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情感功能 提高教学效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教学过程说到底就是信息的传输和接收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堂课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这种“情感场”是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而去影响教学过程的效率及其效果。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只注重知识性信息交流,而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注意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难以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所谓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具有动力、调节、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并且具有两极性,可以表现为肯定的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和不满意、热爱和憎恨,激动和平静等等;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如高兴、快乐等积极的情感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驱使人积极地行动,从而使工作和学习效率随之提高。如烦闷、悲愤等消极情感会降低和削弱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活动能量,促使人的行动消极,从而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情感的两极性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运用情感功能,变学生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以提高教学效益。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运用情感功能提高教学效益呢?
      运用情感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融情感于知识传授中,使情感性信息交流和知识性信息交流融为一体,而不能撇开教学内容,离开知识传授,乱用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情感的运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知交融原则。即情感手段的运用,情感氛围的营造,都要有利于教学过程的进行,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亦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情感性信息交流回路和知识性信息交流回路交织在一起,使它们彼此依存,形成相互影响的统一体。教师首先应将教材变活,形成新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艺术手段和技巧,将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的知识授予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而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又做到紧扣教材内容,达到“情在情不散”的境地。
  二、情感适度原则。尤其是使用情意性态势语时要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力戒粗暴和激怒;避免过多过繁的冲动和手势,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分散学生的注意中心。要精炼、简洁,恰好到处。那种讲到高兴处就手舞足蹈,挤眉弄眼,呼天抢地,除了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外,无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共鸣原则。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心换心,以情育情,以情动人,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亲切和蔼,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应尊重理解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应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他们的各种反应给予更多的认可和赞赏。
      正确运用情感的方法
  一、利用情感的调节功能,创设最佳教学气氛,使学生情感处于最佳状态。
  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时,可提高智力操作水平,而在痛苦恐惧和愤怒时,则会降低智力操作的水平。研究还发现,情感程度对智力活动亦有影响,一般说中等程度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过高和过低则都不利于智力操作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调节学生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就会发现,有经验的教师都重视并善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情感处于最佳状态。此间,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教学过程中的两条信息交流回路有效地交相辉映。相反,有的教师不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调节,学生情绪冷淡、消极、甚至恐惧不安,课堂气氛沉闷,即使教师教学水平较高,讲得比较深透,教学效果也甚微。实践证明,学生在不同情绪状态下学习,效果迥然不同。情绪愉快时,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情绪亢奋或低落时,头脑发木,思维迟钝,学而不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感场”,并力求使之控制在中等愉快程度,从而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调节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最佳教学情境。
  二、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让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
  情感具有感染性,有着极大的传播和扩张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联系的情感;同样,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他,使他产生同样的或与之联系的情感。情感的这一特点启示我们,作为教师一要注意通过情感的感染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爱老师所爱,憎老师所憎,达到以情育情的目的。例如,有位教师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怀着对周总理无比怀念,无比崇敬的感情朗读课文,一字字,一声声,准确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课堂顿时被庄严肃穆的气氛所笼罩。同学们随着朗读声,仿佛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寻找着总理的光辉足迹。总理的光辉形象,高尚品德,伟大精神,使同学们肃然起敬。由于教师揭示了教材的情感因素,把体现作者的情感呼唤出来了,凝聚、升华成为一种崇高的情感,打动了学生的心弦,达到了以情育情的目的。使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收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点同样启示我们,作为教师二要注意以情动人。即以自身的真挚情感打动学生对自身言行的接受性。教师讲课时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根据课文的情感特色,准确把握感情基调,做到感情真挚。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并使学生乐于接受讲课的内容。例如教师在政治课上讲“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一问题,在积极的情绪下,可以使学生感到新生事物的力量,增强学生对新生事物必胜的信心;在消极的情绪下,用异样的声调讲,则可使学生感到滑稽可笑,言不由衷。
  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点还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应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确保对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起正面影响和动力作用。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也会碰到一些苦恼、挫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情感。因此,教师要学会自我控制。努力克制自己的消极情感,不利于教学的情绪一定要摈弃于校门或课堂之外。马卡连柯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一位教育家说过:当教师一跨入校门,他就应该把个人的所有不快和烦恼留在门外,因为在学校里,他整个人是属于教育的。教师必须善于抛弃个人所有的不快心情,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并且在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表现时,能沉着冷静,不感情用事。
  情感具有感染性的特点又启示我们,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及其传播,用自己的积极情感去感染学生,培植学生的积极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并协调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三、利用情感的信号功能,艺术地传递信息。
  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即情感通过表情外显具有传递信息的效能。情感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表情,是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的重要特点,并使情感获得社会交往的功能。例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向某位学生会心地一瞥,便发出了某种信息,这位学生便能籍以了解教师当时的内心情感,乃至思想愿望,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同时,表情还能更好地帮助言语表达思想感情。因而,正确运用情感的这一功能于教学活动中,就能起到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性和理解性的作用。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运用恰当的表情,能使讲课内容生动、形象,学生学时感兴趣,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讲课内容。这种作用不仅在文科教学中十分突出,在理科教学中也同样重要。正如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转录一位科普作家的话指出:“知识的情感色彩加深着人们对它的理解,使这种理解变得生动活泼,使人们感觉到知识同自己的关系,因而产生答辩的反应。没有情感色彩的知识是僵死的。”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运用恰当的表情,能更好地传神入微,使学生心领神会,做到“于无声中”鼓励学生积极行为,制止学生不良倾向。[1]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情意性态势语,使之与课堂教学中传递信息的另一渠道——口头语言交相辉映,不断提高信息传递艺术。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只有学会用十五种乃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够做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教师才能变成真正有技巧的人。
  情意性态势语讲求“以目传神”。一个好教师站在讲台上,几乎在整堂课上,他的眼神都把他的情意、心理变化、学识、品德、情操和审美观点毫不掩饰地显露给学生,而学生总是从老师善于变化的眼神中,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展开广阔的联想,受到深刻的启示。有些教师目光不注意流转,只注意那些最聪明,最受青睐的学生。这样,目光的情意性造成了课堂偏爱,而课堂偏爱则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分化。那些从未受到过教师注意的学生倾向于在课堂上表现为一种消极、被动、懒散和自暴自弃。[2]
  情意性态势语要用好面部造型。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脸面就是心灵的镜子。一个好的教师总是注意用好面部造型,把各种复杂变化的内心世界最充分地反映出来。如果一个教师课堂上面对学生,灵台若花岗之岩;面对教材,脸面如玄冰之冷,学生就不会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即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充其量只能理解其中的逻辑意义,而感情上、心灵上的潜台词学生是不会领悟到的,甚至会造成学生情意上的错觉。
  情意性态势语要用好简练、自然、协调的手势和足部运动。刚劲有力的手势,往往大于语言的涵义,可以升华学生的思想情绪;柔缓舒徐的走动,有助于抒发美好的情感。
  教师在情意性态势语的运用上,一要防止矫揉造作,二要防止过分夸张,态势语必须与有声语言紧密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四、利用情感的动力功能、强化功能,调整学生的需要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活动中,就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情感的强化功能是指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个体行为的功能。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活动中,就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作用。
  人的一切活动,追根朔源,其动力来自需要。需要是人的情感产生的内在基础。正确的需要会使情感具有正确的导向性,不正确的需要则会把情感引入歧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的正确需要,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起学习是自己第一需要的意识,因为学生只有把学习视为自己的第一需要,才会热爱学习,燃起求知的热情。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理想,还要注意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把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第一需要,产生积极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另外,教师还要通过谈心、调查、家访等手段,了解学生的需要。对于正确合理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艺术地满足,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于不正确、不合理的需要,教师应注意予以否定或调整为合理的需要。
  五、利用情感的迁移功能,诱导学生热爱所学学科。
  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去的功能。正确运用这一功能于教学活动中,就能起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的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这正是“爱屋及乌”的投射反映。因为爱的需要以及由爱产生的价值,并不仅仅朝着一个方向流动。在教学中,教师挚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反映,继而又把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功课上。[3]这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表现。爱的情感所带来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环境中积极的基调。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体验使人对事物产生亲近感,有欣赏和接近的倾向,这种状态使人易于对事物产生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必然能造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艺术”海洋里畅游,其学习效果一定是高效的。[4]因此,教师要有效地运用情感的迁移功能,诱导学生热爱所学科目,一方面要重视“情感资本”的积累,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感情,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并发展为师生互爱,从而使学生亲近你,愉快地接受你的教育。另一方面,要真正喜爱所教的学科,努力构筑与自己教学追求相适应的能力结构,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发挥特长,表现特色,创造良好的晕轮效应。从而使情感迁移功能在教学中起到改善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倾向性的效能。
  总之,情感功能运用得当,课堂气氛良好,师生感情相通,教师教得欢,学生学得乐,从而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的情感得到健康发展。
                        山东省教科所
  注:
  [1]卢家楣:《论情感性教学原则》,《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2期。
  [2]陈明华:《论态势语在课堂言语交际中的功能及原则》,《教育科学》,1995年第1期。
  [3][4]刘月松:《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山东教育科研济南80-封三,18G3中小学教育孙维胜19961996 作者:山东教育科研济南80-封三,18G3中小学教育孙维胜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2:18

[新一篇] 株洲市中學教師繼續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

[舊一篇] 比較與審視:國際視野內的語文課外活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