族类的特殊本性,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范畴。他在主体存在与对象存在中,将人类看成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人类出现后,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很快就意识到人类与其他类别都不同。各派的先圣先哲们对此都有不同的述论,都有对人性的分析、有对人性的培养、教育的主张。如中国的先秦诸子,都将人当成一个特殊的族类。古希腊也有真知灼见。但所有说明并没有达到马克思在《手稿》中所作的人的类本质的揭示的高度。马克思之前的先哲们只说出了人能干什么。如人能创造艺术,人有道德、伦理规范。人能制定纪律、法律,这是任何动物都不能的。人具有理智,能对世界进行理性分析,使思想达到非常精微的地步,甚至可以透识精妙,这是动物所不能的。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却明确地概括了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这是一个对人的类本质的深刻的概括。所有造成人与动物的区别表现的原因就在这里。而且在马克思以后的着作中形成了对这一方面的成套的理论。
  人之所以有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形成取决于人的劳动。就劳动而言,其特殊意义如何?马克思有深刻论述。如:“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P96)这种类本质的养成,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有较系统的论述,层次分明的分析,揭示出形成类本质的原因。马克思在《手稿》中主要讲了五个层次,可集中归纳为:“改造对象世界中人的能动的类生活。”〔1〕(P97)改造世界中——指劳动过程中,能动的类生活——指劳动创造过程中显现的自由自觉。
  1.马克思在《手稿》中将人与动物加以比较区分开来,说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向着创造对象性目标,人能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如在生产问题上,人进行劳动生产,动物的活动,甚至也可以说是生产,但两者的生产不同。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它自己和它幼崽的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生产完全是为繁衍自身,因此“动物生产是片面的”生产,仅仅是为族类的繁衍;而人的生产,不仅仅是出于动物的人的需要,而是超出自身的需要,即为社会进行生产,它自身不需要也生产。
  2.马克思说:“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1〕(P97)比如人进行精神生产,创造艺术,创造各种制度,这就不是满足肉体需要,而是娱乐精神,是满足生存的高级需要。所以,人更多的是肉体需要以外的生产才是更重要的。这是动物根本无法做到的,动物既不能娱乐精神,也不能为他人生产。
  3.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1〕(P97)动物只生产自身,指动物的繁衍只繁衍其自身的生存、繁衍,需要造穴、找食,这是生产自身的扩展。但人是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即人的生产不仅表现为人自身的繁衍,还使家庭成为生产的基层单位,而且人将整个自然界作为人的对象世界,将人的生产创造能力推延到整个自然界中去。如种植蔬菜、养殖动物,推动动物的生产。人化的自然界就是人自身的再生产自然的表现,就是生产自然界的表现。
  4.从产品来说,马克思说,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即动物除生存的直接需要外,无其他需要。其产品只能同其肉体相联系,没有自身之外的满足其同类需要的生产,更不能自觉地为人生产。“而人则自由的对待自己的产品”,可理解为人的产品能满足人的多种需要。如在自然中培植的东西,既可食用,也可观赏;既可自己用,也可供社会用;而且在用途上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原材料可加工出多种新产品。
  5.人与动物更显着的不同在于人和动物生产尺度的不同。对动物来说只有一个尺度即物种需要的尺度。人有一种内在的尺度,是人的尺度;除此内在尺度外,人还能把握任何物种的尺度,甚至把握所有动物需要的尺度。因而人不仅为自己生产,而且能为动物生产。如为动物生产饲料,为动物建造屋舍。除人之外,任何动物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人与动物的区别,体现为生产创造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来,真正的生产创造活动只有人才能进行,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另外,人的创造和动物创造会对自然有何促进,对外部世界有何影响,人与动物也不相同。动物只是利用外部自然界,而且仅仅是一种利用。即使在利用时使外部自然界发生了些许变化,这变化也是十分单纯的。这变化来自自身生存的需要。发生根本改变,即发生人化的改变,带有支配自然界而不是适应自然界的性质。这种支配自然界由劳动创造来实现。所以,人在自然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记。而动物的活动谈不上给自然界印上动物某一族类的自觉痕迹。
  自由自觉创造的另一种体现:人能在自己的创造之前进行预测,预测未来。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人离开动物越来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2〕(P516)这可以认为, 人的自觉性的行为,对于人的自由的实现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因为据此,就能越有意识地创造历史,而不能控制的力量,不能预见的作用对创造的影响就越小。
   二、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现实
  人类发挥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在实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现实。马克思说:“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成为他的作品和现实。”〔1〕(P97)我们一般所说的自然界表现为一种自在的自然。如山川、大地等,这是人所生存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于自然的环境中,这就成了人所生存的自然界,也就成了社会的自然界。如中国社会在地球的方位上,仅仅是地球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就在中国社会里存在着。所以自然界大于社会。但有限的自然界又小于社会。人生存的自然界与人有长期的互相依存的历史。当这历史达到一定的长度时,和人群构成对象化的自然界是这种人的对象化存在。这个自然界就成了生存于其间的人所造成的结果。这就是说自然界中对象化着人的劳动,而且正是通过这种劳动体现着人的自由自觉,使人在自然界中打下了自己的印记,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现实。
  根据于此,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问题,这是关于美的本质的归结性观点。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在对象世界中的体现。人的本质在对象当中体现,这个对象就是美的存在了。通过劳动创造将人的自由自觉的属人本质创造到对象当中,将人的自由自觉物化了。如大禹治洪水就物化了人对水流的自由自觉的要求。这个对象的存在,能够显示人自身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应该说,无论在哪个领域,各个生产环节,所有成功的创造都能显示人的自由自觉的力量。这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另外还有一种,人与之发生联系的对象里边,对象所显示出来的意义,它所具有的价值、它的形式、内容,从里到外、从体到用,和人构成了一种关系。这时人并未将物质力量的劳动加于其上,如看月亮,观赏花草,从感觉上,这个对象能否与人的本质力量相适应,是否可以变成人的本质力量承载的对象?我们的回答是,人本质力量在这个对象身上找到了实现的形式。没有在对象上体现人的劳动创造,如观赏月色,没有将人的劳动对象化到月亮上去,也感到月亮的美,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人有一个标准,人自身的标准。在对象身上让人能否感到存在的自由自觉。月亮成为诗情画意的载体,成为对象化的存在,有很多说不出的原因。甚至有很多集体无意识的原因。它的光亮程度在夜间出现是适度的,如果其光亮如日光,人就失去夜晚。如果白天出现月光而取代太阳,那万物无法生存。所以美的事物与人的自由生存条件、自由生活需要是相适应的。如果某物使人感到不自由,妨碍人的自由,人就不会感到它的美。只有在不干扰人的自由的前提下,物才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不论是渗透着人的劳动,还是与人构成自由意义的关系,都是美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1〕(P97)说明劳动体现人的自由自觉,在对象化当中,人能“理智地复现自己”,即人把自由自觉的理性在创造的对象身上显现出来。
  《手稿》中说:“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所谓能动,不仅显现为某一时段的理智,还能不断调节理智,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体现为可以直观地、外化地、为自己之外的人所用的对象。这是对象化的三种形式: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这三种形式创造出来的世界,就可以“直观自身”——即自身的存在不是对自身加以审视才能把握的,而是从劳动创造中,从外化的劳动对象中观照自己。如从画上看画家,从诗中看诗人,从建筑物的设计中看建筑师等等。只有在对象世界中才能直观自身。我们常见有的人眼高手低,什么都不在乎,又一无所成,对自己没有一个水平的估计,就是他不能直观自身。
   三、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说:“一方面,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他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P125 )这是马克思关于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核心思想,现对其中的三层包含加以具体分析。
  (1 )第一句里的意思: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自由自觉”是人的本质力量,这是对人的本质存在所作的说明。要找到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就要到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的现实中去寻找。人的本质力量不能脱离现实,不能脱离对象化关系。一切对象化关系,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存在的现实。对象是确证和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是属于主体之外的存在,是主体的本质力量在行动过程中造成的一种关系对象,如画是画家作的,画本身并不是画家。但在对象化的关系意义上来说,画却是画家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显现,它可以成为主体自身,因为它是主体存在的确证。从劳动创造对象上能体现对象与主体的这种密切的关系,失去对象,也就失去自身。
  (2)第二句里的意思:是说对象怎么能成为主体的对象。 主体怎样使对象成为主体的对象,关键一点是主体的本质必须得有与对象本质相通之处,这时,对象才能成为主体的对象。那就是说,对象具有某种本质,因而主体不具备,对象不能成为主体的对象。只有对象所具有的某种本质,主体也具有,相通、相同,对象就成为主体自身。如对象是水做的,主体的本质也是水,对象就成为主体了。如对象是水做的,而主体是火,则对象不能成为主体。即对象与主体须为同质。汉代董仲舒说“均薪施火,其火就燥;平地注水,其水就湿。”则包含这个意思。你的经历命运与《红楼梦》中宝、黛等人物的经历命运相同,那么,《红楼梦》就很容易成为你的对象世界。而如果你是个封建的卫道士,像贾政忌恨宝玉的行为一样,《红楼梦》也很难成为你的欣赏对象。
  (3)第三句里的意思:人在对象世界里肯定自己本质的丰富、 广泛性。人肯定自己的方式是惟一的——只有在对象世界里肯定自己。如画家,只能在画中肯定画家,没有画,不成为画家。低劣的画,就证明你是水平低的画家。没有作品,就是空头文人。除在对象领域外,人不能肯定自己,特别是艺术创造领域。马克思在这里说“通过思维”,这思维也表现为一种对象,因思维一般都是经过外化的。如哲学家,将思维上升为哲学,显现为哲学着作;再如中国先秦诸子,他们都有思维对象,思维外化,读《庄子》如见庄子其人;读《论语》如见孔子其人。此中的“全部感觉和思维”并不是一个所指:“全部感觉”是人的五官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在外部世界的对象上来确证自身的本质。当你看到鲜花盛开,或月明星稀的天空,你能感悟到这个世界的存在,有诗情画意产生于头脑中,这是肯定自身的一种方式;听到鸟鸣而有所感悟,即从外部世界感到自身的存在。中国古代的理论家,论述如何有感于清风明月,而且能够和别人交流,并且感觉的伸延或复现着自己的创造,也是在感觉中肯定自己。特别是劳动创造把自身的本质力量显现为一种现实,不仅利用外在对象条件,而且将其创造为一种现实对象,就能更全面、深刻地说明作为和这种对象构成对象化关系的那个主体的本质力量。
   四、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创造何以合乎美的要求?检验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尺度即美的规律,而且美的规律就体现在创造中。人之创造就必然体现美的规律,这需要把创造美的实践状态加以研究,从而自觉地把握美的规律,也可以在接受美的对象时认识其之所以为美的原因,掌握一个尺度,将美看做美,而不是将丑认做美。
  这个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难题,而且是其他美学家所没有涉及的,所以它是专属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范畴。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美的规律时,也没有进行系统论述,看法只是散见于《手稿》当中。因而,对美的规律的解释、理解,也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美的规律牵涉美的各个范畴,而且从实践角度来说它是极为复杂的。因而不仅是美学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创造的历史问题;不仅是艺术领域,而是与人的劳动创造、社会生活创造,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有密切关系。凡人从事的创造行为,都在美的规律中体现出来,因而对它的解释十分困难。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P97)
  这段话中,马克思没有直接解释美的规律是什么,在这段之后,马克思就讲到了“三个复现”,这好像是对前边所说的美的规律的实践表现的表述,即美的规律是在“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复现”中,“直观自身”中得以体现。对于人的审美建造,究竟按怎样的原则去建造,可以归结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取自人自身。人自身与美的规律关系如何?在什么样的意义上体现美的规律?人作为自由自觉的族类,能够自由自觉地把自身的尺度推向对象世界,人类社会产生,人出现,人就是这样地创造着。人在一切活动领域都将内在尺度推向对象世界,在对象世界中创造出人自身的存在,并能在所创造的对象中直观自身,创造自身。自身创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也表明在创造对象中创造自身的能力提高了。这是人创造历史的一个贯穿性的特点——把自身尺度推向对象世界,这就是一个规律。这是人按照自由自觉的类本质进行的创造,他不能不遵循着自身的存在,从古至今,一直如此。
  黑格尔曾说:“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心胸的深度和广度去创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讲人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去改造世界,这都在说明人按照自身去创造,而且以自身作标准。法国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孟德斯鸠的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中讲:“如果一个三角形要创造一个神的话,这个神的面貌也是三条边。”说明神是按照人的形象创造的,是“宗教是人的异化”的形象解释。
  那么,人建造物品是怎样的规律呢?如桌、房,同样也是以自身尺度来创造的。人的无机身体是人创造出来的。它虽不是人自然身体的一部分,但它能伸延人自身的能力,即将人自身的能力扩展到对象世界中去。如用扳手拧螺丝,就是以扳手将人手的力量加以伸延。所以凡经人创造的东西,总是和人自身的存在相关的。这一特点无论是人类早期的神话时代,还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一直是以这个规律延续着的。所以“以己度物”,是以美的规律来建造,将人的尺度推向对象世界,又在对象的创造中显现人自身。这是衡量对象美与不美的一个独特视点。
  其次是取自人的创造活动过程。从人的活动的角度来看人的劳动建造、艺术创造以及生活创造,这也是美的规律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也是实现美的规律的重要体现方面。而且人的活动过程在显现美的规律上比创造结果更重要,更专属于人类,是真正的“无为无不为”。正因为这样,人才能够超脱为自身的所需去进行创造,实际上,越有作为的人,越是不为自己的人,“助人为乐”,为大多数、为社会进行创造,才更能显示人自由自觉的价值。因而马克思提出美不仅仅体现在创造结果上,更体现在创造活动当中。只有不为自身所需而创造时,才更能显示创造的意义。将人的活动作为一个对象,而不仅将活动结果作为对象,这是十分正确的、必要的。如果不将活动当成对象,实际上就是浪费生命。没有高度的生命自觉,就不能实现这个自由。如能在创造当中,并在创造中超越自身需要显现出为社会为历史进步而创造的精神,这就是美的规律的实现。
  最后是取自人的对象化关系。这是说在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它在创造结果上体现得最充分。如果对象上体现着主体的自由自觉,那么这对象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越能体现主体的自由自觉,越能体现对象的美。“三个复现”,体现为物化的对象中,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显现。如艺术品,作品对象身上显示了主体的存在,是主体的对象化。工业品,有时不是单个人的创造,是群体的系列的创造。但每个环节都必须体现自由自觉,以“理智地、现实地、能动地复现”的方式体现美,虽不直接、明显地体现情感,也表现美。它能将人的理智、能动精神和现实创造结合在一起,因而产品就成为直观主体的确证和肯定,是主体本质力量的显现,也是美的创造。
  以上三个层面中,“人的对象化”是核心,具有贯穿性的特点。
  因为,一切存在都是对象化关系中的存在。任何一个存在物都是在对象化关系中的存在物,如果自身之外没有对象,那么它自身就不能成为对象。这一认识中包含着:从人与对象关系中考察,无论哪个角度,都脱离不了对象化关系。人是自然,人又生存于社会中,具有社会人的性质,因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存在。社会中的一切都是由人创造的,对象化着人的劳动和心理存在。工业化的社会是显现着人的劳动和心理存在的。一切存在都是对象化关系中的存在,没有脱离对象化关系的存在。马克思所讲的石头、空气、光等,既可作为人的实际对象,也可作为人的艺术对象,与人构成对象化关系。这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正因为是对象存在,而且都是在对象化关系中的存在,这就使得对象存在有和它对象化关系的存在。构成对象化关系后,对人来说,人是主体,对象是主体的对象;但对于对象来说,人是对象的对象,即互为对象,或互为主体。
  在对象化的存在中,主体以人的内在固有尺度施于一切对象之上。马克思在用“内在固有尺度”这个说法时,前面没有加上主体所指的限制。因为前面已经讲了种的尺度,是指动物而言的,因而相对看来,就逻辑关系说,它只能是人的尺度,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尺度。将其解释为动物的内在尺度并不恰当。内在固有尺度即人的尺度。内在尺度除将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规律体现出来,直接体现在人创造的对象身上,同时还能掌握各个物种满足自身需要的尺度,能运用动物的尺度去自觉地为动物创造生存条件,这就是内在尺度。当内在尺度运用时,它与种的尺度就不一样了。动物用种的尺度去创造时,虽然往往也能体现仿佛是人的意志的成分而受人的惊赞,使人在动物创造中被触动发生能动性、理智性,从而产生仿生创造。但对动物自身来说,并不是真正美的表现,是人在对象身上发现了美,存在着美的底蕴,而对动物则只是出于生存需要,并没有超出种的尺度,不是按照美的规律建造的。人仿鸟而造成飞机,则是按照美的规律的创造。人为动物进行创造,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身上去,则能体现真正的美。也就是前面所讲的能动的复现、理智的复现、是自由自觉的复现。所以内在尺度是合乎美的规律的尺度,内在尺度中就包含着美的规律。
  〔收稿日期〕2000—09—08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沈阳1~6B7美学王向峰20012001如果我们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为基础,要去说明美的规律,必须认定它是美的本质的实现过程,在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展开与确证中加以认识。因为人在审美创造中,为了在对象中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直观自身,他们把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推延到一切实践创造活动之中,并超越直接需要去进行创造,构筑一个对象化的世界。艺术创造遵循艺术规律,体现美的规律,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并在对象化的方式中,以己度物,自由超越,达到艺术审美规律的实现。美的规律/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内在固有尺度/艺术规律王向峰,辽宁大学 文化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王向峰(1932—),男,辽宁辽中人,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的理论与历史的研究。 作者: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沈阳1~6B7美学王向峰20012001如果我们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为基础,要去说明美的规律,必须认定它是美的本质的实现过程,在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展开与确证中加以认识。因为人在审美创造中,为了在对象中理智地、能动地、现实地直观自身,他们把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推延到一切实践创造活动之中,并超越直接需要去进行创造,构筑一个对象化的世界。艺术创造遵循艺术规律,体现美的规律,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并在对象化的方式中,以己度物,自由超越,达到艺术审美规律的实现。美的规律/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内在固有尺度/艺术规律

网载 2013-09-10 21:48:45

[新一篇] 論美的結構

[舊一篇] 論老舍1941年前后的文學回歸    ——兼及《四世同堂》的寫作準備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