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标点语句”是指一连串句子而中间不加任何标点符号表示停顿的一种行文格式。它的出现有其社会背景和自身的价值,应把它纳入修辞格,定名为“急语格”。它具有渲泄愤激感情,表现人物尴尬处境和矛盾心情,勾画人物内心活动,加强语势使语义凝聚等修辞效果。
关键词 无标点语句 急语格 存在价值 修辞效果 运用艺术
所谓“无标点语句”,指的是一连串句子而中间不加任何标点符号表示停顿的一种行文格式。如:
……这些小老板们在五彩缤纷的巴黎挣扎得太苦了!他们从没有自己的假期,他们没有一点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巴黎很美,有塞纳河有草坪有狗有鸽子有皇宫有广场有喷泉还有海峡城堡阿尔卑斯山的雪樱桃葡萄酒香槟白兰地,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人民文学》1993年第2期《梦巴黎》)
这种无标点语句的形式,几年前已在方方、张宝发等几位作家的一些作品中开始使用,有的作家甚至把它发展到通篇作品不着一个标点符号的程度,如王小克的《伊甸果》。[(1)]
当代白话文作品中出现的这种新的语言运用形式,曾引起过人们的不同反应。有人欣赏,冠之以“文学语言的革命”的美称;有人批评,说它是“文学失语症”,是带着“复古意味”和故意使今人“陌生化”的“新古汉语”。[(2)]两种意见,针锋相对。
就当时某些无标点语句形式的作品来看,把它批评为“新古汉语”是中肯的,因为这种格式在那些作品中的确没有获得艺术效果,没有产生它的审美价值,只给人以“玩儿文字游戏”的感受。但是,后来的有些作品,特别是《人民文学》1993年第2期发表徐刚的报告文学《梦巴黎》中,某些段落里也运用了无标点语句形式,而且用得很好,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力量,若仍以“文学失语症”、“新古汉语”批评之,则就说不过去了。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对这种行文格式,不能以形而上学的态度对待,不能因为它在某些作品中用得欠妥就一味加以否定,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探索其用法。
一、“无标点语句”有存在的价值
应该说,“无标点语句”这种表达形式,在今天有它存在的原因和价值。
人们都知道,语言的表达形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今天的社会是高节奏的社会,它需要一些高节奏的语言表达形式来适应它,无标点语句形式,就是高节奏的语言表达形式中的一种。再说,文学作品是要表现人的情绪的。人的情绪有缓有急。要表现急的情绪,以往的作品往往采取作者站出来,用“×××急切地说”、“×××像放机关枪似的说”之类的形式来从旁解说;现在用无标点语句的形式来表达,从形式上就要求读者一口气把它连贯地读下来,念出高节奏的特点以表达急切之情,不需要作者再从旁解说,这就把急切之情凝固在句子格式上,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既直观而又有效,还可以使语言精炼。
从这方面看,不能不说无标点语句是新时期文学家们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更好地达意传情的需要而对文学语言进行创造的一个成果。
英国语言学家S·皮特·科德在《应用语言学导论》中说过:“诗人是有权破坏规则的典型社会成员”。说的是文学作家有权创造新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一定完全死守现成的规则。科德又说:“但是违反规则也有自身的规则”。所谓“自身的规则”,就是通常所说的某种“修辞格”。
从“修辞格”的角度来审视无标点语句形式,能更好地解决如何看待这种格式的问题。
修辞格都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的语言表达形式。修辞格,不但古人可以创造,今人也可以创造,这是语言发展史本身所证明了的事实。80年代初编的《辞格汇编》中所收的修辞格,就比30年代出版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收的辞格种类多,这多出来的辞格中,有一些就是30年代之后人们创造出来的。前些年,人们对“整个大楼一片漆黑,只有他的窗户还亮着灯”,“你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对人不诚恳”等语句还认为是矛盾的说法,是病句,但是由于它本身有很强的表达效果,人们还是接受了它,而且把它确认为一种修辞格,叫“舛互”,就是在相互矛盾中来突出后者的一种修辞格。
现在出现的这种无标点语句形式,也应该被看成一种新创的修辞手段。由于它的特点是几个可以有停顿的句子而中间不加标点符号,要求人们在念读时不停地急速地念出来,所以可以把它定名为“急语格”。
总之,我们应该首先把它当作一种新创的修辞格接受下来,承认它的存在价值,然后再考察它在具体的作品中运用得是否恰当,研究如何使用它才能收到应有的修辞效果,使之得到正确使用,这才是对待这种语言表达形式的科学态度。
二、无标点语句的运用艺术
把无标点语句确认为一种修辞格之后,就要研究如何正确运用这种修辞格,使它发挥应有的修辞效果。修辞的灵魂是语境。任何修辞格的运用都必须切合语言环境、为达意传情服务才能产生好的表达效果,获得巨大的艺术魅力,否则,再有修辞效果的修辞格,也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变得不伦不类,让人别扭。无标点语句的使用,和别的修辞格的使用一样,也必须切合语境、必须服务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才能获得艺术生命力。
每种修辞格都有其自身特有的修辞效果,“急语格”的修辞效果,最基本的应该说就是“急速”,就是急不可耐地把要述说的事物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喷吐出来、倾泻出来,以感染读者,从而获得艺术魅力,增强表达效果。
徐刚在报告文学《梦巴黎》1—10节中,对“急语格”这种修辞方法的正确把握和运用都处理得很好,为这种修辞格的正确运用提供了一个范例,值得称道和研究。
作者是怎样赋予这种修辞格以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呢?让我们择要分析如下。
1.作者运用这种格式来渲泄愤激的感情,使这种感情变得更加强烈。
第6节中,讲到都市的罪恶时,作者写道:
人们正在谈论都市的罪恶。
政客云集垃圾堆砌吸毒行凶明枪暗箭物质流把人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上帝您看见吗?使用这个急语格,无异于是在上帝面前愤怒地列举事实,向上帝发泄怨恨之情,把作者对都市罪恶的憎恶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
在第7节中,写一个姓冯的中国女子在一群四川打工仔面前说出“哎哟,难听死了!我的男朋友是法国人,特别爱干净”而犯了众怒时,作者在记录打工仔对她反击的话中也用上了一个急语格:
法国人就比中国人干净?瞧哥儿们哪地儿不干净,你瞧你瞧你仔细瞧你爱怎么瞧就怎么瞧!一下就把打工仔们的愤怒感情推到了顶峰,更好地表达了他们对没骨气的中国人的鄙视。
第8节中,在叙述到刘姐的留守国内的丈夫平时只知努力工作,不注意身体、患了癌症时,作者写道:
他没有把浑身乏力看得很要紧,人是千奇百怪的,有人老往医院跑头疼腰疼屁股疼腿疼没有一个地儿不疼的可是都不坏就是有点儿疼活得挺好;有人就是怕跑医院,累了乏了睡个整觉包医百病……这样的人倘要进一回医院查病,十有八九便得留下来。刘姐的丈夫刚好是这样的人……
在这个语境之下用上这种急语格,不就是对我们现实中的那种人和那种现象的愤怒指斥吗?
2.作者运用这种格式来表现人物的尴尬处境和矛盾心情。
第6节中,在记叙了一对各有家室儿女的湖南李姑娘和东北小伙子二人为赶走在异国他乡的“太孤独”而同居而又内疚,弄得“半夜是电话铃响得谁也不敢接,谁知是他老婆打的还是她丈夫打的?”担惊受怕,以至吓得小伙子夜里做恶梦,“梦见小李的丈夫端着枪找到巴黎‘轰’然一响他从床上坐起来一脸的冷汗……”后,作者写道:
他们幸福他们痛苦他们疯狂他们冷静他们忘乎所以他们胆颤心惊他们后来告诉我这是一个有病的年代我们都吃错药了……
用一个急语格,把他们那种尴尬的生活、矛盾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喷吐出来,让人心灵震颤。
3.作者运用这种格式来传神地勾画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好地揭示人物的灵魂。
第7节中,写一个在广交会做翻译的女孩子,她一心想出国,当遇到一个法国的年轻商人时,她以为找到了“希望”,“很果断地甩掉了一起在广交会做翻译的男朋友、她的大学同学”(他们是商量好了结婚的日子他先离开羊城的),带着“空空荡荡”的心一头扎进了那商人的怀抱。在她与法国商人睡觉后躺在床上,有一段内心独白,作者写道:
反正我要嫁人,要嫁就嫁到法国去。在法国搞艺术搞时装巴黎的咖啡巴黎塞纳河上的游船巴黎的夜间更美法国佬玩灯光折射俯射大太阳灯的集束光把那些旧街小巷破墙都照得生机勃勃的书上这么写的。管它什么感情不感情,他不是一根稻草他是一只飞机一只船他说巴黎的马克西姆才是顶真的马克西姆,光是头道色拉海鲜鹅肝酱就是2000法朗,还有阿尔卑斯山的白峰滑雪山上的旅馆是一间间木屋别墅在壁炉前烤小羊腿雪白细嫩的欧洲小羊腿他说中国女人的皮肤好欧洲牛羊肉真嫩妈的王八蛋怎么把中国人和欧洲牛羊肉放在一起他反正喝醉了酒反正都是肉反正这回你老小子跑不掉你要回法国你就得带着我……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急语格,把这个女孩内心的想入非非、神思恍忽、光怪离陆巧妙地揭示于世人面前,让人觉得可鄙而又可笑!
4.作者用这种格式来加强语势,使语义凝聚,从而把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在第6节中,说到“同在海外的国人都在忙”时,作者写道:
同在海外的国人都在忙,忙着找工作忙着搬家忙着去警察局办纸张忙着背单词忙着找便宜商店采购……
这个急语格,等于是用一组快镜头把国人在海外生活的繁忙劲迅速展现出来,让人自然想到卓别林站在流水线旁作紧张动作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在海外生活的不容易。
第8节中,写一位南京的园林工程师刘姐为“想看看这世界,挣点钱留给儿子……,有一笔钱让儿子长大了专心地出国做学问”,甘愿自己吃苦而抛夫别子到巴黎苦挣扎时,作者介绍她在巴黎的生活用品时写道:
衣服是带的药品是带的化妆品是带的肥皂香皂牙膏是带的皮鞋袜子连卫生巾都是从中国带出来的,决不肯为自己多花一分钱。用急语格连珠炮似地说出来,突出了“什么用品都是从中国带出来的”的意思,从而达到了盛赞刘姐艰苦奋斗精神的写作目的。
第6节中,讲到到巴黎洋插队的中国人,一般说来要不了多久就会认定“我是中国人”而且是“地道的中国人”,变得很爱国时,作者写道:
在中国牢骚满腹也罢,历经患难也罢,不知道为什么想起那片热土地,心里就发颤!黄土地黑土地盐碱地沙渍地一条大河波浪宽谁不说咱家乡好当三年游子到头来比谁都爱国——这打开国门把人放出去留洋的政策真棒——有的青年朋友对我这样说。
作者运用急语格,闪现似的把祖国的几个典型事物迅速拼组起来,以急迫的语势把这些身在海外、魂系中华的游子们的一腔爱国之情倾吐在人们面前,使它变得更加感人。
5.作者运用这种辞格时,在技术上还作了一些恰如其分的处理。
(1)作者运用这种辞格时,牢牢把握住了读者的可接受性。他没有整篇大段的使用,而是把它控制在读者能读得断、能准确理解句意的限度内,在一些连续使用这种辞格的段落中,中间也适当加一两个标点进行调节,避免了读者产生反感情绪的不利因素。
(2)在运用这种辞格时,一般前边都有个“蓄势”的过程,造成非用此格不可的态势,然后用上,水到渠成,自然协调,让人喜爱。
(3)用得适度,并且与前后较为舒缓的有标点语句相互配合,有缓有急,造成行文上的波澜起伏、行云流水之韵味,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根据以上的举例分析,我们不难归纳出这种修辞格的运用艺术:(1)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当用时才用,使之与语言环境自然协调;(2)运用的目的要明确,一定要让它为我们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使之获得审美价值;(3)用得适度,使之恰如其分。只要把握住这三点来运用,就能使它产生巨大的艺术力量,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作者简介〕 蒲喜明,1937年生。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发表有关语言学论文20余篇,参编、合编《现代汉语》等教材2部。
〔责任编辑 高益荣〕
收稿日期:1995—01—09
(1) 《作家》1993年第9月号。
(2) 见《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陈剑晖的《符号化的小说语言》和《文学评论》1990年第2期黄浩的《文学失语症——新小说“语言革命”批判》。
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西安157-160H1语言文字学蒲喜明19951995 作者: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西安157-160H1语言文字学蒲喜明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