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译文]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

  [出典]  晋  陶渊明  《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注:

  1、《读山海经》 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2、注释:

    《读山海经》为组词,共十三首,写读《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时的奇思异想及对人生和政治的感慨,此为第一首,写耕余读书之乐。《山海经》,一部记述古代山川异物、神话传说的书。

   孟夏:初夏。

   扶疏:枝叶繁茂貌。

  “众鸟”句:言众鸟因有树可依而欣喜。

   穷巷:陋巷。 隔:隔绝。 深辙:大车所扎之痕迹,此代指贵者所乘之车。

   周王传:指《穆天子传》,写有关周穆王的有关传说。

   山海图:《山海经图》。古人疑《山海经》依图画而述之。

  “俯仰”句:顷刻间遍游宇宙。俯仰,俯仰之间,指时间短暂。


   3、译文1: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 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译文2:

   初夏季节草木生长旺盛,环绕屋舍的树木枝叶繁茂。众鸟因为有了可以栖息的地方而欢欣,我也十分喜爱我的草庐。既耕地又播种,农事暂且完毕,回到草庐来读我的闲书。小巷偏僻隐蔽,与大路相隔很远,故人的车子也不能驶入。高兴地斟上一杯今春才酿的酒,去后园摘来新鲜的菜蔬。小雨从东边飘来,好风携着雨也同时到来。悠闲翻看着穆天子的传记,浏览着《山海经》的画图。顷刻间宇宙万物都尽收眼底,我的心情怎能不愉快呢?

   4、陶渊明生平见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诗人起笔以村居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绿色的上空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诗人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这是互感欣慰的自然生存形态,是万物通灵的生命境界,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四月天耕种基本结束,乘农闲之余,诗人偷闲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衣食是生命必备的物质需求,诗人自耕自足,没有后顾之忧,无须摧眉折腰事权贵,换取五斗粮,在精神上得到自由的同时,诗人也有暇余在书本中吮吸无尽的精神食粮,生活充实而自得,无虑而适意,这样的生活不只是舒畅愉悦,而且逍遥美妙。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身居偏僻陋巷,华贵的大车一般不会进来,偶尔也有些老朋友来这里享受清幽。“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根据下文的语境应分两句解,上一句是说身居偏僻陋巷隔断了与仕宦贵人的往来。下一句中的“颇回”不是说因深巷路窄而回车拐走,而是说设法拐进来的意思,根据本文语境“颇回”在这里应当是“招致”的意思。老朋友不畏偏远而来,主人很是高兴,拿出亲自酿制的酒,亲自种的菜款待朋友,这里除了表示对朋友的热情外,同时含有诗人由曾经的士大夫转为躬耕农夫自得的欣慰。这是诗人对劳动者与众不同的观念突破,诗人抛弃做官,顺着自己“爱丘山”的天性做了农夫,在世俗意识中人们是持否定与非议的。诗人却以“羁鸟恋旧林”世俗超越回归了田园,是任性自得的选择,且自耕自足衣食无忧,是值得赞美的事。这里凸显诗人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果实招待朋友,不但欣慰自豪,而且在感情上更显得厚重与真挚。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这里一语双关,既写了环境的滋润和美,又有好风吹来好友,好友如好雨一样滋润着诗人心田的寓意。“泛览周王书,流观山海图”,这里“泛览”“流观”写的非常随心所欲,好像是在轻松愉悦地看戏取乐一样。诗人与朋友在细雨蒙蒙,微风轻拂中饮酒作乐,谈古论今,引发了诗人对闲余浏览《山海经》《穆天子传》的一些感想,诗人欣慰地对朋友说:他不仅是在皈依自然中觅到了乐趣,还在《六经》以外的《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的传说中领略了古往今来的奇异风物,诗人的人生境界不但在现实中得到拔高,而且还在历史的时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升华,这俯仰间的人生收获,真使人欢欣无比!

  与诗人生命交融一体的不仅是草木飞鸟,还有共享良辰美景的朋友,诗人体验到不仅是融入自然的怡然兴致,还有书中带来的时间长河中积淀的风物赏识,这样的人生快乐,在昏昏然的官场上是无法得到的。诗人在与天地与古今与人与物的交融中,合奏出宇宙运行中至高至美的欢乐篇章。

  此诗貌似信手拈来的生活实况,其实质寓意深远,诗人胸中流出的是一首囊括宇宙境界的生命赞歌。


    6、“众鸟欣有托”一句,是赋象。然而联下“吾亦爱吾庐”之句,又是兴象——俨有兴发引起的妙用。“欣托”二字,正是“吾亦爱吾庐”的深刻原因。不是欣“吾庐”之堂华而宅高,而是如同张季鹰所谓:“人生贵得适意尔”。渊明此时已弃“名爵”而归来,于此“衡宇”中,自可“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已感到今是昨非,得其所哉。“吾亦爱吾庐”,平平常常五个字,饱含有欣喜之情和无穷妙理。诗人推己及物,才觉得“众鸟”“有托”之“欣”。故“众鸟”一句,又可视为喻象。比较诗人自己的“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二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更能反映陶渊明得到心理平衡的精神状态,“观物观我,纯乎元气”,颇有泛神论的哲学趣味,大是名言。 


    7、这样的诗,毫无润饰的痕迹,第二句读起来似乎有些拗口,更表明了诗人不注重外在的形式而更加注重自然之美。看起来无色,闻起来无味,似乎恬淡如水,可是只要仔细领会,每一个字都令人击节叫好。

   诗中饱含着的伟大的爱遍及草木,树,飞鸟,庐,书,故人,春酒,蔬菜,微雨,好风……甚至整个宇宙,任何身边的事物,大自然的一切,都在诗人饱含爱意的目光下。

   这样的情怀,把钟嵘对曹植的赞誉拿来给陶渊明,也不足为过:譬人伦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龙凤。

    我相信,这就是诗的最高境界了。


   8、一千五百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组《读山海经》的诗,其中有一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令我印象深刻,非常喜欢。在中国汉语中“庐”字亦代表“家”。不管是茅屋草舍,还是楼阁华院,“家”在我们的记忆中总是温馨美好,充满着浓浓爱意的!吾爱吾家,这是旷古不变的生活信条。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学校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我们的家,唇齿相依,荣辱与共。家给予我们以温暖和祥和,我们为家奉献出爱。“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正是表达出了这份心境。

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爱” 的教育,应渗透于校园的方方面面,甚至于在一草一木身上都能真切的感受到。爱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纯洁无私的情感:爱是尊重、是赞美,是帮助、是承诺,是仁慈、是宽容。有了爱,生活更美好;有了爱,家的感觉更温馨

“书香”,是一种境界,是文风、审美,是对文化的尊崇。试想:蓝天下,有一方温馨的空间传出朗朗读书声;细雨中,翰墨之意透入心脾。方格间,观点论据争奇斗妍,这将是多么美好的景致!相信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的教育理想!

 

爱庐书香,书香满庐。


 

9、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潜自有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在那里,草木繁生是美好的,众鸟归巢是美好的,微雨和风是美好的,躬耕田亩亦是美好的。在中国历史上,陶渊明可以称得上隐居第一人。不管后人如何评价陶潜,说他是洁身自好也好,消极避世也罢,却依然有无数人推崇他,景仰他,从他的诗作中,找到灵魂和精神的皈依与寄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他就像是在喧嚣的尘世间找到了一片净土,人世间的沉沉浮浮,起起落落,不过是过眼云烟。身前生后,又有何妨?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与志向,却不若嵇康般固执刚烈,又不似阮籍般矛盾痛苦,结庐人境,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自我的理想。在与自然的一唱一和中,引发共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虽然“哲人卷舒”,并不以偶尔的“夕露沾衣”为惜,但深知必须掌握分寸,使之与愿无违,不致伤及夙持的操守与志节。

他屹立在士林之中,生前一直萧瑟,身后亦复长久的寂寞。然而他的内心士坦荡而坚定的,尽管“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知昔苟不存,己矣何所悲”,其所感受到的,正是一种伟大的孤独。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他有足够的骄傲和自信,从中获得的,不仅是逸出尘网,远离危机的安全感,更有“日夕气清,悠然其怀”的宁静归巢的超脱感。


10、读了这样的诗,如果我们还不能倾慕他的那种生活,必是弱智或有心灵上的疾患。他不是生活在崇高的道德境界中,以自苦为极,他是生活在闲适的艺术境界中,以自乐为美。他确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我看古人或听今人说他是隐士,感觉怪怪的。我们真的误会他了,我们自以为拔高了他其实是贬低了他,贬低了他的境界。我们想让他可敬却损害了他的可亲可爱。一般而言,隐士是使生活道德化,而陶渊明却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艺术化。道德化的生活指向崇高,艺术化的生活指向美与和谐;道德化的生活指向无,是一种否定式的生活,而艺术化的生活指向有,是一种肯定式的生活,我们看陶渊明的生活:人有屋庐,鸟有树枝,人欢鸟欣,酒香蔬美。又,道德化的生活指向“敬”与“怒”,艺术化的生活指向“爱”与“乐”:陶渊明岂止爱这八九间的草庐,他爱他触目所见的一切,他岂止听到了鸟的啁啾,他甚至一边读书,一边听到了他耕种过的地方庄稼萌叶拔节的声音。有春酒,有园蔬,微风来,好雨俱,而《周王传》《山海图》又把灵魂带到那遥远而神奇的地方,让他作一回美妙的精神之旅,不乐复何如!

    他一连用了“欣”“爱”“欢”“乐”这样明白无误的词,来表达他从内心中情不自禁地涌现出来愉快。他不仅屏绝道德说教,“既耕亦已种”——生活中功利的一面也一笔带过,现在他要在这鸟鸣成韵绿荫覆盖的北窗之下读书了,而他的读书,也是他一贯的方式:泛览,流观,心无芥蒂,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1、中国人每每黄昏,必定惆怅,伤感。中国诗歌老说:断送一生憔悴,知它几个黄昏?夕阳西下,人心就苍凉,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中的惆怅宛如一江烟波浩渺。谁看到“山气日息佳,飞鸟相与还”?谁知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就是陶渊明夕阳中的温暖与安慰。所以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不向陶渊明致敬。

    田园不是外部的山川,田园是人内心的那份寂静。陶渊明写“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不光认为自己拙,而且还守着这份拙。在一个极尽工巧的时代,他是一个守拙的人,谁守得住这个拙,谁就拥有一份自在。你看陶渊明传,中国诗歌历史上,那么多鹰击长空,陶渊明却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始终把自己比作一只普通的小鸟,他不歌颂雄鹰,他歌颂的是小鸟。我常想80年代北岛的诗:“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宁愿做一个人。”其实,做一个人不比做一个英雄简单。陶渊明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宁愿做一个人。(于丹)


    12、是谁把农民生活描写得如此诗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频回故人车。”哦,是那个扶着锄头的糟老头子陶渊明。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知道仲夏季夏里的农民并不总是舒适惬意。烈日当空,他们在田头地垄汗流浃背,肩上有担、脚上有泥、身上有土、四周滚滚热浪……可又有谁能说,那不是生活最本真的状态呢?他们皮肤黝黑、身体健壮、笑容恬淡,他们是真正地“吾亦爱吾庐”啊!如果我做一个农民,我可以毫不迟疑地像他们那样融入田地、融入庄稼、融入生命的根本,不必去理会什么Fashion、什么正装、什么高跟鞋。天热,我赤着脚丫子,套肩大汗衫,搭条毛巾,我就成了田地里坦率真实自然的我!

    闲来,读韩少功做农民的笔记《山南水北》,翻看他顶着大凉帽、笑容灿烂的照片。真真羡慕死我!真的,如果我能兼职,我就去做个农民,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韩少功那样“扑通”一声扑进天地自然的画框…… 


    13、说到享福,陶渊明有一组诗,《读山海经》,中间有一首,我觉得就很享福了:“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经。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你看,微雨、好风、树木、鸟鸣、蔬菜、故人、春酒、读书,简直让人羡慕死。

  其实陶渊明退官之后也还是很辛苦的。他不是也“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吗?从早上干活儿,一直要干到月亮升起来才能回家。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耕读并重。我当年在乡镇工作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些人家古风未泯,门楣上仍贴着“耕读传家”四字。但是,这写在红纸上的横批,早被风吹雨打得斑驳破碎,家中田园也已荒芜,孩子们小学没毕业就已辍学,再大一点儿就到沿海打工去了。已经不耕不读的乡下,还这样郑重其事地贴着这样的字纸,让人心里真不是滋味。

  钱穆在《宋明理学概说》里说过,耕读并重者必耕渐勤而读渐辍。耕不容易,人会因为物质生活的压力,渐渐放弃精神生活。这就是读书与为稻粮谋的矛盾。

  说起来真令人感叹。欧阳兆熊的《水窗春呓》里记张恺石轶事,说他当大理寺卿的时候,风流儒雅,诗书终日。被解职后,宦囊萧然,困于生计,于是写了一首绝句:“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字都更换,柴米油盐酱醋茶。”

  学一句鲁迅的话说,总之,难。其实,人就是他肉体的囚犯。人活着实在痛苦太多了。生老病死不说,光为了满足这个肉身就极麻烦。肉身是物质的,首先就得靠物质养活。怎么活呢?可以是犬儒主义式的,就是欧根第尼的那种“狗式”生活,住在一只木桶里,以节欲克己来减少活着的麻烦,惟一要求是请来看望他的国王不要遮住他晒太阳。

  年轻时每遇痛苦,便背诵老子的名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背诵这话时既感到万分沉痛,又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老子已把话讲到极处,退无可退,实在大彻大悟。


    14、向五柳先生学习,学习他能真正享受人生,照着自己的心意生活的超然生活。五柳先生屡仕屡隐,一旦发现吏职与自己的素志相忤逆的时候,马上照着自己的想法毫不留恋地扬长而去,并且最终是选择了完全融进了大自然中。他领悟到生命最好的安归处,就在生机勃勃的田园中。在他的眼里,生命自得其乐,一切都那么和谐:“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这样的境界是对人生很多苦难最好的运化,也是如我般丝竹乱耳案牍劳形的俗人所极力推崇和向往的人生境界。


    15、家是宁静的港湾!风来了雨来了,一回到家里,再如何伤痛不已的心灵,总要被“家”这味妙药的调护而迅速痊愈。当一个人再怎样受了历害的磕碰,一个人再怎样受了难言的委屈,不信就在这宁静的港湾里试试,就随意的碰一碰,碰着的全是滴滴的亲情全是滴滴的亲情!

  家是明亮的航灯!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能迷惑得了我吗?有了家这盏明灯在为我指航,我想我的头脑始终会保持着清醒的。迷途时我会知觉,错乱时我会忏悔,懒怠时我会振作,惊慌时我会镇定。只要一面对着这盏明亮的航灯,我想我一定会失意时不失意,焦虑时不焦虑的。

    人生过客岁月匆匆这说法虽然有其道理,但是我想,无论岁月是如何的匆促,一个人胸臆里只要饱醮了对生命的敬爱对“家”的激情,收获一定是会有的。比如创造了财富济困扶贫。比如培育了儿女成为家国的人材。这岁月就何其的悠然了呵!

    晋朝才子陶潜老先生拈须弄诗,豪情万丈,情不自禁的感慨着言说: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古人尝能有如此胸襟,我亦如是矣。天若穹庐,庇佑生灵。普天之下,众生芸芸,是为一家也。吾爱吾庐,吾爱吾家啊!


    16、有鸟眷顾的城市有福。不过,鸟说,先给我茂密的树林。“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田园诗人陶潜对诗意般栖居的向往何尝不是城市人埋藏心底的渴望?

    城市绿化不但为晋江带来了良好的生态,也提升了城市档次,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17、在今天西方文化滚滚涌入的时候,我们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东方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西方哲学重外在知识的索求,中国哲学重内在心灵的体验。

   中国艺术是一种安顿心灵的艺术。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艺术家抚弄艺术,不是像今天在乎其“市场价值”,而是以它来搭建心灵之“庐”。听听明代末年的戏剧家祁彪佳的说法,他说他家的寓园,是为“韵人纵目,云客宅心”,园林是为了寄寓心灵的。中国艺术不是技术,它是以独特的意象世界耕种性灵的土地。画中的一山一水,传达的是心灵的优游,园林中的一桥一亭,那是心灵的符号。中国艺术家需要心灵的清澈澄明,需要心灵的旷远超绝。

  从总体上看,中国艺术是悠扬而缠绵的,是个凄恻的芳菲世界。我觉得,这一点和法国艺术有某种气质上的共通。不是说中国艺术多有悲伤的情调,而是说中国艺术有深沉的把玩。中国艺术追求“大快活”的世界,快乐,并非是现在的“搞乐”,扣响心灵的清音,甚至伴着潸然清泪,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伸展。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这真是个“要妙宜修”的绝美天地。

 

    18、陶渊明“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是对家园的感恩;陆凯《赠范晔》里“江南无所有,聊 赠一枝春”是对友谊的感恩;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对母亲的感恩;汉诗《留别妻》 里“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是对爱情的感恩;细君公主远嫁乌孙 王,“常居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是对故乡的感恩;“滴水之恩,当思涌泉报之 ”是对生命的感恩;《诗经》里“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对社会及他人的感恩;曹植“捐 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对祖国的感恩……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用感恩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于是每一个平凡的事物都不再是天经地义,而是生命的恩赐。 感恩阳光,于是我们可以在光明里追逐梦想,因为黑夜或许会吞噬我们的热血和激情;感 恩空气,于是我们可以在空旷的天地里尽情呼吸,因为或许下一刻沙尘会赶走清新的气息;感 恩春天,于是我们可以在旖旎春光里驻足欣赏那一片姹紫嫣红,因为不久的冬天会把我们严实 地堵在屋里。常怀感恩之心吧!母亲的悉心呵护,师长的谆谆教导,朋友的热情问候,还有同学 的鼓励与支持,从来都不是天经地义! 甚至要感恩挫折,因为它让你懂得奋起;甚至是失败,因为失败让你明白追逐成功的艰辛 与真谛! 感恩周围每一个人,因为他们创造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感恩世界,因为她是如此美丽!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33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