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 北京 100094 高旺盛)
摘 要 本文简述了当前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动态,认为发展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是我国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基本方向,并且讨论了集约型可持续农业的技术目标与技术特征;建议“九五─2010”年期间要重点研究推广五大类型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 技术体系
* * *
1 世界可持续农业技术发展动态概述
可持续农业是针对当今世界面临人口、资源、环境、能源、食物等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于80年代初由美国等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 FAO等国际组织也已拟订出了旨在实现“增加产量,消除饥饿;增加收入,消灭贫困;保护资源环境”三大可持续性目标的“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计划,成为世界农业科技未来颇受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关于可持续性农业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动向:
1.1 低投入的可持续农业(LISA)
其核心是不用或少用化肥,以控制农产品过剩,从而达到改善环境,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由美国首先提出,但实际应用很少。
1.2 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强调农业高效率,在保证必要的农用资本与营养物质投入的前提下,强调资源综合管理与现代化经营,建立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农业生产体系,由美国倡导,与实际结合较紧密。
1.3 降低购买性资源投入的可持续农业
其主要技术特点:降低农场外如化肥、机械、农药等投入;重视农业系统内部资源的循环与利用效率。由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提出。
1.4 生物学派可持续农业
其主要内容在培育高生物潜力的品种之上,采取生物性的轮作、生物防治与农机肥料等降低农场外部资源消耗,谋求可持续发展。在德国、英国等开始流行。
1.5 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其主要内容包括合理优化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农业资源,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用养结合,保护环境等。
1.6 环境保全型可持续农业
其主要特点:一是强调以提高效率来保护环境;二是以大幅度削减人工合成品的应用等来保全环境;三是以人类生态活动区域为中心,因地制宜地保护生态。
以上模式的共同特点侧重于环境保护,以降低投入,保护环境为首要目标。而且均为发达国家所倡导。
1.7 劳动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技术模式
在人少地广、食物缺乏的国家或地区,为了提高可持续性,主要特点是强调以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来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的自给率。目前主要适应于如西非等一些劳动投入不足,经营粗放、单产低下、生活贫困的不发达国家。
1.8 土地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技术模式
在人多地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提高可持续性,必须充分地、全年式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土地,实行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为核心目标的技术改造。最典型的如我国台湾的“精致农业”,荷兰的“设施工厂化高效农业技术”等。
由此可见,当代世界持续农业的兴起,为各国根据国情及农业发展需求趋势,选择适合于本国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及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研究的机遇。
2 中国式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基本方向与特征
我国相对于其它发展中国家而言,最突出的国情就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缺乏,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水平仍然相当落后。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以及市场等诸多压力。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及持续性农业科学技术的选择,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2.1 基本方向——集约型可持续农业
集约型持续农业(亦可称可持续性集约农业)与国外提倡的一般意义上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强调集约化经营,即在适度增加和科学使用农业投入的前提下,集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促进农业系统的土地集约、劳力集约、资源集约,从而实现既高产高效又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业生产持续性、农村经济持续性与资源生态持续性“三大持续性”协调发展。该发展思路产生于80年代中后期,现已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已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发展项目计划。
在发展目标上,集约型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是多元化的,从国情出发,体现中国特色,重点强调6个方面:
⑴持续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产品自给率和商品率。这是人多地少这个不可逆转之国情所决定的可持续性抉择,也是满足农产品高产出率的唯一出路。
⑵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流转,促进农村产业化及加快农村富裕的重要目标。
⑶持续改造农业基础条件,建造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基础。这也是由于我国季风气候,易旱易涝且中低产田面积广、潜力大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实践证明,中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农田水利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田肥力建设以及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一系列基础性工程密切相关。
⑷持续地提高智能投入,优化劳动者队伍。因为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科技型的劳动者队伍。很难想象在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力仍占总劳力1/3以上的国度里能够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⑸构建发达的商品化经济结构。一个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系统其必然是开放式的商品经济系统。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自给自足农业的束缚,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商品型农业,促进农业迅速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及国际化。
⑹优化培植可持续农业政策体系。在市场经济中,农业自身固有的风险性,比较效益低等特点在我国显得更为突出,同样,农业为国为民的社会效益之大对于人口大国而言尤为重要。所以,从长远来看,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管理,有法可依、顺通灵敏的农业保护政策与宏观调控体系,才有利于全方位集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经济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政策资源。
2.2 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技术特征
集约型持续农业是在严格地以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等基本国情以及中国农业发展目标两方面综合分析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技术发展思路,其技术进步的实质在于实现“高度集约化”与“可持续性”的协调统一。其主要的技术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⑴集约农作,持续高产。将提高土地利用率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土地(包括农田、林地、牧业园地、渔业水域)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高度集约地多维(平面、空间、时间、主体、复合)利用每一块土地资源,精耕细作,主攻单产,低产变中高产,中高产再高产。这是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中最为显着的特征之一。
⑵高产高效,提高效率。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劳动生产率。为此,要因地制宜调整大农业结构以及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化技术;大力推行节水、节肥、节劳、节约的资源低耗型技术,显着提高资源效率;使高产增收与资源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生产持续性与经济持续性的同步发展。
⑶改善生态,持久发展。在技术配置上要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相结合,传统技术精华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资源保护与利用改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行抗旱防涝、防治病虫草害、改良中低产田、兴修农田水利、发展林业、防止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能够强化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工程,把集约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建立在维持生态持续性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可持续农业”的生态内涵及最终目的。
3 今后重点研究推广五类集约持续农业技术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农业技术精华的基础上,强调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互相补充,从而形成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就近期来看(10─15年内),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重点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3.1 常规式可持续高产农业技术
主要特点就是以提高单产(单位土地、水域或畜禽个体)为主攻目标,在集约化投入和科学管理的条件下,高产再高产,达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持续性目标。在我国应重点抓好如南北方高产复熟间套种技术、规模化集约式饲养技术、高产淡水养殖技术、“吨粮田”技术开发、高产超高产新品种开发等。
3.2 节水高产高效农业技术
针对我国水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从不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限制因素入手,大力研究开发以省水高产主线的生物和工程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走出一条贫水国家可持续农业的技术道路。重点技术包括:北方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集水补灌技术、北方限水灌溉地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耐旱省水高产品种或生物资源开发、标准化节水灌溉水利工程及农田基本建设等。
3.3 节肥节药低耗高效农业技术
主要目标就是要在一定限度内,尽可能减少农业系统外部投入物质(化肥、农药、种子、劳力)使用量,以降低系统外部投入成本,减轻农户经营负担和环境压力,同时还能达到高产持续的目的。在此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的技术贮备和探索。主要包括:新型长效缓释肥料品种与应用技术开发、高肥效率农作物新品种资源开发利用、精密平衡施肥技术、新型多元微肥或复合肥料、低耗农药型抗病虫转基因品种、生物农药开发、精量播种、种子包衣剂等等。
3.4 耕地保护与中低产田改良技术
主要解决保护宝贵的农田土地数量以及不断地提高其质量并满足持续高产的需要。重点方向应包括:障碍性土地的综合改良技术、水土保持技术、低产土壤培肥利用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荒地利用以及废弃土地复退技术等。
3.5 资源多级循环与再生利用技术
此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往往不易引起关注,其原因在于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运用生态学原理和资源经济学原则来指导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今后,应在该领域加大研究力度,推广适用技术。重点包括:农林复合系统、农牧链锁系统、沼气技术、秸秆还田、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种养加一体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
3.6 推动可持续性生物工程技术
在今后农业发展中,生物工程技术有其更加广阔的天地。为了满足建立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的需要,生物工程应在克服重大非持续性因素方面做出突破性贡献。从我国国情出发,应当重点解决4 大难题:一是运用转基因手段培育抗病玉米、抗虫棉花、耐盐碱植物、多抗或双抗型农作物品种以及动物新品种;二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高光合效率的新品种;三是运用生物技术攻克如稻瘟病、棉花黄枯萎病、玉米纹枯病、小麦锈病、猪口蹄疫等重大病害的防治机制与新技术;四是运用生物技术挖掘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杂交油菜、杂交棉花以及畜禽杂种优势等方面的生物潜力,实现生物生产力在遗传上的突破。
* * *
On the road, goals and types about sustainable
agrotechnique in China
Gao Wangshe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4) Abstracts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trend about sustainableagriculture research in the world and also on the China'ssituation, it was considered that it is a basical way forChinese agriculture to develop "Intensive SustainableAgriculture" (ISA) in the future. The foundmental goals andtypes about ISA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technical systemdevelopment.*
*国家“九五”攻关专题《黄淮海平原SARD研究》内容之一。
作者简介 高旺盛,男,33岁,博士后,副教授,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从事耕作制度、持续农业、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获省部级奖3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专着2部。
(收稿日期:1996 ─11 ─18)
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147-150F2农业经济高旺盛19971997 作者: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147-150F2农业经济高旺盛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