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的审美特征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语感是指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心理体验。这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审美学特征。
      一.能动性
  首先,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学生就有一种期待,一种面对新的学习对象而产生的兴趣。正是这种期待,使学生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他们渴望了解感知的事物,渴望对事物完整的把握并认识其内在联系,这种期待越强,他们就越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其次,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总是希望寻找他们未曾感知与把握的新的对象,总是希望有新的体验,并从这种寻找、发现和新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乐趣。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过程,就是学生能动探索的过程。
      二.创造性
  语言文字是一种刺激,一种信息,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非现实的对象世界,提供给学生心灵活动的原始材料。学生在通过语言文字认识与把握这个对象时,也伴随着对对象的改造与创造的过程,这个创造物绝不同于作者所提供的原始对象,此学生改造或创造的对象也肯定不同于彼学生改造或创造的对象。每个学生所得到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同的,都带上了自己的个性,带上了自己的经验与情感。语言感受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创造就是审美。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的:“每个人所能领悟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可爱的草塘》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的发光,绿的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一个“欢笑着”,便使这一景物带上了人的生命的特征,带上了人的个性化的特征。这时学生会想,草塘怎样欢笑?欢笑的场面怎样?这样学生会在脑海里创造一个活动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绿的世界,他们会从内心发出赞叹:“草塘真美呀!”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整体性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具有整体性。如:课文《鸬鹚》第一段中出现了夕阳、湖面、垂柳、稻田、小船、渔人和鸬鹚等事物。当学生阅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他决不会在头脑里只出现这几个零碎的画面。他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他脑子里出现的肯定是一幅丰富多彩的整体有序的画面。如果他认为还不完整,他还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若干个事物,补充到这幅图画中去,而且不完整的事物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空间,并在想象中创造了完整的对象,同时获得了审美感受。
      四.情绪性
  情绪性是审美活动的一大特征。
  首先,语言文字只是一种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语言文字蕴涵着作者的情感,而且作者渴望这种情感能为读者所接受。因此,他就将无形的情绪具体化、对象化,并力求将这些形象修饰得让其他人也能感受到或部分地感受到他内心的颤动。
  其次,学生在感受这些语言文字的时候,也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在创造性地感知与把握对象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到了作者所提供的对象中,从而感受到作品中那种无限的情趣。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感受语言文字这个审美活动中,语言文字所反映的一切客观对象都被染上了情感的色彩。
      五.情境性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与领悟,就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审美环境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这个环境,一是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境,二是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时的心境。只有语境与心境合二为一的时候,学生才能感悟语言文学所蕴涵的意义。这是因为:在特殊的环境中我们会顺理成章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在语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景的暗示下,被感知的对象才会自然地进入我们的心灵,和我们的身心与情感融为一体。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细腻的感悟,手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提供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可常用想象、语言描述、图画、简笔画、幻灯、录像和表演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情景教育可以说是审美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因为语感具有这些审美特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才显得更为重要。语感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能够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以审美的角度来学习语言文字,来感受语言文字,这应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小学教学研究南昌G39小学各科教与学秦素莲20002000 作者:小学教学研究南昌G39小学各科教与学秦素莲20002000

网载 2013-09-10 20:53:36

[新一篇] 語境法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舊一篇] 語文“尷尬”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