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素质的轨道上来”。今天,人们已普遍认识到:未来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国防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成为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在国民素质提高的途径中,教育是关键,而音乐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一词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种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曹日昌《普通心理学》)。《简明心理学辞典》的解释强调了“素质”的先天遗传性:“素质,又称天赋,是个人生来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这些特点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所以也叫做遗传素质”。本世纪80年代出版的《辞海》对素质概念的解释在肯定其先天性生理遗传特质的同时,也指出了后天社会因素对素质的影响,其解释为:“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素质”概念的理解有了全新的内容,不仅把生理内容列为素质的范畴,而且把人的素质注入了人的质量因素加以考虑。我国近年来强调的“素质教育”,就是以肯定人的后天可塑性为前提的。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实际上就是人的根本质量的提高,它不仅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而且包括思想因素、文化因素和专业素养等方面,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以体现人的整体能力和水平。由于生理素质的差异和每个人所受后天影响的不同,因此,人的素质存在差异。而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创造财富的能力大小。正因为如此,素陶质教育才变得至关重要。
二、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中的情感熏陶
音乐的特殊性加强了人们对“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观念的认识。音乐和语言都是用声音来表达的,但它们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前苏联美学家莫·卡冈认为,音乐的声音“能够最准确地体现和传达以情感为主的信息”;而语言的声音“则体现和传达以理性为主的信息”。黑格尔在《美学》中对这两种音调作过比较,他认为音乐“单凭声音的组织安排就可以完全达到音乐艺术的基本目的”。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有一段音乐是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它表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楼台相会时的情形。虽然音乐本身无法表达出这对情人在互诉衷情时的具体语言内容,但人们可以从音乐的表情音调中真切地感受到这对情人离别时发自内心的情感,从而给欣赏者一种艺术美的熏陶和享受。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其感染力十分强烈,它经常以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影响人们的身心,陶冶人们的情操。对于这一点,中外学者均有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着名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就极力强调音乐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为政”必须“兴礼乐”、“成人”必须“文之以礼乐”;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作为治理社会的手段。
我国战国时的另一位思想家荀子也指出:“声乐之入人也深,化人也速”。肯定了音乐在人的品格、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德国着名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
我国着名学者梁启超对音乐的素质教育功能也大加推崇,他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
先哲们对音乐在培养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等方面的作用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启发。
音乐的情感作用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方面。比如音乐可激起与音响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情感,使情感得以调节,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情操变得高尚;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使人的想象力、联想力、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得以不断丰富和增强;音乐训练和演出还有助于自制力、注意力、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音乐可以组织和协调人的意志行为,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所以它可以从政治态度、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对人的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严昭柱1999年5 月在湖南岳阳召开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情感和情感教育是文艺界和教育界在理论和实践中长期忽视,甚至认识上混淆不清的问题。就情感教育而言,确实是作为美育的艺术教育的独特价值与品格的鲜明标志,是把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关键环节。
三、素质教育中音乐审美的途径
素质教育中音乐审美的导向决定着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的质量。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位专家学者对此所作的深入探讨,对我们当前的音乐审美教育的正确开展,不无指导和启发作用。
北京大学知名学者董学文教授指出,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情感、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作为素质教育的艺术教育(专业院校除外),则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不是要花费很多精力与时间去训练吹笛子、弹钢琴、画画儿、练书法、学跳舞的技术,它是要通过这种技能和知识的培养,提高人的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修海林教授阐述了艺术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关系。他认为,艺术教育包含技能教育却又不等同于技能教育,因为仅掌握了娴熟的艺术技巧,而未能赋予艺术的表现形式以生命,未能使艺术成为“有意味”的情感表现,那还远不是艺术教育的完成。艺术教育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与艺术审美鉴赏相关的艺术文化知识和美学素养,从而有助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表现。
实事上,当前的学校艺术教育存在许多误区,许多做法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和出发点背道而驰。比如为了追求升学中艺术特长考生可以优惠加分,有些教师宁愿让学生牺牲文化课的学习而去片面追求艺术特长的发展。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强压着他们学琴、画画,以便提高特长争取上重点中学。有些学校将艺术教育变为技能教育、应赛教育,甚至应试教育,从而导致艺术教育目标的异化,成为一种新的应试教育的变种形式。正因为如此,许多专家大声疾呼:民族的审美素质早已成了应试教育中追求升学率的牺牲品,以致我们民族遗传链条出现缺损,审美基因亟待修复!当前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模式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从技术型向审美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造型转变。
真正的音乐审美教育不是个别人的学琴、唱歌,而应该是全体中小学生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这是提高整个音乐素质的主要途径。而课堂音乐审美教育又必须体现艺术教育独特的审美功能,注重情感审美和人格审美,还音乐审美教育以本来面目。音乐审美教育实践的核心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开展,是一种直接而自由的心灵体操,关系到21世纪人类的质量。音乐审美教育的结果是通过对审美活动的激发、培养与引导,从根本上对生命存在加以影响和引导,使生命中那些不受理性控制的因素能符合理性的要求,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发展。
加强音乐审美教育还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加强音乐师资队伍自身审美素质的培养。如果音乐教师自身对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把握不准、理解不透、认识不深,那么,最终断送音乐审美教育目标的,很可能不是别人而是音乐教师自己。
收稿日期:1999—10—06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53~55J6音乐、舞蹈研究毛莉杰20002000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思想素质产生影响,因为“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美的情感熏陶有助于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的培养。音乐审美教育既要避免培养音乐家的错误认识,又要避免针对应试特长加分的目标追求,应该看作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也是关系到素质教育好坏的必要前提。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情感熏陶/生命质量毛莉杰,女,1968年生,湖南衡阳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衡阳421008) 作者: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53~55J6音乐、舞蹈研究毛莉杰20002000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对人的心理素质的思想素质产生影响,因为“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美的情感熏陶有助于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情操的培养。音乐审美教育既要避免培养音乐家的错误认识,又要避免针对应试特长加分的目标追求,应该看作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也是关系到素质教育好坏的必要前提。音乐审美/素质教育/情感熏陶/生命质量
网载 2013-09-10 20: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