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间歌谣与福建社会文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88(2002)04-0070-04
   一
  福建至唐代才开始得以开发。正如《福建通志》总篡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中所 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代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始有入闽者, 诗教乃渐昌。”从唐五代所保存不多的歌谣看,大多与时政有关,如“只闻有泗洲和尚 ,不见有五县天子”。①(注:《福建通志·通记》引《九国志·南部新书》。)讽喻王 审知去世后王延政在建州称帝。“谁谓九龙帐,惟贮一归郎”。②(注:《新五代史· 闽世家》。)以九龙帐指陈后,讽其在闽王延钧得风疾时,与宠臣归守明、李可殷等私 通。“潮水来,岩头没;潮水去,矢口出”③(注:《三山志·卷之一·地理类一》。) ,指王潮来闽,取代原观察使陈岩,王潮死后,由王审知(知,矢口)代之。也有表达爱 情的民谣,最有代表性、流传最广的如:“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 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一去何时返。”④(注:《唐书》 。)通过撑船问话,含蓄表达了一个纯真少女的真挚感情。
  宋代福建民间歌谣有讽喻时政表达不满,如:“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 好世界”⑤(注:《古谣谚》卷62。)讽刺北宋童贯、蔡京权奸当道,表达了欲除之而后 快的情绪。“百丈岭,入云霄,丁牙钱,五内烧,吓毛生,吓毛孔,官府勒,恨不消” ,⑥(注:《莆田县志·民间文学》,转引自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福建文学史》油 印本。)指北宋时期,人民无法交纳“丁牙钱”而被迫将刚生下的孩子弄死。“食君廪 中粟,作君羹中肉;一羹数百命,下箸犹未足。羹肉何足论,生死犹转毂;劝君宜如食 ,祸福相倚伏。”⑦(注:《闽诗录》丙集卷二。)讽刺了蔡京食鹑鸟的贪得无厌。宋代 是福建人中举最多的朝代,因此出现许多与中举有关的谶语式民谣,如称福清的苏溪“ 苏溪不用船,此时出状元”⑧(注:《三山志·卷三十九·土俗类一》。),称永福县保 安里龙爪“龙爪花江,状元西东”。⑨(注:《三山志·卷三十九·土俗类一》。),称 永福县石桥“石桥全,出状元”⑩(注:《三山志·卷三十九·土俗类一》。)。元代福 建民间歌谣有一部分收在《闽诗录》中,有反映元代尖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代表 性的如《开田谣》。
  明代福建许多民歌表现了对贪官污吏的痛恨,明太祖洪武年间的《闽中百姓陶屋仲、 薛大fǎng@①谣》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的爱憎和情感,“陶使再来天有眼,薛公不去 地无皮。”(11)(注:《古谣谚》卷65。)明武崇正德年间兴化知府冯训爱民惩贪,故有 歌谣:“冯太守,来何迟;胥吏瘠,百姓肥。”(12)(注:《莆田民间文学》,转引自 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文学史》油印本。)清代福建出现了许多竹枝词,其表现内 容已不限于男女恋情而拓展到社会多个领域,如《南台竹枝词》写鱼市:“三寸鱼儿一 尺 ,贩盐肩上挂鱼叉。市南一派腥风起,昨夜春寒雨满街。”《闽中竹枝词》写农家 生活:“山上飘飘吉贝花,山头高处有人家。戴胜一声桑叶绿,郎去采蕉妾络纱。”
  近现代福建出现了许多反映现实的民歌,代表性的如冰心提供的用福州方言唱的《早 期的中国反美民歌》。近代流传甚广用闽南方言唱的《过番歌》,叙述清末闽南人漂洋 过海谋生的艰辛。还有不少反映时政的诗,如对军阀混战的不满:“军阀混战日延长, 工农群众苦难当。到处兵灾和战祸,几多家破与人亡。”(13)(注:转引自张紫晨着《 歌谣小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版,第296页。)
  当代福建歌谣鲜明地表现了时代的特色,代表性的为大跃进时代创作的民歌,其想象 超拔的如《唱给月亮听》;大气磅礴的如《向太阳挑战》;清新深切的如《一杯清茶香 喷喷》;对比鲜明的如《实现车子化前后》。
  福州曾有俗语:“山东孔雀胆,福建长流歌。”可见福建歌谣是很丰富的,但对福建 歌谣的收整却是近现代的事。近代之前,福建没有专门的歌谣集和专利,众多歌谣大多 嵌夹在各种地方志、诗歌集、文人别集中。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言:“福建是古所谓闽蛮 之地,那边的歌谣不载于诗三百篇,不录于汉乐府,不见于宋人所编的乐府诗集,不用 说了;就到近代,也因方言的钩zhōu@②,交通的艰阻,要看见他们的一首歌还是 不容易。”(14)(注:《闽歌甲集序》。)真正开始有计划地收集与整理,应从20世纪初 的江鼎伊开始,他曾在福州整理了数百首歌谣,并编成了集,但因无法出版而无人知晓 。1928年,厦门同文书院华文部文史地教师谢云声收集了250首福建歌谣,在顾颉刚先 生支持下以《闽歌甲集》为名出版,被顾先生称为“福建民间文艺的第一部”。之后, 谢云声又编辑了《闽歌乙集》。
  研究福建歌谣的文章自谢云声起,他曾写了《闽歌<月光光>的比较》等8篇文章附以《 辑歌杂汇》作为《闽歌甲集》同的附录。由于收集的困难,一直罕有研究福建歌谣的文 章。20世纪50年代,福建各地市不同程度编印了各地的民间歌谣集,但质量参差不齐, 流传面也不广。1961年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文学史》编委会曾将各朝代福建歌谣 作为专章列入所编的《福建文学史》(油印本)中,1996年出版的《福建文学史》(福建 教育出版社)对福建文人创作的各类竹枝词进行了研究,1998年出版的《八闽文化》(辽 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闽文化述论》(延边大学出版社)亦将福建歌谣出专章 进行探讨。此外,也有一些民间文艺工作者也发表了一批单篇论文,不同程度地推动了 福建歌谣的研究。
  真正全面收集整理福建民间歌谣的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 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间 文艺家协会)1984年5月关于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 国谚语集成》的通知,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在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 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民间文艺家协会3个主办单位的支持下,自1986年6月起,在全省范 围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民间文学普查、采录、编选工作,历时15年。据省集成办不完全 统计,1986年至1989年进行的福建民间文学集成普查工作,共采录歌谣69000余首,全 省无一缺漏地出版了县(市、区)歌谣卷75卷,市(地)出版歌谣卷6卷,还有乡镇自发出 版资料本2卷。在此基础上,根据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从69000首歌谣中遴 选出1500首共130万字,编成《福建歌谣集成·福建卷》,这是一部名符其实的集大成 福建人民口头创作巨着。
   二
  福建文化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 击等关系密切,因此福建大量的劳动歌、时政歌、仗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统歌 、儿歌等,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福建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大规模移民而传入福建,所以福建歌谣中有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 相关的内容。如《舜哥歌》(德化)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帝让位于舜的故事。从中 原河南光州固南迁福建的开闽王王审知,至今福州鼓山涌泉寺中还有其塑像,民间亦有 许多歌颂他的歌谣,如《王审知》(福州鼓楼区),对王审知的功绩从各方面给予赞扬。 一些北方的人物也被编入福建民歌中,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周宁孟姜女调《孟姜 女》、安溪的安溪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等,都对孟姜女的情义进行了赞颂。一些民 歌以中原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为标准,如仙游的《孝顺歌》、《二十四教歌》,都是 以《二十四孝》故事为内容,奉劝世人孝顺父母。安溪的《妹娘守孝曲》,虽唱的是福 建人守孝故事,却显然是以北方传统观为标准,对如何守孝极尽铺排。许多歌谣将中原 传统道德观做为评判告戒的标准,如《白牡丹》(大田)借吕洞宾点化员外千金白牡丹的 经过,宣扬一种传统道德。
  福建的宗教极为兴盛,特别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人民生活。福建佛教目前共有寺 庙4300多座,僧尼12000多人,居士约13万人,无论寺庙数和僧尼教都居全国大陆汉族 地区首位。福建省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庙有14座,约占全国汉族地 区重点寺庙10%。福建道教现有宫观600多座,道主2600多人。福建各类民间信仰更是不 胜枚举。福建许多歌谣不同程度受到宗教的影响。如《道士摇铃丁》(福州台江区)开头 :“道士摇铃铃,摇几下?摇几下,孩儿段落跤桶下。”以常见的道士摇铃为引子,引 出以下各种事由。《唱八仙》(寿宁县)演唱道教中八仙的各自特点。《目连经》(霞浦 县)中通过对目连救母故事的演绎,表达了崇佛敬神的思想。《正月正》(惠安)歌中有 一段唱出佛教的孟兰盆节的热闹:“孟兰在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演唱《目连》 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福建民间神qí@③极多。许多歌谣对这些神qí@③生平 进行演唱,如陈靖姑(也称奶娘)是福建与妈祖、吴真人并列的三大民间信仰之一,《奶 娘传》(周宁)为道士在做蘸时所唱,唱出了陈靖姑生平的经历和神力。各种迎神赛会在 福建乡村颇为流行,歌谣在这方面也有反映,如《西乡“二月八”》(浦城)中对此热闹 情景有生动描绘:“西乡二月八,(‘二月八’指迎神集会)乡下妇女真快活,乌烟子, 胶头发,胭脂水粉满面搭,金兰彩,二尺八,花裤子,白鞋袜,红鞋仔,绿鞋跋,弓底 子,嗫咛呷,走起路,呖哩哪,朱瞩两乡二月八。落起两毛子,路又湿又滑,不小心跌 一个屁股叭,弄得满身真躐蹋。汪起目子转到家,老公瞩见开口骂,骂你@④咔不@④咔 。”畲族民歌也受宗教的影响,如《跪落佛前念郎名》(福鼎)讲男女相爱的不敢直述情 怀,于是寄希望于佛祖:“来到佛前讲佛听,跪落佛前念郎名,与郎同年又同月,同年 同月结同年。”罗源畲区的《奶娘歌》唱出了陈靖姑是如何与鬼斗法和赴闾山学法的过 程;福安畲区《奶娘传》概述了陈靖姑出生、学法、祈雨及不测的过程,表现了她“干 预生活、为民解难”的道教思想。畲族许多仪式歌,也借用道教咒语,如霞浦县的《盘 古咒》、《请田公元师咒》最后都以“吾奉太上老君敕急急如律令”结尾。畲族的一些 祀典歌,为施公、巫婆、阴阳先生常用的一种法事用咒语,由王师、阴阳先生两者共同 使用。
  福建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福建歌谣的特点与福建文化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其 多元性,是指福建文化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正宗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代表不 了谁,由此形成一种碎状割据的文化形态。如以大方面分,有福州文化、莆仙文化、闽 南文化、闽北文化、闽西文化、闽东文化,再细分,闽南文化中的厦门文化、漳州文化 、泉州文化又不一样;而泉州文化中,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 又不一样。这种多元性,表现在多文化区域人的性格差异、方言差异、民间信仰差异、 民俗民风信仰差异、民间艺术差异,正是这些差异使福建文化更加纷杂多姿。作为反映 福建文化载体之一的福建歌谣,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言驳杂,乡音各异。福建方言极为复杂,仅福建境内流行的就有汉语七大方言 ,可以说是全国汉语方言的缩影,而其复杂性还在于同一方言区,如闽南方言区中的厦 门话、龙岩话、大田话、尤溪话之间也有很大差异。这种现象一方面使福建各地的民歌 传播交流受到局限,另一方面也使这些民歌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一些民歌如不加注 ,难以猜出原意。闽南劳动歌《过山过岭挽茶叶》许多地方为闽南方言,如:“挽茶娘 仔真硬正”,“硬正”为闽南方言“硬朗结实”之意。“衫裤漉漉@⑤打拼”,“@⑤打 拼”为闽南方言“再卖劲”之意。有的歌谣大量运用方言,如不懂方言,根本无法读懂 。如闽南渔歌《渔查某@⑥输渔干埔》,题目为闽南方言,意为:讨海的女人不输讨海 的男人的本领,此歌谣通篇都用方言。有的民歌中方言杂夹其中,如闽南船歌《行船走 马命》,第一段:“行船真艰苦,无风着摇橹。摇甲目土土,双脚做擂鼓。”头两句和 第四句还念得下,第三句意为:摇得眼睛张很大,眼珠都要凸出来了;如不懂方言,往 往被卡住,不能很好地体会全首歌谣前后的意思。有的福建歌谣从字面上似乎也可读下 ,但却与原意相反,如闽南渔歌《海水淹》中“海水考”指海水退潮;“大沉郑”指海 水满潮;“兜面”指地瓜粉糊;“海水涝”指海水混浊。
  (二)民风各异,习俗不一。福建常有“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之说,福建歌谣集 中体现了这个特点。如整个婚俗,福建各地的过程不一样,闽北光泽的《结婚仪式歌》 (系列)的内容与闽南南安的《嫁娶歌》的内容大不一样,具体以拜堂为例,将乐的《拜 堂歌》主要拜天地祖宗,福州晋安区的《拜堂唱诗》一不拜祖先,二不拜父母,却表达 了对婚后美好顺达生活的憧憬。再如同是建房仪式民歌,其内容也不一样,永安《建房 仪式歌》分“抓梁布”、“竖柱”、“上梁”、“做灶”、“入宅”、“点灯”等内容 ,长泰《上梁入宅歌》分“做梁歌”、“包梁歌”、“奉梁洒歌”、“请梁歌”、“上 梁歌”、“入宅歌”等内容,周宁《建房中梁令诗》分“伐梁木”、“做梁木”、“开 伞上梁”、“点蜡烛”、“接中梁”、“红酒祭梁”、“鸡祭梁”、“猪头祭”、“谷 袋压梁”、“红布挂梁”、“起梁”、“安中梁”等;同是上梁诗,各地民歌也不一样 ,如浦城的《上梁》与罗源县的《上梁歌》就不同。
  (三)性格迥异,观念不同。各种歌谣,都与其独特环境有关。福建文化的差异使福建 民歌所表现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差甚大。由此反映出人的性格的不同。如永泰人注 重节俭,重节流轻开源,有《勤俭谣》。邵武人乐贫安道,其《胜似朱门万户候》:“ 愿得禾黄仓中满,家中有粮心也宽。全家饱守田园乐,胜似朱门万户侯。”石狮人不甘 心困守家园而勇于闯荡海外,其《送别歌》:“双手接来茶一杯,过番赚钱人就回。野 花好看我不爱,一心只爱家中花。”福州人推崇忍字,认为一切皆可忍,其《忍字歌》 列举历史以“忍”字当头的贤士,说明万事皆要忍。《早点讨个好老公》(顺昌)则明显 表露出一种在婚姻上无法再忍的心态:“人家老婆像老婆,我家老婆像田螺,保护田螺 快快死,早点讨个好老婆。人家老公像老公,我家老公像虾公,保护虾公快快死,早点 讨个好老公。”《寡居歌》(仙游)讲述寡居的凄苦,但最后又说:“后生嘴咬铁钉硬, 想欲改嫁也无行。”心里虽有改嫁想法,却坚决不表露出来。
  (四)同样题材,极少雷同。福建地域差异大,同样题材,经过长期演变,在不同区域 ,都形成自己独有的内容。如流行于福建最广的闽南语民歌《天乌乌》,各地演唱都不 同。流传于石狮、同安、云霄、龙海、华安、南靖、东山、诏安等地的《天乌乌》,不 仅没有一首是相同的,而且差异甚大。
   三
  福建歌谣的艺术性表现在多方面,主要如下:
  (一)情真委婉。福建人较为深沉含蓄,一些心里话往往用委婉的手法来表示,有时看 似直接告白,却含蓄深沉。《一心嫁歌不怕穷》(大田):“赤米煮粥一锅红,一心嫁哥 不怕穷。若要两人情义好,哥去讨饭妹背筒。”这里没有拍着胸脯的保证,看似平白如 活,却借用赤米粥、妹背筒,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心里只为想情哥》(平潭): “手织彩带口唱歌,横纱直线错头多。爹娘相问说头痛,心里只为想情哥。”没有直接 长叹想到何种程度,而是借织带错头多来表白因思念而不定神。《只骂石头唔骂郎》( 永定):“两人牵手下山冈,翻来翻转看情郎。翻来翻转踢脚趾,只骂石头唔骂郎。” 千言万语却无法表露,百无聊奈之际,只好踢石头,通过骂石头来埋怨情郎是木头人不 言语,言在彼而意在此。这些民谣还如《茶山对歌》(安溪):“小妹采茶下山坡,两蕊 眼睛顾看哥;踏着石头翻跟斗,只骂石头不怪哥。”《哥哥走哩妹心愁》(武平):“哥 哥走哩妹心愁,四十九日未梳头;闻得哥哥今归转,辫子梳得滑油油。“不直言妹对哥 思念,而借先是“未梳头”,后又“滑油油”来表达心中由愁到喜的心情。《想郎歌》 (沙县):“阿妹想郎疯癫癫,洗衣棒槌打指尖;砍柴忘了带柴刀,煮菜连放三把盐。” 用一系列反常动作,表示对郎的痴情,虽无直抒胸臆,但足以说明其情之痴之深。《看 见阿妹不敢叫》(云霄):“手拿竹篮摘茶叶,看见阿妹@⑥敢叫,假呼鸡,喊觅鹗,两 人相约到鹊桥。”借呼喊鸡、鸟来表达情达意,让人忍俊不禁。《玲珑计》(将乐):“ 手拿凳子门口坐,情事来到人又多。小妹想出玲珑计,连喊三声牛食禾。”试图给情哥 报信,可谓情中生智。这种委婉含蓄而不失幽默的民谣,在许多类型中都可见到。
  (二)生动形象。福建歌谣注重给读者以形象的感受,摹声状形,淋漓尽致。《讥泼妇 》(福州台江区)从各个方面描写泼妇:“手捏烟筒蒲扇仔,没油头发两蒲发。半坑屎粪 渗池水,十家商量九卖成。”《旧社会黑暗天》(平和)形象地状写出有钱人的丑态。《 懒汉谣》(寿宁)用几个典型细节,形象地状写懒汉之懒:“第一懒,出门不带伞,回来 披稻秆。第二懒,吃饭不端碗,吃光伸舌舔。第三懒,洗脚用脚掌,双手将头揽。”《 讥早婚》(罗源)讽刺十三岁的新郎不懂事,拜天地时为拾炮仗跑来跑去,以致牵出新娘 上厅堂时:“脚踏长衫裂一块,跌在地兜啼一行。”让人哭笑不得。
  (三)幽默深刻。福建歌谣往往于不动声色之中,表达出一种难以言状的幽默,但有时 笑后却感到一种苦涩。如《老丈夫》(福州)借一个新婚女子之口,写对新婚丈夫的印象 :“都道新郎表堂堂,谁料胡须过胸膛。头发如像寒冬雪,胡须好比关云长。”先是感 到好笑,随后又笑不出。《真鸟仔》(福州)讲表兄表弟作亲家:“你奶是我叫丈奶,我 奶是你叫台家。”(注:奶,指母亲。丈奶,指岳母。)
  福建歌谣修辞手法中最常用的是比兴。《永远和哥结成伴》(华安):“半斤蒜仔煮一 碗,三粒鸭蛋煎一盘,两家家事给哥讲,永远和哥结成伴。”用物以类聚成方圆,喻指 与哥结成伴的决心。《深井打水索要长》(诏安):“深井打水索要长,两人交情同心肠 ;妹呢可比凉井水,桶子落井水就上。”暗用打水来比喻两人情谊,用妹喻指井水,不 管井多深,只要打水索够长,井水就会打上。《白糖落水难分开》(仙游):“泉水清清 石缝来,白糖甜甜蔗中来,我是白糖妹是水,白糖落水难分开。”用糖与水之难与开, 比喻二人间之情谊不可分,再加上白糖之甜和泉水之清,又另有喻意。《好比鲤鱼上急 滩》(南靖):“恋妹实在是艰难,好比鲤鱼上急滩;水深恐怕鸬鹚打,水浅又怕网来拦 。”用鲤鱼上急滩之难,喻指相恋之难,生动明了。《米筛筛米谷在心》(诏安):“米 筛筛米谷在心,阿哥恋妹情要真;莫像米筛千只眼,要与芭蕉一条根。”用米筛,比喻 常变心,用芭蕉比喻永不变心,形象鲜明。
  福建歌谣也常用对比来表情达意。《红军买卖真公平》(漳州芗城区)通过白军与红军 对比,对红军的热爱已见其中,相关谐音也是福建歌谣中常见的手法,如《问妹要席不 要廊》在客家话中,“廊”与“郎”谐音,歌中借建屋试试妹之情意。福建歌谣也常用 典。《亲上加亲》(福州仓山区)。有的歌谣也采用复沓手法,《李秀英与陈春生》(武 平)中,每一小结结束语,都是下一小结的开头语,第一小结,结束语为“大家静静听 分明”:第二小结开头语即“大家静静听分明”。如此往复,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日右方
   @②原字左车右舟
   @③原字左礻右氏
   @④原字左口右起
   @⑤原字左亻右各
   @⑥原字左口右母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福州70~73G0文化研究何绵山20022002文章简要介绍了福建民间歌谣的发展历史和歌谣收藏整理工作,进而探讨了福建民间 歌谣与福建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突出福建歌谣作为福建文化多元性的一些特点,总结 了福建歌谣的艺术性表现。福建/民间歌谣/文化作者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文化研究所 作者: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福州70~73G0文化研究何绵山20022002文章简要介绍了福建民间歌谣的发展历史和歌谣收藏整理工作,进而探讨了福建民间 歌谣与福建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突出福建歌谣作为福建文化多元性的一些特点,总结 了福建歌谣的艺术性表现。福建/民间歌谣/文化

网载 2013-09-10 21:46:49

[新一篇] 禪詩審美境界論

[舊一篇] 私人妨害原則與相鄰權、地役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