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模式设计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一、设计背景
  现如今,在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目中,语文已经被数学、英语以及理化等学科挤压到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落,成为了鸡肋。语文成绩不过是高考总分中无关大局的点缀,而语文教师则常常是不冷不热的陌生人。
  是什么原因使语文沦落到这样尴尬的境地呢?这其中固然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在作祟,但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本身存在许多问题。以文化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熏陶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开放性、创造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略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老老实实地听,形成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满堂灌”,以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敬而远之。如何激发中学生,特别是学业不良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成,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理论基础
  成功教育的宗旨是通过教育改革,促使学生特别是学业不良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成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进而为其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做好基本素质的准备。因此,它就与应试教育、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不只是取得应试的成功,而是实现多方面的成功,不但要在学习上成功,而且要为在社会中成功做好准备。其次,它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改变了教师包办一切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第二,它把成功看作是一个过程性概念,通过创设成功机会,帮助学生成功,从而转变学生的自我概念,开启内部动力机制,进而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从局部成功走向全面成功。
  正因为如此,成功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调动其积极性、参与性的教学;必须是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体特点,因材施教的教学;必须是立足于学生原有基础,循序渐进,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教学;必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其多方面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的教学。《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组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对这个号召的最好响应。
  三、教学流程
  分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际操作起来可分为设疑、分组、探究、交流及反思五个环节,具体情况如下所述。
  设疑。疑惑是障碍,克服障碍就是成功,这是探究的起点,兴趣的来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学业不良的中学生尤为适用。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设计,为整个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疑惑都可以作为探究的问题,必须是那些包含有新的理论观念或能够带来新的体验的问题才有研究的价值。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处于最佳发展区域之中,使学生跳起来摘桃子,也摘得到桃子,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化为进取的动力。要联系生活实际,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可以创设警察破案的情境来提出谁是杀害别里科夫的凶手这一问题等等。
  分组。现行的班级建制一般是大班教学,每班学生数少则四五十,多则七八十还不止,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因材施教造成了困难。而按能力水平层次分组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困难,同时还能锻炼学生个人学习时极少运用的多方面能力,实现成功教育让每个人都能成功、都能全面发展的目标。另外,根据情绪感染原理,合作组中一人的积极情感可感染其他合作伙伴。学困生在这个积极的氛围中能逐渐形成积极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这些,都将为其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在分组时要注意以下问题:分组的方式可以是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一组,也可以各层次学生搭配组合为一组。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前者有利于组内交流,但组间交流有困难;后者有利于组间交流,但组内交流有难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加以选择。每小组人数不能太多,以4-6人最佳,既便于组织管理,又方便围桌而坐开展活动。在最初学生不熟悉这种学习方式时,可从两人组合开始。不同小组根据其能力水平可以确定不同的探究任务,小组的组合可以定期改变,这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不同伙伴协作,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
  探究。即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行探索研究作出解答的过程。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引导他们深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进而自我开发潜能,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因此它是促使学生从帮助成功走向自主成功的重要环节。在探究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活动开始阶段可由教师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但最终要达到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高度。例如同一单元的课文往往联系紧密,可部分交给学生去自主研究,由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选择研究方法,甚至进行检测评价,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整个探究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也应关注和参与整个过程,进行方法指导,并及时提醒偏离方向的小组回到主要问题上来。要把个人研究和小组协作结合起来,既要发挥个人的独创性,又要体现集体的合作精神。要指导各小组合理分配研究任务,努力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做到各负其责,人尽其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向成功大胆迈进。
  交流。探究的终点是对探究问题的合理解释,然而学生个人也好,小组也好,并不一定能正确的加以解释,或者不能全面的进行解释,这就需要交流讨论。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共享资源,可以相互促进,可以取长补短,从而圆满完成探究任务。关于交流要注意以下方面:交流的过程可以是沟通性的,也可以是竞争性的,关键是竞争对象指向的是学习的伙伴还是学习的目标。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讨论式,也可以是表演式,还可以是报告式,关键取决于交流的内容和对象,例如疑点难点应该讨论,经验收获需要汇报,小说戏剧可以表演等等。交流活动应该贯穿探究的全过程,既存在于组内,也存在于组间,应该在探究结束时和探究的过程中,随时都可以调整探究的方法和方向。要尽量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学业不良中学生参与交流的过程,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增进了相互了解,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教师还要营造充满民主的课堂气氛和轻松活泼的人际关系,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反思。成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其持续发展、不断成功打下基础;语文教学的外延也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探究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即使是最初设置的疑惑得到顺利解答,整个探究的过程也不可能是条直线,更何况随时都可能遇到新的问题和产生新的想法。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之进行反思,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提炼出来,以便作更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语文的课堂才真正是开放性的,语文的学习才可能是创造性的。此外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总结好的探究方法,改进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感性经验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使他们的探究能力、协作技巧得到提高,为下一个教学计划的更顺利实施做好准备,也为他们今后能自我学习、自我探究打下基础。
  四、教学效果
  分组探究式教学模式既是对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是对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不再是应试教育的囚徒,而是成功教育的主人。在这一模式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再是全面操控教学活动的导演,而是参与研究过程的伙伴;不再是是非正误的评判者,而是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资料和咨询的顾问。在这一模式下,教学评价的对象不再只是结果,而更加注重过程;教学评价的手段不再只是考试,而更多的是探究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和任务;教学评价的标准不再只是分数的多少,而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的高低。在这一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最佳发展区域,每个学生都能体现自我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的乐趣。
  总之,分组探究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部参与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去,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如果运用得法,它必然会成为教师和学生通向成功的桥梁。

基础教育参考京46~47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李一20072007
李一,湖北省黄石三中。
作者:基础教育参考京46~47G31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李一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0:51:29

[新一篇] 成功教育與素質教育

[舊一篇] 成功教育的基本模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