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译文]  有位客人从老远的地方赶来,送给我一封信。

   [出典]  汉  无名氏  《饮马长城窟行》

  注:

  1、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2、注释:

     绵绵:延续不断,形容草也形容对于远方人的相思。

     宿昔:指昨夜。

     展转:亦作“辗转”,不定。这里是说在他乡作客的人行踪无定。“展转”又是形容不能安眠之词。如将这一句解释指思妇而言,也可以通,就是说她醒后翻来覆去不能再入梦。

     枯桑:落了叶的桑树。这两句是说枯桑虽然没有叶,仍然感到风吹,海水虽然不结冰,仍然感到天冷。比喻那远方的人纵然感情淡薄也应该知道我的孤凄、我的想念。

     媚:爱。言:问讯。以上二句是把远人没有音信归咎于别人不肯代为传送。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就是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一说将上面写着书信的绢结成鱼形。

    烹:煮。假鱼本不能煮,诗人为了造语生动故意将打开书函说成烹鱼。

    尺素:素是生绢,古人用绢写信。

    长跪:伸直了腰跪着,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根上。跪时将腰伸直,上身就显得长些,所以称为“长跪”。

    “上”、“下”:指书信的前部与后部。

 

    3、译文1:

      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

  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

  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

  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

    译文2:

      河边的草又返青了,绵绵不尽地思念远征的丈夫。相隔遥远,思念又有何用,只能在梦中相见。梦见丈夫在我身旁,醒来才知仍在远方。在远方飘忽不定,辗转不得相见。桑树枯了,天已凉了,连大海也知道冷意。人家各自相聚相爱,谁又来问候安慰我呢?忽然有客从远方来,捎来丈夫制成鱼形的书信,急忙叫儿子打开信封,从中取出书信,恭敬地跪地读信,急于知道信中写些什么?首先嘱咐注意饮食冷暖,随后倾诉无尽的思念。

    4、 “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在《玉台新咏》中署作蔡邕。是否为蔡邕所作,历来有争议。  

     《乐府诗集》是一部总括历代乐府歌词的名着,是我们研究乐府的最重要的典籍。是上古至唐五代乐章和歌谣的总集。所收作品以汉魏至隋唐的乐府诗为主,全书共100卷。编者郭茂倩。南宋初期人。祖籍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生卒年及经历难以确考。

    《乐府诗集》一书,在编辑上有显着的优点;各类歌曲都有总序,每曲都有题解,对各种曲调和歌辞的起源、发展均有考订。在编次上,古辞列在前面,历代模拟作品依次列在后面。尤其是集中还收录了先秦至唐末的一些民间歌谣,由于汉代一度撤销乐府,中断采风,民间歌谣已流传不多。《乐府诗集》中的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古代诗歌的发展及民歌对诗歌的影响便更显得弥足珍贵。另外,集中所收,诸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吴歌》、《子夜歌》等作品,皆成了脸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但总的来说,它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

    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总籍。


    5、相思是心灵深处那一缕痛苦却美丽的情愫,两个人因某种原因不能相聚,你思念着我,我思念着你,鱼雁传书,互诉相思,其情缠绵,其意深挚,苦涩的甜味氤氲在心头,化作晶莹的相思泪,一滴滴绽放在孤独的岁月里……

    饱受相思之苦的读者一定不会同意我的观点,他们渴望的是团聚,然而,当他们相聚后,当他们追忆往日的相思时,或许会同意我的观点吧?时空的距离产生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过去的相思就会成为温暖的记忆;当我们品读他人的相思时,也会感受到人间真情的美丽。
我谈相思,并不是我曾有过相思的情感经历。年轻时,我也曾喜欢过几个女孩,但都是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单相思。那时的女孩宁愿嫁给工人大哥,也不愿下嫁给孩子王,更何况我那时还是农村的孩子王。众里寻她千百度,总算找到了一位愿意下嫁的女孩,也就是女儿她妈,这是我三十岁以前最大的骄傲与成功。从认识妻子起,除了几次的出外学习与旅游,我们就没有分开过。天天见面,相思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我谈相思,只是因为我在品读他人相思时,发现了它的美丽。烛影摇红,皓腕如雪,蝇头小楷在桃红色的信笺上行走,春闺的寂寞、无尽的思念、深情的祝福、无望的期待凝结成一个个娟秀端庄的汉字;驿路孤馆、塞外边疆,灯前抱影,望月怀远,孤独的月光把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现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高速列车、空中客机、手机电话、电子邮件、电脑视频等高科技产品大大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海角天涯仿佛近在咫尺,整个地球就像一个村庄。失去了产生相思的距离,相思也就日渐成为了一种稀有的情感,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只能在故纸堆里找寻它的芳踪了。我们没有理由像保护稀有生物或文化遗产那样阻止它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毕竟相思是人生的一种缺憾,然而,失去相思不也是人生的一种缺憾吗?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与舒适时,也正在失去古典优雅的美好情致,由此看来,完美何尝不是一种缺憾呢?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闺中思妇,独依栏杆,举目四望,河水悠悠,芳草青青,又是一个春天来了!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百花盛开,姹紫嫣红,自己何尝不是这百花园中娇艳的生命呢?花一样的容颜,花一样的芬芳,花一样的情怀,花一样的惆怅。无人欣赏的失落,独守空闺的寂寞,思念的野草在心头疯长……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山水迢迢,相见无期,唯有在梦中才能与思念的人儿相聚,相聚的欢悦化作幸福的泪滴,滴落在枕畔,枕畔的鸳鸯也泪眼蒙蒙……

    “宿昔”可能就是“夙夕”的音误,朝也想来,夜也思,整日魂牵梦绕的都是远方的他。痴情的守望是痛苦的,女子的青春在守望中消磨殆尽,她永远无法享受爱情生活的温馨和浪漫,伴随她的只有孤独的身影,只有那缥缈的梦。痴情的守望也是美丽的,爱的高贵与坚贞在守望中超越了俗世的诱惑,净化成圣洁而美丽的爱情之花。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梦境是现实生活的折影,新婚燕尔的温柔,两地分居的思念,交织在一起,融进了虚幻的梦里;梦境是现实遗憾的补偿,然而,梦境中片刻的温柔又怎能驱散那无穷无尽的思念呢?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为了“修、齐、治、平”的抱负,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计,游子在外漂泊,走过一山又一山,走过了一水又一水。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的背后始终有着牵挂的目光。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死的桑树在风中孤独的守望,这触目惊心的形象不正是闺中思妇自身的写照吗?悲欢离合,冷暖自知,他人永远是看客。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他人家人团聚乐融融,自己劳燕分飞苦戚戚。人痛苦的时候最需要诉说,可是有谁愿做你的听众呢?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在痴痴的守望中,终于盼来了他的消息,这该是何等的兴奋,何等的喜悦啊!

    幽默是心情的风向标,心中充满悲苦时又怎能有心情和孩子们打趣呢?收到丈夫的来信(古时候,信笺藏于双鱼形状的木制信封中),她一扫往日的忧虑惆怅,“孩子们,把鱼烹了!”幽默的话语中透露出心情的轻松与喜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她希望他能说他一切都好,她希望他能说“我想你”,她希望他能说不久将回归家中……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多保重身体,我永远想你。可是归期呢?君问归期未有期!六个字朴素至极,深情至极,哀痛至极!


    6、"鲤鱼传书"是我国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典故。相传商末姜子牙垂钓渭水,获鲤鱼,剖之,见一书信,预言他将受封于齐地。后果真应验。“鲤鱼”因此成为书信的代称。

     《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据闻一多考证:“双鲤鱼,藏书之函也。其物以两木板为之,一底一盖,刻线三道,凿方孔一,线所通绳,孔所以受封泥……此或刻为鱼形,一孔当鱼目,一底一盖,分之则为二鱼,故曰双鲤鱼也。”

 

    7、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中秋嘉辰,家人毕集欢宴,余独戍居关中,胸中未尝未有摩诘重阳登高之憾。次日知有故人旅经长安,意外之外,复甚欣喜。年前及今,未尝谋面已越半载,种种思绪,杂糅胸中,亦盼畅谈以慰长想。忆及余年前上京遣怀,惶惶之际,故人清晨被雪,站台接余,感激之下,亦复感慨。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余自幼及长,亲戚之外,同窗相识之中,得遇甚多良师益友,此生何幸也!


   8、鱼文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经历中,给鱼注入了多彩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古诗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传说,以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的,谓之:“鱼传尺素。”所以,书信又有“鱼笺”、 “鱼符”、“鱼契”之称。把鱼视为民间吉祥物,这是因为鱼与“余”是同音,从而产生出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在中原地区现仍保留着年除夕之鱼,要留至大年初一才吃的习俗,谓之“年年有余”。


   9、 两千多年来,鲤鱼一直被视为上品鱼,关于鲤鱼的诗词、故事更是无数。自古相传的“二十四考孝”中,就有一则“卧冰求鲤”的故事。黄淮一带更有“没有老鲤鱼不成席”之谚语。古人还把鲤当成书信代用品,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鲤鱼象征着勤劳、善良、坚贞、吉祥。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以鲤示为吉庆有余的年画是久传不衰。

    元代,波斯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鲤鱼带往中亚细亚饲养。1150年,欧洲十字军东征,将鲤鱼带往奥地利;1367移入匈牙利;1496年移入英国;1560年进入普鲁士,后移入瑞典;1729年移入俄罗斯欧洲地区;1830年传入美国。如今,鲤鱼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养殖鱼类。


    10、书信的典故

  雁足寸心: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其实这是汉朝外交官编的一个故事,是匈奴内部人走漏了苏武在北海边牧羊的消息,为了保护线人,汉朝编了这个故事向匈奴交涉。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双鲤尺素: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青鸟传书:故事讲的是汉武帝时,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曰:“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青鸟夹侍其旁,后人因此以青鸟喻使者。

  误托洪乔:故事出自《世说新语》,有一个叫殷洪乔的人,去豫章上任时,很多人都求他捎信,可这个人不讲信誉,当走到一条河边时,将所有的信都丢到了河中,口中念念有词:“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


    11、鲤为我童年少年时黄河畔常捉之鱼。据豫菜美食家说,世上只有我的北中原此一河段之中的黄河鲤鱼最为肥嫩纯正。黄河在此段河床最宽的缘故。

     多少年过去,那些金色鲤鱼仍在我梦里飞翔。在古诗十九首里飞翔。

     有一年我客滞在一座喧嚣的城市,梦到了鱼,就以水墨试之,画了许多尾鲤鱼,在宣纸上此鱼仍沉浸在时间上游,在最深的童年梦里,犹有泼刺水声。落款宛如点点红鳞。

      后来再读《汉乐府》,每每读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拍案,意为如此之远送两条小鲤鱼,且将信藏到鲤鱼腹中,奇诡。汉人多奇矣。不怕鱼臭乎?

     五年后又读,不料竟是鲤鱼的错误。方知“双鲤鱼”是信函的代称,信函之使的古典鲤鱼。

     我翻检旧书,看到一幅木版画,古人原来是将信藏在刻成鱼形的木函之中,木函一底一盖,一上一下,故称,相当于我当年寄情书时制造的厚牛皮纸信封。后面有“呼儿烹鲤鱼”句,木鱼自然不能烹煮,恰恰是取信时主人欢乐生动的说法,一时,诗意相适释然也。


    12、自古以来,人们对鱼寄托了丰富的内涵:鱼,是“鲜活”的象征,多吃鱼“聪明灵活”。鱼与“余”同音,“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可写成“吉庆有鱼”,“年年有鱼”,都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鱼,乃美味佳肴,“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鱼者,信物也,古时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谓之:“鱼传尺素”。古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然而,鱼,更深厚的意义在于,鱼跳龙门、鲤鱼翻身、龙腾鱼跃等等赋予了鱼积极向上、迎难进取、奋力拼搏、不屈不饶最美好的生命和象征。


   13、 古时传书困难,于是有了鸿雁传书的神话故事。“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尺素”、“双鲤”、“红笺”这些清亮的词汇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于接到书信之后的欣喜。如果在战乱时侯,一封书信辗转数月才能送到收信人手中,便是“家书抵万金”了。书信承载着情感,记录着历史:鲁迅先生和夫人许广平的《两地书》,若不是书信何以流传于世?傅雷的家书,梁实秋的情书,每封书信又何尝不是一篇美伦美奂的散文?

     没有书信的日子里,依然会在暮色苍茫的怀想中,轻轻翻阅尘封已久的旧书信,重温往昔那份情感的古朴与纯真。仿佛又感受到那亲情与友情穿过遥远的时空隧道,在心底激起层层涟漪,思绪便飘到很远很远……


    14、书信,它是联系两地的纽带。古往今来,多少游子,在外闯荡江湖,书剑飘零,身不由己,他们对家人友人爱人传报平安和感情,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家书,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尺牍鱼书,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鸿雁传书,有诀别之时,血泪斑斑的别书,有义胆侠肝,情谊融融的友书,有缠绵悱恻,海誓山盟的情书……

    如今我们已不再有等待书信的渴望,不再有写信的激情,书信己被电话和e-mail所替代。书信不可避免地将成为昨日黄花,还有多少人问津三尺素笺?那散发着浓浓的亲切气息,蕴藏着漶漫千年历史的书信时代真的终结了吗?我不知道书信的终结还能盼望着什么。

  远去的书信,真的成为历史?还能来归么?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56

[新一篇]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

[舊一篇]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