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译文]  停下船来再问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出典]  崔颢   《长干曲四首》  (其一)

注:

1、           《长干曲》 崔颢

 

       
                  (1)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3)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4)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2、注释:
 
  长干:在金陵。
  横塘:在今南京西南麒麟门外,与长干相近。
  九江:泛指江水,而非浔阳九江。
  借问:船家女真直率也,才问罢郎家何处,不及回答,旋而自言横塘人。
 3、译文1:
 
  (女)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男)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译文2:
 你家在哪里?我家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也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我家与九江相邻,我经常在九江边来来往往。我们虽然都是长干人,却从小就素不认识。
4、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崔颢以才名着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崔颢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是,他就凭着一首《黄鹤楼》名满天下,流芳千年。
5、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6、崔颢的《长干曲》,表达的是一个对白,或是一个巧遇。描绘出一幅素朴真率的水乡墨趣图:

  在浩淼水乡,就在两船即将摇过的一刹那,“妾”—一位渔家小姑娘,大胆地向“君”——对面船上的小伙子发问:“你家在什么地方?”,接着又大胆地道出了自己的家庭地址:“我家在横塘”!这偃桨停船的一瞬间,一位活泼大胆的姑娘就跃然纸上!

  而停船的缘故,只是“或恐”是同乡,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是这个“或恐”,隐约道出了这位姑娘的身世:长年的水上生活,培养了她大胆率真的个性。也许孤独飘零,也许相依无伴,而“乡亲”让她感受到一丝丝温暖扑面而来。停船借问,萍水相逢,或者是同乡。在封建社会,禁忌之多,礼数之多,能斗胆借问,而且停船偃桨,报出自己的家门,该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这首诗,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想象大胆,声情并茂。只此几句,把繁缛细节一删而光,让人更富有想象,展现了该诗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7、说到唐诗中的爱情, 最刻骨铭心的当属唐明宗李隆基与杨贵妃这对忘年鸳鸯的纠葛痴缠。从“后宫佳丽三千,三千宠爱在一身”到“君王掩面救不得”的极度悲痛,再到“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彻骨思念, 唐诗为我们呈现了李杨二人的感情经历 。纵是盛世帝王,也救不了心爱的人;纵是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却是命丧白绫。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 但可能很多人不懂它的出处, 这是诗人元稹悼念亡妻韦丛所作的诗。妻子去世后, 元稹极度悲伤, 为排解情绪, 他写了这首诗, 诗以精辟的词句、真挚的感情, 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李商隐无疑是写爱情诗的高手, 他的“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写出了恋爱中的妙境;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概括了万千内容, 把两人爱情生活的重重曲折与痛苦完全点出。《夜雨寄北》中的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把我们带进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并坐西窗,共剪烛花, 这是何等浪漫!然而, 联系李商隐的生平遭遇我们知道, 李的爱情沧桑凄凉, 这不免让我们对他的一生充满了唏嘘与同情。

 士大夫们的爱情光鲜缠绵, 但民间也不乏质朴的爱情。崔颢的《长干行》写道“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诗浅显易懂, 一位姑娘遇到一个心仪的小伙子,芳心萌动, 便大胆地向前搭讪, 问是不是同乡。姑娘这个大胆的举动, 在现在看来应该不算什么,但在当时,这应该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至于结局如何,就留给读者慢慢去想象了。

 还有一首李白的《长干行》写的是民间的童稚之恋。“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一首诗里,就出了两个千古流芳的成语: 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 其意境之丰富令人回味。

 唐诗中的爱情雍容含蓄, 犹如涓涓细流流过我们的心, 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也许它只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细细品味我们却发现,唐诗中爱情隽永生动,千年不老。

8、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唐人崔颢的这首《长干曲》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含蓄。诗中这位女子已经够大胆了,竟敢冒然向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子发问,我们可以理解为她对临船男子的爱慕,也可以理解为一时误认对方是熟人,然而这样的发问依然是含蓄的,感情的表达不露痕迹却又隐约可见。这正是这首小诗流传至今的原因。
含蓄是一种美,美在隔而不断,含而不露。这种蕴藉和内敛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男女,他们在感情的表达上总是那么细腻婉转,或如雾里看花,或如藕断丝连。

 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华民族在感情表达上也是含蓄的。传统的父母,孩子从远方回到家,很少冲上去拥抱,只微微地笑着,去张罗吃的喝的;亲人离别,只用那些说了很多遍的叮咛反复地唠叨,或者站在路口渡头望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通过手帕来传递爱情,曾经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流传了很多年……唯其含蓄才使人觉得感情真挚而深沉,不夸张,不做作。
9、“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不管是良辰美景艳阳天,还是酒阑灯珊人散后,不管是银装素裹的粗犷北国,还是小桥流水的江南,都会让人想起它。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寒一暑,都牵着我们的心。
10、庭院深几许的人家是否有一个绝尘的女子手拂绣图,低头浅笑。多年后,留下的只是扇班驳脱落的木门以及深几尺的蛛网,眼前过一只蝴蝶,想轻声问:“是你吗?”没有人回答。怀着淡淡的愁绪轻轻合上门,里面隐隐传来女子的琴声和笑声。她们走了又回,只是不想让外人去打扰生活的安静。门里一个故事,门外又是一个故事。

  江南的古巷深处住着卖杏花的女子,淡淡的笑容有如朝霞一样动人。条条乌蓬荡入水乡,立于古桥上的人儿手拿绢扇,轻启朱唇:“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谜一样的女子有谜一样的故事。在佛前求了五百年,化作一株梅花在他经过的路旁,高傲而清远。用自己的一切去追赶最美的偶然,他走了,留下手指的温柔于花间。月光下的花影重重叠叠,孤独而凄凉。她多想去告诉他,自己是他前世冥冥之中有定数的女子。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于是心怀一颗趋于平淡的心跪于佛前,独伴青灯,拂拭佛像,了此一生。

  漂流的花瓣随着水波伸到天边,从远古流到至今,飘动着淡淡的花愁。那凄美动人的传说浸透了江南,染遍了水乡的每一个角落。所有的人都远远谣望着,看着江南。
11、云卷云舒,缘起缘聚。

  什么是缘?萍水相逢,意气相投,在时间的无垠的旷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遇上了,是为缘分。

  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多少或令人荡气回肠,或让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就在一个缘字。

  缘是偶然,然亦不是凭空而生,缘要有所附丽。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江是缘起;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乡音是缘起;生在同一个时代,喜欢同一个作家,欣赏同一本书,冥冥之中,更有多少心意相通,缘已在。

 12、我想,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乡土情结吧。就像我喜欢的一位作家柯灵说的那样:“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当我们为了梦想,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不得不离开家乡时,我们亦无需感伤。只要我们心中有家,那么四海皆可为家。这个世界的每一缕温暖的阳光,每一颗璀璨的星辰,每一条奔腾的河流……都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亦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愿意亲近每一片陌生之地,使之成为我的另一个家园。我愿意将自己的足迹踏向更辽阔的远方,用自己真诚的笑容照亮每一张陌生的面孔。

 世界如此之大,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渺小。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努力珍惜彼此某个不经意的擦肩。尘世里的每次初相见,都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第一轮朝阳的冉冉升起,第一声婴儿的啼哭,第一次成功的喜悦,第一次恋爱的甜蜜,第一次与亲人的拥抱,第一次烧焦的饭菜……每一次的欢笑与泪水,都是见证我们成长的勋章。

 13、故乡的语言将是故乡为她的每一个孩子留下一个胎印。大多数的归侨,无论在外国待得多久,当他们踏上故土时,总会深情地说上一句中文。也正因为如此,在异乡听到乡音,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就仿佛看到了故乡,仿佛听到故乡发出的召唤。记得暑假夏令营之初,总还有一种莫名的每一个在远方的人都会有的一种孤独与孑然之感。但是当生物老师上课时不小心说漏了一句临海方言时,也许她没有注意,但却在我的心中掀起了一阵波澜,我的心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欣喜,恨不得一下子就到生物老师那里去问一下。所以我对于船家女那种“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的欣喜之情也是感触颇深,我想。对于一个在远方的人,乡音中蕴含这许多美好的回忆与情感:父母关心我安慰我时,那纯朴的乡音滋润着我的心田;我初中同桌老是爱用方言和我开玩笑,那乡音中包含着真挚的友情;还有小时候常抱我的邻居,儿时最亲密的玩伴……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交织成属于我的故乡。乡音便是连接着故乡与我的丝丝缕缕中最重要的缕带之一。一个在远方的人在乡音中回到故乡。

 14、朋友三境界:
  朋友第一境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此谓天籁)
  朋友第二境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朋友第三境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歇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雨,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可以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觉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人是母亲,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需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事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chuo4声,吃),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殖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时候,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cheng2声,田间的土梁子)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好似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的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饶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诧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索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做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若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的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00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