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精神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内容提要:对李白的山水诗,历来重视不够。本文从返朴归真的逍遥,登山临水的快慰,夕阳明月下的沉思等三个方面,对李白的山水诗予以研究。李白的山水诗,均是倾情倾心之作。境界宽朗,潇洒天然,遣辞造句,纯任自然,如行云流水,极具自然美。他写自然山水,其本质特征就是突破庸常,反抗尘俗,决不是超现实的。我们能够透过那柔漫、散淡的语境,感悟到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关键词: 李白 山水诗 现实性 自然美
      *      *       *
  天宝初年,生性飘潇、浪漫的李白初入长安,就被当时文坛大师贺知章惊呼为“子谪仙人也”。于是,“诗仙”这一颇具浪漫色彩的绰号,就成了李白诗歌艺术精神的一种诠释,仙风道骨,想落天外,飘逸放恣,意象万千,有强烈的浪漫主义作风,似乎才是李白诗歌的精髓。但在唐代的现实生活中,李白是人,决不是仙,其人其诗,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纵观中外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超现实的。的确,李白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但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但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又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于是,在他神往自然、投身自然、礼赞自然的山水诗篇中,我们可以发现李白人格的闪光点。李白一生徜徉于山水之间,热爱自然山水,达到了梦寐以求的境地。考察起来,李白山水诗中的日出月落、名山大川等自然物的社会属性是这样获得的,第一是因为人化的自然山水凝聚着人在改造客观自然山水的社会实践中,对象化到这些客观自然山水之上的人的本质力量,使这种客观的自然山水获得一种可以印证人的主观自由自觉创造性的社会意义;第二是非人化的自然山水,它虽然暂时未经改造或未能改造,但作为人的环境的构成因素,却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想方设法接近它、改造它、利用它,因而极易成为人们想象中被驾驭掌握的对象,于是就具有观赏和返照的意义;第三是因为自然山水那种超脱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自然属性又极易让人“入乎其内”,去体味它的生气,穷究它的妙态,以为体己,省察自身,然后又“出乎其外”,玩赏它的情性,品评它的神韵,以己体物寻求逍遥解脱,因此,自然山水又极易成为人寄托某种情思的精神活动对象,从而获得某种寓意或象征意义。正因为如此,李白的山水诗就具有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内涵,我们可以从对他山水诗的观赏和返照中得到一种沁人心脾的舒适与刺激,从而在思想上得到某种启迪,在情感上得到某种疏导或宣泄,使我们的内心世界更加充实、丰富和完善,使我们的精神达到一种自乐自足的境界,感受到更加美好的人生。李白的山水诗由于具有这种特殊的艺术精神价值而具备了自然美的意义。下面,拟从三个角度予以研讨。
      一、返朴归真的逍遥
  观览李白的山水诗,首先感到的即是诗人在远离了官场衙门后,返朴归真的那份逍遥。这是诗人在欲进不能情形下的心灵传真。在《夏日山中》〔1〕他这样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仲夏季节,当我们走进李太白所营造的诗歌氛围,就会体悟到《夏日山中》那扑面而来的阵阵清凉松风,那个“脱巾挂石壁”的潇洒诗人,沉醉忘情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你看: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把要说的千言万语都包蕴了。因为纵情无言于《夏日山中》,让人既感受到自然山水的巨大魅力,又充分享受了心灵的林荫,这难言的妙处,真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其实,东方人向来就以人与自然山水的融合为最高精神境界,我们东方美学的极境也就是人和自然的默契,这即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这首五绝,表现出李白在自然山水中的得意忘形,从心所欲,不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吗?李太白的这类诗歌,仿佛是滚滚红尘里奏响的一声声清纯空灵的笛音,我们完全能够透过这类诗歌的语言外壳,领悟到他在极其真诚的心灵之下,渴望自己精神上飘逸逍遥的那一份真实淡泊、自然宁静。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然,企盼宁静,有人更把当今西方的裸泳鼓吹得如何神秘与文明。其实,在李白的这首诗歌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远离尘世的喧嚣,忘却心灵的苦恼,寻美于山水自然的投入与真诚。
  不可否认,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中,自然山水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中国历代文化人格的修养与发展,一直都没有离开自然山水这一具有导引意义的象征物。揭开中国文学历史的幕幔,我们不难发现,千古文人山水梦。时光如箭,岁月无言,究竟是人化成了自然山水,还是自然山水化成了人呢?至今,人们还在自问自答着。由此看来,文明与自然,自然与文明,始终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一诗,李白与山水云石为伴,在大自然的天籁中充分感受到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充实,流布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完全是心灵的传真,在这些淡忘荣利、自乐自足的诗句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诗人是何等的逍遥。
    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
    山深云更好,赏美终日夕。
    月含楼间峰,泉漱阶下石。
    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
    ……。
  久居山中,卧看青云,人随云动,物我难分。云好更在山深处,终日赏美忘归人。在一轮清月的朗照之下,群峰格外秀丽;在一泓清泉的叮咚声中,山石分外透明。习习的山风迎面吹来,让人心旷神远;温情的月光如诗如画,妩媚醉人。“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这山中的“真趣”,这超然的“素心”,幽幽古思,款款真情,让人流连,给人安宁。这类诗,是李白在穿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历经了生活的坎坎坷坷,见惯了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后的大彻大悟,是诗人灵魂的又一次飞升。不错,李白的一些诗里常常写到醉态梦境,似乎浪漫逍遥的诗人多是生活的蔚蓝色的梦境之中和沉溺于“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烈酒里,其实,李太白的一颗心早就苏醒了。感于时代的压抑、黑暗,感于社会的小人专权,李白称得上是懵懂时代的先觉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大自然的千山万水中,当李白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直接注入于客观的自然山水之上,那山便也有了性,那水便也有了情。这时,自然山水之灵和李白艺术之魂在静寂中完全统一在一起了。流淌于他多彩的笔下,就有《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yǎo@①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桃花,火红热烈鲜艳奔放;流水,清澈明亮百折不挠。它们都是李白旷达逍遥性格特征的传神写照。花开花谢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随着季节的更替,满树桃花总有凋谢的一天。一川春水向东流,奔腾到海不复还。流水无声,逝者如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改变。那随风凋零的桃花,那不舍昼夜的流水,一切都平平常常、自自然然。正是在这样的自然景观里,李白独具只眼,发现了“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确,荣盛和消逝,是组成世界万物生命的两个轮子,它们都分别显示出不同的美,但其所具有的一个共同之点就是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恰好反映了李白酷爱自由、开朗天真的逍遥性格。大自然中的桃花流水,春荣而秋凋,东去不复归,这其实是自然双重性的一个方面,寄寓于桃花流水中的,完全是李太白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他生命意识的一种延伸。“别有天地非人间”,可谓把李白的逍遥思想一笔写尽,描绘山中幽景,既抒发了对“人间”(即现实)的不满,又礼赞了山水自然,表述了放情山水的逍遥思想。《独坐敬亭山》、《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诗,都流露了李白返朴归真的逍遥思想。
      二、登山临水的快慰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蜀江水碧蜀山青”,巴蜀的奇丽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葱茏的艺术想象。当现实不合他的理想,怀才而不被起用时,官场的绝望并没有使他心灰意冷,去掉身心的羁绊,正好远走高飞,在自然山水中,领悟到一种心灵的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时,李白向外发现了自然山水的灵魂,向内发现了自己心境中的深情,在对自然山水的理解把握中,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在山的怀抱中,在水的情怀里,胸襟更宽广了。
  登山揽胜,临水抒情,在灵山秀水间,那明丽可人的千山万水,清风朗月,秋菊落英,沙沙穿林打叶声,潺潺小溪与泉鸣,风过雨霁,山岚白云,在李白的心中投下了一抹抹快慰的林荫。七绝《登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在这首七绝里,李白挥毫走笔,饱蘸浓情,在登峰极顶的无比快慰中,盛赞庐山秀色。最美丽的是“青天削出金芙蓉”,最动人的是“九江秀色可揽结”。天才纵逸,性格豪爽的诗句,让人通体舒畅,如坐春风,不仅充分领悟到庐山山水的妩媚动人,而且心驰神往。
  《冬日归旧山》一诗,李太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于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于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
  诗中,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在这首诗中,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方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地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其实并不是简单的逃世,而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
    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清溪半夜闻笛》)
  情到深处,渊雅空灵,情音袅袅,不尽余韵。羌笛悠悠,吹出梅花三弄的撼人乐音;溪水淙淙,流来吴溪陇水的无限深情。那清澈的吴溪,那缠绵的陇水,光闪闪、亮晶晶,曾为李白洗征程,今日看来分外亲。秋浦的明月冉冉升起来了,如银的月光给远山近水披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白纱,笛有情,水有情,月有情,人有情,听着如诗的羌笛声声,伴着如画的波光粼粼,李白的心境也被山水感染了。在李白的山水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身心与山水自然景色浑然一体,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构成的是一幅幅融汇着诗人情绪的动态画卷。
      三、夕阳明月下的沉思
  我们知道,凡是能够人为描绘的自然风光就失去了其神秘性。人类之所以世世代代始终保持着对客观自然山水挚热而纯真的那一份爱,那一份情,就在于人生无穷,生命无尽,山水永恒,探索不停。于是,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展读李白的描山绘水之作,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沿江独步,还是月下独饮,在潇潇春雨和瑟瑟秋风里,在红红夕阳和皎皎明月下,他时常陷入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
  江边行吟,思接古今,李白胸襟大开,心潮滚滚,耳闻飘渺的音乐,目睹翻飞的白鸥,一种强烈的时空意识油然而生: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
  遥想历史,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亘古不灭,世代相传,光照千秋的是天才诗人屈原的词赋,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闻风汲流,也许李白正是从“屈平词赋悬日月”这一文化现象中,发现了人类精神瑰宝传递的秘密。天才惜天才,名人慕名人,原本就是人生的一道风景。
  妇孺皆知的《静夜思》一诗,李白望月怀乡,见月起情,乡情、亲情、人情,时间、空间、灵魂完全交融于一体,明明白白的语言,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千百年来东方人常有的思维定式。可以说,月下思乡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月下饮酒,李白神思飞奔,倔强兀傲、热爱自由的诗人也生出疑问,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对生命意义及对生命的有限和无限的深层思考之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月》)
  人生苦短,皓月永存。静心细想,无论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瞬间过客而已。逝水年华东流去之后,只有那空中的一轮朗月从古至今,清辉永存。在对明月的沉思疑问中,李白悟出了,生活在山水明月之中,一旦自然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对立彻底消失,人心也会因此变得温和善良起来,这时奔腾咆哮的主观感情,在清柔的月色之下,也会用一种极其平静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平静的主观感情,其实是一种很深刻的情感宣泄,构成了李白文化人格的又一特点。因为在如水的月光下和自然山水中寻找到的精神自由和解脱,李白得到的是一种人格的完善。
  山中落日,景色迷人,在如血的夕阳下,李白笔随意转,情不可遏: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余霞。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
    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落日忆山中》)
  赞美夕阳下的山水,赞美春雨后的风景,天边片片多情的晚霞,山中阵阵醉人的春风,可餐的秀色,欲燃的山花,让我们感到,这是李白在自然山水中黯然得到的一种精神解放,诗歌中自然山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冲淡之美,正是李白寻求到的一条由有限到达无限的通道,这是一种人的主观精神和山水之形的有机融合。该诗结尾,因花落而叹时暮,见花谢而感神伤,虽有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之憾,但“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却又是李白在沉思后的另一种解脱。因为宇宙苍茫,红尘滚滚,心最大,人最小。在唐代那个令李白并不顺心的朝代里,他常常都想为自己寻求一个精神寄托,有时在心里,有时在山水中。
  李白一生存交重义,极具侠义精神。他一手拿剑,一手执笔。剑用来仗义行侠,希望铲除人间的不平;笔用来体物言志,希望留下优美的诗篇。他虽然从小就学道,是道教的“道”,可是却不能超然物外,忘情人间。他情系大自然的万水千山,因为在名山大川中,他的心真正自由、解放了。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精神:在唐朝这样一个对文艺和个性都提倡张扬宽容的朝代里,浪漫诗人李白的山水诗却主动地取向、追求自然,并在自然之中安放其人生价值,这应该是人类的又一次重大的文化觉醒。这种文化觉醒,首先使得李白在感情上要求一种对象化、自然化。因此,在他的山水诗里,远山近水,夕阳明月,都仿佛沉浸在一种或冲淡或苍凉或静寂的阴柔之中。尘世间的风起云涌、狞厉悲惨,都似蕴含在一片阴柔的,平静的,潜深的幔纱之中。使人既容易接受,又能透过那柔漫、散淡的语境,感悟到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李白山水诗的美学特征:李白的山水诗,均是倾情倾心之作。挥别荣利,握手山水,境界宽朗,潇洒天然,极具自然美。
  李白山水诗的启示:李白的山水诗,毫无斧凿痕迹。写山水自然,绘云月风景,其实是将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寂寞,挥洒在大自然的万水千山之中,决不是超现实的。李白山水诗的了不起处,就在于心无形役,鄙弃利禄功名。他的山水诗,其本质特征就是突破庸常,反抗尘俗。展读这些山水诗,我们能够呼吸到一口口新鲜而又清凉的空气。由此看来,真正杰出的作家是无需任何人来给他排名打分的,因为他的座次早已在我们心中。
  注:
  〔1〕本文所引用的李白诗歌,均见《全唐诗·李白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 徐其超)*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穴加目,上下结构。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成都1-5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曾明19961996 作者: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成都1-5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曾明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45:35

[新一篇] 李漁小說戲曲創作的“神引”式結構

[舊一篇] 杜律:生命的形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