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必须以人为本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劳动者是生产经营的主体
  (一)人力资源是世界上各种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都是发展经济的基本要素。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三要素。然而,劳动力是所有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关键的要素。所以,在发展经济所必须具备的所有资源中,首先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因为包括科学技术要素在内的其他一切因素,除作为劳动对象而又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资源外,都是由人类劳动所创造的,无论是宏观经济战略还是企业发展战略,都应以人为本。一切见物不见人的观点是片面的、本末倒置的。“以人为本”应该作为发展经济的新思想肯定下来。
  (二)劳动力要素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在生产活动中具有创造性。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实现自身的价值,将自身的价值物化到产品中去,而且劳动力作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具有创造思维,他不断改造操作方法,革新技术,创造出比劳动力大得多的价值。这个价值量不仅包括必要劳动创造的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价值量,而且包括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即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劳动力素质越高,他所创造的价值量也越大。他们这种能够创造新的价值的能力大小,决定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
  (三)企业家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同样属于劳动力要素。由于分工的不同,他们在生产活动中不是直接操作生产工具,而是起着组织、指挥的作用。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分工精细、密切协作的复杂系统。如果没有一个司令官来指挥,就不可能使生产活动有秩序地进行,就象一个乐队没有一名指挥就不可能奏出悦耳的音乐一样。一个企业的有效运作,并取得经济效益,不仅要求一般员工具有一定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求企业家具有较高的素质。企业家的素质,对于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企业家和员工素质的内涵
  (一)企业员工作为劳动者的一般素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或称劳动者的生理要素,即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状况又包括身高、体重、体力和耐力,反应灵敏程度以及身体各部分各种器官功能有无障碍等等。心里健康包括思维能力、智商高低、精神状态等。身体素质是劳动力素质的基础条件。如果身体素质不好,其他素质再好也不能发挥其作用。
  其次是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受专业技术培训的情况。这里我们主要是指人们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培养出一支包括各类熟练技术工人的庞大队伍,造就出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阶层,造就一大批第一流的工程技术人员、科学家等等。劳动者系质的提高有赖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教育事业不是非生产性的,而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素质的劳动力。一个国家拥有工程师、科学家、大学生人数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国家的科技优势比资源优势更能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世界上一些资源短缺的国家和地区能够使经济腾飞,使人们富裕起来,无不与教育事业的发达、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相反,有些国家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无不与劳动者的素质太低,教育事业不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一个企业要兴旺发达,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劳动者的素质,包括经理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在内的劳动者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经理人员的作用更为关键。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又可分为基础文化和专业技术素质两方面。前者为受教育的程度,如小学、中学、大学等等;后者为专业技术素质,如工人的技术等级,各类人员的技术职称等。
  第三,劳动者的思想品德素质。劳动者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这个角度看,他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劳动者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具有社会属性,他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又是社会活动,作为社会活动他又必须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社会劳动是一种基于分工协作的集体劳动。这种劳动如果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协调配合,那么这种劳动作为社会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会影响到社会整体的有效性,自然也同样影响到他自身劳动的有效性。劳动者的思想品德素质如何,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极大。劳动者的思想品德素质又取决于劳动者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观就是集体主义,为集体为社会作出奉献,将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之中,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以上论述是作为劳动者素质一般,对于企业员工、作为某一岗位的具体劳动者来说,所要求的特殊素质应有其具体的内容。企业员工不论是经营者还是管理人员或是一般职工,根据其所在岗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均有其特殊的要求。这些人员,必须具备为完成其职责的特殊素质。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具备的特殊素质,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1、具有经济学一般理论知识;
  2、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常识;
  3、具有与本企业有关的工艺技术知识;
  4、对世界人文历史和国际经济环境有一定了解;
  5、具有一般的企业管理知识,包括采购供应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
  6、对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具有灵敏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7、对经济法规包括国际贸易法规和市场规划以及国际惯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8、具有决策能力和组织指挥能力;
  9、具有一定的领导艺术,能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
  10、处事公正廉明,有对事业的献身精神。
  对于企业的其他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因工作岗位的不同,对他们的文化技术素质也有一定的具体要求。
    三、企业员工素质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
  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可以从不同层次进行分析。
  (一)从职工个人劳动岗位的层次分析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的程度上,受过较多教育和培训的职工可以为生产活动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活劳动。这种更高质量的活劳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单位劳动时间内产量的增加;2、产品质量的提高,因而使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3、更充分地和更合理地利用原材料,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4、正确和合理使用设备,充分发挥生产设备的效能,降低事故率,减少因事故发生的经济损失;5、合理化建议数量的增加以及技术革新的新产品开发方面作用的增强。以上五点主要是针对工人的,在经营管理岗位上的人员素质的提高,其作用还可表现在资金运用的合理;劳动组织的改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使企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改善。就典型的一线工人来分析,从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角度出发,劳动力素质的差别最主要是体现在工时效率的差别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劳动者教育程度与经济效益的相关性,前苏联和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做过大量研究。例如前苏联的切利亚宾斯克师范学院的研究结论是每提高一个年级的教育水平,机械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1.5%至2%;黑色冶金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0.4—0.7%;轻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1.5—2.2%,受教育年限(从六年级到十年级)每高出一个年级,掌握新工种的速率平均加快50%。[①]根据我国学者王显润研究的结果,机械行业8年工龄的钳工接受两年职业技术教育,平均可提高工时效率13%。[②]任斌调查了工龄均为9年,初中文化程度,年龄在37—43岁之间的214名男工接受一年技术培训比未接受培训的产品合格率平均提高5—7%,设备完好率提高13—17%,合理化建议数量增加75%,平均完成生产定额提高8.9%。[③]最近国内有一些专家专门研究了劳动素质与职工工时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他们以天津某钢厂的原始数据为依据,通过构建一系列计量型模,分析了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以及工龄对职工工时效率的影响作用。现将他们的研究结论介绍如下:
  (1)普通教育水平对工时效率的影响。以工龄为10年、培训期为6周工人为样本,如果以未受教育的工人的工时效率为1的话,那么小学为1.203,初中相对小学提高量为0.067,高中相对初中的提高量为0.067,中专相对高中的提高量为0.09。
  (2)职业培训对工时效率的影响。对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工龄平均为7.5年的工人为例进行考察,每经过两周的教育培训后,工时效率可以提高约为3.5%,而随着教育培训投入(时间或费用)的增加,培训对工时效率的提高辐度呈递减趋势。也就是说,对工人的培训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随着投入的增加其边际效益递减。所以对工人所从事的限定的工作性质而言,提高生产率对培训投入的需求并不是无限的,教育培训的投入也存在相对饱和问题。当然,对不同性质的工作来说,这种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率是不同的。必须指出,从总体上讲,我国工业企业职工的培训投入并不是饱和的问题,而是严重不足的问题。
  (3)工龄对工时效率的影响。由于工龄的延续,职工对既定岗位的劳动熟练程度不断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每增加5年工龄,将使工时效率提高10.7%,随着工龄的增长,它对工时效率的影响相对来说是递减的。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在对工时效率的提高上,三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根据某钢厂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工人累计参加6周的教育培训,单就工时效率的影响效果来看,大致相当于提高一级普通教育档次,或增长5年的工龄。这种替代关系对于劳动力的使用和管理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能够为企业生产活动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活劳动,随着工效的提高和工作质量的改进,他在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他个人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二)从企业层次分析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企业是一个由精密分工组成的复杂系统。各个子系统和各个工作单元相互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质的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每一个部分对企业整体都会产生影响作用。总的说来,劳动力素质水平,包括各类人员的受教育的程度,接受培训的时间,工龄结构和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平均技术等级等等,这些情况可以通过企业总体指标来反映;第二是各类人员是否结构合理。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的比例,各专业各工种人员的比例是否合理。这种比例在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情况是大不相同的。根据对天津市100个有代表性的企业的问卷调查结构来看,反映劳动力素质的教育和培训产出弹性远大于资本的产出弹性,说明劳动力素质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较之其他要素更为重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是发展生产的重要途径,具有巨大的潜力,因而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源泉。研究结果还表明,职工普通教育的产出弹性高于岗位培训的产出弹性,说明普通教育(包括中专和大学的专业教育)仍是决定劳动力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虽然岗位培训效果来得直接和快速,但普通教育较之岗位培训的效果更有后劲,起着更为基础和深远的作用。在调查的所有企业中,反映劳动力素质的教育培训指标与企业的总产值、净产值、人均利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新产品产值率、合理化建议等指标全部呈正相关关系,与事故率全部呈负相关关系。在企业各类人员中,管理人员的相关系数最高,其次是第一线工人的相关系数也很高,说明提高这两类人员的素质,加强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的培训,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在各类企业中,技术密集型企业教育培训与经济效益的相关程度最高,说明随着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工艺设备的更新改造,企业经济效益对职工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的依赖关系日益增强。
  (三)从宏观层次分析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对宏观经济效益的影响和作用
  所谓从宏观层次分析,主要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分析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相关性。这里我们不考虑劳动者的不同专业类别及其合理的结构比例问题,而从整体上将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指标。由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够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这种由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用,不是由于劳动者数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质量的提高。他的作用主要是从内涵方面而不是从外延方面促进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劳动受教育程度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相关性如何体现在一种具体的数量关系呢?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早在183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沃尔什就曾经应用费用——效益分析方法来计算上高中和大专在经济上是否有利的问题,发表过《把资本的概念用于人》的着作,1957年明瑟研究了教育程度提高与经济效益提高的相关性。美国当代着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资本有物质资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其中主要是指人的知识和技能。并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社会富足的主要源泉。舒尔茨曾计算过,美国从1900—1957年,物力资本投资增加4.5倍,用于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了3.5倍。但两者之间所得的利润则有很大的差别,用于前者的投资利润只增加3.5倍,而后者却高达17.5倍,其利润增加幅度为前者的5倍。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有两个特点,一是将人看成物,将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教育投资看成是对厂房、机器投资一样,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将人看成是“活的机器”;二是侧重于从个人收入角度来分析教育投资的效益。但是,他们的观点,无疑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在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为我们的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依据,并促进了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已有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他们运用劳动力的简化系数法,即将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并设定一个某一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作为标准劳动力设计了劳动力的能力函数公式,选取一个受一定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和生理素质的劳动力作为标准劳动力,并将这个标准劳动力的能力函数取值为1,其他一般值所得出的能力函数值便表示相对于标准劳动力的当量,也就是将具有不同于标准劳动力和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数量,折合成标准劳动力数量,根据这个折合量的增量,进而估算出教育对经济效益的贡献。这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劳动力增量所节约的工资额;二是劳动力增量所增加的产出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所提供数据,计算出1987年因教育使劳动力素质提高产生的劳动力增量为35%,相应所节约的工资额为377亿元;同时,由于教育而增加的净产值比例为21%,其绝对值为731亿元。以上为教育所创造的总收益达1108亿元。此外,他们根据教育产出弹性,计算出如果职工教育水平提高一个等级(全国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08年,相当于小学程度,如果提高到初中水平,即受9年教育)可新增工业净产值907.77元。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教育对提高经济效益的巨大作用。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潜力。
  综上所述,可见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源泉。企业要发展要腾飞,就必须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包括企业经理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的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企业家和职工的素质是企业腾飞的原动力。
              (作者:陕西财经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①C·π·科斯年《教育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4页
  ②王显润《教育工龄与劳动生产率》技工教育编辑出版社。
  ③任斌《论教育促进生产的作用》教育经济学论文集第224—225页,教育科学出版社会1982年版。
  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课研究报告
  
  
  
陕西工商学院学报西安035-039F102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李慰严19951995 作者:陕西工商学院学报西安035-039F102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李慰严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29:21

[新一篇] 發展中國家轉型中的政治合法性危機探析

[舊一篇] 叔本華的想象論及其可能的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