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译文]  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

  [出典] 苏轼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

   注:

   1、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注释:

    此词于公元1082年(元丰六年)六月作。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湿青红:谓漆色鲜润。

  平山堂:公元1048年欧阳修在扬州所建。

  欹枕:谓卧着可以看望。 

  醉翁:欧阳修别号。 

  “山色”句:出自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 

  倒碧峰:碧峰倒影水中。 

  一叶:指小舟。白头翁:指老船夫。 

  “堪笑”三句: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他有《风赋》云:“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因回答说“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截然不同。庄生:战国时道家学者庄周。《庄子·齐物论》说,“人籁”是吹奏箫笛等竹器的声音,“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苏轼为亭命名“快哉”即取自《风赋》“快哉此风”句。但他认为风是自然之物,本身不应有雌、雄之别,大家都可享受。 

  “一点”两句:谓胸中有“浩然之气”,就会感受“快哉此风”。《孟子·公孙丑上》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修养。

 

    3、译文1:

   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醉翁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

    广阔的水面十分干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一阵飓风,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风、雌风。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译文2:

    夕阳下卷起锦绣般的窗帘,快哉亭前江水与碧空相连。知道您为了接待我,专门建筑了这座亭台,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的和红的油漆,色彩犹新。常记得从前在平山堂上,倚枕斜躺着,观赏江南空蒙的山色、迷茫的夜景,和消逝在烟雨迷茫中的孤鸿。这时候,我能感受到醉翁名句“山色有无中”那种山色空蒙,时隐时现的佳境。

   千顷旷阔的江水,都清澈明净如镜,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面上。忽然一阵巨风,波涛汹涌,一个白发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起伏。可笑的是那兰台公子宋玉,还没弄懂庄子所谓的“天籁”,偏说风有雄雌之分。其实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般的正气和节操,就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般舒适快意。

 

  4、苏轼生平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此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

    上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景色。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的情景,以虚托实,以想象对眼前景象进行侧面描写。“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并以此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使之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词的下片前五句,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江面广阔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并由此生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狂风,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搏击。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凸起,由静境忽变动境,自然过渡到全词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以下几句,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宋玉曾将风分为“雄风”和“雌风”,在作者看来,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观景象即是明证。

    通观全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6、“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落日余红,绣帘泛青,快哉亭下,江水连空。背景鲜明艳丽,又彰显出多少宁静。静则思远,于是东坡兄因见青红新窗,自然想到了快哉亭主张怀民。“知君”二字,颇显东坡兄的浪漫,张怀民当初建此快哉亭的初衷难以考实,但当不至于如东坡所念。然而,二人亲切之情跃然纸上,另有三分玩笑的意味,初显豪逸。“湿”字,可见亭建未久,漆色尚湿,照应“新作”;又因见江边水汽氤氲缭绕,使得户窗常湿不干。

     至此,仿佛快哉亭已写尽。却看东坡兄,一个“长记”,竟把我等视线牵至其师欧阳修所造的扬州平山堂,其意何在?欹枕之人是苏兄,还是欧阳修呢?或许都是吧。卧看江南烟雨,遥目杳杳苍穹,天际识孤鸿。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孤鸿渐远,烟雨满目,恐怕适意之外,还有一点悲哀和凄凉吧。“孤鸿”出现在欹枕的视线中,也不是偶然,联想到苏兄只身迁谪黄州,这孤鸿就找到了印证,同病相怜?也许吧!

     然而,苏兄并不沉溺于此,继之写道,“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把人生的哲理潜蕴于此。何谓有,何谓无,人生的有无也一如有无的山色,这样就把心头刚刚升起的一点凄凉怨艾消匿于无形了,但思考却又更深了一层!这里,特别属语“醉翁”,而不用欧阳修的其他字号,应是心胸旷达,故而小意玩乐而已。

    而且,平山堂与快哉亭也是紧密相关的。东坡兄写平山堂所见,何尝不是快哉亭所览?是明写平山堂,暗喻快哉亭。当然,用意的重点不在写景,而是借景抒情。

    换头绝妙。“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一千顷——空阔辽远;都镜净——明亮而宁静;倒碧峰——翠丽鲜明,如画如梦!“忽然”更妙,浪起,孤舟一片,掀舞于风口浪尖,隐约间,舟上渔子白发苍然,静极倏忽化为动极,妙合无痕!

    可是,这一切,都是苏兄的引玉之砖,我辈正惊叹于其兄的妙手时,苏兄又笑然转入了议论——借楚襄王和宋玉论风之雌雄的典故,借庄子的天籁之说,阐述浩然之道。

   “堪笑”,意味可笑,但不见得东坡兄是认真讽笑宋玉的风之雌雄说,因为宋玉也是为了讽谏楚王而有此一说的。东坡兄的真正用意在于,要有浩然之气,方有快哉之风,虽只身迁谪黄州,却不损满腔浩然之气!

     此词,写景抒情,即叙即议,都到了收放自如的颠峰境界,真是不同凡响,而且议论又不拘泥于所见之景,所舒之情,而是拓展到人生的哲理深度,正是散文的写法。“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刘熙载《艺概·诗概》)

    试看苏兄一生坎坷,应该与其豪迈无所畏惧的性格很有关系,其父苏洵为其起名苏轼,是嘱其淡然自处,低调一些,但苏兄到底还是没能做到。

    然而苏兄光明磊落,坦荡一生,已足令人敬仰了,不是吗?何谓有,何谓无?人生一切有无中!

 

   7、“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东坡,没在烟雨中的孤鸿,见过世间百态,品过人情冷暖,终不会孤独。“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仿佛又见到了那个一起风发的少年,举着酒杯,与张怀民在亭中畅饮。快哉!快哉!爽朗的笑,将心中的问号变成句号,过往酸楚顿时化作云烟,随风而逝!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就是东坡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或许身为孤鸿,他不会在意自己在另一片天空上创造的奇迹,但是,他之威名,终是响彻云霄!

 

尽管已是千年,但我愿穿越时空,去追随这只孤鸿的轨迹。因为,我相信这只孤鸿,会向我诉说更美丽的传说……

 

 

8、烟雨朦胧命途渺,孤鸿却看醉翁笑。年华在生命中留下的“爪印”太深了,深得会让常人绝望。但苏轼是可以看到长江水“镜净倒碧峰”的人,胸中气度并非常人。“风本无雌雄”,可笑宋玉不知天籁,哪知“一点浩然气”,便可以快意人生!

 

 

9、苏轼的这首词虽没有他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有名,但我更欣赏这首词的清旷豁达。这首词正是苏轼的自我写照,虽然被贬黄州,壮志未酬,但仍浩然正气于胸。读着亭下水连空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不由想起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般的从容镇定,词情、画意、气韵跃然纸上。而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中,我们又切实看到了苏轼超然于万物之上的开阔胸襟,身处逆境而泰然处之的气度。

    其实,品味苏轼的这首词,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孤鸿这一形象多次出现在苏轼的作品中,如: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卜算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有人认为,苏轼是用孤鸿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恰恰相反,苏轼的孤鸿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哲理,这就是孤鸿的超世拔俗,特立独行。人生虽然难免坎坷,甚至难免失意与心酸,但对有宏愿,有志气的人来说,可以如飞鸿一样,向着自己的目标,起航而奋力搏击,不悔于人生,这正是苏轼对自我高尚品德的写照。

    读罢苏词,掩卷微思,人生当如苏东坡,善养浩气存胸中,孤鸿何惧烟雨兴,千里更乘快哉风!

 

   10、游平山堂,只是感叹感慨而已,全然没有“ 欹枕江南烟雨, 杳杳没孤鸿”的感触。也许是时过境迁使然?也许是大儒小农的区别。我更相信后者。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4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