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小论的作者是第一次参加讨论历有年所的有关“世界华文文学”的议论,因此还不明白讨论会对“世界华文文学”的界定。
但是从常识上理解,“世界华文文学”似乎应该指涉中国大陆本部——包括台港——以外地区的华人或华裔文学作家,以汉语=华语书写的文学。
因此,“世界华文文学”,大约就有三个地理学上的内容。首先是历史悠久的马华文学,指的是马来半岛上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诞生于二十世纪一十年代末的华文文学。菲律宾的菲华文学也许可以包括在这个范畴。其次是主要在六十年代初登台的、旅居北美洲的华人或华裔作家以现代汉语书写的文学。八十年代以后,从大陆旅居北美洲的华人、华裔作家,也参加了这个行列。第三部分,是散居在马来半岛和北美以外世界其他地区例如大洋洲等的华人或华裔作家的汉语文学作品。
小论的目的,是以马华新文学和北美华文文学为代表,从其历史和特质,概括地推想世界华文文学未来的展望。
二
马华文学,历史悠久。华人移民马来半岛的历史,早则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华人大量移民马来亚,是十九世纪中叶之后。历史地来看,华人移民英殖民地马来亚的历史,从移民过程到移民以后的生活,充满惨苦的血泪,是一部华工奴隶劳动(“猪仔”)的贸易、苛投、剥削和凌虐的历史。
但是由于南洋距离闽粤相对较近,在日本殖民当局严禁大陆东南沿岸华人华工移民台湾的政策下,在二十世纪中,华人向英属马来亚移民的运动一直不曾歇止。因此,受到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二十年代中国北伐革命和三十年代中国抗日民族战争直接影响而南来马来亚的文人、作家、新闻记者、政治流亡人士、知识分子也比较多,而受到帝国主义侵凌下中国被迫走向历史的现代的、不断的痛苦和痉挛的影响也较深。而马华文学,正是在马的华人反对当地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反对日本侵略、支援中国、甚至支援马共民族解放运动中诞生和成长的,其历史绵长,作品也比较具有历史的、思想的传统与深度。而其重大特色,在于从一十年代马华文学的诞生,一直到四十年代抵抗日本占领、支援祖国抗日的文学运动,都受到中国政治、思想和社会运动直接、间接的影响,和现代中国诞生的胎动有深切的联系。
据马华新文学史家方修所作的界定,“马华新文学是受了中国五四文化运动的影响,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在星马地区(包括北婆罗州)发展起来的华文白话文学”。因此,马华文学的几次兴衰,和中国及星马地区几次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的发展与挫折相应和。1925年,革命的广州政府在上海、广州发动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劳工运动和学生运动,在文学上,郭沫若和蒋光慈倡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新兴阶级文学”论,很快扩散到马华文学界,以“新兴(阶级)文学”之名,展开了描写在马华工于矿山、橡胶园和工厂的生活和斗争的文学,并有重要收获。待马英当局在1930年展开对马华左翼文学的白色恐怖镇压,运动遂寝。
1937年,日帝向中国全面进攻。以抗日援助中国、支援英军、保卫马来亚、支援苏联为思想内容的马华抗日文学运动蓬勃展开,收获更是丰盛,作品表现了激昂的中华民族主义情感。1942年,日军驱逐了英军,在马来亚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期。抗日文学转入地下。
1945年日本败走,在日占下的抵抗运动中壮大起来的马来亚民族解放运动,继续在战后展开反对美国支持英国在马来亚延续殖民统治的民族、民主斗争。反英独立,争取民主自由,成了1945年以迄1948年马英当局为全面镇压马共而宣布戒严(“紧急状态”)为止的马华新文学的主要内容。
马英当局的反共镇压,使马华新文学陷入虚无彷徨的暗夜,导致文坛色情官能的题材充斥。1953年开始,由青年学生界首倡反对文学的黄色化运动,配合反内战争独立的运动,以“爱国主义的大众文学”为口号,写内战、剿共战争下民众和社会的伤害,描写青年学生的觉醒和向上、刻苦奋发、力争上进,关心社会和民众的形象。
另据马来西亚前行代作家指出,1949年以后的大陆文学思想,仍对马华新文学有一定的影响。一直到文革结束,这种影响才逐渐消失。
三
马华新文学历史上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指向性”的左翼文学传统,使她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系谱中显出独特的性格。因此,在她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屡屡遭受到马来当地民族主义、马英殖民当局和马来地方回教封建权力的镇压和掣肘,处境艰难。
而长期以来,马来当局对在马华人的华文、华语和中华文化的限制、防范、压制等歧视政策,为马华新文学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另一种阻难。与之相应的马华人士长期以来力争自办华文中学教育,维护华语文的延续和发展而奋斗不懈的精神和实践,也十分令人敬佩。
但是,随着马来西亚、新加坡作为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发展,要求在马、星华人对马、星国家的忠诚与认同的自然压力,加上相对熟谙华语文、华文文学一代的自然凋零,以及马、星华文、华语环境的逐渐失去优势……都是马华新文学持续发展难以解决的难题。
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独立后,在世界冷战结构下,被组织到以美国为首的反共阵营中。因此,截至八十年代的马华新文学对中国(大陆)的指向受到限制。约七十年代末开始,马华新一代文学家转而受台湾和香港文学较深的影响。许多重要作家在留学台湾期间成长、发表作品,有人并获得台湾的文学奖。他们以在台湾文坛的成就,树立了在当代马华新文学界的地位,并对马华当代新文学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九十年代中期,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中国大陆采取比较独立而友好的政策。华裔青年到大陆留学日益频繁,大陆作家、作品对马华新文学和读者的交流和影响加强,甚至取代了台湾往时的影响地位。
这些历史上来自大陆——台湾——大陆文学的影响,无疑对马华新文学的发展起到深刻的作用。约一年多以前,小论的作者曾受到马来西亚华文报《南洋商报》的委请,担任一项华文文学奖项的评审,因而有机会阅读了一些当代马华文学比较成熟的作品。如果以这范围有限的实际阅读经验来看,八十年代大陆文学对马华新文学创作上影响似乎尚不显着。有不少作品读起来和台港文学差不多,描写一个孤立、绝缘于马来西亚本地社会的华人生活,丝豪看不出马来西亚社会、历史、生活、地理和气候的特点,甚至到了把这些作品说成是港台作家的作品亦无破绽的地步。这恐怕是台湾文学影响比较消极的一个侧面。
但是也有些优秀的作品,则不但在语言、文学和叙述技巧上绝不亚于台港作品,在思想、感情和内容主题上,承继了马华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描写了巫族、印度族、华人等多民族交会互动的社会,也突出表现了南洋独特的社会、地理及民族和地方色彩。从这些作品中,小论的作者体会了马来西亚国家的华文文学的成立,感到喜悦和感动。
四
由于前述的历史发展的原因,不仅仅是对于中国学者和读者,即连马华新文学作家,评论家和读者,也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中很难于在思想、感情上将马华新文学的定位从作为中国新文学在星马地区的一个支派的认识,转变到把马华新文学看成是战后星马独立建国之后,作为新加坡、马来西亚两个新生共和国的文学中的一个构成民族——华裔新加坡人或华裔马来西亚人之以“华文白话文学”所创造的文学这么一个认识上来。
但战后历史的客观变化,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上述第二个定位,并以这定位去进行研究和交流。马华新文学,是马来西亚文学和新加坡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织部分,即一个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国内的一个组成民族——华人——用“华文白话”创作书写的文学。
移往马来半岛的中华民族,在橡胶庄园、锡矿矿坑,在各种工厂,在挑夫、人力车夫的劳动中,付出血汗的劳力;在反英反日抗暴斗争中,和巫族、印度族人民并肩作战,在马来西亚独立运动中做出巨大贡献;在独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即使在重重歧视构造下,也贡献卓着。马华文学,和马来亚人民反帝独立斗争的历史分不开,是马来西亚、新加坡新生国家的文化和精神史的精华部分之一。马华文学家,一方面作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忠诚的公民,一方面有权保持对民族本源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和文学保持高度认同和骄傲感,从而以华文从事文学创作,并且在作品中表达对于马、星国家、历史和其他兄弟构成民族的认同,表现华人在星、马国家形成不能磨灭的贡献,也表现对社会、国家未来的展望与祝愿,而以杰出的艺术成就获取其他族裔同胞的尊敬。
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随着港澳回归后台湾的回归在即,二十一世纪亚洲工业化行程中,中国和马来西亚、新加坡关系的紧密化,整个亚洲进入后西欧——后美国世纪,马来半岛的中国文化、语言、文字乃至华文文学的环境,如果没有明显改善,至少也应当会停止恶化。果尔如此,人们就有理由展望马华文学的更顺利的发展。
五
相形之下,在北美洲的华文文学,有很多不同。
华人移民北美,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大率经由英殖民地香港,经“猪仔”(奴工)贸易,贩运北美。或许因为途径迢遥,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等中国现代史事件和华工在北美惨苦的半奴隶劳动,对北美华文文学影响不若对在马华人影响者显着,从而也没有产生以反帝、反日为言的华文作家和作品。
总之,以北美为基地的华人、华裔文学,一直要等到六十年代才登场。其作者以出身台港在北美留学的学生为主,题材则写留美知识分子在北美的生活和遭遇。主题就没有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民族解放这一类的大论题,而多半集中表现个人的生活和感情。陈若曦的小说涉及文革期的大陆生活,应该是一项特例。
七十年代的保钓爱国运动,史无前例地动员了北美的港台留学生知识分子,举起了反对美日帝国主义、重新认识中国革命、倡言克服因国共内战所导致的两岸分裂、摸索民族统一的道路的思想运动。这个运动也激发了北美留学华人知识分子去寻找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从而重新评价台湾自五十年代以迄七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引发着名的现代诗论战和乡土文学论战。但毕竟由于时间短,比不上马华新文学之源远流长,在北美洲至今尚未形成若马华文学意识上的北美华文文学的传统。然而这第一代(主要出身台湾)的华文作家,其在创作上的业绩,已经受到普遍的评价。而近年以来,移美第二代人以英语刻画在美华裔的生活、历史和传统的作品开始初步吸引人们的注意。但由于不是“华文文学”,不在小论的论题之内。
北美华文文学家都带着作为第一代移居者从台湾、香港、大陆原所积蓄的汉语文、中国文学的深厚素养,在文学的语言、技巧上都有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五十年代马华新文学在语言和技巧上(而非思想上)所不及的成就。然而北美华文文学独自的文学传统的形成;恐怕还得等待今后几十年的时间发展吧。
对菲华新文学和其他地区(如澳洲),华文文学,因作者知识不足,略而不论。
六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香港文学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香港特区的文学。
1945年,台湾从日本殖民地的地位解放而复归中国。在1947年到1949年台湾文学性质争论中,明确了“台湾文学是祖国文学的一部分”的规定。一直到七十年代着名的文学论争(1972-73年的“现代诗论战”;1977-1978年的“乡土文学论争”)中,乡土文学论的一派,一再强调台湾文学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而在海峡分裂数十年的现实中,不惮拗口,三复斯言,几至众口一辞地认定台湾文学的中国性质。
但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社会政治的转变,台湾分离主义有所发展。而相应于这发展,乃有与中国文学针锋相对的“台湾文学”论/“台湾本土文学”论的提起。到了今年十月,统独两派分别举办了纪念乡土文学论争二十年的学术讨论会,观其余绪,或者会发展成台湾文学性质问题上统独两派的理论斗争,或未可知。
因此,在修订大陆的现当代文学史时,考虑将台湾文学史适当地编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是急迫而重要的课题。此外,有计划、有设想、有系统地把中国现当代文学介绍到台湾——一个等待回归的中国行省,也是一个急迫而重要的课题。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南京11~14J1文艺理论陈映真19981998台湾 陈映真 作者: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南京11~14J1文艺理论陈映真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