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沈士军)
作为素质教育主体的语文素质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素质的高低,决定并影响到人的整体素质。因此,推行语文素质教育,既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出发,又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原则出发,并以此来构建语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这些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推行语文素质教育还有一个必须尊重的客观前提,就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对此的正确评价,有利于把握推行语文素质教育的起点;有利于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有利于对素质教育和非素质教育最后界线的认定;更有利于语文素质教育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中学语文素质教育进展得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当前推行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还未从诸多困惑中解脱出来。
一、推行语文素质教育的困惑。
困惑(一):语文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界定。
这一困惑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虽然有某些地区某些学校将应试教育绝对化或搞过头的客观背景,但并不能说,凡是有为升学而进行的教育行为都是非素质教育。若这样推论,国家组织的极其严肃的高等入学考试该怎样对待?是对应试能力的检测,还是对素质水平的检测?要回答是或不是,都可能带来诸多的麻烦。尽管有不少对高考命题猛烈抨击的言辞,但对其性质还是不敢妄下论断。人们戏称高考为“指挥棒”,虽说是不平之辞,但又无法否定其对中学教学的引导作用。凡事都得一分为二地看,假如我们退一步,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变化中也许会受到某些启发。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变化,已带有明显的对考生素质考查的印记,其命题意图也越来越向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靠拢,尽管免不了让师生望“题”兴叹,但对这种贴近生活实际,注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还是受到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首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命题在引导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上是功不可没的。所以,界定是何种性质的教育,不能仅以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作为标准,而要从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是否主动全面发展这两个标准来客观评价。否则,动辄给顶“应试教育”的帽子,不仅不利于推行语文素质教育,而且会导致我们曾犯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其后果不言自明。
困惑(二):语文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以及课型结构的矛盾。
推行语文素质教育,必须会对原语文课的课程设置和课型结构进行反思,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又不乏形式主义。各种类型的选修课、活动课犹如雨后春笋。但教与学还是照着老路子,只是换了内容和花样。被学业重负围困多年的学子,起初都感到新鲜,认为这是对沉重学业负担的一种解脱方式,他们的确为之欢呼雀跃。但星移斗转之后,当教师还意兴正浓时,学生早已逃之夭夭,又钻到题海里去了。精心设计的“素质教育”落了空,只好又回到老路上来,最终的结果是,领导有决心,教师没信心,学生不用心。花拳绣腿式的应景教育,终因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不得不偃旗息鼓,以致人们对素质教育越发困惑,不禁发问:素质教育,路在何方?
困惑(三):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意向的确定性和教学操作的可调控性的矛盾。
推行素质教育,旨在发展全体学生的全面的语文能力和培养健全的人格。这种教学目标比较容易确定,实施目标的课型也比较容易设计,例如不同形式的选修课、讲座和各种语文活动等。但教学活动的能否被调控的矛盾比较突出。例如举办讲座这种形式的选修课,教师的教学意向性可以十分明确,但学生的接受和能力发展状况无法检测与调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大都只能处于自我调控状态。本想面向全体学生的整体能力的提高,但由于缺乏学生的必要的参与量,结果常常有违初衷。这种主客体脱节的教育方法,也常常因其效果不佳,受到师生的冷落,于是素质教育又陷入困境。
困惑(四):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效果量化测定间的矛盾。
由于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自身的模糊性,决定了语文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也只能呈模糊状态。然而语文素质教育的推进,正是在这个模糊状态下进行的。可以断言,即使是若干年后,语文素质教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模糊性也很难有根本性改变。原因之一,是社会对素质的要求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这往往是模糊概念和精确概念赖以区分的前提。所以,语文的素质教育的评估只能是一个趋向性的模糊值。近些年,随着教育行政管理的加强,量化管理成为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因此,对教学效果往往采用量化测定的手段。从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价结果看,很难对是否推进了语文素质教育做出客观的评价,人们往往只能在量化评价的结果上,做出无关痛痒的描述性评价(即软评估)。在目前教育还无法摆脱功利驱使的特定背景下,即便是有些教师愿意为语文素质教育付出自己辛勤的汗水,但在与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并非同一的量化评价标准面前,大家也只好沿“格”前进。其结果,“素质教育”倒成了追求时髦的代名词。
当然推行语文素质教育的困惑还不止上述几种,但为什么会有这诸多困惑?除了对语文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没有完全把握,除了没有从根本上认清这是中国教育面临的必然历史选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起点是什么,以及语文素质教育在当前应着力解决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推行语文素质教育,既要面对现实,又要面对未来,最根本的是从现实语文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抓起。
(一)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明确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
建国以来,虽然语文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多次,但总是或多或少的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相关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体现了语文作为人文科学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不同时期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的变化。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社会文件载体传播和延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由于受这种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注重的是群体文化行为,最能作为受这种经济体制影响的证据,就是文革前的高考作文,无一例外的命题作文形式(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一现象是有历史或别的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人们的观念、交流和交际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于是,人们开始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和高速发展、多元价值取向和信息化了的时代,以往的群体文化行为已被多元化的文化行为所代替。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与各种群体或个体打交道,为了生存和发展,要经常采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同时也通过传播自己的信息,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这样,原来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必然要用自己的改革,来适应这个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的社会。只有把语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投向这个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才可能明确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才可能把语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观照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选准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众所周知,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无论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都深表不满。仅从学生中学毕业以后的情况看,社会对学生语文素质最不满意的首先是书写了草、错字连篇、辞不达意、文不成体;其次是交际能力、道德情操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客观地说,前者的责任的确在中学语文教学,后者尽管责任不全在中学语文教学,但还是有一部分无论怎样推卸都无法推卸的责任。造成上述语文素质低下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这当然只能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中找原因了。从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看,重识记、轻理解;重分数,轻习惯;重知识,轻技能;重读写,轻听说;重结论,轻过程;重语言分析,轻语言操作;重理念灌输,轻情感陶冶,诸如此类的种种弊端,正是造成如是后果的原因。因此,推行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在存在的弊端上找突破口,而不是另寻门径。只有将不该倒置的轻重再倒置过来,将应该重视但还没有重视的问题抓起来,这样语文素质教育才会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三)客观认识现状,正确对待薄弱环节。
对语文教学的现状要一分为二的对待,不要一边倒。这些年来,在注重知识教育、注重读写训练和培养审美情操上应该说是有成效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上,应该说是下了些功夫的,成绩也是显着的。千万不要因提出了素质教育,就认为过去都不正确。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重读写、轻听说之类,则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加强。就拿轻听说这一问题为例,它根子并不完全在应试教育上,把它归罪于应试教育也很不公平。现行的语文教材尤其高中教材,就本质来说是“读写”本,强调的是书面表达,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中国从古至今用的都是文选式的课本,曾也有不少人对此有过微辞。当然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这种文选本应该是合宜且有历史功绩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嘛。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听说”能力的要求明显优于“读写”能力,这时,人们才发现听说能力亟需提高,于是便有了“重读写,轻听说”的微辞。从这一事例的变化过程看,目前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不完全是自身的缺陷,有不少是因不适于社会的发展而暴露出来的弊端。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确定语文素质教育实施的着力点。
(四)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能力。
依照素质教育的自主性原则,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定要转移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这不仅仅只是教学指导思想中以谁为中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将学会生存和学会发展的教育目标变为教育行为的问题。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有一种“重本轻人”的倾向,即重知识的讲授或灌输,轻学生的参与或主动,把学生当做听众看客,这种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学生不主动参与学习,便无法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进行操作。无语言操作训练的语文学习,无论怎样高明的教法,都不能获得语文能力,当然更无语文素质可言。叶圣陶先生对语文能力的获得,分析得十分中肯,他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叶老所说的“东西”即语文能力,也是语文素质构成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因此,离开了训练和习惯便不能产生能力,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无法落实训练和培养习惯,前文所谈及的学生毕业后的各种问题,也都是语文习惯不正确和语文训练不到位造成的。所以,语文素质教育离开了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只能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
语文素质教育,尽管还应更广泛更深入地去探讨它的本质或模式,但任何探讨的起点都不能离开面对语文教学现状和尊重主体、注重全面发展的原则,因为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起点,也是它的归宿。*
语文教学之友廊坊1-3G31中学语文教学沈士军19971997 作者:语文教学之友廊坊1-3G31中学语文教学沈士军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0: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