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知识经济时代正开始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全面、系统地研究知识经济理论是人类在把握历史性机遇的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危机迫切需要。从知识经济发展的脉胳来看,它是在农业和工业经济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其理论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渊源并与知识在经济中的作用的重要性密切相关。从发展态势来看,知识经济理论已经历了酝酿阶段,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它需要经济学界做出长期的努力才能过渡到成熟阶段。
一、酝酿阶段
早期的经济学家就开始注意到了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亚当·斯密(AdamSmith )就曾指出新的专家阶层为创造服务于经济的知识起着重大作用。
现代古典经济学的鼻祖马歇尔(Afredx Marshel)认为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知识与组织,甚至认为知识是生产中最大的动力。可以说,马歇尔是最早提出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之一。
伦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哈耶克(Fredich ·A ·Von Hayek)非常关注知识的作用。他是最早关注隐含的、 与具体场景有关的单个主体知识的先驱之一。他将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与特定场景有关的知识,并认为正是这种不断变换的特定场景决定了经济个体之间的相对优势。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熊彼特(Joeph Alols Schumpeter)更是重视知识创新的决定性意义。他在他的创新理论中,认为引起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就是创新;认为创新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与必趋灭亡的过程;创新决定着经济周期。实质上,他承认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为工业经济形态演变为知识经济形态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由于当时知识对经济作用的程度相对较低并且物化在机器和劳动力中,熊彼特等人在如何定义知识、如何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要素等研究方面存在较多的理论缺陷。因此,他们的理论在当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1956年,索洛(Solow )为在新古典经济理论框架下确立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作出了开拓性贡献。首先,他假设技术是一种免费的公共产品,生产要素投入报酬不变,市场是完全竞争性的。然后,在哈罗德——多玛模型的基础上,生产函数中引入了一个除劳动和资本之外的变量即技术进步。索洛用他的模型分析了美国1909年到1949年的经济增长。在扣除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之后,得到技术进步在此期间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为87.5%,从而确立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另外,在他的模型中也较好地反映了最终产品市场的竞争性、技术使用的排他性和物质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等情况。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索洛自己也承认他的模型存在一些重大缺陷,主要为不能将技术纳为一种内生变量、技术进步仅是时间的函数、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和资本无关、技术是免费的公共产品、对生产要素投入报酬不变假设不成立等。
之后,以丹尼尔逊(Denisn)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索洛模型作了更深入的分析。丹尼尔逊将传统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扣除,剩余的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余值。丹尼尔逊进一步去掉劳动结构变化,规模经济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最后将余值划分成为两部分。一部反映了技术进步,另一步反映由于技术差距所引起的追起因素。丹尼尔逊放松了索洛的一些严格假设如允许内部结构不均衡、规模收益的产生等,对全要素生产率也作了较深入的分析。
阿罗(K·Arrow)认识到索洛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的缺陷,他希望建立一个反映技术进步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他认为技术进步是知识和经济积累的结果。这些知识和经验又是人们从经济活动的实践中学习而来。据此,他于1962年建立干中学模型。他利用该模型得出了产出对劳动的报酬是递增这一结论。这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75年,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 )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指出:信息和知识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他还提出了知识的扩散模式即贝尔模式。
1985年,日本@①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指出,未来的社会是“知识价值社会”。
鉴于知识的重要性的递增,美国政府于1985年授权Calgary 大学成立“知识科学研究所”(KSI)。 该研究把知识作为一个体系加以了全面的考察。同时也研究了知识对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的作用过程与机制。
二、初期发展阶段
1986年以后,知识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标志为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罗默根据其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进行的观察得出了GDP增长率是不断上升的结构。 这一结论与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得出的各国经济增长将趋同并最终达到一致的结论相反。为了解释这种与传统的外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的矛盾现象,罗默提出了“有益的外部经济效果”的概念,即单个企业进行可产生新知识的投资会对其他企业及整个经济产生正面的溢出效应,从而使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提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效应可以使知识总量的边际效益提高。据此,他建立了他的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之后,他又以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技术变革是由企业以获利为目的研究与开发活动(R&D)引起的,知识可以无价地重复使用等假设为基础,于1990 年建立了他的第二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 )在长期经济增长中,是人力资本决定着经济增长;(2 )技术进步速度对利息很敏感;(3 )对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直接激励比对资本设备激励对经济增长更为有效。该模型的主要贡献为:(1)将生产新知识、 知识物化到资本中及用这些新的资本来生产最终产品等创新过程予以了恰当的处理;(2)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3)显示了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溢散效果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机制。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缺陷为不能反映个人和企业对知识的垄断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993年,纳迪里(Nadiri)等人对知识的研究与开发活动(R&D )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作了分析。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产业层次或企业层次等微观方面。他们认为对R&D 进行投资所产生的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可能不同,需要对知识生产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应进行分析。纳迪里的综合分析表明,对R&D 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私人企业回报率或产业回报率平均在20—30%,而社会回报率则为20%—100%,平均为50%左右。
纳尔逊(Nelson)等人则认为,由于知识市场的不完备,使R&D 所带来的私人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存在较大差异,并认为这一差异会对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影响。他们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入手,分析了市场制度的缺陷,为政府干预市场、弥补市场不足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他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界限愈来愈模糊,私人企业也参与基础性研究以尽开发产品投入市场。所以应在刺激人对企业投资R&D 的积极性和获取最大溢散效果之间权衡,应合理区分公共知识和私有知识并设计新的市场制度。
1994年,德鲁克(Petre F·Ducker)在其1959 年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其理论。他认为,二十世纪发生了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孕育了知识社会的出现。知识社会是一个依赖知识工人的社会,而知识工人必须接受正规教育才能获得工作和社会地位。因此,教育将成为社会的中心,学校是关键的机构。同时,知识只为了应用而存在。知识的生产率决定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德鲁克还对知识社会中的管理艺术、部门构成、非盈利部门的作用、知识资源的共享性,知识对社会及政治创新的需求等作了论述。
美国信息探索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x Informefion Studise)在其出版的《1993—1994年鉴》中明确指出,由于世界经济已变成信息密集型经济,而信息和技术又具有独特的经济属性,信息和技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体力劳动也正转变为智力劳动。
随着研究的纵深发展。与知识评估有关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1994年11月,在由美国国家研究会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的题为“为发展调整技术”的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国家知识评估”这一概念。1996 年4月,美国国家研究会组织了一个知识评估委会,编写了评估知识系统(主要为创造和使用知识)的《国家知识评估大纲》。在《大纲》中指出发展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在研究方法上,构建了国家系统功能模型作为知识的供方。《大纲》将知识系统的功能分为激励、创造、吸收、传播和利用等六个方面,并标明了各功能在模型中的位置,以反映各功能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绘制星状图表的方式反映各功能的强弱以揭示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找出症结,清除障碍。
与《国家知识评估大纲》从宏观方面对一个国家进行评估相对应,《智力资本》一书则介绍了如何从微观上对一个企业进行知识评估。 1995年5月,瑞典的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Skandia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开的智力资本年度报表作为传统年度财务报表的补充,从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与指标评价体系。1997年, Skandia 的副总裁列夫·艾迪温逊(Leif Edvinsson)与米歇尔S ·麦隆(MichelS·Malone)合作出版了《智力资本》一书。 他们认为智力资本存在于经济生活中并能反映了公司未来的潜力,应予以量化,他们在详细介绍了什么是智力资本的基础上,建立了智力资本量化评估模型。他们提出一个企业成功的因素包括财务、顾客、运作过程、更新和发展、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并设置了一些指标来评价以上五个方面。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便是称之为“Skandia” 导航器的动态的整体报表模型, 用之可以反映公司的智力资本。
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兴起。1994年,C·温斯洛和W·布拉玛在《未来工作:知识经济把知识投入生产》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知识经济”一词,并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了较完整的阐述,并对知识经济中企业参与竞争的基本要求作了论述。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使用“知识经济”一词,并指出“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之后,美国政府于1997年、世界银行于1998年分别接受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并用它来描述知识和信息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同时明确宣称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自此“知识经济”一词开始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由于知识经济刚刚兴起,传统的经济理论又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其需要,要用新的理论来指导知识经济的发展,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西安73~76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宋迎春/罗丹19981998作者为西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陕西经贸学院学报西安73~76F1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宋迎春/罗丹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