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译文]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典]    杜甫  《蜀相》

   注:

   1、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注释:

    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指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3、译文1: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2: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是一首感情极为浓烈的政治抒情诗。诗的前四句,描写祠堂之景,在描写中隐然流露出同样是忠君爱国者的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诗起首联两句,总领全篇,从远观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自为问答,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一个“寻”字,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心绪。

  颔联二句,近写祠庙荒凉之景, “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突出了春色之怡目,好音之悦耳。然诗人用一个“自”、一个“空”,则突出了丞相祠堂却是如此凄凉寂寞,虽然盎然的春色固然美好诱人,也少见有人来。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诗的后四句是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三顾”句令人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两朝”句更令人想起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辅佐刘禅的情形。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得以充分体现,感人至深。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可谓《蜀相》的“诗眼”。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六出祁山终病死五丈原,可谓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怎能不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叹惋之情呢?这两句沉挚悲壮,震撼人心。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对于诸葛亮的赞诗。

    诸葛亮是个天才,这是无可否认的。但是,天才总是孤寂的。有谁理解他在挥泪斩马谡时的无奈?有谁懂得他在临死之前未了心事的哀怨?没有人,从来都没有过。我相信,将来也不会有。

看看诸葛亮的一生,在向往瞻仰的同时,也不由得有一份惋惜之意。正如杜甫所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局面,难道不是诸葛亮一手勾画的吗?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为了完成对刘备的责任吗?以至于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一种悲壮凄凉的美感。最终,他北伐中原的征途中,在五丈原陨落……

 

诸葛亮在生前,有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处世格言;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他的一切,不知影响了多少人的一生,成就了多少的豪杰。

 

诸葛亮是伟大的,他是一位绝无仅有的天才,一位自我牺牲的英才,一位淡薄名利的奇才。


 

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唐·杜甫《蜀相》

  此诗句描写的是三国时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发生的故事。一个是刘备求贤若渴的行为,一个是诸葛亮鞠躬尽瘁表现;一个是刘备始终不渝的精神,一个是诸葛亮忠贞不二的决心;一个是刘备托付之重的真情,一个是诸葛亮知恩图报之诚挚。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句子的互相对比来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对古代君臣之间的互敬互爱和毕生友好合作。

  通过对比,更能看出诸葛亮这个两朝老臣的报国之情,也写出了诸葛亮当时的心境。诗句中的词语虽然并无华丽之处,但两句话工整的对仗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刘备的“三顾”所以换来了蜀汉的两朝;由于在隆中定下的“天下计”,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老臣心”。如果前面的条件不具备的话,后面的结果也未必能够得到实现。

  诗人杜甫在诗句中无不体现着一种对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是怀有着崇高敬意的。


 

8、因为“频烦”在表频度上与“频繁”同音同义,仅仅属于通假关系,二者的用法并不完全等同。如《晋书·庾亮传》“沐浴芳风,频烦省闼,出总六军”,(案,《文选》卷三十八庾亮《让中书令表》作“沐浴玄风,频繁省闼,出总六军”。)从句式上看,“频烦”与“沐浴”、“出总”同位对举,显然不是频度副词,而可能用作动词。钱氏关于杜诗“正用《蜀志》”的看法也值得商榷。《三国志·蜀志·费祎传》中“频烦”确实用作频度副词,与“频繁”同音同义;但《蜀相》里“频烦”则不可能表示频度,因为“三顾”已含有“连续多次”之义,而“频”如果用作副词也足以表示“屡次、多次”,如杜甫《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豪俊贵勋业,邦家频出师。”更重要的是,从律诗颈联要求工整、讲究对仗的角度来看,“开济”意为“开国、辅佐”,“频烦”与之相对,也应是动词用法。这一点,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已指出“烦”的动词用义:“频烦,屡次烦劳,指多次商量,反复计议。”其实,“频”也用作动词,意思是“忧愁、忧虑”。

“频”,小篆字形作“濒”。《说文·濒部》只收两个字,都含有“皱眉”、“忧愁”之义:一是濒,“水厓,人所宾附,频蹙不前而止。从页,从涉”;一是颦,“涉水颦戚,从频,卑声”。段玉裁注:“颦戚,颦眉蹙頞也。”《玉篇·频部》:“颦,颦蹙,忧愁不乐之状也。”《周易·复卦》:“六三,频复,厉,无咎。”王弼注:“频,频蹙之貌也。”《巽卦》:“九三,频巽,吝。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王弼注:“频,频蹙不乐而穷不得已之谓也。”孔颖达疏:“频者,频蹙,忧戚之容也。”《孟子·滕文公下》:“己频顣曰:‘恶用是者为哉?”朱熹注:“频与颦同,顣与蹙同。”值得注意的是,在“皱眉”、“忧愁”的用义上,“频”和“颦”是一对古今字。

 

《说文·页部》:“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由“热头痛”可引申为“烦闷、烦躁、烦乱”,《玉篇》:“烦,愤、闷、烦,乱也。”《左传·昭公元年》:“至于烦乃止也已,无以生疾。”杜预注:“烦不舍则生疾。”《三国志·魏书·华陀传》:“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王力先生指出,“烦”、“懑”、“闷”、“愤”等属于同源字。由“烦闷、烦躁、烦乱”再引申为“操劳、烦劳”。《广雅·释诂一》:“烦,劳也。”《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史记·晋世家》:“(郤克)至国,请君,欲伐齐。景公问知其故,曰:‘子之怨,安足以烦国?’弗听。”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可见,“频烦”除在表频度上与“频繁”同音同义之外,还有“忧劳”的动词用义。前引《晋书·庾亮传》“频烦省闼”即用此义,意思是“忧劳于禁中或宫中”。《全梁文》卷三十六江淹《萧骠骑让太尉增封第二表》“频烦紫渥,绸缪璇命”和《北史·卢贲传》“及总百揆,频繁(通烦)左右,与卿足为恩旧”中的“频烦()”都是“忧劳”的动词用义。

 

“频烦”表“忧劳”的动词用义,与《蜀相》的诗旨也是十分契合的。杜甫歌咏诸葛亮的诗作很多,不仅赞美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和丰功伟绩,如“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大名垂宇宙”;而且倾慕其与刘备君臣之间的同心同德和同舟共济,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后者更让杜甫自伤自喻,感叹不已。

 

至此,“三顾频烦天下计”应该理解为“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君臣二人共同为天下大计而忧劳”。佚名认为:“少陵生平,赍志未酬,故于怀才不遇之士每相感触,引为同心。……至于古人,则武乡侯尤甚。……彼其生平之所为,鞠躬尽瘁,欲得当以报者,原为三顾草庐,付托之重,故出而驰驱,不惮频叠烦劳,而以盱衡天下为计。”周汝昌先生也深刻指出诸葛亮和刘备的君臣关系:“一方面是知人善任、始终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两位学者论及《蜀相》,可谓切中肯綮,惜乎未能对“频烦”一词作出准确解释。

    (作者:杨福泉,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和古典文献研究312000原载:《杜甫研究学刊》二○○六年第二期)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渴望的呐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他深切的诉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他缱绻的真情。他,是杜甫,是“诗史”,更是“诗圣”!在四壁透风的草堂里,在饥寒交迫的旅途上,都留下了他为国计民生书写的不朽篇章。那句愤懑苍凉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多少浸在苦水里的百姓感激地微笑:终究还是有人在为我们动着少有的真切之情呢!

 

     古今才子无数,让我们记得最牢、记得最久的当是一代诗圣杜甫和他那为民而作的不朽诗篇吧! 


 

    10、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古今中外,闻名遐迩。提起他的名字,就是民族智慧的象征,鞠躬尽瘁的典范。 诸葛亮的一生,表现了忠诚、勤勉、开明、智慧。其中我最佩服他的忠诚与智慧。   

 

    忠诚,是诸葛亮最大的特点。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和言听计从的信任,他在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走夏口时全心辅佐这位危主,毫无二心。竟使刘备以“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为由,在公元221年称帝,史称“蜀汉”。在刘禅登基后,他更是忠到了愚忠的地步。他将刘禅能做的和不能做的都做了,这并非夺权,而是在尽一个“相父”的忠。而且他的儿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亦不辱先祖之英名,面对强敌临危不惧,愤然冲入敌阵,直至战死。三代忠烈,皆为“忠”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诸葛亮的成就使他几乎成了智慧的代名词。  

 

     他年少便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虽隐居于卧龙岗却洞悉天下之事,做出了流传后事的“隆中对”。在群雄并起之时,他慧眼识主佐刘备,在刘备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之时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三把火烧出了刘备的霸业。他舌战群儒,才压东吴九郡八十一州,联吴抗曹。谈笑之间,八十三万曹军灰飞烟灭。争汉中,安邦定国;平南蛮,扩大疆土,都无不闪耀着其智慧的光芒。诸葛亮无愧于一个军事战略家,虽一生戎马倥偬,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神机妙算、奇策泉涌,智谋纵横、出神入化,谋略盖世、料事如神,机警过人,思维敏捷,不愧是羽扇纶巾智多星。  

 

    诸葛亮的一生,既壮烈,也有遗憾。而他能扎根在我的心中,是因为他的宏才大略和他那一颗无比正直、善良、诚实的心,这也正是我崇拜他的原因。我永远记住他,永远为我们民族曾出现过这样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道德家而自豪。


 

    1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先辈们的精神,代代相传。也许它是一种高度,也许它是一个角度,但他的精神,他的胸怀,他超然的意境可以感动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独享一片无忧的清明,体会生活独有的茶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踏着春色,我轻轻走入这草堂,足下嫩绿的苔藓昭示着又一个春天的来临。新草悠悠,长到了我的腰间,我在一片碧海中寻着那一份千古沉寂的英魂。森森的堂前,阳光也显得稀薄,恍若千年的时光留存至今,无论红尘翻滚,此地独留一片淡泊。厚重的尘灰是时间的遗赠,向不经意间踏入的凡尘俗子昭告着历史洪流的无情。我只是个凡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砺,我能做的唯有不打扰这份宁静,然一声莺啼将我的心湖打乱,隐然间,思绪如潮般涌来,我如多情的过客终是受不住诱惑悄悄翻开了历史的扉页。

  犹记当年舌战群儒的英姿,犹忘不了空城设计的超然,铭刻入骨的却是你未捷身死的悲怆。我不是英雄,却也知道英雄的悲哀,我不是豪杰,却也理解豪杰的伤痛。白帝托孤的责任注定拖累你的余生,而一颗赤忱之心铸就了你悲剧的生命,仅为玄德的曲曲三顾,你就抛却了卧龙的逍遥,该为你赞叹,还是为你惋惜,千年后的我无法给予答复。望穿千叶,我只是繁尘的一粒沙,飘零一世也追逐不到你的步伐,心中的潮情让我有了一份不受污染的清狂,相信百年之后仍会有人如我这般,在这寂寥的春色中,轻轻走进你的门槛,醉情于你的一生,留下独属于你的泪。如此我便可在喧嚣的繁尘独享一片无忧的清明,你的淡泊教会了我该以一颗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外来的纷扰,让我体会到生活中独有的茶香。
 
 
    12、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

  《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之为“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也许是因为历来英雄相惜,千古同慨,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感叹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

  求贤的方式很多,燕昭王广罗贤士,借的是物质条件,曹孟德召纳能臣,凭的是三次颁布《求贤令》……这些虽然都是求贤,但“三顾茅庐”却技高一筹。刘备三顾,获得了诸葛亮的感恩之心,所以即便后主刘禅如何昏庸,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其让大贤大德之士怀着“试一试”的心理主动上门,不如像刘备,深谋远虑地选择亲自访贤,求贤。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善于发现人才,寻求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中国古代,不乏这样的智谋之士。周文王为了消灭残暴的商纣王,到处访贤求能,他在渭水南岸遇到了直钩钓鱼的姜尚,听了他对治国安邦的一番见解,心悦诚服,马上请他到王宫,这位姜太公在文王死后,辅佐武王伐纣,一举灭商,文王靠他的远见卓识访求到了出类拔萃的贤才。

  八百年后,楚汉相争,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而离开刘邦,萧何亲自连夜追赶,并建议刘邦以韩信为大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帮助刘邦出蜀中,得天下,萧何月下追韩信,靠他的一片诚心追回了难得一见的将才。

  任何时代,任何范围内,总会有一些贤能的人,这些贤才如果能拥有合适的舞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定会为国家和人民多做事情。

  求贤,将有一定才能的人寻找出来,招至身边或让其在原有的地方施展才华,最终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重视人才,求贤若渴,懂得运用“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的人是开明的,也一定会得到贤才的诚心,有所作为。
 

     13、也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只是历史创作的体裁;
     也许:“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只是诗人无奈的沮丧;
      也许:“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只是世人指责的对象;

      一个精美的花瓶,一株妖艳的花儿,一位和善的老人。引来无数羡慕的眼光,老人正在细心为花儿梳妆,并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培育这美丽的花样。可花儿似乎并不开心,在它那迎风的笑容里流露出无奈的沮丧。

     待老人送走了看客,我悄然来到花儿身旁。轻声抚问它“为何忧伤”。花儿回答:“好心的人啊,别看我表面笑容绽放,内心的痛又有谁能分享,我虽有精美的装饰,有茁壮的枝条,有美丽的容颜,可我却没有发达的根系供我成长;我虽有主人细心的照料,有丰富的生活资源,有路人羡慕的眼光,可我却没有翅膀,供我翱翔;我还不如一只孤独的燕儿,一株墙角的小草一滴柔弱的水珠,虽然无人问津,缺有属于自己的天堂。我现在虽无忧于近景,可那天主人厌了、烦了、不喜欢我了,无人观赏我了,那留给我的只有无情的死亡。好心的人啊!你能带我走么?哪怕去的地方是浩翰的沙漠,是泥泞的沼泽,只要有广阔的土地,就有我的希望     看着花儿无助的岂求,我迷茫。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一株禁固的花儿,依偎在父母身旁,寄托着亲友教化的希望,丧失了自己的梦想。可我又该怎么办呢?现实的生活要求我必须和你一样,禁固在小小的花瓶之中,面带勉强的迎笑,企盼他人作出鉴赏。

     禁固的花儿,也许我真应该带你走,可谁能给我信心和力量,告诉我人生的方向;
     禁固的花儿,也许我与你有同样的梦想,可谁能原谅我冲动的后果,不让我为此做出补偿;
     禁固的花儿,也许我们该等待,等待花瓶的破碎,等待有能力时去完成我们的愿望;
     禁固的花儿,也许我这只是无知的暇想,请原谅我不能带你离开别人为我们种下的希望。

     我走了,可怜的花儿,不要因为我的到来垂下你美丽的面庞,禁闭你迷人的绽放,显现你的忧伤,要笑,哪怕只是你的伪装。
     我真的走了,可我为什么会流泪,是为你可怜的花儿,还是我这无能的自己…

     泪…真的在流……

 
    14、每当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千百年的英雄人物仿佛一根细绳牵引着我的心在岁月中晃悠。我多么期盼能与他们成为一夜芳邻!多么渴望能握住他们的手与其促膝长谈!

  李太白,我想握住你的手!当品读完《行路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为你的思想破碎伤痛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抑郁悲苦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不羁,你是怎样摆正天平的呢?是那颗不畏权贵敢让高力士脱靴的直率的心,还有那壶清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却又幸福着。你的双手给予了我力量-------乐观洒脱。你教会了我化苦药为甘霖,不论是非荣誉,“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诸葛孔明,我想握住你的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你一生忙碌的昭示,你有感恩之心。刘备三顾草庐,委自枉屈,你为了报恩竭忠尽智,鞠躬尽瘁,事无巨细,一概任之。你有高度的责任感。刘备命丧白帝城,你尽心地扶起那乐不思蜀的刘阿斗,你有高度的严父心。“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便是你对儿子们为人处世的要求。你的双手传递了感恩的忠耿,责任的沉重。我顿然领悟到:假如恩人是一座庄严的城堡,我要做坚实的脊梁柱;假如恩人是一根深茂的大树,我要做坚固的根深扎入土;假如恩人是一只猛健的飞鹰,我要做有力的翅膀。

  越王勾践,我想握住你的手!你大败于会稽之战,仍能忍辱就功名,你面对失败,卧薪尝胆,甘愿做夫差的奴仆,是多么令人钦佩的忍辱负重啊!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光复故国,大败夫差。你挫败后坚毅的人格将你铭刻在历史的史册,熠熠生辉,流芳百世,你如一盏明灯,指引我通往成功的道路必将充满险阻,迂回曲折。如果大海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必将隐没他的雄浑;如果沙漠失去了漫天飞舞的狂沙,必将掩盖他的壮观。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理将慰藉在黑暗中赶路的人。

  我是如此沉浸于历史的经典,常常能与那些“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的英雄人物指点江山,讨论人生。

  那些留在历史长河的英雄,你们就是“高山流水”,将深邃的人生旅途飘拂过内心的灵魂:永远是那么清晰嘹亮。我愿常常握住你们的手,成为人生中无形的导师指引我前进!(2006年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

 
    15、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出。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君不见比干剖心,子胥抉眼的忠诚;君不见直躬证父,尾生溺死的诚信;从古到今,所有光辉灿烂的人物事迹,无不心中充满了正气。瞻仰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就仿佛聆听一首首壮曲,每一个音符都向我们诉说着正气所赋予的一切。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推,在汉苏武节。那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赤诚,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

     三户地间汨罗江畔屈子的呵壁问天,还有那汤汤的湘流都带来了怎样的歌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浑浊而其独清的精神,不论是爱国忠臣的气节,还是鸷鸟不群的追求,都为我们诉说着正气的内涵。

    一身正气,这是多少人的梦想与期盼!有人为了追求它,甘愿赴汤蹈火,有人因失去它,万念俱灰。

    历史前辈的事迹无一不养我浩然之气,塑我至纯灵魂,是我一生至真至纯的爱。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5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