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进步,不小的缺憾  ——语文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用书简评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2001年率先通过初审向全国推荐的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有三套: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顾振彪主编本;二是语文出版社史习江主编本;三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洪宗礼主编本。此后陆续通过初审的还有湖北版、北师大版、中华书局版等共8套。我们以前三套为主进行述评。
  一、主题单元,突显人文
  加强人文教育,是21世纪初课程改革的基调。各套教材为突显人文性,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按主题组合教学单元。
  1. 人教版课标教材,在20世纪90年代大纲本教材局部尝试的基础上,把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作为编排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全套六册教材的所有36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各单元的导语中加以提示。其中如感悟人生、成长足迹、探险传奇、战争生活、关爱自然、民风民俗、求知与读书、生命之歌等都是人教版教材以前没有过的。
  2. 苏教版教材,在目录中即标明各单元的主题,如七年级上册依次为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还有少数单元不是依据内容而是依据体裁命名的,如诗词拔萃、事理说明、小说之林、精彩演讲等。九年级以“学会读书”为主题,设计了11个单元,依次为: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品味·感悟·欣赏、学学牛吃草、阅读有独特的感受、借助注释学文言、读书动笔、比较与辨微、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疑为学之始、知人论世读经典、横看成岭侧成峰。虽然11种读书方法的概括未必精当,先后顺序也未必合理,毕竟是组元方法的新探索,也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
  3. 语文版教材,没有简单地摒弃按文体组元的传统经验,而采取了“文体组元,深化文体知识”的编排思路。不是简单地把文章区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教学文体”,而是按照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把文章还原为传记、游记、新闻、书信、序跋、演讲辞、报告文学等界定清楚的实用文体。好处是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便于安排读写训练的序列和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按主题组元便于突显人文教育,按体裁组元有利于学习语文工具,各有短长。2004年通过初审的北师大版,每个单元都标明主题,而中华书局版既有主题单元如读书、民间文化,也有体裁单元如游记、书信。可见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仍值得研究。
  二、综合学习,强调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加强实践性,各套教材主要在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中进行探索。
  1. 人教版把“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作为各单元中与阅读相并列的重要部分。每册安排三大三小6次综合性学习,全套六册计36次。每次各有一个内容主题,有的与本单元的阅读主题相辅相成,如阅读为自然景物、综合性学习为感受自然,其他如:科学世界—探索科学奥秘、探险传奇—漫话探险、战争生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民风民俗—到民间采风去等;有的互不关联,如理想信念—漫游语文世界、古代生活—怎样搜集资料。每次综合性学习,设计几项活动内容,如“让世界充满爱”三项活动为:关爱每个伙伴,同在一片蓝天下(关爱社会弱势群体),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帮助残疾儿童),在交谈、讨论的基础上写一篇记叙文。这样的活动贴近学生思想生活实际。“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安排“孔孟小档案”、“不朽的孔子和孟子”两项活动,下面又包含8项具体活动或要求。然后以孔孟某句名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样的活动有一定深度,多数师生也能努力完成。
  2. 苏教版的综合实践系统由合成单元、专题和名着推荐与阅读三个板块组成,七、八年级的合成单元除四五篇阅读课文外,还有诵读欣赏(诗词、对联、古文等)、写作和口语交际(或语文实践活动)。编者有意识地把各项内容彼此渗透,互相联系。其中语文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穿插安排,每学期两三次,如我爱文学、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社会焦点问题研讨会等,每次安排一两项活动,操作性强。九年级写作、口语交际整合到综合学习与探究中。
  苏教版除实验多年的合成单元外,还新增设了“专题”,即围绕一个话题,组织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各册专题依次为: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这10个专题内容涉及自然、社会、思维等方面。每个专题的学习也丰富多彩,如《荷》分为赏荷、咏荷、读荷、议荷、写荷五项活动,共收入诗五首,文章(或节选)7篇,还有一些资料。这是改变语文教材单一文选体例的有益尝试,也很受师生欢迎。
  3. 语文版各单元有阅读(四五篇课文)、口语交际、写作、写字(或综合性学习)四项内容。综合性学习每学期两三次,内容的选择更加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如:学会利用图书馆、调查社会用字情况、为本地人物立传、文学采风、桥、新闻、编演短剧、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献给教师节的一份特殊礼物、举办中外戏剧知识竞赛、神话、自己给自己“出”一本书、初识“诸子百家”。这些主题活动都是从语文学习出发,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学中也切实可行。有些活动虽涉及其他学科,但大都与本单元课文内容相关,如: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旅游资源调查、环保小课题研究、妇女解放、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等。相比而言,人教版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等活动有些复杂,也稍偏离语文学习。
  4. 中华书局版的综合性学习也与单元课文内容和写作相关,如审视阅读、领悟自然美景、动植物中的文化意蕴、寻访民间文化等。
  5. 北师大版的每个单元,各有明确的主题,包含阅读课文两篇,“比较·探究”课文三五篇,“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以及语文趣读四个板块。其中“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一一对应,如:童年梦痕—永葆童心、秋日撷英—寻找自己的秋天、亲情歌吟—感悟亲情、品行善恶—生活的棱镜、生命礼赞—关注动物朋友、性灵愚慧—做个智勇双全的少年。这样读听与说写共同围绕一个话题开展实践活动,更有利于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从实验效果看,综合性学习首先要从语文学科起步,先从语文学科内部综合,课内外综合,然后走向多学科综合,最后是与校外社会活动综合。这样可以避免“泛语文”、“非语文化”倾向。
  三、开发课文,建设先进文化
  这一轮课标语文教材仍然是文选型教材,迄今课文仍然是语文教材的主体,可以说,一套教材能否立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文。语文版教材主编明确提出“语文教材建设要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们大力开发新课文,各册教科书中首次选入的新课文都达到或超过了2/3。具体统计如下:
  G311S302.jpg
  (引自王永强《编新教科书,促进语文课程改革》,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7-8期第45页。)
  新选入的课文有如下特点:①体现时代特征,如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的课文42篇,占现代文课文的35%。②反映传统文化的文言诗文共60篇,占总课文量1/3,如《戴震难师》、《董宣执法》、《包拯》等。③反映世界文化的中外名家作品占到现代文课文的1/4,其中反映当代世界文化生活的超过70%,作者分属十多个国家,改变了过去教材中外国作品量少偏旧的面貌,如《苏珊·安东尼》(性别平等)、《我有一个梦想》(人权尊严)。④体现现代理念,如平民意识、男女平等、关怀弱势群体等。六册教科书中以女性为主人公的课文18篇,以男性为主人公的26篇,两者比例为0.69∶1,较之此前教材大大提高。⑤贴近社会、时代、学生,如《心声》、《选举风波》等。由于在精选课文上下了大功夫,语文版教材确实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材应……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各套教材表现出对世界多样文化前所未有的重视,人类共同的文化观念融入了教科书。除语文版之外,其他各套教材也都开发了许多新课文,如人教版的《在山的那边》(追求理想)、《化石吟》(生物进化)、《伟大的悲剧》(科学探索)、《真正的英雄》(勇敢坚强)、《奇妙的克隆》(科技发展)、《再塑生命》(关怀弱者)、《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追求真理)、《热爱生命》和《人生》(艰苦奋斗)。苏教版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创造精神)、《“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航天探索)、《多一些宽容》(宽容理解);湖北版的《体育颂》(体育精神);中华书局版的《“奥马哈”滩战役》(争取和平)、《与约翰斯登书》(勤劳致富);北师大版的《父母的心》和《最后一片叶子》(人类友爱);语文版的《苏珊·安东尼》(性别平等)、《我有一个梦想》(人权尊严)等。从课文作者来说,世界着名文学家的作品纷纷选进教材,如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泰戈尔、川端康成、莎士比亚、笛福、雨果、西蒙诺夫、欧·亨利、茨威格、纪伯伦、星新一、济慈、叶赛宁、培根、莱蒙托夫、契诃夫、杰克·伦敦、勃兰兑斯、黑塞等;其他名人如政治家林肯、马丁·路德·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科学家法布尔、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杨振宁、丁肇中、阿西莫夫等的文章也选进教材,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有利于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四、名着导读,安排各别
  课标中提出了“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目标,规定了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还列举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提出了课外阅读中外名着的建议。各套教材对此作了详略不同的安排。
  1. 人教版除把一些优秀诗文直接选作课文外,各册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课外古诗词背诵”古诗词10首,六册共60首。各册还安排“名着导读”三部,六册共18部。其中叙事散文有《爱的教育》、《昆虫记》、《朝花夕拾》,议论较多的有《名人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6部约占33.3%。每部作品有内容简介、阅读建议、精彩片断、探究思考等项,指导比较具体。
  2. 苏教版的“名着推荐与阅读”安排在两个单元之间,六册共6部,其中文章作品1部——《朝花夕拾》。每部名着设“推荐·阅读”、“思考·交流”(附节选精彩片断和有关资料)、“写作·活动”三项活动内容,节选的篇幅较长,指导也较具体。
  3. 语文版在各册七个单元后,附录“名着引读”,聘请专家撰文,以千字篇幅简介3部名着,四册共介绍12部,其中文章作品有《巨人三传》、《朝花夕拾》2部,当代作品有《穆斯林的葬礼》、《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中华书局版各册附录“名着推荐”4部,每部简介文字不足千字。北师大版以旁批的形式评点一部名着的节选文字(如《海的女儿》),再以几百字简介三部名着(如安徒生、格林、王尔德的童话)。
  各套教材的名着导读,数量有多有少,导读有详有略,首先选择的是课标中列举的几部文学名着,如《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但对课标建议中的“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即文章作品名着,都少有安排。从初中生的实际看,并非不需要这类文章作品。像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叶圣陶和夏丏尊《文心》、吕叔湘《语文常读》、周有光《语文闲读》这类语文短论、文艺短评,《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着名科学家传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国古代科技史话》这类科普读物,能不能作为文章作品推荐,应该进一步研究探讨。
  五、对初中课标语文教材的思考
  课改以来,一套又一套新编教材审定并相继推出,我们在报刊上看到的关于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教材编写者自我肯定的介绍,或用于培训教材使用者的自我标榜的讲稿,有的甚至是为扩大发行而自我宣扬的广告,少有对教材建设理论的深入探讨,更鲜见批评性意见。仅见的一篇批评性文章是香港教育学院中文系何文胜博士写的《对四套新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的再思考》。四套教科书是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湖北版,何博士主要观点有:①按人文性来组织主题单元,其内容千变万化,很难找到合理的单元组合,目前的单元内容是比较随意的。②单元之间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前一单元所学很难为后一单元所用。③先人文性后工具性,不符合语文科的学习特点。这些意见点到了新教材的软肋。
  初中语文教材值得研究的问题有:
  1. 工具性与人文性孰先孰后?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标的表述是明确的,这是20世纪历史论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论争后达成的共识。能不能表述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基本特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理由毋庸赘言。但多套教材以内容主题编排单元课文,显然使工具性弱化,人文性也显得空泛。何博士认为:在学习人文思想的过程中培养语文能力,和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学习人文思想,两者的学习重点和结果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学以后者为教学目标才符合语文科的性质。我们认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才是语文学科“独当其任”的“任”。主题单元可以作为组元的一种形式,但不应成为单一甚至唯一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多套实验教材的组元方式已有多种探索:或按生活内容,或按表达方式,或按文章、文学体裁,或按题材,或依据语文能力训练序列,或按思维能力发展,或按学习语文的特殊方法……(甘其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述评》,原连载于《语文教学通讯》1993年第7、8、9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11期全文转载。)20年后的教材应该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而不应倒退到单一模式。组元方式应先考虑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2. 文学第一,还是文章第一?
  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要求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即文章和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诵读古代诗词”;文章作品包括科技作品、议论文、浅易文言文,如果我们把没有虚构的叙事散文归入文章,那么虽然各套教材的编选体系不同,如人教版九年级以文学教育为主,文体分编,文白分编,但从全套教材来看,各家都以文章教育为主,而以文学教育为辅。三套教科书课文中文章作品所占分量见下表。
  G311S303.jpg
  三套教科书课本中文章作品所占分量表
  按照我们的统计,三套教材中的文章作品占到2/3左右,说明初中生以学习文章读写为重点是符合教育规律和语文学科特点的。但在“突出人文性教育”的思想指导下,文章教育被弱化,学生没能形成基本读写能力,文学教育也成了空中楼阁。
  3. 语文教育,要不要文章读写知识?
  新课标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如果这是针对此前语文教育中的某些弊端而言,无疑有道理。但近6年来语文课改的实际是由此引出的否定知识。一方面,课标制订者把传统意义上的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简化为附录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只剩下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常见修辞格五项。这种表述固然打破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也给一线教师造成知识可有可无的错觉。另一方面,对当前大家基本取得共识的新知识体系,即包含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课标没有认可、引导探索的指向。于是课标中只提出了“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课程目标,既没有什么是精读、略读等陈述性知识,更没有如何精读、略读的程序性知识;既没有什么是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陈述性知识,也没有如何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程序性知识,更没有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相关知识。
  各套教材编者,按课标要求尽量淡化语文知识,但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又不得不以各种方式渗入一点必不可少的知识。人教版在某些课文之后以“补白小方框”的形式介绍一点语文知识,如八上的“补白”有学习阅读记叙文、关注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学习阅读说明文、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学习背诵、学习精读、学习浏览、学习缩写、学习改写、学习扩写、学习续写等。相比而言,同一册教材以整整4页的篇幅介绍关于桥的知识及图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我们认为有点本末倒置。
  苏教版九年级系统安排了11个“学会读书”的单元,是阅读知识结合阅读实践的有益尝试,前文已略述。但其中蕴含的阅读知识,偏于编写者的教学体验,而缺乏阅读学理论的观照,稍觉遗憾。
  语文版在单元导语和写作要求中点到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八上第一单元导语:读游记,要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的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写一篇游记”要求“游览过程要交代清楚”,“要写出景点的特色,重点描写最能吸引游人的景物”。一个以“游记”体裁为主组织的单元,仅在要求中点到这么点儿游记知识,似乎是远远不够的。
  湖北版教材作文采用话题作文方式,作文单元由“话题”、“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4个部分构成,重视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在导语中提示要交代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组织材料的线索,用一句概括性的话开头等,追求“训练有意,指导无痕”的教学效果,渗透必要的写作知识。这也是有益的尝试。
  我国第一位语文教育学博士王荣生,有感于语文教育知识的匮乏,主编了一套新专题教程,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其中王荣生、韩雪屏编着的《语言知识新视点》,曾祥芹、甘其勋、刘真福着的《文章知识新视点》,刘真福主编的《文学知识新视点》等书,对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语文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又有新的探索和思考,既有理论价值,又便于实践操作,值得关注。
  4. 综合性学习,能不能取代写作训练?
  新课标中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是并列的三项学习内容。教材中如何安排?大致有综合安排与分别安排两种实验。
  人教版选择综合式。“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在单元中与阅读并列。每次有一个活动主题,如七上第一单元“这就是我”安排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三项活动,在口语交际之后,以“这就是我”为题写作文。这种安排大都对写作没作具体指导。教学实践中,有的为活动而活动,为综合而综合,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没有落到实处。有的活动过于繁杂,如七上“追寻人类起源”,一是搜集、整理中外人类起源的神话,二是搜集从猿到人的资料,三是讨论神创造人的错误为什么世代流传,四是搜集人类起源新说,五是选题作文,教材提供的参考题目有“人类起源概论”、“‘神创论’可以休矣”、“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外星人说’之我见”,还有“国宝失踪之谜”(国宝指“北京人”头盖骨)。这样的设计过于专业,不是在学语文中了解人类进化的科学观,而是在探索人类起源的专业中运用一点读写能力,不仅有喧宾夺主的非语文化倾向,而且也脱离多数学校师生的学习实际,往往因难以完成而落空。
  苏教版七、八年级每个单元在课文阅读、诵读欣赏之后,都有写作项目,而语文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间隔安排。好处是写作和口语交际可以组成系列,如七上写作依次为:“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每次写作前有一篇几百字的知识短文,有三四个作文情景和参考题可以选写。七上的三次口语交际依次为: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婉转拒绝。每次也有几百字的讲解和一两项活动。但九年级改为“综合学习与探究”三项内容合在一起,每次安排五项活动。如九上第一单元:一是归纳比较本单元课文作者的不同观点,二是用不同语调朗读课文,三是朗读语段思考问题,四是对课文作判断与分析,五是合作写一组介绍家乡风物的文章。这样安排发扬了我国语文教育读写结合的优良传统,但各单元之间前后缺乏有机联系,看不出写作训练的序列安排。
  语文版各单元课文阅读之后,均有口语交际、写作项目,写字与综合性学习间隔编排。写作则自成序列,如七上依次为:记一件事、写一个人、描写景物、写童年的故事、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改写《木兰诗》、我将这样度过寒假。每次写作的要求明确,集中单一,有较具体的指导,如描写景物,交代了四种方法:把景物拟人化、用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用色彩来描写景物、用比较的方法描写景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拟题目写秋景。这样的安排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写一次作文大致就能学会写一类文章,三年学会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文章的写法,基本上能达成课标的阶段写作目标。
  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既要吸收国外教材的长处,更应重视继承发扬汉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
  2005年6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教材学术研讨会上,12套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和8套初中语文教材的出版单位参与讨论“语文教材评价”课题组的评价设想,对教材编写理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主流教材”等问题展开探讨。这是教材评价工作的一次尝试。我们认为,教材评价局限在教材编写者的小圈子内是不够的,不利于打破编写者的思维定势,不利于教材的创新。应该群策群力,邀请社会各界与语文教材相关的专家,以及长期研究语文教材而非编写单位的语文教育专家参与研讨,这样对教材的评价可能更客观公正,对教材的建设更有好处。

语文教学通讯太原14~18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甘其勋20082008
甘其勋,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450000)
作者:语文教学通讯太原14~18G311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甘其勋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51:19

[新一篇] 山區初中作文教學芻議

[舊一篇] 師范教育的傳統與變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