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云南大学历史系主 办的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8月2日至6日在云南昆明召开。来自中、美、 日等国的九十余位历史地理学者参与了此次学术研讨,学者们就近两年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 与方法、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与西部开发等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进展进行 了讨论。
  大量历史地理学个案研究的积累,为科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相对充分的依据,故葛剑雄《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对近些年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学科框架、现实意义、研 究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性报告。司徒尚纪则在《关于可持续发展 的历史地理研究的若干问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人类文明发 展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上,海洋作为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和方向,理应 将海洋历史地理研究列入新世纪研究重点。此外,冯季昌的《论历史资源地理的研究》、王 社教的《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也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突破口,是近期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向。李孝聪在其《面 向21世纪,迈向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报告中,指出借助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 、用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数字地图,可以提高研究与时间和空间相关问题的精度,只是需要解 决如何处理历史资料的问题。国家测绘院王均的《21世纪历史地理学信息化的实践》,则 从现有的信息化手段:GIS、网站等方面,论证了现代信息技术对历史地理学科建设、社会 信息服务的作用。王@①仪的《21世纪历史地理学:结合遥感和地理讯息系统的华南基塘可 持 续发展研究》,则属于利用GIS研究方法对近10至20年的基塘系统土地利用变迁与环境退化 的个案研究,贝明远(Merrick Berman)的《中国历史行政区等级和数据库系统计划》,是通 过对历史行政区等级、历史地名进行编码,建立数据库,然后将数据库与地理资讯系统一体 化,同样也是利用GIS进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的实例。侯甬坚的《北魏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 自然—人文景观》则利用了第四纪地质实验结果和部分考古资料,试图更准确地复原历史时 期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人文景观。由此可见,利用新方法、新技术是当前历史地理学研 究方法的拓展。
  历史自然地理一直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分支。陈桥驿《天工人力的危险合作》大 会发言,从河流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历代政府对黄河的治理,认为这样反而在客观上加重了黄 河对沿岸地区的危害。蔡述明在《长江中游自然灾害与河湖环境变迁》报告中,通过分析19 96、1998年两次大灾,指出河湖的减少,直接引起了长江水位的迅速提高,这是造成大灾的 主要原因。满志敏《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一文以北魏平城迁都、 元朝中叶岭北地区移民、12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演变、明初兀良哈三卫南迁等四个历史实例, 探讨了气候变迁与农牧过渡带乃至当地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指出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 渡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类社会系统起作用的,因而在不同的社会状态和组合下会产生不同 的 农牧过渡带状况和相应的社会问题。王建革的《传统时代的草原生态——以1940年前后蒙疆 中部地区为例》利用满铁调查资料,分析了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的草原状况,指出草原退 化序列与耕地比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分析了唐 代气候的由暖转冷对唐王朝的兴衰演替的影响过程。此外,陈怀荃、周凤琴和孟尔君分别作 了《简论大禹治水和夏王朝的建立》、《从长江三峡区基坑物质组成特征看三斗坪江段河 型的历史变迁》、《历史时期黄河泛淮对江苏海岸线变迁的影响》的报告。
  与以往一样,历史人文地理在本次会议上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热烈讨论。钱林书《春秋会盟 及会盟城邑》首先对春秋会盟地点进行了梳理。徐少华《包山楚简释地数则》就包山二号楚 墓出土的楚简的简文所涉及的城邑建置及其地理沿革进行了缜密的考证。李晓杰《战国时期 魏国疆域的变迁》利用文献、考古资料,并结合日本学者有关战国史料编年的最新成果,对 魏国疆域变迁做了逐年的考辨,修正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关于魏通过上党一线连接东西 两地的观点。郭黎安《试论东晋南朝晋陵郡》一文,论证了东晋南朝时期晋陵郡的发展与北 方侨人迁入之间的关系。余蔚的《北宋川峡四路的政治特殊性分析》通过分析北宋一代中央 政府与川峡四路的特殊关系,提出交通及心理距离的阻远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郭红《山西 行都司建置沿革考实》在考证山西行都司及其所属卫所变迁的基础上,试图揭示明代卫所设 废及行 都司面积伸缩变化的规律,并提出了准实士卫所的概念。张修桂《上海南汇地区环境变迁与 经济开发及其政区演变的相关研究》则是从环境变迁、经济开发等角度研究政区地理的案例 。张健松《金代镇的研究》、魏志江《南沙主权归属中国考》、谢本书《从片马事件到班洪 事件——中缅边界历史沿革问题》、郑宝恒《民国时期川边特别区、西康省行政区划述略》 也属于相同问题的研究。
  邹逸麟的《我国古代经济区的划分及其意义》分析了我国历史时期经济地域差异的形成及 其特点,指出我国古代经济区划有区域性、专门化、中心城市三条标准。这一研究不仅可以 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同时也有利于现有经济区域的改造和规划。冯贤亮《 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考察了困扰着整个明代后期江南 地 区的争田事件,揭示争田的根本原因在于疆界错壤和利益分配不均,且不同社会阶层对争田 事件的反应,表明国家控制系统已经开始失控。王振忠《清代徽州与广东的商路及商业—— 歙县茶商抄本<万里云程>研究》一文,对清代徽州与广东的商路、商业及其对徽州社会的影 响等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清代经济活动图景。
  高凯《从吴简<吏民田家别@②>看孙吴初期长沙郡的移民》一文,根据新近出土的吴简《吏 民田家@②》中所载的姓氏,认为早在永嘉之乱以前的孙吴时期就已存在自北而南的大规模 移民,且由于移民中女性户主比例较高,而得出了当地人口性比例失调的结论。吴松弟《南 宋人口的发展过程》一文,考证了至今所能见到的绝大部分南宋户口数据,建立起南宋初、 中、晚期三个不同阶段的户口系列,基本上厘清了南宋人口发展的全过程,纠正了学术界关 于南宋人口的一些错误看法。曹树基《明代人口的死亡与生育——以明人文集中的墓志铭为 资料》通过对明人文集中的墓志铭资料的研究,发现:一,明代中期以前的北方人口的死亡 年龄高于南方;二,北方较高的人口增长率是依靠较多的生育来支撑的。这两个发现不仅支 持了他此前提出的“明代北方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南方人口增长速度”的结论,同时也否定 了何炳棣先生关于明代“中国南方的人口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在以比北方更快的速度增长”的 假 设。侯杨方《中国的城乡人口分布:1900—1953年》,通过对多种途径的中国城市人口 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上限为21%,并对城市 人口的定义和统计口径进行了说明。
  胡阿祥在《魏晋文学地理论纲》一文中,考察了魏晋时期各地文学现象的地理特点和区域 差异。林涓的《巫山神女: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应用感应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巫 山神女产生的地理、风俗学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高唐赋》中关于自然及人文景观的 描写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认定的,是向壁虚构的产物。张晓虹 《清代商雒文化区归属试探》一文,则试图利用建立文化指标评价的数学模式,计算各地文 化指数,来确立一种相对客观的文化区划方法。佐佐木高弘的报告《王朝始祖神话的景观构 造》,以实例论证了环境知觉的变化与神话的地域差异之间的相关性。
  本次讨论会另一个中心议题是历史地理学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杜瑜《历史地理与西部开 发》一文指出,西北地区在汉唐时期曾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但唐后期以后,一方面东南地 区经济迅猛发展,另一方面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日益增大。总 结经验可为当今西部开发提供借鉴。朱惠荣在《汉晋时期西南边疆的地理分区》的报告中提 出汉晋时期西南边疆应分作滇池区、朱提区、@③@④区、兴古区、越K1M201.JPG区、云 南区、永昌区七大区。杨兆荣的《从“黑水”的由来看我国古代西部民族的南北走廊》通过 考察古代文献中有关“黑水”的记载,认为黑水是我国西北到西南的一群河流的总称,是由 在这一地区迁徙的各民族带来的,揭示了黑水与我国西部的民族走廊之间的关系。陈庆江《 地理 因素对明代云南若干府治发展变迁的影响》、方铁《明代以前的广西地区的交通》等研究也 展示了西部地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成果。
  对古代图志的发掘整理是历史地理学者进行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郭声波《唐宋地理总志 从记到胜览的演变》、周宏伟《论宋刻疆域图的环境史价值》和李勇先《试论<舆地纪胜>在 研究整理历史地理文献方面的价值》三篇文章分别探讨了唐、宋两代地理总志的特点及其研 究价值。华林甫《档案所见<嘉庆重修一统志>贵州统部的编撰过程》一文的研究则使我们对 清代地理总志的编撰有了清晰的了解。傅林祥《清光绪年间贵州省各府州<总图>述评》,从 地图学要素的角度,分析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一套纸质手绘贵州省地图的特点,并评述了此 图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价值。朱毅在《<历史地理>刊载论文的统计分析》中指出,从创办 以来,《历史地理》所刊的论文以上海和北京为最多,研究重点则集中在人文地理学的疆域 政区和城市聚落方面。吴宏岐《司马迁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创性贡献》一文以《史记》为 研究基点,论证了司马迁对历史地理学的主要贡献。安介生《探赜索隐融会贯通——谭其骧 民族史学论着解析》一文解析了谭其骧先生一系列民族史学论着,为我们展示了谭先生在民 族史学领域取得的非凡成绩。
  会上,与会代表回顾了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艰难历程及取得的进步,在充分肯定 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大胆正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会议中,学 者们提交的论文大都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容广泛,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硕 果累累、成绩斐然。
  会议期间,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召开了学术委员会,中心主任 葛剑雄通报了一年来历史地理中心的工作情况,议定了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并评定了“谭其 骧禹贡基金优秀青年论着奖”。会后,组织会议代表对滇西进行了自然地理与民俗地理的野 外考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石右楚
    @②原字上艹下别
    @③原字左爿右羊
    @④原字左爿右可
中国史研究动态京15~18K1历史学张晓虹20022002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作者:中国史研究动态京15~18K1历史学张晓虹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7:38

[新一篇] 2000年—2005年我國成人教育心理學研究簡述

[舊一篇] 2000年憲法學研究的回顧和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