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古文佳句,学物理知识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赏古文佳句,学物理知识

                           福建晋江南区中学    庄灿煌

     4、古文佳句中的分子热运动知识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宋·陆游·村居书喜】

    赏析   在《村居书喜》中,南宋着名诗人陆游大笔挥就“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样形象生动的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物理知识是:花香是由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在空气中传播形成的,气温高时空气中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花香因此也传播的更快更远,香味就更浓甚至“袭人”。“鹊声穿树喜新晴”的物理知识是:雨后鸟儿活动增多;空气湿度大声音传播快;(树木等)物体表面含有大量水份,有利于声音反射并形成共鸣。因此,雨后鸟叫声特别清脆而且传的远。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梅花】

    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由于梅花的分子在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运动,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杜牧·泊秦淮】

    赏析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运动。导致暮霭像轻纱般的舒卷飞翔。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叠用两个“笼”字,极为传神,把“烟”、“寒水”、“月”、“沙”四个意象和谐地溶合在一起,使人对秦淮河上的月色烟光有一种朦胧、迷茫、冷寂的感觉,在幽静中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志。此诗即景叙事,即事抒怀,将讽刺与感慨相结合,文字精炼而又含意深远,居然能得沉郁顿挫之妙,令人一唱而三叹,实在是唐人七绝中十分罕见的作品。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曾推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之一。


    5、古文佳句中的物态变化知识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赏析  自古至今,荷花被很多文人墨客所咏颂,此处孟浩然描绘了夏夜乘凉时,置身于荷香、竹露景色中的感受,由此引起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不能与友人共度良宵而带来的哀愁和情思。诗句写景细致入微,为难得的佳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诗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来描写夏夜给人的美好感受。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上声音清脆,所以是“清响”。细香可嗅,滴水可闻,使人感到除此之外别无声息。写荷以香,写竹以响,完全没有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竹露滴清响”,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可理解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液化变成小水珠聚集在竹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水珠越集越大,水珠滚下竹叶滴落在草木、地面上,发出了清淡的滴答声。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浩瀚的荒漠上由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凝华成固态的雪,冰雪已经积得很厚很厚;天空中的云也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惨淡的愁云也好像凝固住了一般。冰跟愁云在此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荒漠雪景,也暗喻行路难之意,表达了作者满腹的郁闷,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春秋·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名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由于温度的降低,由液态的水已凝固成固态的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侵人的寒气。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6、古文佳句中的速度知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赏析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意思是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使用比喻、对偶和夸张手法,极写水流之湍急(速度之快),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壮观之美,突出了富春江水之异。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赏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彩云”是写白帝城的高,“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路程是500KM,时间是12H,速度大约是42km/h,当时的船速是不可能到达,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7、古文佳句中的流体压强知识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赏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意思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含蕴丰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帘卷西风”的原因是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帘子在室内,当西风来时,屋外的空气流速大于屋内空气的流速,导致屋外的气压小于屋内的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帘子掀起。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写秋风的威力,“怒号”是其声势,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战绩”。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情色彩,诗人眼巴巴地望着狂风把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走,原因是在物理学中,流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屋顶上强风吹过,流速大,屋内的气压比屋上的气压高,这样,形成一个向上的压力差,导致屋顶上的茅草被掀起。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8、古文佳句中的能量知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诗人扣紧瀑布的喷涌, 通过“飞流”、“直下”两个极有气势的动词和“三千尺”这个富于夸张的数量词,把瀑流之湍急、冲力之猛烈、声势之宏大,展现于读者眼前。“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中,诗人巧借银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飞动的气势。此处的“疑”字分外传神,它既真切地传达了诗人仰观飞瀑时一刹那间的心灵感受,又符合瀑布高接云天的实际。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动能和重力势能,水从高处落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诗人丰富独特的想象,使全诗的字里行间飘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

    赏析  天狼是天狼星,星象是主侵略杀伐的,雕弓是弧矢星,是猎户座中间那三颗以及周围其他各星,组成弓箭的星象,中间那三颗,就是箭矢,连成一线向西北延伸就是天狼星。在星空中就形成了弯弓向西北射天狼的景象,这是由于弯弓具有弹性势能。“射天狼”就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具体表现。句中的“挽”、“望”、“射”是三个顺序联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在这里感情达到了高潮,从而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这首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古文佳句知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广泛性,物理知识的生活性。古文佳句中竟然包含着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学生眼前一亮,乐于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当前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而新课程立体、开放的特点打破了教科书的界限,教材已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作为物理教师,平时就应该搜集、开发、整理包括古文在内的教学资源,结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合理巧妙地运用于教学。这不仅能起到启迪智慧、增长见识、激发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能达到提高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47

[新一篇] 賞古文佳句,學物理知識 (一)

[舊一篇] 賴明月、曾知舊游處。好伴云來,還將夢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