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译文]
[出典] 唐朝 白居易 《长相思》
1、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注释:
长相思:词牌名,用《古诗·盂冬寒气至》:“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为名。又名《双红豆》、《忆多娇》。
汴水:源于河南,东南流入安徽省宿州市、泗县,与泗水合流,入淮河。
泗水:源于山东曲阜,经徐州后,与汴水合流入淮河。
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
吴山:泛指江南群山。
悠悠:深长的意思。
3、译文1:
译文2:
汴河之水静静淌
泗河之水默默流
汇合在瓜州古渡
荡着漩涡汤汤东去
更远处
江南的山峰从雾中冒出
我遥远的思念
我深沉的怨尤
直到我们重聚
我的抑郁不会结束
此刻
月光下有一个人独伫
译文3:
汴水流入泗水,泗水又在瓜洲流入长江……这无穷无尽的流水正像我无边的愁绪,而我无边的愁绪,又像那江南的座座青山,数说不清。
情思悠悠,离恨悠悠,惟有等到远方亲人归来,我的离愁别恨才能消除。我从日出东南隅一直等到月上柳梢头,在凄清的月色中,倚栏远望,不愿离去。
4、白居易生平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5、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脚下着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
6、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永远离开了他。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尽管佳人已去,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 我们可以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全词以月下脉脉的流水映衬,象征悠悠的离情别绪,深深的思念和由此产生的绵绵的怨恨,又频用叠字叠韵,再配上那柔和的民歌风味,更加抒发悠悠不尽的“思”和“恨”。
“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觉得更有意境。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心弦。
7、这首词真的好,通俗如一首儿歌,论深情也有足够的容量和空间来承载你的忧思,况且深得乐府的精髓,毕竟诗歌是用来抒情的。这首小令悠长低婉,自从白居易创制了这个曲调后,以后的相思就有了这样简洁经典的表达方式。
汴水就是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在白居易的这首词里,忭水负载的是一个女子无限的相思,而她塑造的“月明人依楼”的形象不能不说是后来温庭筠在《望江南》中那个“梳洗罢,独依望江楼”女子的最初原形。而温庭筠用“过尽千帆皆不是”让这一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人生意味。
从此汴水就成了离恨别愁的代名词。从王安石的“汴水无情日夜流,不肯为我少淹留”到苏轼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汴水就是一条感情最丰富的河流,它和江南的山连在一起,真是个山含情水相思。
8、淡淡的悲凄惨兮,淡淡的寂寞无助。按理,这应该是人类一种很美的感情——原本属于自己的已被命运割裂,欲随风而去,却又紧紧拽着旧日的衣摆,并奉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青春,直至老去,直至归去。如今,这份凄美的执着也许只能在古典的场景中才能见到了,现代女孩大多是那种不愿收敛个性、想些啥就说啥、皮肤再做美容也不会细腻的阳光女孩。“哀怨”对她们来,或许是一个终身不会触及的感受吧。
9、瓜洲,其实是岛,四面环水。据说形状像瓜,故名瓜洲。
古渡沉没了,昔日的官衙楼台早已与鱼虾为侣,古瓜洲十景也化作江上之清波。但古瓜洲毕竟又是现实的,它不时牵动着诗人真实的人生感叹和离愁别绪,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诗篇和美丽动人的传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初唐扬州诗人张若虚对瓜洲的赞美;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交织着唐代诗人白居易“思悠悠,恨悠悠”爱的痴迷;
北宋诗人王安石在瓜洲吟成千古绝唱《泊船瓜洲》;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瓜洲慷慨激昂:“试看天堑扬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1200多年前,唐代高僧鉴真首次东渡,在瓜洲启航,1980年4月鉴真大师塑像由日本归乡省亲,再次渡江经瓜洲到达扬州;明代京城的名妓杜十娘在瓜洲怒沉百宝箱等等。
千秋百代,有多少悲欢离合、多少喜怒哀乐、多少兴衰沉浮,在瓜洲演绎了如江潮奔涌雪浪飞溅般的乐章。
10、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张缉的“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为什么瓜洲不像江南的其他地方充斥着浪漫,而总是与愁容,与泪水相联?古人们站在这瓜洲渡头前,大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一种悲凉的心境。来往于这里的多是异乡的旅人,好像我一样,孤身在外本没有了亲人的欢声笑语,本就寂寞难耐,如果正赶上阴雨连绵,国破家亡,那种断肠般的忧愁与痛苦便会在一瞬间在这江边爆发。阳春三月,今天没有下雨,一年的离别,这瓜洲孤独仿佛变了一幅面孔,虽然没有了那种让人肝肠寸断的悲凉氛围,但是瓜洲的寂寞,瓜洲的深沉依旧。
11、水,汇成了溪泉、江河,于是有了桨、有了船,再后来就有了渡头,最后便有了渡头上那一幅幅让人追忆的风俗画卷……。
渡头,是一幅渐渐淡去的画图。生动了几千年的渡头,因为桥的不断兴建,在江边,在河畔,在人们的视线里渐渐地隐去了,只留下一个古老的名字,还让人们想起 那些南来北往的人们 曾在这里,登上 撑向彼岸的、或者顺江远去的船。当年送别时挥手的人不见了,泣泪的人不见了,还有那船、那桨、那艄公、那羁旅行人,都在一日复一日流逝的流水中远去了。
渡头有送别,渡头更有等待。它也是深情相思的同义语。送别时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盼归时,渡头更是那片守望的痴情。它成了相见团聚的象征。从吴潜的《海棠春?郊行》“云梢雾末,溪桥野渡,尽是春愁落处。” 可以说明,不要说在渡口送别或者等待,就是看一眼渡头 就有春愁从心中生起。这才是真正的一种莫名的浓愁,有人说过“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等待”。古代通讯不发达,邮路不畅通,这便让等待变成一种心灵的煎熬。 “过尽千帆皆不是”是一种无奈的 最深情的怨语,是心底最失望、最悲苦的泣诉。诗人张若虚 在《春江花夜月》中 还发出“不知乘月几人归,落叶摇情满江树”的询问,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在可怜和同情那些 渡头上或者渡头边江楼上 那些江水般深情期待的人儿,特别是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更是等待的 最优美的 最深沉境界,这渡头 不知寄托过多少守望的灵魂啊。渡头诉说着等待,也诉说思归,“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人同此理,情同此心,相思的人,不管是在家里等待的,或是在烟波江上奔忙的,他们都懂得,那渡头 便是他们分别后第一眼相见,第一声相问的地方,他们期待!
渡头,由于历时久远,逐渐演化 变成了另外一个名词,叫做“古渡”了,这一称谓,让渡头散发出一种古老的韵味,抹上了一层苍桑的色彩,不仅是渡头的称谓苍桑,实质上岁月的风堙,让渡头的景象 也变得苍凉了,那停靠渡头的船 已经腐朽,那桨已烂、帆已落,客舍也因为无人光顾而破败不堪,在风雨中飘摇着,诉说着当年的风光,那摆渡的艄公也不知去向了,或者已经老去,或者象这船一样 消逝在如水的岁月中。
艄公不再了,唯余古渡名存。当年的古渡口 因其要冲 或者因其繁荣 而名满天下众,渡头,中国水文化的一部分。水因为古渡而古老、古渡因水而缠绵,那甘肃的临津古渡、金城古渡、靖远古渡,那陕西的咸阳古渡,茅津古渡、山西的风陵古渡、大禹古渡,宁夏的黄沙古渡,孟门古渡,河南的会兴古渡,江苏瓜洲古渡、西津古渡、四川乐山的的灵泉古渡,湄江河上的水秀古渡等等。这些古渡,一听名字便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个梦幻般优雅的古渡,让过去与现在和将来的人们享受着古渡的古意,满足着人们怀古的幽情。
有名的古渡留下了永恒的名字,无名的渡头,便在风中消逝了,如果你一定要寻找它,如果你一定要命名的话,那就全部归纳为两个字 “野渡”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便是你心中的野渡 绘就的画图吧,在荒落之处或村野的渡口,一艄公斜躺于小舟,那份悠闲,够你羡慕,够你欣赏了。野渡 在审美的过程中,更容易引发怀古之情,更能升华出一种怜惜的感情。
古渡,千百年来它等过多少人,送过多少人,一定记不起来了,然而古渡头这一幅风俗画卷,如今依然美丽着中国人的心境,桥兴旺着,渡寂寞着,而且必须忍耐永远的寂寞。
“薄薄的岸边,梦落下青纱,覆盖着一支沉重的桨 和碇泊一江的冥寂……”一位诗人在夜里这样写过,一位读者在夜里想起了……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2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