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历史教学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早在远古时代法国土地上就有人居住,他们在大约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进入铁器时代,铁器时代后期克尔特人侵入高卢(法国前身),公元前1世纪时高卢建立了许多城邦,后被罗马征服,受奴隶制统治达500多年。4世纪后期高卢北部被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征服并于481年建立法兰克王国,从此进入封建社会。其后的各个王朝不断扩张。2 世纪时传入法国的基督教在4、5世纪时占据统治地位,对法国影响至深。 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儿子三分帝国,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在987 年改名为法兰西王国,成为法国的雏形。15世纪末、16世纪初,法国各民族融合成为统一的法兰西民族。18世纪末,波旁王朝统治者路易十六当政时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引发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此后,法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上曲曲折折,主要经历如下几个历史时期: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至1794年7月)、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至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1814年至1930年)、七月王朝(1830年至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948年至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年至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1年至1940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4年至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至今)。法国的教育也是与其历史发展相联系的,其历史教育也不例外,在其发展中充满种种斗争和变革。
      一、法国历史课程的设置及其沿革(古代、近代部分)
  在漫长的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七艺”(指七门课程即:文法、修辞、哲学、天文、音乐、几何、算术。)仅仅作为神学的奴仆存在。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经许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的艰苦努力才促使“七艺”转为人文学科,并新增了历史和道德哲学课,“七艺”中的文法科分化为文法、文学和历史。从此历史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学科出现,成为人文思想的一面旗帜,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各种派别的斗争,其内容和形式也随时代发展不断变革。
  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以布德(Guillqume Budé,1468—1540)为代表,他推崇人文科学,要求人人阅读古代着作(包括历史着作)。而16世纪闪耀在法国的两位现实主义教育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一位是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1494—1553),他在其长篇教育名着《巨人传》中为主人公开设了历史课,用主人公的转变论证了历史对教育资产阶级新人的重要意义;另一位是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atigue,1533—1592),他认为历史可作为主要的阅读材料,学生须学习历史,以“熟悉历史许多全盛时代的最可尊敬的人。” 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创始人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将知识分为历史、诗歌、 哲学三大类,其中历史包括自然史、政治史、教会史和学术史,这种分类对整个欧洲历史学科地位的提高,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学科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人文主义教育家脱离了广大群众,其教育思想仅停留在酝酿阶段,教育实践也处于实验摸索状态,使得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教育状态并没有因之发生根本性转变。
  正当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潮阶段,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为争夺教民,天主教、新教都空前重视教育,在争夺教育权的过程中围绕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展开激烈斗争。
  新教各派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人文主义教育重视人文学科的思想。宗教改革运动的最早发起人德国马丁·路德神学教授(Martin Luther,1483—1546)就提倡史地的学习,路德派的小学除基本的读写算能力外还兼重史地,并在一些中学开设了历史。这种思想影响到其他新教派别。而在当时的法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天主教,90%的居民忠于天主教会,新教徒只占10%,不断受到天主教会迫害。新旧两派不断争斗,爆发了宗教战争即胡格诺战争(1562—1594),战争结束后新教取得了一些地位。这种争斗也体现在教育上。新教在教育上取法英、德等国新教经验,开设一些人文课程吸引学生。17世纪,詹森派在法国的信徒开办的学校就重视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学,但该类学校在天主教会的残酷迫害下只开办20余年便被封闭;另一新教团体“耶稣基督圣乐会(orate-rio)”于1611年成立,它开办的学校引进不少近代学科, 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其中历史课尤其注重法国史的学习。这个团体一直活动到大革命时期。18世纪以前,法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传授拉丁语和“七艺”)和高等教育由天主教会控制,坚持神学至上立场,经院气氛十分浓厚,引起新教和世俗力量的反击。在贝鲁赫(Cardimal de Berulle)的倡导下, 法国全国建立许多大学、高级中学,强调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学。18世纪,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拉夏洛泰(La.chalotais,1701—1785)在其《国家教育论》(1763年)中要求加强本国语和本国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等科学知识的学习。这促成了教育实际化倾向的形成,反映了17世纪以来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对实际知识需求的增长。在新教派别不断斗争的压力和后来大革命的影响下,特别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的促使下,耶稣会学院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为了吸引青年,争取教民,于1832年也开设了历史等人文学科和一些自然学科。在教学法中特别注重历史人物、历史典故、民俗风情以促进学生理解。
  17、18世纪,欧洲社会风起云涌、变革不断、自然科学迅速兴起,各种新的社会文化涌现,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欧洲世俗教育风行宫廷教育方式来培养资产阶级所需新人。而法国宫廷教育堪称其典型。这种宫廷教育重视史地、法律、政治及一些自然学科。法国着名教育家弗·乃隆(Fénlon,1651—1715 )在担任布尔戈蒂公爵(路易十四的孙子,王位继承人)的教师时,充分利用近代学科来改造学生,(他写了《死者对话录》论述历史的片断以唤起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兴趣)结果他将布尔蒂公爵由一个自私暴躁的人改造为一个正直而聪明的人。但是这种宫廷教育只是上层贵族的教育,对当时一般的下层百姓影响甚微,不及教会教育那么普及。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政府取缔了所有社会团体(包括教会团体),否认所有社会团体所办学校的合法性,改由政府重新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创办新学校。大革命前期(前10年)的历届政府都对教育充满热情,曾提出过不少于25个教育法案和教育计划,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全贯彻执行,却为法国由封建教育制度向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变铺平了道路。应当注意到历史等人文学科受到重视是符合培养资产阶级接班人的目标的。如1792年孔多塞法案(Condorcet Law )将本国历史置于突出地位。革命政府还根据1795年10月通过的多诺法(Daunou Law)创立了中心学校,分为三级,其中第一级(12—14岁)开设了自然历史课,但由于这种学校的课程深度更偏向高等学校课程,不适合12岁小学刚毕业的学生水平。这引发了1806年拿破仑改革教育,设立帝国大学(最高教育行政机构),下辖各级学校。1808年帝国大学又重新安排课程,在国立中学、市立中学开设历史,一些私立学校也开设此课。从此历史课程在法国全境以法定形式正式设立,延续至今。在其以后的发展中还经历了多次变革。由于1802年拿破仑将天主教改造成为资产阶级统治的精神工具,教会重新参与教育,继续着争夺教育权的斗争。
  1833年基佐教育法(Guizot Law of Education )规定在高等小学开设历史。1881、1882年费里(J.Ferry,1832—1893 )主持制定教育法规定在初等小学开设史地课。从此法国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历史课。
  19世纪末,法国教育逐渐实现世俗化,并向普及化发展。
      二、二战后法国历史教学的变革
  二战后直到本世纪80、90年代,法国教育为适应实现教育民主、平等、普及的挑战而不断改革,历史教学也顺应此潮流进行了多次的演变。
    (一)、1945年初至70年代初的改革
  二战中法国蒙受亡国的耻辱,人们痛定思痛,追寻教训,因而在战后特别重视历史教学。进行了多项实验和革新,使历史教学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1、教学方法的革新
  ①、活动教学法的采用
  二战结束后,新教育复兴,为了试验郎之万(Paul Langevin )—瓦隆(Henri Wallon)的“教育改革计划”,建立了800 个新的实验班和试点中学。在史学家莫诺(Mondo,G.)推动下创办的这些“新班级”采用积极教学法和新教育的教学法,取代了以往强制、僵化的教学法,并提倡活动教学法,以激励学习兴趣,历史课要求充分利用当地的档案馆和博物馆来组织一些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原始的历史资料,并鼓励学生对史料进行评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地方上的人力物力,不需额外投入,并能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教育和实际锻炼,有利于学习者形成一定的历史观。虽然“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计划因政治原因而流产,但历史活动教学法却保留了下来。
  ②、学科合作化倾向
  在上述“新班级”的实验中,还设立了教师评议会,对包括历史在内的各门课程进行协调,贯彻新教育教学法以兴趣为中心的原则,使各门学科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合作、相互渗透,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③、“研究—行动”活动
  60年代是法国教育思想“大动荡”时期,教育学研究行动联合会等学术团体相当活跃,他们经常聚集教师交流教学经验、讨论学校生活,探讨新的教学模式。1966年,勒格朗(Legrand,L.)根据“实验点”的改革,在中小学开展一系列教学实验,小学、中学和国立中学在某个学科和某个领域进行改革,开始通过概括来控制这些改革——为今后的行动创造条件,并得出研究的主攻方向。这样,“研究——行动”教育研究模型得以建立。设于马尔利勒鲁瓦的路易、吕米埃尔初级中学在该实验中获得了成功,而被视为未来学校的典范,它从1966年至1976年间进行了为期10年的研究,成立了历史教学讨论会,负责以下几项研究工作:
  a.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用观点、概念、事实和词汇几个等级对法国和世界历史进行划分。并力图建立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b.将历史知识编成教学卡片运用于教学。
  c.清查已有历史教学用品并弥补不足,便于生产适合历史教学的教学用品。
  ④、60年代末实行合科教学法
  从1969年起,小学各年级打破分科教学法,实行新的合科教学法,即课时三分制教学法。6小时基础教育,包括法语、数学;6小时启蒙教育,包括历史、地理、手工、公民教育、艺术;6小时体育教育。 合科教学法是针对分科教学法过于刻板、分割的弊端提出的,旨在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但实践中暴露出了这种教学法的弊端:合科使包括历史在内的一些学科的教学被削弱,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性与系统性也被打乱,导致小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下降。这些弊端逐渐被人们认识,并在80年代的一系列改革中逐渐得以克服。合科教学法亦被取消。
  70年代初法国还兴起“积极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并引入各种现代视听教材,使传授知识变得不再重要,这引起70至80年代教学质量的下降。
  2、教学资料的收集和使用
  ①、二战后,在法国高级中学里一般都开辟有“史地自修室”保存和积累有较多资料供教师使用。此外,艺术方面宣扬法兰西精神的“招贴画”大量涌现,历史人物肖像画也用于布置中学教室,以随时唤起学生的历史意识。
  ②、利用媒体收集资料
  a.电视:将实地收集的可靠资料(主要是历史雕塑建筑方面的专题)编制成电视教学节目,由国家电视台播放。
  b.拍摄一批彩色历史电影短片(8毫米规格)供教学使用。
  c.印刷精美的教学卡供教师使用。
  ③、1966年建立并开放历史教学数据库。
  ④、1976年9月, 当时实施历史教学法的圣地马尔里初级中学建立了一个资料中心供自由查阅。后来这种方法得到推广。
  3、出现新的教学组织方案
  将历史教学组织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历史资料提供给所有同龄学生。并在手段上借助大众传媒;第二阶段:开展小组活动讨论这些历史资料,学生们互相交流看法,这种方式有利于诱发学生兴趣。第三阶段,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已讨论过的知识内容,并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二战后法国史学界中的年鉴派逐渐占主流地位,对法国历史教学有一定影响。
    (二)、富尔改革和哈比改革中削弱历史课的倾向及80年代对这种倾向的更正。
  这些年来,在法国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改革中历史课出现的反复最大,“后遗症”也最为严重。
  历史课在法国历来受到重视。但60年代广泛的学生运动促使学校加强了思想教育,人文学科被认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负有重要责任,历史作为法国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被指责为脱离现实,回避社会面临的危机。历史课不可避免面临改革。1968年埃德加·富尔(Edgar Jean Faure)任教育部长期间,曾提出削减历史课内容,主张历史课与其他人文科学结合,面向现实,采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分析方法。在随后的改革中,历史与其他学科综合,并降为选修课,加强了其政治思想性。
  1975年哈比(Rene Haby )任教育部长后对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1977年哈比改革定稿,其中历史课程变动如下:
  小学预备班:基础知识仅限于传授最近发生的事,重视利用资料(明信片、报纸、杂志等),鼓励学生调查了解城市与村庄。提倡活动教学法。
  六年级:继续以周围环境,人文景观为学习重点,了解地形地貌与气候,以及古地中海的文明、农业或文字的演变等。每节课从55分钟减至50分钟。教师在小学历史教学中强调一种所谓“主题教学”,每次课以讲述一个历史事件为主,涉及到其他知识,但仍按年代教学,以确保历史的连续性。
  初级中学:将以前分科的人文课程如历史、地理、经济、公民综合为“实验科学”及“经济与人文科学”两门课程。结果导致历史的延续性被打破,年代界标消失。
  学生进入高中后为应付考试又采用传统的强记,不利于学生历史能力的提高,并使初中时采用的活动法、视听法难以适应而遭淘汰。
  哈比课程改革虽然使初中课程形成统一整齐的结构,并在史地课程计划中增添了有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初步知识。但其带来的问题更为明显:教学内容陈旧、抽象、不成体系,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只学到零散的历史知识;教材偏难,学生难以接受;小学、初中、高中之间的历史连续性差,导致学生年代观念淡漠,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观;教学方法死板,学生独立思考不够;而沉重的学习负担又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人们对此表示不安并投以极大关注,有不少史学家如弗尔南·布罗代尔严厉批评哈比改革中不重视历史教育的做法,提出恢复单独开设历史课,增加历史课时,恢复编年史,加强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连密特朗(Mitterrand,F.)总统也强调“轻史害国”。 于是80年代初历史教学又恢复了编年史和史地方法论。1982年12月勒格朗(Legrand,L.)在其改革成果《为建立民主的初中而斗争(Pouranco-llége démocratigue)》中建议六、五年级开人文科学课程(每周3 小时),四、三年级除开人文科学(3课时/周)外, 还开设人文科学加强课作为选修课。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代替原来的历史、地理、经济、公民教育课和实验科学,重视跨学科教学,抛弃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他的大部分建议被教育部长萨瓦里(Savary,A.)接受并付诸实施。1983年12 月高中委员会向政府提交了题为“21世纪前夕的高中及其教育”的高中改革报告。1984年4月,小学委员会又提交了题为“小学的全国咨询与思考”的小学改革报告。随后,法国议会于1985年1月和1989年7月分别颁布了“分权法”和“教育方向指导法”。国民教育部还组织了全国性的思考日,发动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对教育改革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教育改革在民众支持下不断深入。
  1985年教育部长谢苇纳芒(Chevenement,J.-P.)推动又一次中小学教育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都得以革新,基础教学得到加强。废止了1969年实行的三分制教学法,重新分科,史地恢复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国的历史课往往与地理结合)。促进了历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现代化。
  1985年4月23日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全国小学新教学计划。 史地合并作为小学七门独立课程之一,要求学生能判断自己所处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教学采用编年史,注重阐明法国史与世界史上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同年9月正式实施,课时安排为:11年级每周1课时,10、 9、8、7年级每周2课时〔1〕。(见表一)
  1985年10月公布初中改革计划。1986年秋季开始在六年级实施。87、88、89陆续在五、四、三年级实施〔2〕。“历史、地理、 经济”作为一门课要求学生懂得当代世界的主要方面和重大问题,熟悉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主要几个世界文明,掌握16世纪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史。法国史则要求深入学习相继建立的几个法兰西共和国。课时安排为所有年级每周2.5课时。(详见表二)
  1985年11月12日公布高中改革计划。基本精神为调整教学结构,分科推迟到高中第二学年(一年级),二年级则作为共同基础学习阶段。为此全国试办了开有五门共同必修课(史地为其中一门,与公民教育一起为每周5课时)的二年级。 要求教师在学生刚入学时总结初中学过的历史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法国史的学习安排如下:二年级用1/3学时学习法国大革命的起因,2/3 学时学习大革命和1890 年前19世纪历史,而古代史主要注重“自由的历史与国家的建立”、“科学的技术与劳动的发展”两个问题;一年级和结业班〔3 〕则可分组教学;因而在历史课上要求达到的水平也因组而异。一年级主要学习从共和国的使命和19世纪末至1945年的历史;结业班学习从1945年至今的历史。而世界史的学习要求各组都应达到了解当今世界的水平,但各组各有侧重。人文学科组侧重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而自然学科组侧重经济和社会史。要求高中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及阶段间的联系,以及对未来的启示。尤其应了解当今世界。要求学生形成批判精神,对历史产生兴趣。除普高外,各技术教育渠道也开设一些普通学科,毕业时要求学生在史地课程上与普高学生一样取得“中学生毕业证书”。
  这次改革强调历史教学采用多学科接近法,即历史课不仅面向古今法国和外国文明,还要面向艺术史、科学技术史。文学课程和科学课程中也引入历史知识,多科互进。
  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在增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观察、分析、解释和批判”的能力。但高中的改革并不太成功。
  1986年英诺里(Monory,K.)出任教育部长, 他继续了前任的初中改革,但对高中却另行改革,不久在学生运动中即被推翻。1987年他又作了新改革,却更趋同前任了。
      三、法国历史教学的现状
  法国实行中央集权制,教育目标、教学大纲、课程计划、教材均由国民教育部统一制订。法国统治者十分重视发挥历史教育为法国政治、经济服务的工具作用。其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历史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
  法国历史教学目标特别注重民主意识的教育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可用以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加以说明。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史地教学要满足学生对于他们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于与他们有关的过去和现在的相互联系的感情。不要改变每个学科的特殊的内容,强调历史和地理的教学是协调统一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有限而准确的知识、获得知识的方式和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方式,在社会中应起的作用;要能使学生懂得人面对自然和历史的挑战结果,并创造人民间充分对话的条件;对多种多样生活环境和文明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进行比较,培养批判能力,了解不同文化的世界。
  此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也注重学生清理、分析、综合、对比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
  小学从预备班起便开设史地课,从学习周围环境,风土人情开始逐渐扩大学习范围,尤其重视人物史和建筑史;初中同时学习法国史和世界史,按年代顺序从史前直到现代,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历史教学阶段;高中除第一学年外实行分组教学,学习法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第二学年后,各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技术学校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掌握作为主科的技术课程。从中小学教学内容编排可以看出,初中和高中都学习了完整的法国史、世界史,实行了两次循环。只是高中在初中基础上依各组重点不同在不同水平上进一步学习而已。
  最近几年法国重新审订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重点强调有关当代史、艺术史、宗教史和科技史等方面内容。现行历史课教学为22课时/周,属世界之最。
  法国史教学依据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和教学的基本任务来组织教学。提倡小组讨论,近年来也实行能力分组。提倡学生课外自学。
    (三)、历史教材
  法国的历史教材由国民教育部委派专门机构负责编写,根据教学大纲、年级特点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几种不同教材,由学校任课教师,校长商定后采用其中一种。
  法国的历史教材内容鲜明,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并附有许多补充史料和参考资料(小说、杂志、电影、录相、电视剧等)。法国每年还出版发行多种普及性和专业性的历史书籍、杂志,以帮助了解史实。
    (四)、教学方法
  法国经历多次教学法改革,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而如今的法国历史教学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鼓励学生课外在生活中学习历史。讲授法重新得到肯定,并结合采用活动教学法、小组活动、讨论法、观察法、模拟游戏与角色扮演等等方法。为增广学生历史知识、培养智能技巧、历史情感和历史意识以及历史想象力和历史理解力,教学方法的研究仍在继续。
    (五)、教学手段
  对黑板、挂图进行了改进,广泛使用投影机、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教学机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历史的真实感,也便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六)、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和面向未来的伟大目标
  二战以前法国的历史课极力渲染法兰西民族精神,而近年教材采用本国史与外国史合编的形式,将本民族的发展置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洪流之中。改变过去以本国历史发展为主线的作法,而以促进世界大同为指导思想。法国史学界积极提倡史学研究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其主旨在于促进年青一代立足历史、放眼世界,开拓未来新生活。
  纵观二战后法国历史教学改革,经历过多次反复。法国史学家加斯东·米亚拉雷与让·维亚尔主编的《世界教育史(1945年至今)》(张人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作了如下评论:头30年是富有生命力的阶段,出现一系列与教育史上的主要思潮有联系的革新,而后是一潭死水,接着便是衰退,80年代又出现新转折。这一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可以看出,比较头30年来说,70年代法国史学界主流——年鉴派对历史教学的影响更为明显。年鉴派的一些主张得到很多人支持。如:史学家们拓宽了研究领域,费贝尔(Lucien Febvre )倡导“整体历史”,探讨诸如经济、科技、社会和心理史等多科内容;“主题历史”有取代记叙体历史的趋势,传统的编年史被推翻。这些主张对哈比改革无疑是一种推动。哈比改革旨在培养学生能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负担,因而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以视听为主,几乎没有文字,老师以让学生记笔记为耻。这次改革完全抛弃了以往教学重视基础、学习系统历史知识的作法,认为以往的讲授法是僵化、死板的方法,应予完全否定。然而哈比改革的实施又使事情走上另一个极端,结果教育质量严重滑坡,学生既未能学到知识,也没有形成能力。不少史学家认为这次改革是一次倒退。80年代一系列改革力图纠正70年代的错误。然而其“后遗症”却是一时难以消除的。联系到中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我们应当以此为鉴。知识和能力孰重孰轻的问题要全面考虑,关键的问题是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两者兼顾。如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在中国是一个热点问题。法国历史教学改革的历程在这一问题上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重视素质教育,但不要顾此失彼,不要走极端。现在值得研究的是,如何取二者之长,并巧妙地在教育实践中实施。
  附:表一 1985年4月23日起实施的法国小学历史课时计划表
年级  预备阶段   基础阶段   中级阶段周课时 十一年级 十年级 九年级 八年级 七年级课程史地    1     2    2    2    2
  表二:1986年至1990年法国初中历史课时演变表
年度年级     1986至1987学年  1987至1988学年周课时      六 五 四 三  六 五 四 三课程历史、地理、经济 2.5       2.5 2.5           3  3  3       3  3公民教育      1         1  1年度年级     1988至1989学年  1989至1990学年周课时      六 五 四 三  六 五 四 三课程历史、地理、经济 2.5 2.5 2.5    2.5 2.5 2.5 2.5               3公民教育      1  1  1     1  1  1  1
  注:自1989年起在六年级实施新课时计划,即“历史、地理、经济”和“公民教育”作为两门课安排,周课时分别为2.5课时和1课时。在此之前这两门课合为一门,周课时为3课时。1987 年起在五年级也实施新课时计划,以此类推,至1989年起,初中各年级均实施新课时计划。
  又:现行二年级历史课是每周5课时。
  表三:法国一年级(自1987年起)、结业班(自1988年起)史地课课时计划表
组别  A[,1]组 A[,2]组 A[,3]组 B[,1]组 B[,2]组 C[,1]组周课时年级一年级   5    4    5     5    4    4结业班   5    4    5     4    3    3组别  C[,2]组 C[,3]组周课时年级一年级   3    2结业班   3    2
  注:A[,1]组以文学、人文科学为主;A[,2]组以文学和人际交流为主;A[,3]组为文学和艺术组;B[,1]组为人文和社会科学组;B[,2] 组为数学和经济学组;C[,1]组为数学和物理学;C[,2]组为数学和生物学;C[,3]组为数学和技术学。
  注释:
  〔1〕法国实施“五、四、三”普通学校学制,年级为逆数的, 小学5年的第1学年为11年级,后顺序排列为10、9、8、7年级。
  〔2〕六年级为法国初中第一学年,五、四、三年级为初中二、 三、四学年。
  〔3〕系指高中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二年级指高中第一学年。作者注。
史学史研究4京66~74K1历史学唐阳平/刘传德19981998法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一个重视历史教育的国家,其历史课的设置由来已久,发展至今已成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法国历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世界的过去、现在并放眼未来;注重学生比较、辨别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培养,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同时也要求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讲究学科互助,在将历史课置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广泛背景中加以考察的同时,又强调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法国历史教学的模式,在法语地区乃至国际上曾长期占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欧洲国家的典型代表。其课程设置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法国/历史教学 作者:史学史研究4京66~74K1历史学唐阳平/刘传德19981998法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一个重视历史教育的国家,其历史课的设置由来已久,发展至今已成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法国历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世界的过去、现在并放眼未来;注重学生比较、辨别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培养,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同时也要求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讲究学科互助,在将历史课置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广泛背景中加以考察的同时,又强调从历史的角度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法国历史教学的模式,在法语地区乃至国际上曾长期占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欧洲国家的典型代表。其课程设置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法国/历史教学

网载 2013-09-10 20:52:20

[新一篇] 滬港臺高中語文教材比較

[舊一篇] 活·美·實——也談語文教育改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