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江海战中的张佩纶,战败到底怪谁?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历史剧《台湾1895》正在央视热播,这是一部全景式地展现中国近代史,再现反侵略、反“割台”的鸿篇巨制,剧中塑造的100多个真名实姓的人物,既符合历史真实,又不概念化。以“马江海战”为例,相比于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来就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老福州人说起马江海战,都会大骂“两张”、“两何”,脱口而出两句顺口溜:“两张没主张,两何无奈何。”“两张”之一指的是张佩纶。《清史稿》载:“十年(光绪十年,即1884年),法人内犯,令(佩纶)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佩纶至船厂,环十一艘自卫,各管带白非计,斥之。法舰集,战书至,众闻警,谒佩纶亟请备,仍叱出。比见法舰升火,始大怖,遣学生魏瀚往乞缓,夫至而炮声作,所部五营溃,其三营歼焉。佩纶遁鼓山麓,乡人拒之,曰:‘我会办大臣也!’拒如初。翌日,逃至彭田乡。”《清史稿》认为马江失败完全是张佩纶刚愎自用、玩忽职守所致。

  《台湾1895》却没有因循《清史稿》的记载,而是吸收了当代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历史镜头:张佩纶视察马尾港,发现法军战舰也停在港内,与福建水师近在咫尺,甚为担忧,立即给李鸿章发电报,李却坚持认为中法交涉尚存一线生机,不可自生事端,要张佩纶按兵不动。眼看中法之战一触即发,为掌握主动,水师各船的兵勇向张佩纶求战,此事传至北京,两宫皇太后颁发懿旨:朝廷仁至义尽,衅不我开。法军企图全歼福建水师,张佩纶决定沉船堵江口,秘密要求停泊在马尾的各中立国船只迅速退至公海,各国均不配合,马尾海军失去抵御法军舰队的最好时机。在清军毫无防备之时,法国远征军舰队率先开炮,福建水师半小时内全军覆没,马尾船厂全部倾覆。张佩纶上书自劾,并参相关官员玩忽职守,但翁同和却证实张佩纶所奏与事实大相径庭,张佩纶被革职。

  张佩纶在当时是与张之洞齐名的清流派人物,李鸿章的二女婿,张爱玲的祖父。对于张佩纶在船政这段历史中的评价,历史上颇有争议。福建师大陈贞寿教授考证:在马江海战中张佩纶、何如璋都主张先发制人。1884年8月5日,张佩纶与时任船政大臣的何如璋去电请示清廷:法船再入数艘,我即塞河先发。8月8日,张佩纶再电军机处:“互援是活着,先发是急着,舍两者布置更难。”史学研究者认为,清廷和战不定,贻误战机,是马江之败的根本原因。张佩纶固然咎无可辞,但把责任全部加在他身上,实非公正之论。

  在光绪初年的政坛上,张佩纶是锋头极健的清流人物,与张之洞、宝廷、黄体芳合称“翰林四谏”。1875至1884年间,张佩纶共上奏折127件,其中弹劾和直谏的占三分之一。张自幼寒苦,嫉恶如仇,且性情直傲,笔尖锋辣,酣畅淋漓。他弹劾的对象,朝内上至尚书,朝外则有总督、巡抚,经他弹劾,好多的贪官污吏官帽落地。张佩纶为此也树敌颇多,但他不顾个人安危,仍口诛笔伐,满腔热血豪情,名震朝野。他还积极为朝廷献言献策,如广开言路、重用人才、屯田实边、整顿矿务、改行海运、对外强硬等等。马江失败之后,朝中一些吃过“翰林四谏”亏的朝臣便群起而攻之,指责他“讳败捏奏,滥保徇私”,认定“丧师辱国之罪,张佩纶实为魁首”。在一片唾骂声中,士大夫中也有某些较为公正的评论。如唐景崧在《请缨日记》中写道:“夫胜败常之有?岂能以一败遂概其人之生平?惟事前未能谦抑,事败便授人口实,声名太盛,责备益严,则不能不为丰润(代指张佩纶,因张系河北丰润人)惜矣。”李岳瑞在《春冰室野乘》中也说:“马江之役,人多以咎丰润。然丰润不过会办耳,书生不知兵,而受任于仓促之际,号令不专,兵将不习,政府又力禁先发,招招皆有取败之道……斯时,闽中大吏,殆惟幸丰润之败,而藉手于法军以取之耳,岂有丝毫为国之意耶。”

  高拜石先生撰《古春风楼琐记》,写张佩纶在马江战役失败之后,被褫去三品顶戴花翎,充军戍边。1888年获释,入李鸿章北洋幕府。某次李生病,张便进卧室拜谒,在案头看到两首咏马江战事的诗作:其一云:“鸡笼南望泪潸潸,闻道元戎匹马还;一战岂宜轻大计,四边从此失天关。焚军我自宽房g,乘障谁教使狄山;宵旰甘泉犹望捷,群公何以慰龙颜。”其二云:“痛哭陈词动圣明,长孺长揖傲公卿;论材宰相笼中物,杀贼书生纸上兵。宣室不妨虚贾席,玉阶何事请终缨;豸冠寂寞丹衢静,功罪千秋付史评。”诗的作者就是李鸿章的幼女李祖玄小姐,即《台湾1895》剧中的鞠耦,也就是张爱玲的祖母。曾朴《孽海花》赞誉这两首诗:“一起便得势,忧国之心,盎然言表”,“责备严谨,的是史笔”!


网载 2013-09-10 20:57:29

[新一篇]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荊軻刺秦王

[舊一篇] 騙來的江山終究是保不住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