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合理理解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随着学术界对历史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已成为当今历史哲学争论的一个热点,笔者想就该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的历史决定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
  既然要探讨历史决定论,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对历史决定论的内涵作必要的分析,唯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点”。而对历史决定论内涵的理解恰恰是学术界有分歧的问题。
  一般而言,关于历史决定论的诠释,学术界主要存在着四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决定论是唯物史观的别名,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第二种观点认为,历史决定论是指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因果性和必然性的学说。第三种观点认为,历史决定论是自然观上的机械决定论的延伸;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应抛弃一切决定论的桎梏;唯物史观是选择论,而不是决定论。第四种观点认为,历史决定论是揭示社会运行的规律,以便预言社会未来的理论。笔者认为,上述几种观点既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最主要的缺陷是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和其它历史决定论区别开来。
  笔者认为,在理解历史决定论时,首先必须弄清三个问题: (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2)假如承认历史决定论,那么决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或“根据”是什么?(3)历史发展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表征自身?第一个问题涉及到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区别。第二个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和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区别。第三个问题关联到历史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区别。
  关于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性的问题,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达到彻底的共识。传统历史理论中,许多思想家基于自然界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差异而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客观性。这种理论的共同特征通常是借之于历史活动因为有人参与而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克罗齐曾认为,历史是思想的产物,“历史就在我们大家心中,它的源泉就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中”〔1〕。而在当代西方历史理论中, 一些人往往根据社会历史的主体性特征而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波普尔堪称是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与上述否认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观点相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2 〕他还进一步分析了确认历史发展规律性的理由。客观地说,人类历史发展本身和人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都证明,否认历史发展规律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它涉及到决定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据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恰恰是区分科学决定论和非科学决定论的关键所在。
  反观人类思想史,决定论的思想由来已久,17世纪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就认为,社会是发展的,它按自然的必然性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18世纪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包括历史事件在内的世界都是有规律的。他指出:“我们的世界是由物质运动形成的,并且是没有智能的东西,但恰是永恒存在着。所以它的运动必定有不变的规律。”〔3〕康德也提出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黑格尔同样也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服从于一定的规律的。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具体考察了历史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它的必然性,提出了历史发展阶段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诞生之前,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认为,历史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他以人的发展来解释社会发展,认为社会与人一样有一个从幼年到少年、青年的发展过程。与上述提到的思想家一样,马克思也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决定论思想并非马克思所专有。但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与在此之前的历史决定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区别的“关节点”在于对决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解不同。18世纪法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把法律和政治制度夸大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康德提出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但是,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最后被康德统一于普遍的理性,而统治这个王国的原则是正义和真理。黑格尔则认为,“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是一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宗教观点、道德观点的决定者,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圣西门指出,所有制是社会的基础,但他进一步认为所有制由政府决定。这使他的历史观建立在非科学之上。一句话,上述各种历史观的共同的缺陷,是没有为决定论提供科学的、合理的根据,从而使他们的决定论始终徘徊在科学之外。而马克思与旧历史学家不同,他从人们的思想动机背后寻找客观的物质动因,并确认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实现了决定论的彻底变革。马克思明确指出,“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的生产和再生产”〔4〕,“这种观点认为, 一切主要的历史事件中的最终原因和伟大的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5〕因此,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同其它历史决定论的区别不仅在于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根据。
  第三个问题是历史规律在现实社会中如何表现自己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导致了机械决定论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区别。机械决定论又称为严格决定论。它简单地把拉普拉斯的动力学决定论从自然界中推进到历史领域,认为世界上的各种联系包括历史联系在内,都服从于经典力学规律,物质及其机械运动是世界和历史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动态地、辩证地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和机械决定论有着实质性区别。马克思认为,决定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据——生产方式本身是一个变动的范畴;而且历史活动是由人参与的,人的主体性、特别是主体的选择性对历史发展的进程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历史发展带有辩证的性质。因此,严格地说,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理解历史发展规律。但不能把辩证决定论同马克思主义历史论简单地划上等号。因为,黑格尔和圣西门也辩证地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只不过他们是在唯心主义前提下创立辩证决定论。
  至此,我们认为,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历史发展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学说。从这个角度看:第一,决定论理应包含科学的决定论和非科学的决定论。第二,决定论中同样包含了机械决定论。因为,机械决定论是决定论中的一种。第三,辩证决定论并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所独有。辩证决定论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因此,把决定论等于唯物史观的别名并不科学。因为,决定论中有唯心史观决定论者。同样把辩证决定论同马克思主义决定论简单地划上等号也不科学。因为辩证决定论也非马克思所专有,辩证决定论中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别。再者,把历史决定论仅仅归之为选择论更不可取。所以,我们在理解历史决定论时,应该用科学的历史决定论来指称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以区别于其它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是科学的历史决定论是因为:第一,它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即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是历史决定论者。这一点使马克思主义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者区别开来。第二,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指出了历史发展的根据是现实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一点使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超越于旧决定论和唯心决定论。第三,马克思主义决定论是唯物的辩证决定论。这一点使马克思主义决定论超越了机械决定论,也超越了唯心主义辩证决定论。因此,唯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决定论才是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最为科学的揭示。
      二、坚持科学的历史决定论丝毫不意味着对主体选择论的忽视
  马克思是历史决定论者,而且是科学的历史决定论者。其科学性表现之一,是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体活动在历史发展规律中的作用。因为,历史规律和自然规律之间的显着差异之一,就在于历史活动是由人参与的,历史发展恰恰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来实现的,它离不开人的活动规律的影响。但是,究竟如何认识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间的关系正是长期困扰着历史学家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历史上的思想家们都不能科学地解决这个“二律背反”。在他们看来,承认历史必然性就必然会排斥意志自由,而承认人的活动的作用就意味着否认历史必然性。前者以霍尔巴赫为代表。他认为,“凡是自认为自由的人,只不过是一只把自己设想成宇宙支配者的苍蝇,虽然苍蝇本身事实上完全服从于宇宙的规律,不过自己并不知识”〔6〕。 后者以休谟为代表。他提出,自由是人们“可以按照意志的决定来行为或不来行为的一种能力”〔7〕。 即使在当代西方哲学中还存在着把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对立起来的倾向。如,存在主义以主体历史观反对决定论。而结构主义则相反,他们主张,历史是“无主体的历史过程”,完全忽视主体选择性在历史上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首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二律背反”。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首先在坚持决定论的前提下,承认人的自由、人的主体能动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承认社会规律依赖于人的活动规律。马克思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人的活动而已。”〔8〕恩格斯也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着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9〕关于这一点, 列宁也清楚地表述过。早在上一世纪末,列宁和俄国民粹派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曾就社会发展中的决定论问题展开争论。列宁在批判米海洛夫斯基时指出:“决定思想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推翻所谓意志自由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为的评价。恰恰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作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一切都推到自由意志的身上。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个人的行为构成的。”〔10〕因此,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承认人的自觉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而人在历史中的选择性则是人的自觉活动,即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的表现。
  所谓人的选择,是指在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和方式,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其中之一。人的选择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每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他应当作出选择。人的存在的具体历史制约性并不排除他自由的和明确目的的创造。”〔11〕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生活的未来发展本身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它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客观前提。第二,人所具有的普遍的“区别于物的特点”的自觉能动性,是人选择的直接基础。第三,人具有的特定利益和需要是人选择的内在根据。正是因为人的选择是历史发展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因而,它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人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人的选择使人积极参与历史活动,使历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人的选择的差异性也使历史发展表现为多样性,而人们世代交替选择的“合力”,正是造成历史发展总趋势的重要动力之一。因此,历史发展和人的选择紧密相关。第二,从选择的主体角度看,人的选择是实现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承认人的主体能动性、人的主体选择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是这种“承认”是以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和条件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一直强调,“历史过程是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的。……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12〕因此,历史规律决不是人们任意妄为的结果。人们创造历史,但是人们总是在既定前提下,既定的时空中创造历史,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3〕这种既定的前提条件和特定的时空限制决定了:第一,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及其客观规律制约;第二,人们的思想、动机、目的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第三,社会发展的实现是许多人选择的“合力”的结果。这些限制的结果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性使得人的主体选择性在历史活动中同样会受到限制,这种限制表现在:第一,人的主体选择性受到既定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为,人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去进行选择。所以,现有的客观条件便成为人们选择的基本因素。第二,人的主体选择性还受到选择者自身条件的制约。第三,每个人的选择同样还受到他人的限制。
  因此,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是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
      三、从“量”的角度把握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
  关于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关系,理论界大致存在着三种观点。一种是将社会规律简单化、绝对化、完全否定了主体选择性。另一种观点是过分夸大人的选择的地位和作用,根本否定社会规律和历史决定论。第三种观点则力图克服上述两种观点的片面性,主张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实现两者的辩证综合。
  客观地说,第三种观点比较合理,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原意。但是,笔者认为,在理解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时,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说到底这种理解还是停留在对事物理解的“质”的水平上。当然,不可否认,从“质”上理解、分析事物是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质”的层面上并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事物。唯有进一步从“量”的角度出发、动态地理解两者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而对这方面的研究恰恰是理论界忽视的。
  显而易见的事实表明:无论在何种时代、何种社会形态或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历史发展都体现着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能动性、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在“质”上是相同的。但是,主体选择性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在不同的时代却存在着大小和程度的差异。简单地说,以古代社会和当代社会为例,在这两种社会发展阶段中,历史发展都是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从这个角度看,两者在“质”上并无差别。但是,毫无疑问,在当代社会中,人的主体能动性、选择性是古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所无法比拟的。它们之间在强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在探讨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时已经涉及到了这一点,而且作了极为科学、明确的阐述。只是人们在对它进行理解时没有深入发掘罢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有了人,我们就有了历史。动物也有一部历史,即动物的起源和逐渐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但是这部历史是人替它们创造的,如果说它们自己也参预了创造,这也不是它们所知道和希望的。相反,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预见的作用,不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愈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愈加符合。”〔14〕他进而强调:“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过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15〕恩格斯的论述清楚地表明,随着历史的进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选择性会逐渐增强,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人们驾驭历史规律能力的增强并使历史朝着符合人的自由、人的目的的方向发展。这里,恩格斯表述了一个十分深刻的思想,那就是不同时代的人,其主体选择性存在着程度方面的差异。离动物性较近时代的人的主体选择性和离动物性较远的人的主体选择存在着显着的“量”的方面的差异。它们之间的选择性对历史发展规律产生不同的决定作用。其总的趋势是随着人的主体性的扩张,历史发展朝着更符合人的目的性方向发展。当然,恩格斯还指出,要使历史朝着完全按照人的意志方向发展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他认为:“如果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历史,即使衡量现代最发达的民族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在这里,预定的目的和达到的结果之间还总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出入,不能预见的作用占了优势,不能控制的力量比有计划发动的力量强得多。”〔16〕恩格斯的论述说明,即使在当时最发达的社会当中,人的主体选择性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之间还没有完全符合和一致,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不一致会逐步消除。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解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时,仅仅看到它们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还不够,应该考察它们之间是如何具体地统一的,特别是应该看到在历史发展规律过程中,人的主体选择性的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它们之间存在着“量”的方面的差异,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之间的关系。*
  注释:
  〔1〕《历史的理论和实践》,1923年英文版,第24页。
  〔2〕〔4〕〔5〕〔8〕〔9〕〔12〕〔14〕〔15〕〔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8页;第4卷,第506页;第3卷第389页; 第2卷第118—119页;第4卷第243页;第4卷第243页;第3卷第475页、 第516页、第475页。
  〔3〕《论法的精神》(上),孟德斯鸠,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1页。
  〔6〕《健全的思想》,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78页。
  〔7〕《人类理解研究》,休谟着,第58页。
  〔11〕〔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9页、第8 卷第121页。
  〔10〕《列宁全集》,第1卷第26页。
              (责任编辑 阎志强 倪荣国)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5-18B1哲学原理曹招根19961996 作者: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5-18B1哲学原理曹招根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42:27

[新一篇] 歷史決定論和主體選擇論三題

[舊一篇] 歷史小說創作基本功芻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