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讲师,长沙,410081 陈成文)
摘 要 当今,社会现代化已是一股全球性潮流,已成为无数学者热切关注和潜心研究的时代主题。文章在对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归纳和评价的基础上,立足社会学的视野,尝试性地揭示社会现代化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全部意义: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科学技术发展为纽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人类活动空间等诸多领域的革命性、全球性、长期性和整体性发展过程。
关键词 社会现代化 社会学 考评
* * *
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现代化问题一直是科学研究的世界性课题。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现代化,这个看起来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的描述和界定。
1.社会结构变迁论。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对社会现代化(尽管当时没有使用这个术语)的内涵提出看法的是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他认为,社会进化实质上就是由简单的低级社会进化到复杂的高级社会,而这个过程是由分化实现的。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对社会现代化内涵的分析重点是社会结构的整合机制。在他看来,社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由“机械联系”的社会向“有机联系”的社会转变的过程。此外,美国社会学家勒纳认为,社会现代化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分层结构和心理结构由传统性向现代化性的转变〔1〕。
2.工业化论。美国社会学家列维倾向于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他说:“我给现代化所下的定义重点在于动力的来源及一个社会成员所使用的工具的性质。”〔2〕美国社会学家穆尔认为, 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像西方先进国家那样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的社会的总体过渡〔3 〕。因此,他把工业化作为这一意义上的现代化的始发原因;反之,也可以说现代化是工业化的最终结果。
3.科学技术变迁论。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和阿尔温·托夫勒在他们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三次浪潮》等着作中,从“技术至上论”出发,把知识的扩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作为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直接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分析来预测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迁。
4.社会行为变迁论。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社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人类行为模式的深刻变革。为此,他提出了人的行为的五个模式变项理论,这五个模式变项是:情感性与非情感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先赋性与自致性、集体取向与个人取向、扩散性与专一性。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非情感性、普遍性、自致性、个人取向和专一性行为将越来越占支配地位。
5.文化变迁论。日本学者富永健一提出:“对于像日本这样的非西方后发展社会的人们来说,接受和适应异质的文化是现代化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4 〕台湾学者韦政道也是从文化的嬗变上来认识社会现代化的涵义的。他在其论着《现代化与中国的适应》中指出:“现代化是人类以混乱及痛苦为代价,来换取新机会及新希望的过程,此过程同时具有创造性和毁灭性。”〔5〕
6.社会整体变迁论。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的社会整体变迁,把社会现代化看作社会变迁的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阶段。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把社会现代化看作是一个传统社会试图进行工业化时在各个部门发生的一系列变迁。他说:“现代化牵涉到一个社会内的经济、政治、教育、传统、宗教等的持续不断的变迁。”〔6 〕我国社会学学者沙莲香认为,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是指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7〕。
从上述的六种主要观点来看,其中的“社会结构变迁论”、“工业化论”、“科学技术变迁论”、“社会行为变迁论”和“文化变迁论”可以从总体上称之为“目标论”,即把社会现代化视为社会变迁的目标。相对于某些国家而言,“目标论”自有它的存在理由。例如:“工业化论”对落后国家而言,现代化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是激励它们赶超发达国家的口号。但是,从全球性角度来看,把社会现代化当作社会变迁的一种目标,并规定出相应的指标,往往会受到时代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带有较大的片面性。例如,按照“工业化论”的观点,社会现代化无非就是用工业生产取代农业生产,无非就是使用机械化、自动化的大机器,实质就是生产上的现代化。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简单而片面的有害认识。的确,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但是经济现代化并不是能够孤立地实现的,它要以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为条件。有些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上获得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两极分化的状况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社会问题突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也只能称之为“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教训,是应当吸取的。显然,实践中的现代化不能只囿于“目标论”的视野。对社会现代化的认识,应当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深化的结果,便是由片面性走向全面性。
“社会整体变迁论”以“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思维出发点,推演到“社会现代化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而认为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变迁过程。它已经把握住了问题的核心,但值得考虑的是,不同的研究者只是对社会现代化的涵义从变迁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描述,而并未予以高度抽象化的界定。显然,描述是不可能真正揭示社会现代化这一复杂变迁过程所蕴含的全部意义的。因此,对于社会现代化的认识,仍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深化的结果,便是由描述性走向抽象性。
二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对它的界定,要达到全面性和抽象性的认识高度,从人类整个文明演变的意义上去把握它的实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严格地讲,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社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全面摆脱传统的特殊的历史转变过程,它蕴含着变迁和目标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究竟是何种性质的变迁;另一方面,它究竟是要达到哪些目标的变迁。要科学地揭示社会现代化所蕴含的全部意义,首先必须抽象地认识它的本质特征。
1.革命性。社会现代化是对传统的变革过程。人类社会对传统的变革是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在工业革命时代,人类彻底摧毁了社会的传统和落后状态,将社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因而人类的工业化时代只是历史的转变时代。这样,如果把工业化时代出现的社会状况进行归纳,并以此作为现代化的指标,那就只是经验归纳,而不是理论。实质上,社会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过程,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其所到之处,都冲击着传统体制,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重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起固有的体制、秩序发生变革,带来人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深刻的变革。换句话说,社会现代化带来的是一种崭新的文明。正如美国学者托夫勒所言:“三百年前一声爆炸震撼了世界,摧毁了古老的社会,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文明。”〔8〕
然而,现代化与传统并非是对立的两极。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种种因素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现代化决不是一个消灭传统、抛弃传统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批判、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再造和重构传统的过程。
2.全球性。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变迁过程。在这种全球性的变迁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将是一种全球性的现代文明。这种新的全球性文明,将是超越了各个国家、民族、地方文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我国学者孙立平强调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囊括了所有国家与民族的全球性变革过程”〔9〕。之所以如此,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1)社会现代化过程尽管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进行的,但是它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各个民族国家共同努力的目标,是一种全人类的共同事业;(2 )只有把社会现代化看作是一种全球性进程,我们才能从整个人类文明演变的意义上把握这场人类历史上伟大变革的实质〔10〕;(3 )只有把社会现代化看作是一个全球性进程,才能使我们将具体某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置于这个过程的总坐标中,分析它的时空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特征和特殊的制约条件。
今天,社会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冲击着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再完全是传统的了。它们不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就是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现代化已是一股全球性浪潮。它是世界性的社会的质的变化,是世界现代化的同步性问题,不是一个或一些国家能够单独完成的。
3.整体性。社会现代化是一种整体性变迁,是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质的变化,绝不是社会生活中某个或某些领域能够单独实现的。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指出,现代化是“一个本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过程,它给人的感受是一个连续一贯的整体,并非支离破碎的”〔11〕。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生活是一个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复杂系统。其中的各个系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关联、携手并进的,一个子系统的变迁必然会引起其它子系统的连锁反应,相互影响推动,共同发展。可以说,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遭到忽视,被忽视的子系统就会成为其它子系统的发展“瓶颈”,影响社会的整体演进。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而来的,将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因此,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是否达到了现代化水平,不仅要考察它在某个方面的文明程度,而且要考察其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文明程度。
以往,人们常常把社会现代化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用经济上的增长与进步、物质文明的成就来衡量社会现代化,把它描绘成一幅高技术、高消费的社会图景。今天,这种片面理解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挑战。许多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验告诉我们,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往往却伴随着精神危机、道德沦丧、人性扭曲、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样的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畸型化。其实,经济发展只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而绝不是社会现代化的全部。社会现代化要求经济增长等物质文明与政治民主、公民教育、现代观念、高尚情操等精神文明和谐发展,完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变迁。
4.长期性。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它绝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现代化建设,都是一个长期性的历史过程。作为全球性的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则更是相当漫长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这是因为:(1)社会的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人类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2 )世界的发展极不平衡,势必影响到社会现代化的速度;(3 )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大多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了世界历史的平衡发展;(4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过快,经济增长的成果大多被人口增长所抵消;(5 )社会的阶级和阶层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6 )社会现代化的模式选择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探索阶段;(7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不可能不受全球社会现代化状态的制约;(8 )从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性来看,作为全面性的现代化任务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不仅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仅仅是开始。因此,在我们这个地球大舞台上,社会现代化的帷幕刚刚拉开,波澜壮阔的社会现代化话剧刚刚开幕。全球性的社会现代化,需要世界各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共同努力,才可以真正实现。
三
要科学地揭示社会现代化所蕴含的全部意义,还必须全面地把握它的基本内容。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性启示我们,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转变,是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过程,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和人类思想的一切领域,涵盖了社会整体系统中的所有子系统。美国社会学家拉萨斯菲在其论着《潜在结构分析》中认为,社会现代化包括了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大众媒介参与和民主化等子系统。但是,社会现代化并不是社会各子系统的机械相加或随意组合。美国社会学家亨延顿指出:“都市化、工业化、世俗化、民主化、教育、参与、大众传播媒介等,并不是零散的偶然发生的。”〔12〕因此,要科学地把握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必须看到社会整体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内在关联性,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否则便会肢解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社会整体系统是由社会客体系统和社会主体系统两大子系统组成的。社会客体系统又可以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社会结构系统。这样,从社会整体系统的角度来揭示社会现代化,就可以说,社会现代化就是社会整体系统的现代化,是社会客体系统现代化与社会主体系统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经济系统现代化、社会政治系统现代化、社会文化系统现代化、社会结构系统现代化和社会主体系统现代化的有机统一。更具体地说,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它是由经济现代化、城市化、政治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社会结构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八个基本子系统组成的。
1.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它在任何国家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都一直占据突出的地位。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内容是社会生产力的发达程度。社会生产力的现代化发展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如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等。其中,关键在于工业化。可以说,工业化是传统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动力。倘若没有工业代替农业并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那么其他的经济现代化均无从谈起。
2.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表现为城市化的增强。城市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不断集中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城市化意味着人类活动和居住场所由以农村为中心转变到以城市为中心。随着这种转变的完成,城市将成为人类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区域。在一个社会中,城市的发展往往会对整个社会现代化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个现代化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城市化社会。今天,一个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已经成为其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数。美国社会学家勒纳认为,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的变量”。只有当一个社会的城市人口占全部社会人口的10%时,知识技能才开始发展;当一个社会的全部人口的25%达到城市化时,知识技能的增长才与城市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3.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政治现代化是指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从传统专制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变。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内容和根本标志是民主化和高效化。民主化有三个基本含义:(1 )民主化的选举制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现代政府组织形式;(2 )严密和完善的社会法制体系,真正实现由传统社会的人治向现代社会的法治转变;(3 )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高效化是指政治系统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即能够高度有效地发挥政治系统在动员资源、组织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纽带。从特定的意义上说,社会现代化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整体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影响和作用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导致社会生产发展的重大突破,即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而且可以导致社会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组织管理形式、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诸方面的全面性变革。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不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根本不可能完成社会现代化的重任。
5.生活方式现代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的物质财富将日益增加,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发生广泛的变化。这就是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世俗化。 传统社会是一个“圣化的社会”,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世俗的社会”。“圣化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以传统圣典圣则为标准和规范,注重礼节,行为约束性很大。而在“世俗化社会”里,人们的思想观念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基础上,以实际效用作为事物评估和行为选择的标准,对生活中的一切均抱科学、世俗的态度,不再拘泥圣典,只求简化方便。(2 )多元化。科学技术与社会分工的日益发达,造成了社会职业的不断分化,人们就业有了越来越大的自由选择余地,个性的发展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可能形式。(3)快节奏。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的快节奏, 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打破了传统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式的宁静、缓慢的生活节奏,代之以高效、快速的新生活节奏。
6.社会结构现代化。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社会结构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社会结构现代化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流动的增加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形成。(1 )社会结构的分化是提高社会效率的前提。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的功能往往集中在一种或几种社会结构体系中。而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每一种结构都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专业化的功能。这无疑有利于增强社会的活动效率。(2 )社会流动的增加,对社会而言,可以保证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实现人尽其才。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3 )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形成是现代化社会体制得以运行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如果不能形成普遍性的社会关系,再好的社会体制也无法正常运行。
7.组织管理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又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它是指人类社会运用一切可能动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对人类社会自身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组织管理现代化有三层含义:(1)组织管理观念现代化。 现代组织管理必须按管理运行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讲求实效。(2 )组织管理方法科学化。现代组织管理必须做到定量化、程序化、系统化,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的高效化。(3)组织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代组织管理必须实现办公室工作的自动化,建立完整的通信系统,才能高效地为组织管理活动服务。
8.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这是因为:(1 )人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是社会现代化的实际承担者。社会现代化的各个要素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都需要通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2 )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人的现代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本身的所有现代化变迁。人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综合体, 它至少包括下列内容:(1)价值观念现代化。与生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传统人相比,现代人在价值观念上已明显地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例如推崇科学与理性的尊严、珍惜时间的价值、注重个性的显露等。(2)思维方式现代化。 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等特点。(3 )心理结构现代化。现代人的心理变迁的一个显着的标志是,不再像传统人那样具有强烈的恋旧心理,而是变得更为开放,更乐于接受新的事物,更容易接受社会的变革和变化。(4)情感方式现代化。 随着一个高技术社会的到来,现代人的情感需求将变得更为强烈。(5 )行为方式现代化。随着生活方式的日趋世俗化,现代人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种种变化。现代人更注重行为的实效简便,而不拘泥于烦琐的礼节规矩。
以上八个方面的现代化只是指出了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而并未涵盖社会现代化内容的全部。事实上,社会现代化所要完成的是社会整体系统的转变,其中的子系统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各个子系统又是有机的统一体,不可孤立地分割开来,它们往往是携手而行、共同演进的。
尽管如此,但上面的分析已廓清了我们认识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也拓宽了我们科学地揭示这一概念的真正意义的思维视野。如果将对社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的分析与对它的基本内容的分析综合起来考察,我们就不难发现,社会现代化所蕴含的全部意义在于:社会现代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以科学技术发展为纽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涉及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组织管理、生活方式、人类活动空间等诸多领域的革命性、全球性、长期性和整体性发展过程。这样的界定,既概括地回答了社会现代化是何种性质的变迁和是要实现哪些目标的变迁这两个实质性问题,又体现了抽象性和全面性的客观要求,因而可视之为对社会现代化概念的一种较为科学的尝试性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启迪意义。*
注释:
〔1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英文版)第十卷“现代化条”。
〔2〕[美]列维:《现代化与社会结构》(英文版),第38 页—第60页,第10页。
〔3〕〔4〕[日]富永建一:《“现代化理论”今日之课题》,参见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七册第235页,第240页。
〔5〕奚从清等主编:《社会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335页,第336页。
〔6〕[美]斯梅尔塞:《社会学》(英文版),第465页。
〔 7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9页。
〔8〕[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译本),第65页。
〔9〕孙立平:《全球性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载《社会科学论坛》1991年第1期。
〔10〕孙立平着:《社会现代化》,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1〕〔12〕[美]亨延顿着:《转变中社会的政治秩序》,陈鸿瑜译,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28页。
收稿日期:1997—11—06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37-41C4社会学陈成文19971997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37-41C4社会学陈成文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