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0-8462(2000)05-0063-04
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发达地区的特大城市区域,城乡之间经济联系日趋强化,城乡空间结构和资金、产业、人口等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都市区乃至都市连绵区迅速形成和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化研究的新的课题。
山西作为内陆资源型省区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发展及区域城市化方面既遵循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又显示出其特殊性。本文即从太原都市区发展的实际出发,并通过与我国发达地区大都市区发展状况的比较,来揭示其发育特征、水平和演进规律,以为合理引导和有效推进内陆大都市区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依据。
1 太原大都市区的基本特征
1996年,山西省共有设市城市22个。根据我国学者对都市区界定普遍应用的标准[1],全省可划出太原、大同、阳泉、长治、临汾5个都市区。其中,太原大都市区是省内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最高的都市区,包括太原市区、古交市、榆次市,总面积4280.0km[2]。
1.1 都市区现状发育阶段的界定
判断都市区所处的发育阶段的基本依据是城市人口和基本职能在空间的集聚与扩散状态。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和太原市的城市特点,将太原都市区分为中心区、城市扩展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四个空间圈层。中心区东起建设路、西至新建路、南起南内环街、北至城北街,包括南城、北城区13个派出所的全部或部分管辖地域,面积24.81km[2];城市扩展区为河西区、南城、北城区中心区以外的地域,面积143.4km[2];近郊区即南、北郊区,面积1,291.9km[2];远郊区为郊县及榆次、古交两市。利用1982年、1990年和1996年三个年度的非农业人口统计资料,分析太原都市区及郊县两个时段非农业人口增长的空间特征表明:①1982-1990年间,城区人口增长速度快于郊区和郊县、城市中心区快于城市扩展区。②1990-1996年间,城市中心区人口仍在增长,没有出现市中心区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但增长速度已趋缓。空间特征按递增速度快慢依次是郊县、近郊区、扩展区、城市中心区。③两个阶段相比较,城市中心区、城市扩展区人口增长速度在下降,以中心区最为明显;近郊区和远郊区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在提高,尤以近郊区增长速度提高最显着。④进一步分析1989-1994年城区非农业人口的增长情况,期间共增加10.28万人,其中自然增长达12.33万人,净迁出人口2.05万人。从1992年开始城区出现人口净迁出,且迁出数量在逐年增加。说明中心区与扩展区实际已出现人口迁出现象,但较快的自然增长使中心区未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见表1)。
上述分析可引出三点结论:①1990年以前,太原大都市区处于集中型城市化阶段;②1990年以来,太原大都市区已步入由集中型城市化向郊区化的过渡阶段,进入霍尔模式的相对分散阶段,呈现出郊区化的前奏,都市区尚处于形成阶段;③都市区被认为是郊区化阶段的产物,随着人口郊区化的推进,都市区会以较快的速度扩展,太原市辖县也会逐步成为其组成部分。
表1 1982-1996年太原大都市区人口变动Tab.1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of Metropolitan District in Taiyuanfrom 1982 to 1996地域 1982-1990年 1990-1996年 人口密度/人/km[2] 平均增长率 平均增长率 1982 1990 1996城市中心区 2.46 1.98 22,181 26,936 30,305城市扩展区 2.26 2.12 4,607 5,685 6,349近郊区 0.52 5.00 371 402 古交 18.9 7.10 99 110 榆次 3.28 3.17 341 369远郊区 阳曲 2.45 4.05 67 68 清徐 2.04 5.87 427 464
1.2 都市区的集聚规模与水平
1996年底,太原大都市总人口28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1%,人口密度663/km[2],是全省平均人口密度的3.3倍。省内比较,人口集聚程度较高。与我国发达地区都市区相比,人口密度仅为京津唐核心区和长江三角洲核心区的1/2,相当于辽中南核心区的人口集聚水平。
太原大都市区共设3市16个建制镇,城镇驻地人口228.8万人,非农业人口204.4万人,城市化水平80.7%,属高度城市化地域。1990以来,都市区总人口年均递增为1.64%,高于全省同期1.17%的平均水平;都市区非农业人口年均递增率2.28%,低于全省3.29%的平均水平。说明尽管太原大都市区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仍处于集聚阶段,但非农业人口集聚已趋缓。
太原大都市区是全省经济集聚程度最高,规模最大,产业结构转换相对较快的区域。1996年,都市区GDP、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2.5%、19.2%和14.7%。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32%集聚于本区域。在都市区GDP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7∶55.9∶38.3,与全省比较,第三、第二产业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个和4.5个百分点。“八五”期间,都市区GDP、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平均递增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都市区经济集聚速度仍较快。然而,与我国发达地区大都市区相比,太原大都市区无论经济集聚程度还是发展速度仍有较大差距。GDP密度仅为珠江三角洲核心区、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和京津唐核心区的38.0%、35.5%和43.9%。“八五”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仅为珠江三角洲核心区的53.8%,相当于辽中南核心区的发展速度(见表2)。
1.3 都市区城市化的空间差异与空间扩展
太原大都市区城市化总体水平虽然较高,但城市化空间差异较大,在都市区204.4万非农人口中,有80.1%集中于中心市;城市总人口的71.3%集中于中心市。都市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为:郊区37.2%、古交53.1%、榆次57.3%。这种城市化水平的地域差异在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上,表现为卫星城、外围小城镇规模、基础设施与中心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外围城镇、卫星城规模普遍偏小。太原市域的清徐、阳曲、娄烦,未能进入都市区,其城市化水平与都市区差异更大。三县之中以清徐县城市化水平最高。1996年清徐县城市化水平仅24.8%。由中心市、外围县市到边缘县,太原都市区城市化空间分异形成由高度城市化地域、中等城市化地域到初级城市化地域的演变。
城市化最明显的表现是景观城市化,即由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大都市区这种空间转变模式包括中心城市处延扩展型、飞地扩展型和一般城镇发展型三种模式。太原大都市区空间扩展主要为中心城市外延扩展型。以工业郊迁扩散为例,1983-1994年太原市外迁工业企业20个,绝大部分迁至建成区边缘。都市区外延扩展近年来受交通指向作用显着,空间扩展模式由摊大饼式向轴线扩展模式转换。
1.4 都市区城市化的区域基础
乡村非农化及其所推进的乡村城市化是都市区城市化的自下而上的动力。都市区的非农化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着都市区的区域基础。1996年太原都市区农村经济结构中,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90%以上,其中仅农村工业所占比重即在55%以上。农村非农化水平远远高于全省平均81.5%的水平。与农村经济结构演化相对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亦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1990年郊区、古交、榆次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分别为47.1%、54.5%和67.5%,1996年演化为46.0%、52.7%和62.2%,均有明显的下降。都市区平均农村非农劳动力就业比重比全省平均高13个百分点,是全省非农化水平最高的区域。然而,与我国发达地区都市化区相比,农村非农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199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农村非农劳动力比重分别达到60%和80%以上。
表2 太原都市区与沿海都市区集聚程度比较Tab.2 The comparation of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of Taiyuanmtropolis and coastal metropolis地区 人口密度 GDP密度 人均GDP /人/km[2] /万元/km[2] /元/人太原都市区 663 686.1 10,354珠江三角洲核心区 793 1,806.8 22,775长江三角洲核心区 1,239 1,931.8 15,587京津唐核心区 1,320 1,559.7 11,809辽中南核心区 661 683.5 11,194
资料来源:①山西统计年鉴1997;②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NU比,即劳动力非农化率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比值可反映区域非农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程度。发达国家1988年,发展中国家1980年和我国1983年NU比分别为1.19、1.19和1.40。太原都市区的郊区、古交、榆次NU比分别为1.58、1.22和1.19,说明总体上农村城市化与非农化进程基本适应,仅郊区稍滞后。而外缘县清徐、阳曲等大都在2.0以上,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非农化进程,这也是外缘县未能进入都市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太原大都市区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趋势
2.1 影响都市区发育的基本因素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省内比较,无论人口、经济集聚水平还是区域城市化进程,都市区均高于或快于其它类型区域,可以说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化的领头羊。但是,与我国发达地区都市区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都市区发育尚处初期阶段。其影响因素可概括如下:
2.1.1 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仍显滞缓,扩散力弱。在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其主导力量来自中心城市巨大的能量扩散,而中心城市能量扩散的规模与速度又取决于自身集聚强度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只有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转换中,特别是城市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中,才能导致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重组,促进人口、资本在空间上的流动与扩散。山西省中心城市尽管省内比较,产业结构转换相对较快,但是,一方面工矿职能突出,城市重工业、能源工业与外围区域工业联系薄弱,对区域工业带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城市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仍较缓慢。导致城市扩散功能薄弱,都市区发展动力不足。
2.1.2 城市盈利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较低,外力推动作用不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和市场一体化,国内外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由于资本总是流向比较利益高的地区,沿海大都市区成为内外商投资的有利场所,对促进城市经济和郊区城市化起到了显着的作用,成为推进都市区发育的又一动力源。太原都市区由于区位条件、区域投资环境等因素,资本集聚能力普遍低下,外力推动作用不强。
2.1.3 城市腹地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动力不足。农村非农化进程可从一个侧面反映腹地经济水平。山西都市区边缘县非农化水平较低,且城市化严重滞后于非农化,制约着都市区扩展。
2.1.4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都市区的经济集聚和扩展生产严重制约。发达地区大都市区的形成发展与区域性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完善是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滞后必然影响到中心城市的经济、人口的集聚与扩散。
2.1.5 政策催化作用未能及时有效发挥。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退二进三”的城市空间重组,开发区建设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发达地区大都市区发展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山西城市相应政策的实施起步较晚,力度较小。这也是都市区相对滞后的一个原因。
2.2 都市区发展趋势
从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态势分析,太原大都市区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潜力巨大。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生产要素流动性日益加强,向大都市区集聚的趋势会日趋显着。②我国生产力布局政策的调整和鼓励外资向中西部投放的宏观政策,为地处东中西经济地带结合部的山西引进资金、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创造了新的机遇。依据经济空间扩散的一般规律,产业西移和技术扩散将会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的都市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③山西城市化即将步入城市化中期阶段,城镇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因此,都市区的发展符合山西城镇体系建设的总趋势。④太原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具备较强的实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 太原大都市区发展对策
3.1 都市区发展的战略思路
依据都市区的发展实际、动力特征和发展趋势,太原大都市区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更新与强化都市区发展动力,加强和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体系,建立一体化的区域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协调发展区域性生态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更新与强化都市区的发展动力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强化和扩散方式的转化。这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置换。中心城市进行职能重新定位,进一步明确其“区域中心”的地位,集中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空间布局重组,是提高其扩散、辐射能力的关键一环。②改善都市区整体的软硬投资环境,迅速提高区域盈利能力,以吸引国内外资本,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其中,改造与加快开发区建设步伐是一重要手段。③依托中心城市加快外围县市乡村非农化步伐,是自下而上动力的基础。改变乡镇企业的布局方式,实现由分散走向相对集中是自下而上动力得以实现的条件。
加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体系建设,关键是形成由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小城镇构成的协调发展的区域城镇体系。建设重点是:①积极调整核心区、卫星城市和一般小城镇之间的产业关系,使之相关互补,运转协调;②有重点地支持交通节点上的卫星城镇崛起;③推动腹地产业结构、规模、层次与中心城市的衔接并构成互补,创造与中心城市接轨的产业条件。
都市区的整体效益是在城乡相互合作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在乡村——城市转型迅速的都市区,一体化区域经济运行和管理机制的建立关键是城乡一体化建设。重点解决:①城郊结合部的综合开发与治理问题;②城乡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配置问题;③郊区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④城郊农业发展和农村社区建设问题。
都市区区域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是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生态设施的建设需从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出发,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联合投资、共同受益。
3.2 都市区发展的调控建议
理顺管理体制,适当调整行政区划。都市区是以经济联系为核心的枢纽区,必然会跨行政区域。随着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现行行政区模式与都市区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如城郊冲突、城市间摩擦与结构趋同,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等。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解决措施有:①建立高一级层次的大都市区政府,统一管理和解决区内的各种问题;②各级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跨行政区的专门委员会,以协调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建议大都市区内太原市与榆次市之间建立协调规划管理机构,统一解决城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保护等共同存在的问题。都市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建立大都市区政府。
编制区域城乡整体规划,实行多层次协调有序的规划管理。区域城乡整体规划包括三个层次的规划:都市区协调发展规划,着重解决都市区主要城镇的规模,职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涉及长远发展又可能面临冲突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总体土地利用等问题。它是都市区整体协同发展的总体框架和根本依据。市域城乡整体规划为第二层面规划。市镇区规划为第三层面规划。通过层次指导、横向协调形成一完整的规划体系。最高层次规划由都市区协调机构负责实施。
完善政策体系,发挥政策的调控催化作用。促进都市区发展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向都市区集聚的产业政策;促进城市空间结构重组和土地利用合理化的布局政策;促进开发区发展,吸引外部资本的投资优惠政策;利于人口合理流动的户籍政策等。
收稿日期:1999-10-05;修回日期:2000-08-10
《经济地理》长沙63~66K9地理郭文炯/白明英20012001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有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区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多。本文以内陆资源型省区中心城市太原市为案例,通过与发达地区都市区发展的比较来揭示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大都市区发育尚处于初期阶段,无论人口、经济集聚水平还是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发达地区同类城市都市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滞后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缓,扩散力弱;城市资本集聚能力较低,外力推动不强;腹地总体水平较低,自下而上城市化动力不足;政策催化作用,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等方面。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及调控建议。大都市区/城市化/内陆城市/太原市metropolitan district/Urbanization/interior city/Taiyuan City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971043),承蒙项目负责人张复明教授指导,深表谢意。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IZATION INTAIYUAN METROPOLISGUO Wen-jiong,BAI Ming-yingDepartment of Geography,Teachers'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12,Shanxi,China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urbanization is th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District.In recent years,thepractical researches of Metropolitan District in coastal developedareas are increasing.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aiyuan City,the keycity of interior resource province,the paper indicates the metropolitan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interior land,compared with those incoastal doveloped area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Taiyuan metropolis is still inelementary stage and that there are rather gaps in population scale,inlevel of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in urbanization.There are fourreasons at least for those.The first one is slow transformation and lowdispers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key city.The second one is lowcapability of urban capital agglomeration and weak outside force.Thethird one is low general level of hinterland and insufficient power ofurbanization.The last one is inefficient applyment of policy affect andof the guide of foundational facilities. At last,the developing thinking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accordingly put forward.郭文炯(1965-),男,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郭文炯 白明英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 地理系,太原 030012 作者:《经济地理》长沙63~66K9地理郭文炯/白明英20012001大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有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大都市区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多。本文以内陆资源型省区中心城市太原市为案例,通过与发达地区都市区发展的比较来揭示其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太原大都市区发育尚处于初期阶段,无论人口、经济集聚水平还是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发达地区同类城市都市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滞后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滞缓,扩散力弱;城市资本集聚能力较低,外力推动不强;腹地总体水平较低,自下而上城市化动力不足;政策催化作用,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等方面。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及调控建议。大都市区/城市化/内陆城市/太原市metropolitan district/Urbanization/interior city/Taiyuan City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971043),承蒙项目负责人张复明教授指导,深表谢意。
网载 2013-09-10 2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