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  ——以云南金沙江典型区为例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文献标识码:A
  为保护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利益,首先必须保证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持续稳定,而初级生产持续稳定的根本前提是保证植物群落的良好环境。因此,可以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持续稳定是环境保护的首要动因,也是环境保护的基本目的所在。
  植物群落环境包括光、温、气、水构成的外部环境和植物群落自身发展、演替过程中形成的内部环境。一般情况下,光、温、气、水(大气降水)是相对稳定的,人为干扰下短期内不易引起大的改变。研究区是山区,工业污染引起的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明显。因此植物群落环境的改变主要来自于群落层片结构的破坏和群落组成的减少。由此导致生态系统的根基——土壤的变化。可见,生态系统的退化,首先表现为植物群落和动物群落以及土壤性状的退化。本文着重对前者和后者退化特征、机制和恢复、重建途径进行讨论。
      1 环境背景特征
  本文涉及的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范围为华坪至巧家段的干热河谷区。该地区最基本的环境特征是既热又干。所谓热,是指具有北热带的温度条件;所谓干,是指干燥度达到半干旱气候的标准。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金沙江干热河谷部分气象站水热状况
  Tab. 1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of some meteorogicstations in the dry and hot valley of Jinsha River
    最热月均温  最冷月均温  ≥10℃积温     (℃)     (℃)      (℃)元谋    27.0     15.0     7996渡口    26.0     11.6     7352华坪    26.7     11.8     7108龙街    29.0     16.1     8541巧家    27.4     12.2     7299     年均降水量   年干燥度    早期月数      (mm)          (月干燥度>2.0)元谋    614      3.30      7渡口    762      2.33      8华坪    1052      1.67      7龙街    635      4.37      8巧家    790      2.33      7
  
  从表中可见,研究区热量条件十分丰富,是我国分布最北的一块“热区”。干燥度是根据伊万诺夫公式计算结果。根据1984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意见,干燥度1.6~3.5为半干旱气候。按此标准,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大于2.0干燥度持续达7个月以上,可见半干旱草原植被气候持续时间之长。
  从表中看出,研究区年均降水量不少,远高于我国地带性半干旱气候带的降水量。但是,研究区地形焚风效应作用明显,河谷风大,加之温度高等因素带来的蒸发量很高。以致不少地区,不仅干季干旱,雨季也出现严重的水分亏缺现象。如元谋龙川江河谷地带6~8月的蒸发量高于同期降水量105mm[1]。
  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干热区域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地区有所差别,一般位于河床以上400~600m的河流两岸阶地和山坡,在华坪、 永胜、宾川、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劝、东川、巧家等县,干热河谷干热带上限达1350~1500m, 具体分布海拔高度及干热区域的面积和涉及乡镇数见表2。
    表2 云南金沙江流域干热区域分布
  Tab.2 Distribution of the dry and hot valley areas ofJinsha River in Yunnan Province
县(市) 干热带上限海拔(m)  干热区面积(km[2])  干热区乡(个)华坪     1500         463         6永胜     1500         2000        6宾川     1600         532         14大姚     1500         405         1永仁     1400         423         3元谋     1350         797         8武定     1500         318         2禄劝     1400         2450        10东川     1400         273         10巧家     1500         290         8合计                7951        68
  
  根据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干热区其他县(市)有关资料的分析,上至丽江,下至会泽、昭通和永善等县(市)也有干热区分布。估计金沙江干热河谷干热区面积可达1万km[2],人口约250万。
      2 植被生态系统的退化
  金沙江干热河谷由不同植物群落所组成的植被生态系统经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上新世至更新世初期(250万年前)时期, 青藏高原高度约为海拔1500~2000m,达到高原南侧水汽凝结的临界高度, 深厚的季风开始形成。这期间,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温热多雨,在元谋龙川江河谷地区发育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间有热带雨林的植被生态系统。大约距今170万年左右,由于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这里气候温暖偏干, 发育了属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植被生态系统。至中更新世初期(约70万多年前),青藏高原高度达3000~3500m,与冰期温度下降相耦合, 高原进入冰冻圈。冰川和积雪的气候效应,影响环境形势和季风变化,西风带向南移,使南支西风急流增强;加之这期间金沙江下游河谷河流下切作用强烈,高山深谷地貌形成,南支西风急流的地形焚风效应作用加强,河谷气候逐渐趋向干暖。 到晚更新世时期,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达4000m以上,横断山系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来自西南印度洋暖温气流到金沙江下游河谷地带已成为强弩之末,加之受深切河谷地形的影响,河谷气候逐渐变得干热。距今3.0~1.5万年的末次冰期,金沙江下游河谷地带气候可能比较干暖。这期间受高原隆起影响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系统比较强。大约距今1.2万年时,这种季风强度达到最盛时期, 形成冬季较为干冷、夏季较暖温的气候,这时气候有利于落叶阔叶林的发育。根据孢粉分析和C[14]样品分析资料,自全新世中期以来, 西南季风系统出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反映在植被上,以耐干旱的常绿硬叶阔叶栎类林成分增多,落叶阔叶成分逐渐减少。常绿硬叶阔叶栎类林的增加,表明这期间的气候特点:冬春和夏初干旱化程度加强,冬夏之间的温差的进一步缩小,降水季节分配拉大,夏季仍保持热湿,显然属于现代气候类型。可见,研究区在人类活动较弱的时期,大约距今3000~5000年,金沙江下游的元谋龙川江河谷两侧山坡的原始植被为常绿硬叶阔叶栎类林。受干旱生境的长期影响,这种原始植被类型表现为矮栎类乔林与灌丛。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硬叶常绿阔叶矮栎类林受到破坏,出现稀树灌木草丛。目前在元谋分布的稀树灌木草丛,显然是一种退化类型。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加大,对稀树乔木和灌木的进一步砍伐,出现灌木草丛景观或草丛景观退化类型。人为割草或过度放牧继续有增无减必然带来草丛的破坏,形成稀草草坡,并最终出现光板地或裸岩。
  金沙江干热河谷干热区,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作用下的退化序列可表示如下:
               人为干扰不止硬叶栎类林→稀树灌木草丛→灌木草丛→草丛→稀草草坡→光板地或裸(矮栎类乔林)                   岩原始类型  轻度退化   中度退化 重度退化 强度退化 极强度
                            退化
  目前在金沙江下游从金江街至对坪的干热河谷区分布有大面积的重度退化草丛生态系统,它属于以耐旱禾草为优势种的草丛群落。这些禾草主要为扭黄茅(Heteropogonetalia ),   拟金茅(Eulaliopsisbinata )、 蔗茅(Erianthus fulvus )、 孔颖草(Bothriochloapertusa)等。植物种类数量少,群落结构简单。 局部地段可以见到少量萌生力较强的幼小旱生灌木,如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e )和车桑子(Dodonaeo ongustifolia)。此外, 呈强度退化状态的稀草草坡生态系统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主要组成成分为扭黄茅等。该系统生物量很低,一般低于1.0t/hm[2]。
      3 植被生态系统退化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1 河谷区环境干旱程度加剧
  研究区环境的干旱化主要表现为植物群落赖以生存发育的土壤环境的干旱化。在有结构良好的植物群落下的土壤,一般拥有厚层的地表枯枝落叶,它既可增加雨季径流的入渗,又可减少旱季土壤水分的蒸发,使土壤水分保持良好的状态,可减少旱季期间土壤凋萎湿度持续的时间。有资料表明[2],元谋干热河谷退化普通燥红土和变性燥红土20cm 深度土壤水分含量,一年中有7~8个月的土壤水分含量处于植被无法利用的凋萎湿度(PWP)状态。
  土壤旱化程度的加大,必然导致植被旱生性种类增多和旱生群落外貌的出现。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区要求土壤水分条件较高的三叶槭、黑枪杆、纲膜草等种类已经消失,而代之以大面积分布的耐干旱的扭黄茅、拟黄茅、孔颖草等禾草类干旱草丛。不少河谷区干旱环境的干旱植被分布上限较前60年上升了200m左右。
    3.2 河流泥沙量增加
  生态系统的破坏,必然带来生态系统拦沙固土和保水生态功能的降低。其结果带来河流泥沙含量的增加,金沙江下游屏山站多年平均泥沙含量为1.7kg/m[3],远高于长江宜昌站0.5kg/m[3]的水平。这表明金沙江屏山站以上土壤侵蚀严重。由屏山站开始经华弹、渡口、石鼓、巴塘等站,其泥沙含量分别为1.83、1.62、0.76、0.51和0.53kg/m[3],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从中可知屏山站泥沙主要来自于渡口站以下的金沙江下游干热河谷。从金沙江下游主要支流水文站泥沙含量的历史变化资料(见表3)可看出,泥沙含量从6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明显增加趋势。
    表3 金沙江下游主要支流水文站含沙量变化对照 kg/m[3]
  Tab.3 Changes of silt charge of hydrologic stations  on main branch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Jinsha River
		  站名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金沙江干流    屏山     1.62   1.66   1.83		  华弹     1.30   1.27   1.62   安宁河    湾滩     1.16   1.18   2.12金  龙川江    小黄瓜园   3.81   5.32   6.65沙  黑水河    宁南     1.25   1.55   2.76江  昭觉河    昭觉     1.54   1.28   2.90支  美姑河    美姑     1.53   1.64   2.02流  横 江    横江     1.08   1.54   1.82
  
    3.3 侵蚀劣地和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研究区河谷两侧山坡暴雨径流侵蚀作用强烈。在有深厚沙砾、粉砂和亚粘土、粘土互层分布的土坡,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沟谷地貌非常发育,冲沟溯源侵蚀速度很快,如元谋地区元谋地层上发育的冲沟,其溯源侵蚀速度,每年平均达50cm左右,最大可达200cm。 沟谷密度很大,一般为3~5km/km[2],最大达7.4km/km[2],地表形态显得破碎不堪,成为难以开发利用的侵蚀劣地,局部地区发育成为特殊的地貌形态“土林”。
  在没有厚层松散物质分布的基岩山坡,一般为风化层和坡积层,其土壤层厚度一般不大。坡面径流的侵蚀作用,轻则表层土壤流失,形成难利用的薄层土;重则变为无法利用的裸岩或石漠。根据典型地区调查,裸岩化和石漠化土地面积占调查面积的10%~15%。
      4 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
    4.1 生态系统脆性度高
  所谓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是指外界因素作用下,特别是人类活动干扰下,出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易变性,并表现出具有恢复和重建难的特点。生态安全阈值是表征生态系统生态安全的重要指标。研究区生态系统生态安全阈值很低,即在轻度的外界压力的干扰下,即可出现生态系统的退化。我们认为,低生态安全阈值的生态系统,具有脆性度高的特征;生态安全阈值的高低,取决于诸要素中处于最低状态的那个要素。
  干热河谷区限制生态系统发生与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是水分。从年降雨量来看,一般为600mm左右至1000mm左右, 高于我国半干旱区雨量,从总量上说,应不是主要限制因素。研究区的问题在于雨量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和蒸发量为降雨量的4~6倍,特别是3~5月份,极度干热,成为许多植物的“死亡季节”。其中土壤水分的状况,对地表植物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前已述及,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壤水分含量处于凋萎湿度以下的时间长达7~8个月,这是影响生态系统诸要素中最关键最本质的要素。为此,可以以凋萎湿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作为衡量该地区生态安全阈值的指标。通过对实际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干热河谷区以土壤凋萎湿度为表征的生态安全阈值符合“最小限制规律”[4]。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和由此引起土壤物理性退化,极大地降低了生态安全阈值,这是造成该地区生态系统快速退化的根本原因。
    4.2 具有对流水动力作用响应敏感的地貌形态
  研究区河谷两侧山坡处于河床与高山区的过渡带,高山区的丰富降水最终汇聚于山坡下部,显然这里是暴雨山洪强烈冲刷侵蚀地带。由于该地区新构造上升运动强烈,因此,主河、支流以及次级支沟的侵蚀基准面均比较低,具有形成和发育各种沟谷侵蚀的有利地形条件,进而导致该地区河床下切侵蚀和沟谷溯源侵蚀作用十分强烈。生态系统的破坏,无疑增加地表径流,进而加快和加速水流对河沟的冲刷侵蚀。
  研究区从河床向两侧山坡的过渡,在河谷剖面的变化上,出现多处地形明显转折变化形态,如河床与河岸的过渡带,阶地之间的过渡带,沟谷后缘与山坡或平台的过渡带等,这些都是对水动力作用响应的敏感带,在水动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侵蚀、崩塌或滑坡。对这些敏感带不加保护和任意破坏,必然加速侵蚀作用的发生,最终形成支离破碎的侵蚀劣地[6]。
  此外,研究区河谷两侧山坡较陡,土壤发育程度较差,土层一般不厚。雨季的地表径流,流走的多入渗的少。根据土壤底部岩石的风化主要取决于水分循环的观点[5],干热河谷山坡土壤水分循环作用弱, 底部岩石风化速度低。这样就使得许多地区出现表层侵蚀搬运大于土壤底层自然风化。在人为破坏地表植被情况下,造成土壤的加速侵蚀,致使侵蚀速率远大于土壤底层的风化成土速率,其结果,必然是土层越来越少,并最终成为裸岩地。
    4.3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植物资源
  前面已述及,研究区干热河谷两侧山坡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山坡物质稳定性差。长期以来,人类对此特性认识不足,更确切说,人类为了生存,需要砍树开垦,逐步地把不应砍伐的树林给砍伐了。树林砍伐后,引起生境的改变,原来林下的灌木和草本随之消失,并重新生长发育适应新生境(旱性加强)的灌木草丛。人类干扰的加强,特别是羊、牛牧业的发展,给这种新生的灌木草丛以进一步的践踏破坏,进而演变为破碎的侵蚀劣地或裸岩地。
      5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研究区生态系统退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生态系统的十分脆弱和人类对生物资源需求压力过大。退化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要立足于经济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即既要考虑经济上的恢复与重建,又要考虑生态上的恢复与重建。具有重度以上退化生态系统分布区,一般说来,不能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当前要立足于轻度退化土地资源的挖潜开发,发展复合高效型生态农业。同时,要着眼于干热河谷带以上水分条件较好的半山区和亚高山地带经济林木和用材林木的发展。通俗说来,叫做“抓两头,带中间”。对于重度以上退化生态系统分布区,特别是强度和极强度退化区,要给予“休养生息”的机会,应采取以自然生态恢复为主的途径。
  下面就干热河谷典型区元谋龙川江河谷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途径进行讨论。
  根据退化生态系统植被组成、覆盖度与生物量,土壤厚度与母质,地表沟谷切割密度以及系统所处地貌部位与坡度等特征,将研究区退化生态系统分为5种主要类型, 各类型的基本特征及其恢复与重建的途径简述如下:
    5.1 极强度退化类型
  地表植被为极稀疏的扭黄茅为主的禾草类植物,覆盖度小于20%,生物量小于2 t/hm[2][6];坡度一般30°以上;土壤A、B层基本缺失,C层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并呈斑块状分布,其厚度一般为5~10cm, C层以下为基岩;裸岩化面积占调查类型面积的10%~15%。
  需采取彻底封禁的“自然恢复”途径,即在停止人为干扰和牲口践踏条件下,使禾草类植物自然生长。研究区夏季雨量较丰富,热量条件好,具有雨热同季的有利的自然条件,实行封山育草后,禾草类植物生长较快,在有一定土壤母质层的坡地,当年就可形成较好的草被覆盖层,坚持数年,土壤表面就可形成一定厚度枯枝落叶层,对土壤性状特别是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作用。
    5.2 强度退化类型
  地表冲沟发育,沟谷切割密度一般为8~10km/km[2];最大达21km/km[2];沟谷两侧坡较陡,坡度一般35°~45°,部分谷达70 °~80°,呈近似垂直状态;谷坡植被稀少,块状崩塌严重;沟床坡度较大,一般为5°~10°,下切侵蚀作用强烈[6]。沟头溯源侵蚀速度大,年平均达50~60cm,最大为200cm; 沟谷密集区土壤侵蚀模数高达20000t/km[2]·a,是研究区地表侵蚀产沙最为严重的类型,同时是元谋龙川江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对金沙江下游泥沙产生有严重的影响。
  需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条件下,辅以一定工程的措施。即首先要停止谷坡植被的破坏和沟源区实行封禁的措施,禁止开荒垦殖,实施退耕还草;在沟床,要因地制宜修建拦沙坝,达到淤沙和稳坡的作用,同时在沟源区根据地形条件,修建不同类型的排水渠或蓄水池,减少地表径流对沟谷的冲刷;在相对稳定的沟谷滩地,土层厚,水分条件好,具有发展速生林木的有利条件,当前需要因地制宜地作出与当地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薪炭林和经济林发展规划。
    5.3 重度退化类型
  地表植被以扭黄茅为主,并有少量的车桑子灌丛,覆盖度一般为20%~30%,生物量2~5t/hm[2];坡度20°~30°;土壤A层缺失,B层侵蚀严重,C层大面积出露,其厚度一般为10~30cm; 土壤侵蚀模数达8000~10000t/km[2]·a,并出现局部的裸岩化面积。
  需采取封禁条件下的草被“自然恢复”途径和在坡度较缓和土层较厚的坡地采取人工种植、发展具有提供生活能源功能的车桑子等灌丛。
    5.4 中度退化类型
  地表植被主要为扭黄茅—车桑子群落,覆盖度30%~50%,生物量6~7t/hm[2];坡度10°~20°;土壤A层基本缺失;B层广泛出露,其厚度30~70cm,土壤母质主要为第四系元谋组泥沙质沉积物;土壤侵蚀模数4000~8000t/km[2]·a。
  需采取封禁与人工改造、引种相结合的途径,突出以生态效益为主的雨养型新的生态系统的建设,我们称这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改建。一方面让现有扭黄茅—车桑子群落在无人为干扰下自然生长,同时引入具有速生特性和显着生态效益的灌木和乔木,使生态环境得到快速的改善。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可作适当的采伐,以缓解当前农民生活能源短缺的矛盾。
    5.5 轻度退化类型
  地表植被基本上以扭黄茅—车桑子群落为主,并有少量人工种植的银合欢、余甘子等乔木树种,其覆盖度达50%~70%,生物量8~10t/hm[2];地表比较平缓,坡度一般小于10°;土壤A层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但厚度较大,一般都在70cm以上;土壤母质为第四系元谋组泥沙质沉积物;土壤侵蚀模数小于4000t/km[2]·a。
  要科学地对扭黄茅—车桑子群落进行改造,降低或改变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作用不大的成分,使生态系统进一步远离它的初始状态。为此,需要通过灌溉设施的建设,引种有高经济价值的经济林木和作物,建立雨养加灌溉的人工经济型群落。这种强调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新生态系统建设,我们称之为重建。
  上述不同退化类型的恢复与重建途径可概括为自然恢复、改建与重建,其中重度以上退化类型为自然恢复,中度和轻度退化类型分别为改建和重建。为能更好地区分不同途径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我们提出如下三种不同的称谓,即自然恢复可称为自然雨养生态型,改建称为人工雨养生态经济型,重建称为人工雨养、灌溉经济型。
  目前研究区已开展了这三种模式的试验与示范研究,其生态与经济效益已初见端倪。
  收稿日期:1999—08—16;修回日期:1999—11—03
  基金项目:云南省和中国科学院合作资助项目(1997~1999)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武汉376~383K91中国地理钟祥浩20002000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具有北热带温度条件和长达半年以上的干季时间,植被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在人为干扰下,以硬叶阔叶栎类为主的原始植被类型已基本消失,而出现大面积以禾草草类为主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表现为:①河谷区干旱化程度加剧,土壤凋萎湿度(PWP)长达7~8 个月,使许多植物无法生长;②河流泥沙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如元谋龙川江中游水文站60、70和80年代泥沙量分别为3.81、5.32和6. 65kg/m[3];③冲沟溯源侵蚀速度加快,如元谋地层上发育的冲沟, 年均溯源侵蚀速度50cm左右最大达200cm,沟谷密度一般为3~5km/km[2];④典型地区裸岩化和石漠化劣地面积达10%~15%。由于植被生态系统退化引起土壤凋萎湿度时间增长成为本区生态系统恢复难的主要原因。因此,退化生存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在于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根据现有土壤和母质的残存情况,提出了自然恢复、重建和改建等建设新的生态系统的途径。干热河谷/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  dry and hot valley/degradation of ecosystem/rehabilitationand reconstructionDEGRADATION OF ECOSYSTEM AND WAYS OF ITS REHABILITATION ANDRECONSTRUCTION IN DRY AND HOT VALLEY  ——TAKE REPRESENTATIVE AREA OF JINSHA RIVER, YUNNAN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ONG Xiang—hao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inistry of Water Conservancy, Chengdu610041,ChinaThe representative area of dry and hot valley of JinshaRiver in Yunnan Province has a temperature condition of thenorthern tropical zone and a long dry season of more thanhalf a year.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cosystem is easy to beruined and difficult to be resumed. The origional vegetationwhich was mainly hard broad- leaved Quercus forest  hasbasically been destroyed by human activities. The degradedecosystem types which are mainly grass vegetation have widedistribution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degradation of thevegetation ecosystem has caused severe environment problems:①The climate in the river valley area has become much drierand PWP of soil is 7~8 month long,so that many plants cannot grow.②The silt charge in the river water has beenincreased,for example,the mean silt charge of the river waterwere 3.81 kg/m[3],5.32kg/m[3],and 6.65kg/m[3]  respectivelly,in the 1960s,1970s,1980s,in accordance with the data of theHydrologic Station of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LongchuanRiver in Yuanmou. ③The speed of headward erosion of thegullies has been increased.The erosion speed of the gullieswhich are developed on the Yuanmou layer is about 50 cm/a, themaximum speed reached 200 cm/a.The gully density is generally3~5 km/km[2].④An area of the bad land with the exposed rockand big grids is 10%~15%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eddata of the representative region.It is difficult to resumethe ecosystem in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degradedecosystem,the main reason being that the duration of PWP ofthe soil  has  become  longer. Therefore, the  key  of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graded ecosystemis that the soil moisture must be improved. The ways ofnatural rehabilit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remaking  forconstructing new eco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degradedecosystem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remaining soil and mother materials of the soil at the present.钟祥浩,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  钟祥浩(1941~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作者: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武汉376~383K91中国地理钟祥浩20002000云南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具有北热带温度条件和长达半年以上的干季时间,植被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在人为干扰下,以硬叶阔叶栎类为主的原始植被类型已基本消失,而出现大面积以禾草草类为主的退化生态系统类型。植被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表现为:①河谷区干旱化程度加剧,土壤凋萎湿度(PWP)长达7~8 个月,使许多植物无法生长;②河流泥沙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如元谋龙川江中游水文站60、70和80年代泥沙量分别为3.81、5.32和6. 65kg/m[3];③冲沟溯源侵蚀速度加快,如元谋地层上发育的冲沟, 年均溯源侵蚀速度50cm左右最大达200cm,沟谷密度一般为3~5km/km[2];④典型地区裸岩化和石漠化劣地面积达10%~15%。由于植被生态系统退化引起土壤凋萎湿度时间增长成为本区生态系统恢复难的主要原因。因此,退化生存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在于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根据现有土壤和母质的残存情况,提出了自然恢复、重建和改建等建设新的生态系统的途径。干热河谷/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  dry and hot valley/degradation of ecosystem/rehabilitationand reconstruction

网载 2013-09-10 21:43:54

[新一篇] 席勒論藝術的人類學根源

[舊一篇] 平樸之中顯新奇  ——'98高考歷史問答題評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