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经济:一个产业的视角——“九五”中国出版经济发展概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九五”以来,出版产业经济发展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成长和壮大起来。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出版业加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也对出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九五”以来出版业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概括的了解。
      一
  “九五”以来,出版业的产业地位稳步提升,阶段性转移已取得成效,随着产业内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出版业整体经营思想和方式都在向生产经营型和管理效益型转变。过去多年未解决的“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得以有效的缓解。
  出版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版业经过“八五”期间的调整,“九五”期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版业已成为国家具有独立产业地位的部门经济。据国家统计局和出版统计资料显示,出版业的年销售收入已超过了烟草工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制造业。出版业利润在全国产业部门中更是名列前茅。1998年,全国出版系统有16个省区和署直属单位利润上亿元,其中利润上4亿元的省有2个,上3亿元的省有2个,上2亿元的省有6个。
  出版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增长
  1994年,新闻出版署做出出版业的发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工作部署。5年来,在出版总体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出版业整体经济实力得到较快的增长,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出版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图书发行纯销售为347.61亿元,比1994年的134.55亿元增长158.35%,年均增长26.8%。再看出版利润,1998年全国出版系统实现利润46.49亿元,比1994年的12.55亿元增长270.44%,年均增长38.7%。
  产业整合初见端倪,市场建设不断拓展
  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新组合,提高集约化水平与市场竞争能力,是出版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性措施。目前,山东、辽宁、江西、上海、广东、江苏、四川、黑龙江、陕西、湖北等省区(直辖市)和新闻出版署的直属单位相继成立了出版、发行、印刷集团。另外,包括中国出版集团等多家中央和地方的集团建设也正在筹划运作之中。
  在出版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产权组合模式得以孕育而生。以股份合作形式进行的发行企业兼并联合,或是以吸引社会国有资金参股的合作形式也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中。出版业的市场建设正在稳步发展,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中央出版单位自办发行机构的联合运作,揭开了中央出版单位联合重组的序幕。中央与地方出版或发行单位联合建立区域性的批销中心、跨省区的地方出版单位联合建立直销网点等举措,正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按行政区划分割市场的贸易壁垒状况。
  经营思想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和管理效益型转变
  出版业改革取得积极成果也表现在人们经营思想和经营观念的变化。从根据政府的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安排生产计划,现在已完全过渡到根据市场和读者的需求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在出版物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和“以书养书,以书养人,以书求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出版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铁饭碗、铁交椅、死工资”已被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的新型用工和分配制度所取代。在经营上打破大锅饭、划小经营单位、突出出版选题策划和管理的个性化和多样性、重视和提高经营管理的质量及提高经济效益已为人们普遍接受。出版单位作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的自主地位被业内外人士所认识,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得以确立。
  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对出版业的发展已产生积极、全面的效应
  出版经济政策调整始于“七五”期末,全面调整是在1991和1992两年。调整范围包括涉及出版、印刷和发行等出版环节,调整内容包括财政、税收、金融、计划和物价等方面,经过“八五”后期国家理顺减税让利政策,除已放开的一般图书定价管理政策外,实际保留的还有增值税的先征后退和所得税的返还政策及优惠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政策等项内容。国家对新闻出版经济政策的扶持,有效地缓解了“七五”期间出现的“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的矛盾,有效地缓解了出版经济由计划经济为主导向商品经济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面临的困难,改善了经营环境,为出版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持对出版业的发展已产生了积极、全面的效应,“九五”出版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一个时期。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下,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重点图书得以出版,新华书店网点建设和书刊印刷企业技术改造有了可靠资金来源的保证。
  违法出版活动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九五”以来,盗版、盗印和非法出版愈演愈烈,这些违法出版活动不仅涉及一般图书,甚至发展到在课本上做文章,很多非法出版物充斥市场,出版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违法出版活动扰乱了出版物市场建设的有序发展,干扰了出版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不有效地给予遏制,出版经济发展以往形成的良好局面将会丧失。
      二
  现状和问题:显然,目前我国的出版业的规模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诸如过度依赖学生课本的出版和发行,出版单位小及这个行业利润结构不合理,懂经营和出版的人才缺乏等,都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在充分肯定出版经济快速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版业的总体规模,在国家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对人们文化生活的满足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出版经济发展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出版单位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
  从1998年全国560家出版社出版码洋统计看,出版码洋上6亿元的出版社有3家,占出版社总数的0.5%;上5亿元的1家;上4亿元的1家;上3亿元的10家;上2亿元的16家;上1亿元的56家,占出版社总数的10%。出版码洋上亿元的出版社共85家,占出版社总数的12.6%。上亿元出版社出版总码洋180.44亿,占1998年全国出版社出版总码洋的45.3%。从已参与过的全国流通企业按销售收入排序情况看,省级新华书店(地、县店财权统一管理的省区店)能进入全国100强的并不多;在全国工业企业按照企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划分特大、大一、大二、中型、小型企业的工作中,书刊印刷企业没有一家进入大一型企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亿元)标准。出版单位经营规模小,积累水平低,影响了出版产业的发展速度。
  出版业依赖课本和教辅的现象非常严重
  从1998年统计数据看,课本总印数占全国图书出版的51%,总印张占49%,总定价占41%。如果加上教辅、教参等类图书约占全国图书出版的70%~80%。从发行方面看,多数省级新华书店90%是发行课本,地、县新华书店的60%-80%是发行课本。各省出版局直属的印刷厂70%以上是印刷课本。从1998年统计数据看,出版码洋排名前15名中,全部为有课本出版任务、且占有较大出版比重的出版社;前30名中,有课本出版任务、且占有较大比重的出版社有21家。
  可以说,近20年来课本出版总印数和总印张占全国图书出版的总印数和总印张的比重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附图Z10b02.JPG
  出版业产业结构和投入产出的严重失衡
  1979年至1998年20年间出版社、书刊印刷企业、图书发行企业和印刷物资供销企业的利润构成比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面以全国出版系统编、印、发、供20年间的利润结构变化的具体数据为例,说明这种变化的具体趋势。
  附图Z10b03.JPG
   出版社:1979年到1989年10年间年均利润增长18.9%,1989年到1999年9年间年均利润增长24.4%。印刷厂:1979年到1989年10年间年均利润增长7.9%,1989年到1999年9年间年均利润为负增长-14.4%。新华书店:1979年到1989年10年间平均利润增长10.4%,1989年到1999年9年间年均利润增长14.6%。物资供销公司:1979年到1989年10年间年均利润增长10%,1989年到1999年9年年均利润增长1.1%。
  以上数据表明,(1)市场开放,生产直接面对消费、单渠道变为多渠道,商品流通中间环节的减少使流通企业专营权获取的市场占有率降低;(2)书刊印刷企业低水平印装能力过剩、高水平印装能力不足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书刊印刷企业亏损企业增加,经济效益普遍下降;(3)经济效益的增长使分配体制上脑体倒挂的现象得到改善。出版社是知识密集型企业,吸收大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是出版业持续发展的保证;(4)投入与产出的失衡,使近年来对书刊印装设备上投入的资金大量沉淀,难以产生投入与产出的良性互动,对进一步提高书刊印刷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印刷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将产生不利的影响;(5)解决编、印、发、供利润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必须通过出版产业结构的整合加以解决。
  提高出版物的社会满足率是出版业发展应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出版物的实物量指标反映了出版物的社会满足率。从出版业“八五”、“九五”发展规划的实际执行情况看,出版物实物量的增长的相关指标基本上没有达到规划的要求。如:“八五”发展规划提出图书出版总印数年均增长指标为5%,到1995年全国人均图书6.0册,实际执行情况为年均增长2.3%,1995年人均图书仅达到5.2册。“九五”发展规划提出图书总印数年均增长为5%,从目前实际执行情况看年均增长为4.6%。“九五”期间,图书出版实物量年均增长速度,相比图书销售年均增长23.1%,图书销售利润年均增长33%要低得多。
  附图Z10b04.JPG
  价格政策等市场原则应正确地运用于经营活动和市场运作
  近几年,出版业销售收入增长及利润的大幅度攀升与定价政策的调整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图书定价放开,为长期困扰出版业发展的价格政策松了绑,出版社可以按照出版成本自主定价。价格随市场供求而自由浮动,是保证企业公平竞争的前提。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出版社定价偏离出版成本,高定价、低折扣,在图书批销市场上有的图书竟以20折、30折的折扣批发,当然这当中不排除盗版书的存在,或属于书商操作靠买卖书号出版的书,但也有部分出版社为抢占市场份额,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高价低折,此种做法扰乱了出版经营的正常秩序,影响了图书市场建设的健康发展。出版界应警惕90年代初挂历定价大战在图书定价中重演。
  管理水平低、粗放经营,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保证和提高自己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是不同企业之间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间的较量。基于出版业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版单位经营管理方法和经营机制与其他产业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出版政策性、保护性经营获取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掩盖了企业内部粗放管理、粗放经营的矛盾。人才资源的积累与开发是出版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出版管理、业务综合型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出版资源多层次的开发和利用,制约了出版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转换和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三
  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的出版业面临21世纪的挑战,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提高出版社集约化水平,提高规模经营的能力,才能加速发展,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面临21世纪的中国出版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的世纪,出版业相对封闭的市场将面临国内外方方面面的挑战。出版物是知识的载体,国家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大力提倡发展以知识为重要资源的知识经济,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我国加入WTO后,开放的市场也将会对出版和发行的现有的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此我国的出版业必须加快产业化步伐,积极推动出版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改变目前地区和部门间出版结构趋同、单一的投资人体制、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投入产出率低、服务的社会性差的问题。要积极地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借鉴其他产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高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规模经营的能力,加速发展,迎接挑战。我国出版单位大的不强,小的不活,抗冲击能力差。应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对出版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要通过组建专业集团或综合性出版集团的形式实现强强联合,联合要打破区域、专业界限,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下,在非特定领域还应打破所有制和行业界限,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提高资本的运营能力。
  要重视和重点培育市场建设。加快市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出版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必须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要逐步改变出版单位依附于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出版单位根据市场和读者需求,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和专业特色。出版企业要依法注册,对其所拥有的财产有独立的支配权,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企业要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大市场。这就必然要打破当前区域分割、垄断经营的局面。对国家指令性管理和专营的课本应有别于市场机制下运营的一般图书,建立独立运营的渠道和体系。
  市场建设的发育和完善程度是受国家经济客观要求和出版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所制约。我国幅员辽阔,出版资源的分配和人、财、物的流动必然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支配。市场建设与发展要充分体现不均衡发展的要求,建立渗透力较强区域中心市场。
  
  
  
中国图书商报京(34)Z1出版工作孟东20002000 作者:中国图书商报京(34)Z1出版工作孟东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1:29:13

[新一篇] 冷戰后聯合國改革及其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

[舊一篇] 分化重組與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