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2)01-0034-07
  20世纪初年的中国新型知识分子,在从事学术研究和新文化建构时,往往喜欢援引西 方的经验来诠释自己,展示自己的学术野心和文化抱负。其中,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 动、法国大革命等即屡被作为“我们的榜样”而得到传扬。
   一、“中国的文艺复兴”诸说
  (一)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
  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是欧洲14至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和人文精神 的形式出现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一个世纪以来,国人在非常不同的 意义上使用“中国的文艺复兴”一词。梁启超率先拿“以复古为解放”的清代学术比附 欧洲的文艺复兴,提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问题。1904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 迁之大势》第七章中,把清代二百余年称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至20年代仍坚持 此说,影响很大。
  梁启超对“中国文艺复兴”的解释,着眼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表现方式和历史意义 。他在谈论清代学术时,牢牢地把握住文艺复兴“以复古得解放”的特征,指出:“‘ 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 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1](P.4)不难看出,梁启 超注重的是文艺复兴“复古”的形式,因为就内容看,文艺复兴实为古希腊文学美术乃 至人生观的复活,从这层意义上说,“清代文艺复兴”名实不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清代学术虽然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极大的价值,但清代文艺美术在中国文艺史美术 史上却不占主导地位,中国清代虽有文艺复兴的形式,但未能产生文艺复兴的实绩。梁 启超对此有着明确的认知并深表遗憾,不过,他仍深信清代学术的方向和精神是不错的 ,与欧洲文艺复兴正相同,若借以时日,清学发展的结果必将是可观的。二是清代学术 只注重文字训诂考证辨伪,清代学派之运动,乃“研究法的运动”,非“主义的运动” ,因此之故,其所收获不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大。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中世纪基督教禁 欲主义的束缚,回归到希腊的感情主义,思想一旦解放,文化乃转一新方向进行,蓬勃 而莫能御。相比较而言,清代学者中仅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欲以“情感哲学 ”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其志愿确欲为中 国文化转一新方向”,可惜的是,这样一部“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此后未发生 应有的反响,直到梁启超和胡适起,才充分认识到此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许之为 清代哲学的中坚。
  梁启超以中西比较的眼光审视清代学术,首倡“清代文艺复兴”说,影响了包括丁文 江、蒋方震、傅斯年在内的一批学者对清代学术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胡适。
  与梁启超从学术变迁的形迹上串通清代学术和欧洲文艺复兴不同,傅斯年主要从方法 论的角度谈论清代文艺复兴。他对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清代的 学问是对宋明学问的一种反动,“很像西洋Renaissance时代的学问,正对着中世的学 问而发”,可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在他看来,“宋明的学问是主观的,清 代的学问是客观的;宋明的学问是演绎的,清代的学问是客观的;宋明的学问是演绎的 ,清代的学问是归纳的;宋明的学问是悟的,清代的学问是证的;宋明的学问是理想的 ,清代的学问是经验的;宋明的学问是独断的,清代的学问是怀疑的”。总之,清代的 学问“很有点科学的意味,用的都是科学的方法”。[2](P.406-415)
  区别于梁启超和傅斯年,今人蒋广学则在精神实质上将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联系 在一起。他指出:“清学的秘密就在于它像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为人学产生和发 展开拓道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们所做的事可归结为一句话:孕育科学和民主的 新‘人学’。”[3](P.339)这一超脱皮相的观察,极具创见,揭示了清学的“秘密”在 于“为人学产生和发展开拓道路”,从而将清学与“五四”文化运动联系起来,这一认 识无疑有助于我们了解“五四”的传统学术渊源。
  (二)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比附欧洲文艺复兴
  提到20世纪中国的文艺复兴,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新文化运动,而着名记者黄远庸 是最早将文艺复兴与新文学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学者。1915年10月,他在致章士钊的一封 信中呼唤文学革命的降临:“愚见以为居今论政,实不知从何处说起。……至根本救济 ,远意当从提倡新文学入手。综之,当使吾国思潮,如何能与现代思潮相接触,而促其 猛省。而其要义,须与一般之人,生出交涉。法须以浅近文艺,普遍四周。史家以文艺 复兴为中世改革之根本,足下当能语其消息盈虚之理也。”[4]黄远庸直击文学改革的 症结,呼吁从提倡新文学下手,将浅近文艺普及到下层社会,使之对一般人的人生产生 影响。此说未能获得章士钊的赞同,却被胡适引为同调,视之为“中国文学革命的预言 ”。黄远庸的文艺复兴说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当然不可能直接论及五四新文化运 动,可以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毫不相干。但就精神实质而言,他已将新文学运动与文艺 复兴运动等量齐观,与胡适“五四”时期的看法前后呼应。我们从胡适1922年写就的《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有关说法不难推知,胡适的“中国文艺复兴”说与黄远庸的提 法之间具有内在的精神联系。胡适说:“古文学的公同缺点就是不能与一般的人生出交 涉。大凡文学有两个主要分子:一是‘要有我’,二是‘要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着 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生发生交涉。那无数的模仿派的古文学,既没 有我,又没有人,故不值得提起。”[5](P.133-134)胡适把文学能否与一般人生发生交 涉作为其是否有在现代存在价值的理由,这显然是受到了黄远庸的启发。
  胡适在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导言”中论及清代学术时,对梁启 超的“清代文艺复兴”说表示了有限度的赞同,但他又不为其所囿,而是顺着梁的思路 ,用文艺复兴指称他那个时代正在进行着的思想文化革新事业。胡适1922年2月15日的 日记有这样一则记载:那天他赴文友会,一位外国人宣读了一篇论文《中国文艺复兴的 若干问题》,丁文江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一词应如梁启超所说的,只限于指清代的学 术变迁,不应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明确反对丁文江的观点,而赞成原着把五四新 文化运动看成中国的文艺复兴。[6](P.267)
  现有史料表明,胡适是直接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比附欧洲文艺复兴第一人,他在“五四 ”后的多次讲演中,常常喜欢用中国的文艺复兴来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这一比附见 诸报章,则以1919年元旦出版的《新潮》杂志为最先。《新潮》是北京大学一群深受启 蒙思潮影响的青年学生,在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等新派人物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 是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正是在胡适的影响下,它取了一个“The Renaissance ”的英文名字,意即“文艺复兴”。该刊中文刊名与英文刊名不取同一意思,而分别以 “新潮”和“文艺复兴”称之,表明新潮社成员把当时的新思潮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 运动相提并论。罗家伦后来在《话五四当年》一文中说得很清楚:“《新潮》的英文名 称是‘Renaissance’(文艺复兴),乃是表示我们的新文化运动很像欧洲的文艺复兴运 动。”[7](P.3-4)然而,把当时的新思潮运动称为“文艺复兴”,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发 明,而是受胡适的影响。
  还在留美期间,胡适即把酝酿中的文学革命比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革新运动, 此后,他便多次把五四文学革命,进而把整个新思潮运动叫做中国的文艺复兴,认为只 有这样才能揭示这一运动的历史意义。由于胡适的不断鼓吹,加之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 地位和影响,他的“五四文艺复兴”说颇为一些人接受,终于衍变成思想界对于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解。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的“中国文艺复兴”说并不孤单,与之同调的还有自由主 义者蒋梦麟。早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一个月,蒋即在《新教育》杂志撰文,畅谈对五四运 动的看法,认为“五四学生运动,就是解放的起点。改变你做人的态度,造成中国的文 运复兴。”而改变人生——生活的态度,方法在于“推翻旧习惯旧思想,研究西洋文学 、哲学、科学、美术。把自己认作活泼泼的一个人。旧己譬如昨日死,新己譬如今日生 。要文运复兴,先要把自己复生。”[8]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之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做 出这样明确而有意义的价值判断,实在具有惊人的世界历史眼光。
  蒋梦麟还从中西历史的对比中寻找五四运动的不足及发展方向。他在《这是菌的生长 呢还是笋的生长》一文中指出,欧洲“文运复兴的起始,也只是要求人类本性的权利( 如思想自由、感情自由),后来引到发展自然界的新观念和研究的新方法”,拿欧洲文 艺复兴进行对照,五四新思潮只注重思想一方面,是不完全的,这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 “才是文运复兴的初期”,还要做第二段功夫,即发展科学和美术,因为“没有科学和 美术,生活是不会丰富的”。这既是蒋梦麟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看法,也是对五四新 文化运动未来走向的一个指示。[9](P.110)
  (三)中国的文艺复兴乃中国人生态度的复兴
  在现代“中国文艺复兴”诸说中,新儒家学者梁漱溟的见解值得关注。梁是“五四” 期间标举“新孔学”义旗的急先锋,他不仅反对以反传统为价值取向的新文化运动,也 反对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糊里糊涂的中西调和说,而是充分发挥自己深刻的思想能力,透 过儒家文化的历史表象,深入到先秦原始儒学和宋明新儒学的真精神,谋求中国本有的 人生态度的复兴,从而成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精神领袖。
  梁漱溟高度赞赏蒋百里关于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的说法,对蒋梦麟改变人生态度 的倡仪也极表同情,而对“五四”期间具有西化倾向或中西调和倾向的种种“中国文艺 复兴”说表示不满。他指出:“有人以清代学术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文艺复兴的 真意义在其人生态度的复兴,清学有什么人生态度复兴的可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 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 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那只有如我现在所说 可以当得起。”[10](P.539)那么,梁漱溟“现在所说”的究竟是什么呢?不过是儒家人 生态度的复兴,即以孔子为代表的“适宜的第二路人生”的复兴。
  梁漱溟的中国人生态度复兴说,开启了现代新儒家保守价值取向的先河。后继的新儒 家学者在谈论中国文化重建问题时,普遍具有道统意识和“复古”倾向,强调文化发展 的历史延续性。例如钱穆认为,“新中国之新文化则仍当从旧中国旧文化中翻新,此始 得谓之是复兴。若必待彻底毁灭了旧中国旧文化,赤地新建,异军突起,此又乌得谓之 中国与中国文化之复兴。”[11](P.5)可见,新儒家的“中国文艺复兴”说不是弃旧图 新,而是“返本开新”。
   二、胡适的“中国文艺复兴”说
  1917年,留美归国途中的胡适,读到薛谢儿女士(Edith Sichel)着《文艺复兴》(Rena issance)一书,将其改译为“再生时代”。40年后,追忆平生功业,最令胡适感到自豪 的,是其对于“中国文艺复兴”的贡献。胡适自1923年应允为中华教育改进社撰写《中 国之文艺复兴》的专论起,到1958年发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止,曾多次以中国的文 艺复兴为题演讲。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所作《今日中国文化的趋势》六讲结集出版 时,干脆名之曰《中国的文艺复兴》,此后,他在论及新文化运动时,仍一再比附欧洲 的文艺复兴运动,因此之故,他赢得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美誉,美国学者格里德 撰写的胡适思想传记,直接取名为《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大概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
  在胡适那里,“中国文艺复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异名而同实。早在留美期间, 胡适即已萌生了以欧洲文艺复兴指导他进行文学改良的思想,其时美国正处于以新诗运 动为先导的思想、文艺的革新时期,从归国后胡适推行新文化运动的程序和内涵来看, 他以“中国的文艺复兴”来涵盖五四新思潮运动,正是从美国的文艺复兴中获得灵感的 。当然,胡适根本上还是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国语运动的影响。我们虽然无法 确知胡适对欧洲文艺复兴这段历史有何等程度的了解,但从他自倡导白话文、倡导语言 革新运动入手推进新文学运动的进行来看,他对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似之点的把握 是有独到之处的。
  当然,用系统的观点看,胡适对中国文艺复兴的解说,是在种种矛盾的叙述中展开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文艺复兴的范围。胡适有时候在广泛的历史意义上,将自北宋初期以来一千年 的学术发展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阶段”,视宋人大胆疑古、小心求证的新精神为文艺 复兴的第一时期,把明代王学之兴,尤其是市民文化中戏曲、小说的新精神视为第二时 期,清学的勃兴为第三时期,1915年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为第四时期。有时又将文艺复兴 狭义地限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且此种界定在当时便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后来又为 许多自由派学者所坚持,至今仍在港台及海外学术界流行。
  2.关于文艺复兴的思想渊源。1951年,胡适为约翰·德·法兰西斯(John De Francis) 的《中国的民族主义与语文改革》(Nationalism and Language Reform in China)写了 一篇书评,指出“中国所有的语文改革,无论是白话文运动也好,提倡拼音也好,毫无 例外的都是由国际主义者(包括无政府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运动)来领导。并一致地受到民 族主义者(包括国民党)的反对。”[12](P.262)胡适通常将国民党置于白话文运动乃至 广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这从他1928-1929年间向国民党发难的几篇文字中可以看 得很清楚。国民党是民族主义者,而胡适以及胡适的新文化同事们都是国际主义者,新 文化运动的资源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的刺激和启导。
  可是1925年9月,胡适在武昌大学讲“新文学运动的意义”时却说:“新文学之运动, 并不是由外国来的,也不是几个人几年来提倡出来的,白话文学之趋势,在二千年来是 在继续不断的,我们运动的人,不过是把二千年之趋势,把由自然变化之路,加上了人 工,使得快点而已。……新文学运动是中国民族的运动”。一个多月后在美国,胡适更 系统地把他所谓的“中国文艺复兴”定义为“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根据我们的历史传 统去制定方案以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一种自觉尝试。”这样一种民族主义的定义,与五 四前后面向西方的新文化运动相去甚远,但与北伐前广州的国民党言论倒有几分相似。 [12](P.73)
  3.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文艺复兴的主调是推崇人的价值,发扬以人为中心的文化, 即所谓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这调子有两个主题:其一是恢复古代希腊、罗马的灿烂 文明,含有“复古”的意味,即此而言,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绝相类”,但它只 是文艺复兴的形迹,而非灵魂和实质;其二是对俗世事物的重视与发扬,即通过对神性 的剥离,凸显人的世俗性,从超越的世界回复到现实世界,从神性的禁锢下把人解放出 来,恢复其人性,这便是蒋方震将文艺复兴称为“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原因 。
  胡适早年常把语言文字改革运动说成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放大一点也只是一个文学的 运动,这与他的美国经历有关,也与他对文艺复兴把握的侧重点有关,他对文艺复兴中 的美术艺术及人生态度甚少注意,这方面与蒋梦麟恰成对照。1915年,胡适萌发并申述 了文学革命、语言革新的想法,但遭到任叔永、梅光迪等诸多留美同学好友的围攻。当 时他就引据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来说服他的反对者,要他们明白,白话文学运动不 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特例,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合乎规律的运动。
  归国后,胡适进而把新文化运动与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认为新文化运动“ 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项对一千多年来所逐渐发展的白话故事、小说 、戏剧、歌曲等等活文学之提倡和复兴的有意识的认可。中西双方[两个文艺复兴运动] 还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男人和女人)一种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 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欧洲文艺复兴是个真正的大解放时代 。个人开始抬起头来,主宰了他自己的独立自由的人格;维护了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13](P.181-182)必须承认,胡适从“人的解放”这层意义上诠释文艺复兴,触及到 了文艺复兴的实质与核心,比仅从文学革命的意义上概括文艺复兴要深刻得多。
  胡适于1935年1月4日在香港大学演讲《中国文艺复兴》时说道:“所谓‘中国文艺复 兴’,有许多人以为是一个文学的运动而已;也有些人以为这不过是把我国的语文简单 化罢了。可是,它却有一个更广阔的涵义。它包含着给与人们一个活文学,同时创造了 新的人生观。它是对我国的传统的成见给与重新估价,也包含一种能够增进和发展各种 科学的研究的学术。检讨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它的一个中心的工夫。”[14](P.41)这是 迄今我们所见到的胡适文字中对“中国文艺复兴”最精到的界说。
  在胡适看来,西方近代文化由于经过了基督教的洗礼,要想回复到古典意义的希腊罗 马文明是不可能的,但却有助于西方人创造性地复兴古典文明,将西方文化推进到一个 新的阶段。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文艺复兴与其说是“复古”,勿宁说是“创造”,因此 之故,胡适早年不将“Renaissace”一词意译为“文艺复兴”,而是将其直译为“再生 ”。虽然此后胡适还继续使用“文艺复兴”这个译名,但显然突出了其“再生”的含义 。所谓“再生”,并不等于恢复、复古,而是包含了复古与创造,是二者的统一。[15] 正如美国学者格里德所指出的,在胡适看来,“再生”“不是通过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古 老文明的再生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创造一种新文明来实现的”,但新文明的创造即文明 “再生”的基础,是对传统的继承、改造和扬弃。因此,胡适竭力要从中国那丰厚的历 史遗产中精选出与现代观念完全一致的成分。“这个信念激励着他在中国的现代经验与 欧洲的文艺复兴之间找到了数量众多的相似之处。”为了突出自己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中的领导者地位,胡适特意指出“这场新的运动却是由那些懂得他们的文化遗产而且试 图用新的现代历史批评和探索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遗产的人来领导的。在这个意义上说, 它也是一场人文主义运动”,而复兴的“目标和前途就是一个古老民族和古老文明的再 生”。[16](P.336-337)由此可以推知,胡适认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即是文艺复兴,便是 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成复兴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文化的运动。国人往往把胡适视为民 族文化虚无主义者或全盘西化论者,这是极大的误解。笔者曾撰专文讨论过这一问题, [17]此不赘述。从胡适将“文艺复兴”译作“再生”涵义来看,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既不 如保守主义者那么传统,也不像激进主义者那样全盘西化,发表于1919年12月的《新思 潮的意义》中揭橥出的十六字方针,最足以表白胡适的文化心迹和文化理想,即:“研 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8]
   三、“五四文艺复兴”说质疑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胡适那里也即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这种比附自有其合理的一面, 因为两者都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走向现代的转折点,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 的价值。正如刘再复所说,“从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倒是与 文艺复兴运动相通的,这就是,东西方这两次历史性的文化运动,都是高举‘人’的旗 帜,其战略都在于对人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发现。”[19](P.28)但是“五四”又有其特殊 性,这种特殊性源于中国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五四”时期的特殊历史条件和“五四” 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特殊历史使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绩不如欧洲文艺复兴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价值重估”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革命,着重于意识形态的转换 ,是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条件下确立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语境并探及其终极 命运的。强烈的政治功利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层思想动力,在狂热的浮躁心态驱使 下的呐喊和宣传,取代了科学的、严谨的学术研究,形势的急迫和时间的短促都不允许 “五四”人从容地从事文化建设,争论、批判、破坏多于建设,这种状况使得新文化运 动的成果不能巩固,随着意识形态潮流的转移,“五四”思想主流必将发生逆转,“五 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说欧洲文艺复兴事实上打开了西方近代史的大门, 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试图打开这扇大门而终究未能完全打开,此后也屡有反复,思想文化 革命最终让位于政治革命。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未特别关注欧洲文艺复兴
  如果把新文化运动看成是“五四”知识群体的一项事业,那么,以新文化运动比附文 艺复兴就有以偏概全之病。美国学者格里德称:“除了启蒙运动外,欧洲的文艺复兴也 提供了一种‘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们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灵感。”[16](P.336)这一 基本判断用来指称胡适是恰如其分的,但提倡新文化的主将,未见得都像胡适那样认同 欧洲的文艺复兴。比如陈独秀,便对法国大革命更感兴趣,他独尊法兰西,关注人权、 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文艺复兴则未能进入其视野。对于晚清和民国初年主张改革的 政治家和思想家——不管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来说,法国大革命远比文艺复兴更接 近其现实关怀。只有回到学术文化建设时,“远在天边”的文艺复兴,方才引起国人的 热切关注。陈平原指出:“如果排列欧洲思想运动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晚清崇拜的是 法国大革命,五四摹仿的是启蒙运动;至于文艺复兴,始终没有形成热潮。即便在其已 经浮出海面的二三十年代,也仍局限于很小的学术圈子,无法让青年学生(此乃20世纪 中国思想文化界风潮涌起的原动力)如痴似醉。在一个以‘西学东渐’为主要标志、以 ‘救亡图存’为主要目标的时代,相对冷淡‘遥远的’文艺复兴,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 了。”[20](P.339-340)可见,胡适特别强调中国的文艺复兴,不免带有自夸的意味。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虽也从一定程度上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资源,但就总体而言, 它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变革,欧美各式各样的时髦理论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这种“外发型”的思想现代化运动缺少来自传统的“支援意识”,它后来遭到“全盘 反传统”的指责,实非无由。鲁迅在1936年曾略带偏激地指出:“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 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摄取。”[21](P.339) 正是在西洋化色彩太浓,缺少传统基础这层意义上,周作人不赞同胡适以中国的文艺复 兴指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只是在描述现代散文的进展时,才谨慎地使用“文艺复兴” 这一词汇。1926年,在为俞平伯重刊《陶庵梦忆》作序时,他借题发挥:“我常这样想 ,现代的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少,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 兴的产物。”[22](P.267)此即是说,仅仅是外国文学、外国思想的横向移植,是不足 以称之为“文艺复兴”的。
  西方文艺复兴采取的策略是“复古”,即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他们在复兴古 代灿烂文化的旗帜下,张扬崭新的人文主义观念,让人带着他们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在大 地上崛起。与此不同,五四运动不是在“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下进行的,相反,是在 打倒古代文化的极端旗帜下进行的,即便在热衷于整理国故的胡适那里,“非古”的意 识也远甚于“复古”的意识。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从整体上说“五四”文化运动是 一种文艺复兴式的运动是不太确切的。在五四文学运动中,没有一个新文化先驱者打出 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当胡适“五四”后认定五四运动是文艺复兴的性质时,并未着眼 于五四运动的总体文化精神,而是着眼于文学形式。他的思路是这样的,在我国古代存 在着一种灿烂的白话文学,但是,这种文学病死了,近一千年中,中国就不断地发生致 力于复活这种文学的活动,“五四”就是这种活动的继续。如果从纯文学形式着眼,“ 五四文艺复兴”是说得过去的。但是“五四”文化运动并不仅仅是一个白话文代替文言 文的运动,如果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界定为白话文运动,本身就是片面的。刘再复认为: “从历史内容的角度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它确实是要唤醒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过的文 化精神,即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精神,并以这种精神否定中世纪的极其黑暗的文化精神 。因此,复兴古代文化精神,不仅是它的策略,而且也是它的实质。而‘五四’新文化 运动则是与古代文化精神背道而驰的,它不是复兴古代的文化精神,而是全面地、彻底 地否定、批判古代的文化精神,它不承认中国古代历史具有一种特别有益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的文化精神,值得仁人志士们去复兴,去为之奋斗。他们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 要与传统决裂,重建新的文化模式,培育新的文化精神。”[19](P.28)
  虽然刘再复凸现“五四”的反传统一面有些偏激,未能对提倡新思潮者作出具体的区 分,但若就总体精神倾向而言,“五四”留给后人的印象无疑是批判文化传统,再造文 化新运。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破天荒的变革,它不是传统内的变革,而是 传统的转换;它不是传统的延续,而是走向现代性的革命。尽管它没有巩固自己的成果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毕竟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它的成果 值得后人继承,它的局限和教训正待后人超越。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我们几经曲折, 曾偏离过“五四”开拓的主流方向,但最终又回到了这个航线上来,向更新更高的时代 进发。
  收稿日期:2001-12-15
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镇江34~40G0文化研究董德福20022002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 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 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 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 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 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 可同日而语。中国/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China/the Renaissance/the New Culture Mo vement/Hu-ShiHistory Discrimination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DONG De-fu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 3,Jiangsu,ChinaIn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ideology,there emerged many kind s of theory about“The Chinese Renaissance”.Some comeared the academic rese arch in Qing Dynasty to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and some equalize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ith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and others regarded the reviv al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of life as the Renaissance in China.Among them,th e most influential one is the theory of“May the fourth Renaissance”present ed by Hu Shi.It is true that as far as the form and spirit are concerned,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s similar to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Both advocated emancip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value of man,and took the revivalof civiliz ation as their objective.But in terms of content,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s an ideology and culture movement sparked by external factore.It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which adopted a “backto-the ancient s”policy.江苏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镇江 212013  董德福(1965-),男,江苏溧阳人,江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镇江34~40G0文化研究董德福20022002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 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 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 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 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 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 可同日而语。中国/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China/the Renaissance/the New Culture Mo vement/Hu-Shi

网载 2013-09-10 21:40:29

[新一篇] “中國書法”與“中國文化”

[舊一篇] “中國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筆談(續完)  神圣的職責與使命  ——搶救和保護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再思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