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港在亚太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前景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一直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7.4%,充分显示出其极大的生气和活力。香港作为亚太地区一个引人注目的增长点,其经济亦获得了年均7.5%的高增长,并从一个以工业和国际金融业为主的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兼具贸易、通讯、运输及商业服务业等多功能的国际大都市,在亚太地区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试就进入90年代即面向21世纪之际,香港在亚太区的地位、作用,香港与亚太区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及其发展前景等问题作一分析探讨。
   一、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西方冷战正式结束,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已升到首要位置,国际经济秩序和竞争形式出现了明显变化,经济区域化在加速形成。西欧步向单一市场,并有纳入东欧发展成为泛欧集团的趋势;北美(美、加、墨)自由贸易区正在形成,且有纳入南美部分国家发展国家成为泛美集团的可能;世界经济格局明显地朝着分成泛欧、泛美、泛亚太三大经济区域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呈现以下两个明显的趋势:
  其一是区内的经济合作将大大加强。
  由于政治、经济、地理、文化、历史以至社会制度上的因素,亚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凝聚力一向不如欧、美两地。改变这一现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至少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可获得资源互补的优势。亚太区是一个资金充裕、技术先进,兼有廉价土地与劳动力的区域,区内本身的生产资源极具互补性,加强合作必然有极大的经济效应。二是有利于维护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亚太地区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增强区域发展的能力,及维护关贸总协定下的公平、自由贸易精神。这表明亚太地区加强合作既是世界大势驱使,亦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今后区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二是将持续成为经济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地区。
  过去二十年,由于日本的强盛,四小龙的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东盟的发展,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动力始终不减。今后的动力在哪里?笔者认为,目前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与成效是一股新的动力源泉。亚太区要进行整体性的经济合作,条件和基础不如欧美,但次区域合作的条件和时机则趋于平衡。香港、台湾与中国华南地区的经济区域合作,经过10年尤其是近5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南部的球和、印尼的巴旦岛建立的“成长三角”区亦在加速发展;此外,泰国、印支三国与中国的西南地区,日本、韩国与中国的胶东、辽东半岛以及前苏联东部地区这两大区域,亦有良好的经济合作前景。而东盟六国在1991年举行的高峰会议上也已确立了在今后15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比起大区域合作,次区域合作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灵活性,这是它的优点。近几年来华南地区的经济均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显示了次区域合作的极大经济效益。可以预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将承接70~80年代的动力,从而推动90年代整个亚太区的经济增长。
  在亚太区经济增长与合作并进的形势下,香港如何定位,起何作用,这是值得加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就目前香港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好的基础设施而言,香港在亚太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是亚太地区起步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经过20多年努力,香港已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大多数国际金融机构都以香港作为亚洲的业务基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标志:(1)香港聚集了大批的国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80年代以来,香港一直是世界上除伦敦、纽约之外,外国银行最多的第三大银行中心。据统计,1992年,香港共有持牌银行164家,分行1409家,外国银行驻港办事处148家,另外,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中有79家在香港注册营业,银行业务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香港的外汇交易大,在世界上居第六位,仅次于伦敦、纽约、东京、瑞士和新加坡。外汇市场的日均成交额约610亿美元。(3)香港的黄金市场久已蜚声国际,80年代以来,一直同伦敦、纽约、苏黎世,并立为世界四大黄金市场。(4)香港的证券市场从70年代开始,特别是1986年四家证券交易所合并以来,发展迅速,国际影响日益扩大。截至1994年6月底,在香港联交所挂牌的上市公司有508家,市场资本总值达22400多亿美元,成为仅次于东京的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此外,保险、期货、租赁等市场,也都有较大的发展,并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地位。应该指出的是,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是亚太地区的信贷中心。80年代后,香港的商人银行几乎垄断的太平洋边缘地区的银团贷款业务。
  总而言之,香港金融人才荟萃,设施先进,品种齐全,能为全球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在亚太区占有绝对或相对优势。鉴于此,香港的金融业完全有能力为亚太区内经济发展提供各类优质的金融服务。
  2、国际贸易和运输中转中心
  亚太各国经济合作加强,必须会增加区内的商品流量。香港是个自由港,货物进出自由,不受限制。香港拥有优良的港口、设施先进的码头、现代化的机场,海运、空运吞吐量大,效率高,更重要的是,香港位于东亚的中部,是东南亚通向东北亚的枢纽,更是各国通向中国华南地区的前沿口岸。这些条件决定香港目前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亚太区最重要的贸易和运输中心。
  香港的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出口和转口贸易三大部分。据统计,香港这个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千分之一的弹丸之地,1990年的贸易总额达12824亿港元(1644亿美元),约占该年本土国内生产总值的235%。1993年香港的总出口额为1350亿美元,较1992年增长13.1%,其中转口贸易的增幅更达19.1%,进口贸易总额达1430亿美元,较1992年增年20%。在全球外贸总额排名榜上,香港已从1992年的第10位上升为1993年的第8位。若以人口平均计算,香港的出口水平高于美、日、法、德等工业发达国家。很显然,香港经济主要依赖对外贸易,它已成为一个国际性和地区性的贸易中心。
  香港海运、空运发达。以海运为例,香港在天然良港的基础上苦心经营多年,使香港港口设施实现了现代化,吸引了多国轮船公司将它作为挂靠港、转口港。目前,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60多个港口与香港有航运往来,从香港到世界各地有19条主要航线,1989年进出香港的运洋班轮达18900艘次。香港的集装箱运输业起步虽晚于欧美、日本等国的各大港口,但近几年香港海运集装箱吞吐量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1993年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920万箱,较1992年增长15.5%,继续保持其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的地位。据香港港口发展局预计,到2011年,香港集装箱吞吐量将猛增至3200万箱,升幅为300%,另据香港统计处的数字显示,1993年,香港海运货物在其全部外贸额中占50%,总额达1.07万亿港元(1370亿美元),较1992年增长8.7%,因此,香港被称为远东国际海运中心。
  3、国际旅游中心。
  旅游业是香港最大的服务行业之一,亦是香港第三大赚取外汇的行业。战后各国经济恢复后,世界旅游业以空前的速度繁荣,香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旅游中心。据统计,1991年到香港的游客高达600多万人次,全年旅游收益达400多亿港元。
  香港的游客以亚洲国家居多,据统计,1991年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除外)的游客,约占总数的62.3%。香港现有旅行社约1000多家,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各类服务,香港不少星级酒店早已闻名世界。总之,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城市每年接待500~600多万人次的游客,旅游收益保持数百亿,并连年上升,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四)、通往中国市场的桥梁
  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与开放,将给亚太区继续创造许多投资和贸易的机会,与亚太各国的往来将更密切,但由于内地的通讯,运输等方面未能同步跟上,许多商务需借助香港处理。今后,香港同中国内地的经贸关系以及香港作为亚太区到中国投资的业务中转基地的地位,都将进一步加强。
  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在资金、技术、进出口贸易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香港。在贸易方面,据统计,1978~1992年,香港和中国大陆的贸易增长74倍,其中香港对中国出口增加763倍,香港约80%的厂商将生产线迁入中国,仅在华南地区雇佣的工人就达300多万人,是香港本地制造业工人数的2.5倍。与此同时,中国内地经香港转口到世界168个国家和地区的货物,1979年,其商品总值为688亿港元,1992年大幅升至4040亿港元,平均每年递增30%多。在金融方面,香港已成为海外金融机构发展对内地关系的重要渠道,向内地贷款的主要银团筹措中心,香港金融机构为内地提供的贷款余额由1979年的1亿多港元增至1989年的436.4亿港元。据统计,中国向外贷款约有80%是在香港或通过香港进行的。在直接投资方面,1979~1992年港商在内地投资企业达61068家,协议金额704.8亿美元,占内地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协议金额的60%以上;1993年上半年,不包括深圳和西南地区,港商对内地的投资项目多达22200个,协议金额374亿美元。多年来,香港一直是内地外汇的主要来源地。
  总之,香港已成为中国内地最重要的转口港、货物中转站,亦是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中国还可由香港得到各种世界经济信息,香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这种重要作用,目前是不可能为其他地区所替代的。
   二、
  70年代,香港以其经济实力与台湾、韩国、新加坡一起跨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进入90年代后,香港经济仍以约5%的速度在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目前已达到13000美元,居亚洲“四小龙”之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香港与亚太区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美国加大在香港的投资。在香港目前设有领事馆和外交办事处的国家约有90个,而美国则是第一个设领事馆和表现最为活跃的国家。同时,由于美国对香港的大量投资,也使得美资在香港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1991年度外商投资香港制造业的数字来看,外商投资总值为343亿港元,其中美国投资值为96亿元,占投资额的28%;美国来香港的人员数目,年均增长13%,而现时美国侨居在香港工作的人数,仅次于菲律宾而居第二,1992年在港工作的美籍雇员约24000人,但至1993年7月已增至26000人,显示出美商在香港的投资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对于美资公司而言,基于地理位置及中国市场等因素,香港正好作为发展亚太区活动的办事处。以1968年成立的香港美国商会为例,在约1100家成员公司中,有200多家是名列世界大公司前500家的美资公司。这些公司大多数与香港,中国大陆有长期及丰富的贸易和投资经验,而作为中国贸易和投资发展的市场大门,香港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地位。根据香港美国商会在1993年中的会员调查显示,有75%的美资公司把亚太区总部设在香港,而且大部分美商机构计划长期留港发展,反映出美资公司对亚洲、香港和大陆市场的投资态度,即希望透过香港售卖如汽车、运输及通讯设备等商品往中国大陆市场。另据估计,近年来流入香港的美资,平均每年已达71亿美元,占香港外资总值的31%;美资为香港提供25万个工作职位,占香港总工作职位1/10;同时美资在银行业的资金投放,约占香港存款总值的9.7%,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境外银行集团。
  (二)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90年代后,除中国内地外,香港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亦十分迅速。据统计,1991~1993年期间,香港对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的出口贸易均较上年增长10%。同时,香港对该地区的投资也急剧增加,成为对亚太区内除中国内地之外的又一个投资热点。按已批准项目统计,香港对泰国的投资额从1979年的5.59亿美元增至1991年的15.10亿美元;同期,对马来西亚的投资额从1.32亿美元上升至2.5亿美元;对印尼的投资从4.06亿美元增至7.31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90年代后,香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对东南亚国家投资已从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两大部门逐渐扩大到基础设施部门。如最近香港新世界发展公司和新鸿基地产公司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兴建了两座酒店和三栋办公楼。香港大公司大量增加对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经济因素。目前,香港正致力产业结构调整,如果继续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海外,那么经济发展较快、资源丰富、劳力成本低廉,而开放度又较大的东南亚国家,自然成为香港的厂商理想的转移场所之一。
  (三)加强与亚洲其他三条“小龙”的经贸关系。90年代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美国取消对“四小”的优惠关税后,香港对其他“三小”的经贸关系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又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从而使双边贸易迅速增长。从总体上看,进入90年代后,香港与其它“三小”的贸易年均增加四成,其中尤以香港与韩国的贸易增长为最。1990~1993年,香港对韩国的出口额年均增长达30%以上,目前占香港贸总额的4%,韩国由香港的第七大贸易伙伴跃升为第五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中国、美国、日本和台湾。
  另据统计,截至1993年3月,香港对台湾的直接投资约达11亿美元,仅次于日本、美国,居第3位。香港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九七”回归前,香港对台湾的投资有可能超过美、日两国,而成台湾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者,另一方面,台湾对香港的投资也日趋活跃。1981年台湾在香港的投资约300万美元,1990年增加到3300万美元,目前已达到30多亿美元,增幅惊人。尽管1997年日益临近,但这并不影响台商来港投资的热情。因为台商来港投资或设立机构,目标是同大陆做生意。
  (四)日资加快抢滩香港市场。过去20年,日资机构一直在港厚植根基。据统计,港日贸易额由1977年的8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228亿美元,增加达29倍。另据统计,1990年日本已首次跃居为香港制造业最大外来投资者。目前日本金融机构已拥有香港的55%的金融资产,1500多家日本公司在港设有办事机构,这类机构不仅是日资进入大陆市场的中心,也是日本对整个亚太地区各种经济活动的指挥基地。
  应该指出的是,进入90年代后,在日本经济疲软及出口不振,而同时亚太市场又一片兴旺的形势下,日本本土资金继续外流已势属必然。而作为亚洲最大市场的中国,势必成为日资投入发展的中心,香港也必将因此而受惠。故一般相信,日本在香港的投资将会继续维持颇大幅度的投资比率。
   三、
  1997年香港回归以后,其在亚太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与区内各国的经贸关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目前香港、亚太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研究所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认为,鉴于90年代有利于香港经济发展的因素继续存在,香港在亚太区内现有的作用和地位,不但不会受影响,而且会进一步加强。
  (一)亚太区域内经贸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很大。一家美国公司的执行董事道格拉斯·柏克预言,“到本世纪末,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妆将比亚洲对欧洲或北美洲之间的贸易要重要的多。”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的5年中,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高出世界贸易同期平均增长率一倍,也超过亚洲发展中国家同期整个对外贸年增长15%的水平。亚洲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渐增,导致亚洲区域内贸易比重的快速上升。1986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内贸易占其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为27%,1992年增至37%,如果加上对日本的贸易,则达到48%。按目前亚洲国家区域内贸易的增长速度,这个比重还将继续上升。从发展趋势看,区域内市场的潜力很大。亚洲发展银行最近估计,从现在直至本世纪末的数年内,亚洲各国家和地区将需要9500亿美元作用基建投资。因此,诸如银团贷款、项目融资、结构性贸易融资及其他资本市场集资活动都将会大大增加,这为在香港从事国际银行业务的银行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二)亚太区域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8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逐渐抬头,欧洲统一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筹组,形成了促进亚太地区寻求经济合作、另组区域情经济集团的动力。在此期间,1989年由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提议而设立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1990年由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议而设立的东亚经济圈,1993年正式生效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先后问世,在区域合作中发展了积极的作用。除了新兴的区域经济组织外,亚太地区逐渐自然地发展出该区域经济圈,如“东北亚经济圈”、“黄海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南印度之那经济圈”、“成长三角”,其中特别是由台湾、香港和大陆学者提出的“台湾海峡经济圈”或“中国经济圈”被认为是亚太区最有发展前途的地区经济集团组织。在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同台、港、澳这三地经贸关系继续发展,尤其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九七”回归必将给香港带来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机会。
  (三)亚太区域内国家与地区间的政治关系不断改善。目前,印支问题正逐步走向政治解决,印支三国与东盟的关系也正在逐步改善,原来处于敌对状态的南北朝鲜亦已开始对话接触。至于日本,正在利用其经济、政治和地理的有利地位,大力开展亚太外交,并调整亚太政策,大力发展与亚太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应该说,亚太区内国家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也有利于香港与区内各国和地区发展经贸合作关系。
  比较而言,整个90年代,在亚太地区新一轮国际分工中,香港对中国内地及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机会多,出口障碍少,经济上有着很大的互补性,这必然会促使香港将其大部分注意力仍然转向亚太地区,继续在该地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90年代以来,亚洲市场在香港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步明显提高;1989年34.9%,1990年为41.2%,1991年为47.2%,1992年则已达第51.4%。
  但应该看到的是,在迈向21世纪,亚太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香港不仅面临着自来日本、新加坡的竞争,而且还面临着来自东盟国家的挑战。如泰曼谷的境外金融市场(BIBF)开设至今已1年,泰国政府希望积极发展地区性金融据点,通过BIBF融资给缅甸等中南岛各国,目前得到BIBF经营许可证的外国银行共有48家,4月底融资总额约为112亿美元,但其中约92%属于外国资金对泰国国内的融资交易,泰国对外国的融资交易只占8%,泰国政府希望扩大这方面的交易额,先使BIBF成为中南半岛地区的金融中心,进而发展成为象香港、新加坡一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因此,香港要保持及增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顺应世界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而言,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1)加强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香港现有的机场、码头和通讯网络等硬件基础设施已难以应付未来的发展需要;软件基础设施方面,从事会计、法律、管理以及高科持产业发展的各级专业人才亦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充实。加速这两方面的建设有助于香港发挥其在亚太区的作用。
  (2)加强与华南地区的合作。香港与华南地区的合作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今后两地的产业合作将朝着高科技方面发展,这一合作的深化有可能令香港的产业结构与华南地区融为一体;前者主要作为市场窗口,后者则作为产业基地。以香港的市场专业来加快大陆的科技成果商品化,将是合作的重要内容。这对香港经济的发展及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是十分有益的。
  (3)与亚太各地建立更广泛的沟通渠道。近几年香港与亚太区的经贸关系明显加强,1990年香港与亚太区内的贸易总值达1000亿美元,在本港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高达60.5%。1990年以来香港先后加入了太平洋地区经济理事会、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以及亚太区最大的政府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等多个官方和非官方组织。这些参与,使香港与亚太各地的沟通渠道增加了。今后香港还应扩大类似的沟通渠道,加强与亚太各地的相互了解,这必将有利于彼此间的经济合作。
                         (责任编辑:夏海)
  
  
  
世界经济研究沪37-41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尤安山19951995 作者:世界经济研究沪37-41F10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尤安山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1:52

[新一篇] 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價值選擇和理性基礎

[舊一篇] 論魏晉至宋律學的興衰及其社會政治原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