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探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60(2006)04-0018-07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两大推动,一是最近六年高教扩招的推动,高教大众化使高职院校剧增;二是民办高校的迅速兴起,也使高职院校成倍增长。到2004年,中国五类高职院校1374所,加上各种大学的各类独立学院,中国高职院校的在校生近千万人,约占大学生总数的60%①。但是,高教扩招创造了中国教育发展奇迹,初步解决了上大学难的问题,然而却引发了严重的就业危机,2006年将有1400万人就业困难,其中主要是高专高职毕业生②。因此,高职教育如何发展,存在着诸多误区和争论。本文试图在探讨中国高职教育历史演进脉络中,探求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及未来走向。
  一、中国高职教育面临时代危机和历史转型
  数年扩招促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迈向大众型发展模式,2005年,中国高教适龄青年入学率达到22%。但是,原来注重“人文”和“学术性”的那种传统精英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并未随着扩招和高职兴起而消失,高职教育发展热潮也未能产生像澳大利亚等国家那样缓解就业问题的效果,反而引发了中国高教更深刻的紧张,愈益加剧的就业危机正在成为埋葬扩招成果的导火索。中国高职乃至整个高教面临着时代性危机和历史性转型。
  1、人文割裂与现时代全人发展的矛盾日益激化
  中国高教扩招引发的失业危机根植于学术与技艺截然对立的教育传统中,它使两种院校泾渭分明,一种专攻人文学术,另外一种专司技艺和技能,如水火不可相容。这种传统致使中国的高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技艺型高校,被认定为没有学术性,不需要人文学术领域;由此也导致开设的学术理论课如政治课等,遭遇学生观念上的排斥且长期拒学造成理解力下降而形同虚设。这种纯粹技艺性的教育不仅只强调经验性技艺训练,知识面过窄,专业转换能力差,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与现代产业需要视野广阔,富有创新意识和扎实广博的专业基础相比,差距巨大。这种差距不仅将继续造成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错失,致使毕业生就业困难日益严重,而且人为地制造了不同类型教育间的内在紧张。
  2、高考制度与高职历史使命冲突日益剧烈
  由于中国教育中奉行着分数是评价和录取的唯一标准的传统学术性政策,使高职院校承受着发展的巨大压力。按这种学术性分数的层层筛选,分数最低的就是差生;同样,按这种学术性评价,技艺性高职院校就是低水平院校,都无一例外地被强制排在录取的最后尾,录取低分学生。可见,这种传统学术性考试,表现出来的不单是分数,更是一种顽固的偏见,一种对现代教育的曲解,不仅使大多数学生被烙上失败者的深深伤痕,更严重的是在不断地加深高教中人文学术与科技应用的鸿沟。但是,高职毕业生是产业第一线最重要的建设者,这种以失败者为主力军的队伍,如何能应对中国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呢?
  3、学术性评价与技术性需要的强烈对抗
  目前中国高职教育正在接受各种评估的考验。中国评价高校的主要指标体系历来以学术性为主,尽管现在对高职教育开始网开一面,但依然强烈地表现出以传统学术性作为基本依据的思维准则,认为这类院校学术水平低,不鼓励、不颂扬高职教育的新学术要求和标准,完全按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评价模式的下调水准评估。高职教育倡导的是另外一种学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标准,与中国传统学术注重训诂考据的学术传统有根本区别。在全国统一评价标准下,不仅各种高校办学模式雷同③,而且高职教育院校发展特色也很少。
  4、定位错误与未来发展的冲突在激化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迫切进入“世界一流”,不惜代价重点投资,把“宝”押在几所主要大学上,重点大学获得的经费是一般高校经费的十多倍甚至达40倍。这种分等管理,以“学术性”至上,使高职院校几乎被排挤为另类。实际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研究型大学再强,也不能少了包括各种高职院校的各种大学。有人认为国外有高职名校,因此要求中国高职院校也办名校,但是实践中在“学术”的名分上中国国情已把高职列为另类。用中国人的眼光看德国崛起,往往只看到柏林大学,实际上同时期德国创立的工业学校网恰恰是德国工业化的直接功臣,也是使柏林大学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石。可见这种分等分类管理,不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损害了高等教育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中国高等教育要真正崛起,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即应当而且必须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的发展,才能发展起真正的高等教育,也才能使大学真正的强大起来。
  二、教育的现代转型与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定位
  上述高职面临的危机及问题,主要是由“传统学术性”高教观,即“人文”与“科学”间的对立造成的。因此,推进教育的现代转型,转变学术与应用对立的“传统高等教育发展”误区和观念错位,是消除高职教育发展危机和实现时代转型的关键,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一)人类教育发展转折点与职业教育之兴起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危机,不仅是走向未来进程中新旧体制的碰撞和中国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根源于历史过程之中。从历史上看,人类教育发展有两个重大的转折点。研究这两个发展的转折点,是我们把握现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定位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
  第一转折点:从原始和谐教育转向抑制技艺的人文传统教育
  原始教育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性技艺教育,生存与技艺协调,与人类生存实践紧密结合,为人生存发展服务,随着技术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专门学习才能掌握,因此产生了学校。创办学校本意是要更好地传授生产技术服务社会,但这一高水平教育一出现就被占有资源的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发展为以古典人文为内容、学术性为特征、培养统治术(做官)为目的的传统封建教育。这种教育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把训诂考据作为学术的基本形态,重视反省思辨的研究方式,反对学习应用性知识,反对与生产相结合,斥技术和技艺为不登大学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把学校这种高水平的正规教育变为有闲阶层服务的工具,而传授生产技术依然通过口耳相传的原始方式进行,致使社会发展缓慢。
  第二转折点:从古典人文教育转向现代科技教育
  自文艺复兴运动和新教改革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生产性质发生质变,在大生产需要受过技术教育的生产者推动下,产生了以科学技术为内容、应用性为特征、培养生产技能和生产者为目的的现代教育。大生产使科技进入学校,但受到古典人文教育的激烈对抗,于是便以另一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式来满足工业化的要求。历史证明,凡高职发展快,教育与生产结合好的国家发展就快,反之亦然。当然,也由此开始了古典人文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的长期对抗和紧张。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始于12世纪,一直由人文学科统治教坛,18世纪工业革命后科学进入大学,与人文产生激烈对抗④,引发了现代大学的四大对抗或紧张:一是人文与科学的对抗或紧张,二是教学与研究的对抗或紧张,三是学术与应用的对抗或紧张,四是精英与大众的对抗或紧张。在这其中,核心是人文与科学之争,先是人文扼杀科学,排斥科学;尔后科学的实用性迅速发展冲击人文进而压制人文,使人文科学化。社会学家说,过去是科学在世界之中,现在是世界在科学之中。在人文与科学的对立下,不仅人文走向极端,科学也被妖魔化,一方面科学在取得优势后膨胀为科学主义,加剧了大学教育的割裂;另一方面科学又在人文冲击下按社会发展不断分离下游层次以避免自身被人文冲击,把高职教育作为技艺性教育从科学教育中分离出来,使高等教育中形成技艺、科学与人文等层次和类型院校的对立。
  (二)两种教育发展路向与高职教育发展分析
  在工业化推动下,特别是随着高科技发展对社会和对人发展提出新要求以及市场的关键性推动,迫使这两种高等教育观开始正视社会需要,也由此迫使教育上人文与科学在对抗中逐步走向融合。考察这一演进的历史进程,向我们展示了两条发展基本路向。
  第一条为古典人文演进路向:从原始形态的人文与技术结合→阶级社会后分离为人文独统和人文主义,为统治阶级服务→工业革命后迫使人文高校或高校中人文独统融入科学、技术→高科技发展下大学在人文基础上融合科技建立起服务社会和生产的学术体系。
  第二条为科技教育演进路向:文艺复兴运动后科技发展由小至强→科技与人文对抗,人文主义压制科学→科学在社会需要下迅速发展反击人文,并膨胀为科学主义→二战后在高科技发展对人提出的新要求下,迫使科学中不断融入人文→在信息化及高新技术推动下,形成应用型的学术性学科,在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人文学术体系。
  尽管历史演进和不同学校发展模式可能千变万化,但是教育发展的这两条路向演进的最终目的必然一致。人文学术体系要吸收科学,走向应用,服务社会,是一种对古典人文学术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术本身不会消失而反将会获得高水平的新生。科技学科在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下要吸收人文,走向高层次的有学术性的应用,以更强有力的方式服务生产,推进社会进步。两者尽管实现过程有重大区别,但最终目的却将异曲同工。因此,中国高职教育人文与技术的融合不是简单地加进一些人文的东西,而是发展模式历史转型的产物。
  (三)中国高职发展方向定位及模式选择
  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当从上述考察中得到相应的启示。首先,应当明确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另类教育,而为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是在传统教育不适应现代生产发展的狭缝中生长起来的新的重要教育形式。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的历史重任,不仅在于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而且也要担负起改造传统教育的历史使命。
  其次,高职教育发展必须坚定地遵循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坚持重视技术、技能及应用性的基本特性。分析工业革命后200多年来国际上形成英、法、德、美、日、韩及印度等现代国家发展模式,会看到三大重要特征:第一,重视教育和实行现代教育改革,走出培养学究和注重功名的传统教育模式,创办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是启动和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动力。英国工业革命得益于延续了近200年的民众识字运动,以及创办开设技术课程的私校、推行类似职教的学徒制和各种学会科普工作,培养了大批技术精湛的工匠和技术人才,使当时英国出现了科技发明创造热潮。法国拿破仑称帝后关闭了传统的巴黎大学,创办各种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科技应用性人才,为法国横扫欧洲各封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创办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水平之高低就成为并决定这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水平,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多少及水平高低,决定了这些国家工业化能走多远。英国仅靠工人讲习所使19世纪后期工业化受挫,德国在创办柏林大学时把创办每区一所工业学校的职教网并随工业化发展升格为工业学院、工科大学,赋予博士学位授予权,使德国自19世纪中期起在主要科技领域中的发明比全世界各国的总和还多,推动了经济起飞,30年间赶超英法而成为欧洲强国。⑤ 美国1864年南北战争后,首创工学院、农学院和社区学院,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大批高水平的应用性人才,使美国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30年工业产值连增三倍,成为世界首富。第三,确立发展高职教育的战略地位,高职教育引导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哪些国家教育服务经济的水平高,发展就快。如德国在耶拿普法战争惨败后推进政体、军事和教育三大改革,教育以更高的水平服务经济发展而获得巨大成功。美国19世纪后期推行四大教育创新,确立了以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务经济战略,推动了经济的崛起。印度则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先导,高科技与高职教育结合带动新产业新经济的崛起,成为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
  再次,高职教育应坚持走科技与应用融合人文,从而提升应用性学术,以此为基础努力发展新学术、新人文、新科技的发展道路。不应当重复传统高校发展的道路,简单地套用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发展模式。
  三、创建未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核心内涵
  (一)强化技艺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
  承上所论,中国高职要克服时代发展的各种内在危机,解决目前的困境,就必须致力于建构一个在技艺教育基础上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科学研究和增强新人文素养的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可能遵循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办高职,发展人文,提升高职教育的学术水平,走一条真正使中国高等教育达致既大又强,同时又能真正创建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道路。其中,中国高职教育要重视三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社会功效观来推进高职教育人文发展
  首先,必须坚持高职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动力的社会功效观,依据教育服务生产发展来推进技艺教育、发展科研和建构符合生产发展的新人文,不是简单地讲几句古文,背几首古诗。比较教育学家康奈尔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后认为,工业化以来世界发展迅速,其根本动力是人类推动了教育的现代转变,而现代教育觉醒的关键标志在于注重社会功效,为社会、为生产发展服务。⑥ 世界现代化经验表明,职教是引发工业革命、推进现代化的本质动力,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高职的人文发展只能也必须是以技艺为基础的,只有在坚持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其技艺性、应用性的基础上推进和建构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从而使技艺教育得到加强和完善,才能有真正的人文发展,才可能使高职成为现代化的主力军,也才能真正建构起现代高等职教模式。
  2、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推进技艺与人文与科技融合的重要形式
  通识教育注重人文素养教育,20世纪迅速兴起并受到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视。“通识教育,顾名思义,是一种关于进行普遍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⑦ 通识教育是中国高职院校推进人文与科技融合,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形式。香港中文大学在每年的学校概况前言中都赫然写道:“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⑧ 首先,通识教育是实践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重要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倡导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代教育精神,一种在学习技术、发展技能中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从学习中享用到人类的全部情感、智慧、成功、快乐和对未来的展望。其次,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实践人文与科学相融的教育方式。一是开设相关专业、科系及研究机构,既可积聚相关专业人才,又能对相关人文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如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岭南大学的文化研究专业、台湾的通识教育研究会等。二是设置相关课程、讲座和人文环境,如哈佛大学等都设立通识教育讲座,一些高职院校针对学生需要开设如服装文化、艺术欣赏以及国学论坛等。三是全面倡导人文交融的学校文化。
  3、推进全人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根本
  随着科技日益发展,技术将在加剧分化的同时更加强化综合,要求生产者在掌握高科技的同时也要具备越来越高的文化素质,但人文发展不是背古书,而是要求高职院校要按服务社会原则来重新阐释和设计人文内涵,定义全人发展理念;以此为基础,全面整合人文与科学、科研与教学、学术与应用的内在联系,创立科技与人文兼融的高职文化,培养职业技能突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又有人文素质和科学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这是中国高职能否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关键。高职人文发展必须参与推进技艺性与科技性与学术性教育融合的实践,其关键指标是在于培养出高素养、高技艺的一代和谐发展的新人。⑨
  (二)走从应用到研发到应用性学术的新高职教育发展道路
  探索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实际上就是要回答中国高职教育当前面临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名校?二是高职教育要不要搞科技研究,要不要重视学术性?三是高职院校能否随着发展不断升格?对此,中国高职教育必须应对技艺与学术发展,包括人文发展找到一条符合高教发展规律的实践形式。
  1、引导高职院校走向名校之路
  国际高职教育经验表明,高职可以发展名校,但只有坚持其技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方向,才能成功走向名校,而不是中国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硬套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学术标准的做法。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必须走出一条与传统普通院校不同的发展道路。
  从德国双元制、美国生涯教育、日本企业内教育以及新近崛起的澳大利亚高职发展的经验中可以看到,中国高职应当走从应用到研发再到应用性学术的新发展道路,是引导中国高职院校走向名校之路,这也是高职院校坚持技艺性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科性、“学术性”和施行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发展进程。中国高职院校在推进这条道路的两大要务:一是坚持技艺性,以此统合和发展“技艺的学术”;一是创建一个与这一发展道路相一致并具有促进其目标实现功能的人文体系。换句话说,技术或技艺是科学产业化的灵魂,没有技艺就不需要高职,但高职不随生产技术提高不断把学术注入技艺,提升技艺水平,就不能适应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而高水平技艺是人文和技术的融合体,不营造一种有利技艺发展从而引导高职走向名校的人文,高技术人才就无从成长,高职名校就无以产生。中国高教改革的总趋势是,不断推进从服务有闲阶层的古典学术型高校转变为服务生产的学术性高校;而高职院校则注重转变追求文凭和功名的教育模式的同时,还必须从应用某一技术的技艺性高校,走向应用与研发兼具的技术性高校,再向学术性应用型大学发展。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高职新人文的勃兴,它经历一条从服务应用到服务研发再到服务应用性学术的新高职人文教育发展之路的同时,不断为高职走向名校注入科学和研究,从中生成名校之名,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才能被注入作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具备走向名校的基础。
  2、开辟高职教育新学术性发展之路
  由于近年高校扩招和大学毕业生高失业率,中国大学那种注重训诂考据型学术性研究传统开始受到打击,2005年国家出台鼓励发展职业教育政策,为建立现代高职观有重大作用。首先是认可高职教育是现代化先锋,对高职的生产力特性有了新的理解;其次是加大发展技艺性教育的力度,这将必然产生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需要并促使研发的兴起,使原先纯粹技艺变为研发与应用的综合体;而由于研发力度的加强,应用性学术研究得到了发展,这又反过来加速高职技艺提升和人文发展的进程。
  3、推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升格之路
  中国现行高考制度在不断加深传统学术性与应用性的对立,使学术性变成学究,应用性化成很短视的“有用”,职校成为高考的收容站。这些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高职作为与经济发展的最紧密结合体,必须保持最有活力的运作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多样性发展。因此,应把市场机制引入高职教育,按自由、公平、开放的规则竞争发展,创立优势,形成特色,通过全面优化资源,按市场需要对不同高职升格或关停并转,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高职院校,如两年制、三年制等,有条件也可申报建立四年制本科层次高职院校。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学术与应用间的对立,发展市场运作下的高职人文体系。⑩
  (三)全面实践科学发展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
  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实践新高职科学发展观,其中最突出的是强化技艺性、重视全面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等,使高职融入高教发展整体的过程中来优化高职教育,使高职与高教的各部分、各要素、各功能得到整合及协调互动发展,以实现更具长远意义的最佳发展。(11)
  1、在技艺性下建构高职与高教的整体最优教育功能
  高职教育是高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协调各种高校作用和功能,消除传统人文大学与新兴科技型高校对峙的负面影响。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在强化高职技艺性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协调。加强技艺性发展是遵循现代教育规律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既是高职教育真正实现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基础,也是促使以往古典人文类与科技类高教从相对立中转向协调,促进学术性学科与应用性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全面整合高教中的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社会等多种功能,形成不同类型高校交融互动的根本坐标。
  2、在实用性下创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职教育体系
  依据国际职业教育经验,中国应重视高职教育与现代经济的直接性、实用性特点,发挥高职酵化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并推向产业使之变为生产力从而又进一步引发更高水平社会需要的中转站的作用。一是高职发展必须与中国特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当前发展的需要;二是把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技能发展相结合,按最大功效设计课程和教育目标;三是把高职作为协调社会发展需要和解决产业转型劳力技能发展的重要形式,把中国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口优势,全国提升劳力技能素质,降低失业率和提升产品质量。
  3、在服务性下创新高职精英教育理念
  中国高职在走向名校进程中,必然要致力创新精英教育新理念。首先,从欧美等国发展可见,在一个国家高教大众化过程中,几乎都是从初期依靠传统大学为主,随着大众化的推进,其重点逐渐转向以发展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精英作为实施大众化任务的主力军。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国高教应当是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精英与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精英相互动,面向大众、为大众服务和发展精英教育目标相一致的高职教育体系。
  可见,中国发展高职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纠正单纯“学术性”的高教政策和发展定位,以全面发展观推进高职教育发展,强化应用技艺性教育,创新精英教育概念,发挥高职推进高教大众化,在承担国家普及高等教育重任中拱起中国高尖端科技和基础研究的塔尖。离开高职教育的大发展,不仅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也不会有强大的高等教育和一流大学。
  注释:
  ①中国高校在校生2004年已超过2000万,为世界第一。1998年全日制高校招生108万,2004年达420万,毛入学率19%以上。全国有高校1683所,举办高职教育的五类院校1374所,在校生781万人,占本专科生总数的53.4%。引自《北京青年报》2004年12月4日。
  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载《教育文摘周报》2006年2月。
  ③“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高校专业设置雷同’”[N]. 中国青年报,2004-10-29.
  ④19世纪大学中社会科学发展了起来,二战后商科也进入大学。因此,现代大学中,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商学是最主要的学科,各据其位。
  ⑤冯增俊. 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⑥[澳]康奈尔. 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⑦冯增俊. 走向新纪元的粤港澳台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⑧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概况(1994-1995)[A].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事务处,1994.
  ⑨顾明远.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二章。
  ⑩张建新. 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到一元制变迁的研究[S]. 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 Robert F. Arnove and Carlos Alberto Torres,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 Dialectic of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 second edition) Rowman &Littefield Publishers, inc2003, p. 204.
  (11)石伟平.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沪18~24G53职业技术教育冯增俊20072007
中国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改革/人文素养教育
随着中国高教扩招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如何界定和引导高职教育发展,看法颇多。研究表明,高职教育要避免重蹈一般普通院校之辙,必须在坚持高等技艺性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推进技艺与人文结合,走从纯粹技艺性到技艺与研发结合再到技艺、研发与学术性应用融合一体的新高职教育发展模式的道路。现阶段,中国高职教育在强化技艺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有重要时代意义的。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沪18~24G53职业技术教育冯增俊20072007
中国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改革/人文素养教育

网载 2013-09-10 21:28:23

[新一篇] 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反思

[舊一篇] 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商業化經營探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