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八法”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而词和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只有理解了文中的词句,才能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训练。那么教师如何对那些直接影响课文内容的字、词、句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转换词语,让学生在换一换中感悟理解
  教师可以把文中用得非常准确的词语用别的词语替换,再让学生说说原来的词语好在哪里。启发学生思考、领略这个词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中的“堆”,可用“摆”代替。学生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撂在另一层上面,说明了数量之多。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通过对一个“堆”字的挖掘,带起了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由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实现了从词到句到文到感情的飞跃。
  二、变换句式,让学生在变一变中比较理解
  教师可以变换句型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表达的力度或特点,并口头表达出来,把思维引向深入。如《养花》一课中有句话:“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许多学生读后对这个反问句的正面意思说不出来,要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就是真理。”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两种句式的联系与区别,明白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与陈述句的改写训练。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看一看中直观理解
  课文中有些语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教师就要运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方法,将文字描述用出示挂图、投影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形象,进而理解课文。如《秦兵马俑》中的一段:“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的心中,很难清晰地想象出它们的样子。这时,我出示多媒体图片,当那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映入学生的眼帘时,抽象的句子在学生脑中变成了活生生的实物。句子理解了,同时也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阅读中的词句训练落到了实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四、诵读感悟,让学生在读一读中会意理解
  每篇课文都会出现一些新词难句,有的比较含蓄,有的往往难以言传。要使学生领会课文意思,进而受到思想教育,必须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可以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加深对课文的语言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两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句中“呼呼”本来是形容风声的,指风刮得大而猛,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效果更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到西北风的凛冽呢?开始读时,学生认为“呼呼”“刮”都应该重读,但指导学生用“重音轻读”的方法,将一般作重读处理的“刮”读得轻些,让学生试着品读,让他们的心灵在品读中产生感应,仿佛置身于小兴安岭怒吼的松涛之中,更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就表现在对客观事物形象生动的描述上。
  五、抓关键词,让学生在减一减中辨析理解
  课文中有不少美词佳句,表情达意贴切传神,可以用删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种训练方法就是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需要把有关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去掉,然后进行比较,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体会原词的独特作用。如《学画》中的“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将句中“滴滴”和“滚来滚去”删去,句子中花瓣上的清水,荷叶上的水珠是什么样的就不具体了,不能显出荷花和荷叶的美,整个句子就变得干瘪而苍白。由此可见,这两个词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把荷花的叶和花瓣描摹得惟妙惟肖。减一减的目的是为了反证这个词语不能删减去。
  六、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填一填中准确理解
  填充式训练就是把句中重要的词句或隐去,让学生填空,或添加同义词,由学生选择,再体会这些词句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升到运用阶段。如学了《翠鸟》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翠鸟(踢开,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衔起)小鱼,(贴着,挨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这种练习,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研究语言的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
  七、表演体验,让学生在演一演中入境理解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对那些表情达意比较深的词句,用文字和口头解释学生又难以接受,可辅之动作做一做,演一演,把课文中语句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如在教《一只小羊羔》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指名学生扮演巴特,向大爷、叔叔、阿姨打听小羊羔的失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处”的意思和“打听”的礼貌用语,以及巴特当时找失主时的心情。
  八、动口动手,让学生在画一画中感染理解
  由于小学生具有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绘画,边读边画不仅可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使课文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变成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的脑中,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品味词句的好习惯。如《翠鸟》一文中对于翠鸟的外形描写,有些学生记忆模糊,我就让全体学生边读句子,边画翠鸟简笔画,并用彩笔分别给鸟的头、背腹、羽毛、爪子填色彩。在读和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品味词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直观的图画,用图画形象地表现出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

湖北教育武汉25~26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李天琴20082008
李天琴 陕西白河县城关镇桔子园小学
作者:湖北教育武汉25~26G39小学各科教与学李天琴20082008

网载 2013-09-10 20:51:17

[新一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

[舊一篇] 小學高年級英語寫作教學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