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基础教育正进行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中学历史教学应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20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着“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学应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的情况,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学生的思维逐渐钝化,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不理解史实,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从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要看教师怎样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历史问题的机会,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以学论教”可以使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中学历史教学应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大量讲授课本的显性知识,重记忆轻探究,重结论轻推理,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体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课程教材的知识或结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得出结论,即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思想观念才能得到提高,只重结论、忽视过程的课程与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历史教师不应局限于以往“史论结论”“论从史出”即以史论相结合的传统的教授方法,而把教授的重点放在史论结论的过程中或论从史出的过程中,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中学历史教学应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中学历史教学应从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向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真实写照。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教学目标相联系的。现代化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而且是教育变革的动因,因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其所具有的信息存储量大、检索方便、互动性强的特点与历史教学的需要结合起来,探索历史教学的新途径。
    六、中学历史教学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往往以历史知识的掌握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历史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和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目前可借鉴的方法有:个人代表作品法、观察法、学生自我分析法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任何课程要发挥其效能,都必须透过教师的运作和学生经验的建构。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
历史教学问题沪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金娣20032003金娣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 作者:历史教学问题沪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金娣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0:50:29

[新一篇] 歷史教學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探索與實踐

[舊一篇] 歷史漫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教學為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