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都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模式和质量就成为教育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有人对1980年以来我国教育学界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研究做了评述,认为与教育实践的要求相比,这个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不如人意(注:田国秀:《1980年以来我国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研究的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7期。),但是近几年,国内对课堂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与微观研究逐渐增多。本文介绍的教师互动行为(Teachet Interpersonal Behavior)的研究主题现在备受瞩目,从研究者用教师互动行为一词的所指来看,教师互动行为就是师生关系。
一、教师互动行为的定义
研究者把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分为三种,即学习的互动(contact),纪律行为的互动和除学习和纪律之外的常规的互动(注: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陶志琼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可以看到,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因素不仅仅是教学行为,还有师生互动的诸多方面。Wubbels等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发现,教师互动行为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变量。Wubbels等并没有给教师互动行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且在用词的时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常用到的词汇还有师生互动(Teachet-Student Interaction),教师互动风格(Teacher Interpersonal Style),师生关系(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等。江光荣认为Wubbels等使用这些词汇时一般是指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接触的时候,无论是有关教学的还是无关教学的,教师表现出的一般的人际行为特点和人际行为态度。与教育学的定义相比,教师互动行为的定义的重要不同是突出了师生关系的行为层面以及由这些行为层面所表现出的态度层面(注:江光荣:《班级环境及其与教师风格和学生发展之关系》,2000年博士论文,未公开发表。)。以下为了行文的方便,笔者也会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把它们作为同义词来使用。
二、教师互动行为的研究思路
教师互动行为有两种研究思路,传统的研究思路是把师生关系和学生的学业表现联系起来,这方面已经有较多的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教师的互动行为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肯定的关系,教师友善合作的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教师友善合作的态度是指使用QTI问卷学生对教师评定的分数,而不是教师主观上认为的态度。
随着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新的研究思路是把教师互动行为和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等方面联系起来研究。Benninga(1981)研究了教师态度和学生对课堂环境看法之间的联系,发现如果教师与学生关系和睦,那么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注:Benninga,Jacques S.(198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ttitudes and Student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Climate: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v82 nl p66-75 Sep 1981)。Teven(1996)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关注的积极感知与学生的情感学习和认知学习显着相关(注:Teven,Jason J(1986)The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Teacher Caring with Student Learning and Teacher Evalu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d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82nd,San Diego,CA,November 23~26,1996)。江光荣(2000)的研究发现,班级环境对于学生发展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同时班级环境又受到班主任师生互动风格的极大制约。他所指的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学校适应,主观生活满意感和特质性焦虑为指标(注:江光荣:《班级环境及其与教师风格和学生发展之关系》,2000年博士论文,未公开发表。)。韩立敏(2002)的研究发现,班主任的互动风格对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有重要的影响,班主任如果倾向于以严格、领导以及帮助、理解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就会有积极的作用(注:韩立敏:《班主任之师生互动风格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2002年硕士论文,未公开发表。)。同样,这里的严格、领导以及帮助、理解都是QTI问卷的维度上的得分,分数从0到1。
三、教师互动行为研究的特点
教师互动行为的研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鲜明的特点:
(一)教师互动行为的研究的整体性
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整体性思路影响了对教师的研究。生态学和系统论认为,某一环境或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环境或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成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另外的成分。从生态学或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课堂环境的组成成分就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到学生,受到影响的学生的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教师的行为。
(二)教师互动行为的研究的“分子性”(molecular behavior)。
所谓分子性,也就是教师课堂互动行为的每一个具体的细节。Wubbels等人分析典型的不良的师生互动的细节行为概括如下(注:Wubbles,T.等(1993).Do you know what you lik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education London:The Falmer Press.):
(1)言语和非言语的层面。任何一种交流都有言语和非言语两个层面,言语指互动的内容,伴随着互动的内容总有传达内容的方式和手段,这是互动的非言语层面。教师指出一个学生错误会有不同的理解。一个学生把它理解为“我想帮助你”,另一个学生把它理解为“你太笨了,学不会”。在语言之外,师生关系通过举止、手势、面部表情、语调、声音大小、清晰度和上下文显现出来。
(2)“对称”与“互补”(Symmetrical and Complementary Interaction)。对称是说教师的行为会被学生紧接着模仿,表现同样的行为,互补意味着双方使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行为。对称的互动模式如教师说在课堂上不准做学习无关的行为,学生则认为教师这样说的时候,已经做了与教学无关的行为。一般认为现在的课堂是互补的交流模式,教师讲的十分有劲,学生却无精打采。
(3)自相矛盾。当教师批评学生说,你们一点都不自觉,教师的意思实际是学生应该自觉,可是教师大声告诉学生要自觉后,学生即使“自觉”了也是不“自觉”的,因为这是教师命令之后才这样的。
(三)整体性和分子性的巧妙结合
整体性和分子性的结合是通过收集数据的方法实现的。具体的办法是,使用问卷得到学生对教师的看法,这些看法在每一个项目上有一个得分,这些得分的平均就是教师的互动行为一般描述。关于这一点,下面还会有详细的叙述。Wubbels等认为,通过问卷法,教师一般的互动模式可以通过学生不断的长久的观察得到,教师互动行为的整体性和分子性就这样被结合起来了。
(四)实证研究与QTI问卷
提到教师互动行为的研究,人们很容易想到哲学上的交往理论或者是教育学中关于师生关系诸多宏观的理论与辨析,我们这里所涉及的并不是这种意义上的研究,而是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教师互动行为并提出改进教师互动行为的有效建议。实证的研究通常采用观察表(checklist)或者结构化问卷的方法,试图找到教师互动行为中若干维度,并把这些维度作为评价师生关系的指标。问卷的所有维度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描述一位教师的师生关系。
我们以Wubbels等人的QTI(Questionare On Teacher Interaction)问卷来说明。QTI来源于Leary(1957)发展的一种可以图示人际间行为的模型。Leary的模型使用了影响维度(支配—顺从,Dominance,D-Submission,S)和接近维度(合作—敌对,Cooperation,C-Opposition,O)。Wubbels等采用了这个模型并用它来描述教师的人际间行为。在一个坐标平面上,横轴表示合作—敌对维度,纵轴表示支配—顺从维度。合作—支配(CD)与支配—合作(DC)又成为两个不同维度,前者表示助人友好行为,后者表示领导行为。这样,一共有八个维度。让学生评价教师,可以在每一个维度上得到一个分数,分数从0到1,这样在坐标图上就可以得到教师互动行为的模型图。为了方便不同的人使用QTI,QTI有多个版本,QTI的教师版有48个项目,如“老师很热情地讲课”,“老师信任我们”,“我们不懂时老师会意识到”等。许多研究表明,QTI是一种有效且可以信赖的工具。
四、对教师互动行为研究的评价
(一)有益的启示
(1)提高教师素质从改变教师课堂互动行为做起。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看,教师互动行为的研究为教师素质的改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关于教师素质通常的议论是教师缺少什么素质,理想的教师应该如何,如有学者撰文说理想的教师,应该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应该是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应该是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应该是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注:朱永新:《理想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教师博览》,2001年第5期。)……确实,教师需要这些素质,但是这些素质不容易把握,这些素质如何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微观的行为联系起来呢?教师互动风格的研究为我们找到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是告诉自己应该如何,而是着眼于改变自己教学行为中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所有这些细小环节的改变最终会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深刻变化并且会促成教师的人格成长,而且也肯定地会带来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
(2)教师互动行为是教育改革的另外一种思路。当前正值国家课程改革,研究者对教育改革的建议历来有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结构,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前者如美国着名教育学家布鲁纳的观点,后者如程序性教学,指导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对教学方法的建议并不直接来自对教师的研究,而是来自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实质的研究,但是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仍然受到了众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而每一种对教师的研究的发现都会深化人们对教师教学的认识。笔者认为,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需要配套地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教师互动行为是一种教学方法之外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能力,使用QTI可以为教师培训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明显的不足
(1)研究结果应用的问题。Wubbels等人一开始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我们的目标在于改进教师教育,所以我们关心的是教师行为而不是影响新教师的互动行为的其他因素,如学校组织管理问题或教师负担过重等。”(注:Wubbles,T.等(1993).Do you know what you lik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education London:The Falmer Press.)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为了使研究得以进行,这样的考虑是必要的,可是,课堂中教师的互动行为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东西,它和其他的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如果教师消极的课堂互动是因为教师负担太重而不喜爱教师工作的话,那么研究者的建议必然会失效。看来,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教师才能使现有研究结果更加广泛地应用。
(2)理论上存在的问题。对教师互动行为少量的纵向研究表明了教师互动风格的稳定性。Brekelmans等(1993)发现教师的支配行为在他们教育生涯的头十年中逐渐加强此后就十分稳定,而合作行为在整个的教育生涯中都没有什么变化(注:Wubbles,T.等(1993).Do you know what you like?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education London:The Falmer Press.)。这个研究可能十分有意义,就是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干预教师的互动风格。江光荣则认为QTI测量的是类似于人格的一种稳定的特征而且作了很有说服力的说明,即QTI来自于人格测量模型(注:江光荣:《班级环境及其与教师风格和学生发展之关系》,2000年博士论文,未公开发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是很难被改变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对教师互动风格的干预或者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效呢?另外,从道理上讲,改变一个具体的行为并不算太难,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教师互动风格似乎是一种稳定的特征,那我们改变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教师互动行为的研究最初来自对新教师的关注,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问题大多数是新教师的问题,而不是有经验的教师的问题。看来Wubbels等人的研究解决了他们研究的最初目的,即运用于新教师的培训,但是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讲,教师互动行为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39~42G1教育学孙启武20022002孙启武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430079 作者:上海教育科研39~42G1教育学孙启武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0: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