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民主化的实践及思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语文教学民主化,应是社会主义教育民主化的题中之义。在人人享有均等的教育机遇以后,还须正视这样一个不容疏忽的问题,即学生能否普遍受到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民主化的教学观应是跨世纪教师现代意识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否在心灵深层培植这种观念,这种教学品格,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予以充分的实施,是衡量语文教师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尺度之一。
      一、课堂教学专制的表现及其危害
  现实的语文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教学专制的幽灵给我们课堂教学投下了一种阴影,给当代中学生思想发育造成了严重束缚。如果轻视教学专制的严重危害而听任之,可能造成缺乏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精神畸型儿。
  在目前语文课上,教学专制有下列表现:
  其一,轰炸式。不研究、不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和智趣差异,也不思考、不探讨如何艺术化地、创造性地落实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只是“地毯式”地将教学内容倾泻给学生。课后,也不听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不主动了解他们吸收、消化情况如何。整个教学活动结构呈显出一种单向的三点式循环,即教参→黑板→学生笔记,结果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表面看,这是教学方法的欠当,实质上是教学观念在作祟,即教师中心主义在作祟,将作为教学的接受主体的学生视为容器一类的被动工具。
  其二,训斥式。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态度上。本来,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有其思维和表达的个性特点,其发言更不会完善无缺,对此已臻成熟的教师理当积极鼓励和热情引导,以促其踊跃思辨。但有的教师则不然:他们把自身摆在上位,以教训甚至斥责的口吻,居高临下地非难学生的发言,丝毫也不看到他们可取和进步的一面,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炫耀自身“智慧的优越”,客观上凌架于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之上。
  其三,压迫式。这是教学专制最典型和最集中的表现。有的教师总是排斥“微笑艺术”,甚至有意识地以阴天式的所谓“严肃”表情给整个课堂笼罩一层森严的氛围,给学生心灵造成沉重的威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又冷酷和专横地压制学生的多向和求异思维,拒绝其创造性的发现。尤其讨厌个别智力超常学生的“放肆”,不惜以斫杀其思维活力为代价来维持课堂上的所谓良好秩序。
  上述各种教学专制的表现,不过是择要例举,它们本质的特点在于:教学双方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人格平等、自然和谐的基础上,缺乏连结心灵的情感纽带,造成人性的扭曲和人伦的异化。从现象看,也许课堂上的气氛是平静的,而实际上师生的心理距离和心理对峙足以随时撕破这种表面的平静。即使教学能够在高压下“安然”维持下去,但这种专制作风给教学造成的巨大损失已无可挽回。作为有机主体的学生,由于受专制作风的沉重压抑,智力的发展受到严酷的束缚,诸如多向的分析、独立的判断、创造性的发现等优异的思维品格都很难发展;不仅如此,各种非智力因素也受到斫伤,主动进取,自觉追求的激情减弱了,带有个性特点的志向和兴趣冷却了,应该受到激励的自主意识被消极、冷漠、少有乐趣的被动学习所取代。久之,作为能动主体的人格力量也削弱了,一切只是围绕教师这个中心旋转。
      二、语文教学民主化的若干实践
  作为教学专制的对立面,教学民主则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是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粲然的闪耀。它体现为:教师始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去对待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不但尊重他们含苞怒放的智慧、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烂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们与己和谐的求同思维,而且也尊重其新锐有余、成熟不够的求异思维。简言之,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不是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也不仅仅是接受启蒙、开凿混沌的教育对象,而是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人和创造者。这就需要教师将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来,与之同呼吸,共悲欢,再度品味求知的艰辛与幸福;这就需要教师不但具备丰富的知识、艺术化的教学能力,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格、恢宏的襟怀、开放型的思维模式,从而有足够的心理能力来承受大胆的质疑和独立的批评。
  至于如何在语文课实施教学民主,笔者从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所面对的实际教学情境出发,作了初步尝试。
  第一,设法在教室内创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氛围。教室是展开教学的特殊环境,这里的感性氛围对置身其中的学生具有潜在的同化作用,而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学生对室内氛围的第一印象尤为鲜明和深刻。鉴于此,接受新班之始,笔者在教室中张贴一些条幅,诸如:“教亦是学,学亦是教”、“先做教师的论敌,再做他的朋友”、“争辩使人聪慧,缄默使人愚钝”等。同时,以饱含真诚的语言告诉同学们:一室之中,在座者均是主人,师生之间,只有年龄差别,没有人格不等。并且鼓励敢持批评意见的“反对派”的出现: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基本准则出发,不断提出独立判断,不断给老师提供完善思想的机遇——而这就是爱师的另一种更高的表现形式。这一系列气氛的渲染,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尽快泯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为教学创设一种无拘束、无畏缩、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和活跃心境。
  第二,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有师生之分,无尊卑之别。尤其教授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歧异,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是也。故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使其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基于有缺陷的发言胜于缄默这个基本观点,笔者针对课文层层设疑,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舌战”,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尤其倡导对老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使学生意识到:生未必不如师,师未必不可超越。从而消除对教师的盲目崇拜感,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建立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例如,在讲解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说《窗》时,笔者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墙”存在于视线中,而风景却存在于近窗病人的想像中,他以描述想像中的美景来给予病友充实和精神乐趣,而小说正是通过前者的美的品格来反衬后者的冷酷自私,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丑恶面。经过阅读和讨论,大家逐渐趋近于这个“共识”。然而,有位学生沉着地亮出了异见:近窗者也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他的美在远窗者丑的对照下愈见光亮度,因此认为老师所引出的小说主题是顾此失彼,有所偏颇;该同学又比较分析了两位病人向窗口外望的视点高低、时间长短、心态平宁与紊乱这几方面的差异,认为:作为建筑,墙可以存在,远窗病人之所以用极端冷酷的手段夺得“窗口”却只看到光秃秃的墙而不见美的风景,是因为他视点低、时间短、动作和心态慌乱不堪(即勉强用一支胳膊肘支起身子,气喘吁吁,探头朝窗口望去),这样从审美的角度推出小说的主题应该是: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的自私者永远无法窥见美,因为他与美隔着一堵永恒不倒的“墙”。当即,这位学生赢得了许多支持和鼓励的掌声,也令笔者由衷赞叹。如果说该生的见解值得嘉许,那么他独立思考、敢于突破既定之见的胆识更该得到褒扬。当然,并非学生的所有发言都完美无缺,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其思辨的勇气和可取之处,次则以诚挚的态度疏导、辨析,令其心悦诚服,保持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进程的信心和热情——这,正是实行教学民主的关键点。
  其三、请学生平等地参与评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的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这实质上也是漠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尤其当学生的自觉意识得到高度强化,内在的进取热情已得到激发,整个身心已沉浸在积极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教师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审慎地把学业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这既是对他们的品质的信任和能力的锻炼,又能更加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的自由氛围。基于上述考虑,笔者有限度地把一些客观型的定量作业,诸如抄写、默写、听写、背诵等交给学生们自检互评,取长补短;同时追补相应的监督手段,即不定期抽查,统批,了解情况,听取反映,及时纠正个别不良行为。不但如此,笔者还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增加作文批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除了结合恳谈与点拨的面批外,主要采取互荐基础上的公开评议。具体做法为:先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拟定该次作文的评级标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按标准互评(教师巡回辅导);之后,组内推荐一定比例的优秀作文,由作者登台朗读;最后师生一起复评,决定等级,选出最佳作文。当热烈、真诚的掌声伴着笑声在教室中荡漾起来、溢出窗外,不但被举荐和褒扬的学生,而且其他同学都陶醉在亲切、和谐与喜悦的民主气氛中,眼神中闪烁着主动参与评学的自豪感——此时,也正处于教学的佳境,师生同享教学收获的欢乐,心与心紧密相贴,情与情融成一体。
  第四、请学生平等地参与评教。这不但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测试,更是对其胸怀和气度,即是否具有宽容的民主意识的一种考验。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两个组成部分,任何孤立的天马行空式的教法,即使教师才华横溢,亦不足取。作为具有现代民主品格和素养的教师,必然常常将关爱与探究的目光投向莘莘学子,倾听其意见,追踪其思路,探析其心态,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法,获取最佳教学成果。这中间,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批评性意见,汲取其合理性成分,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笔者主动邀请学生参与评教,把对教学的评估权交还给他们。除了用公开形式调查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态度外,每学期定期举行评教恳谈会,请大家提出自己的感受、批评与建设性意见,并且声明:最欢迎有深度感的独立批评,因为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你对语文教师的爱护。这样,众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点点滴滴,议论纷出。他们的坦诚,他们用朴素的语言所表达的一管之见,使笔者真切领悟到:由于学生的思考是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故而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取而代之。恳谈会后,每人以书面形式奉献至少一条意见,内容包括对语文教学不足的批评、改进措施,最后可以不署名。平时,学生们的大胆放言更经常性地表现为即时即兴、课前课后的点评。通过无拘无束的思想交流,教师可以筛滤反馈的信息,及时评估教学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并且由于发挥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王阳明语),主体意识更加强烈,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师生情感更为融洽。
      三、实施教学民主的功效
  德国完形心理学家莱温,四十年代曾在美国作了“关于民主的领袖作风”的实验研究,证明了教师引导学生在民主气氛中学习,可以提高效率,对此,笔者经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强烈的同感。具体说来,至少可以收到下列几方面的成效。其一,置身于民主气氛浓郁的课堂,就如种子得到了适宜的温床,接受主体的自我意识被催生、勃发,这样学生情绪高涨,“思想发表欲”强烈,课堂气氛呈现活跃、甚至沸腾状。通过讨论与争辩,学生的心理潜能极大地开发出来了,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实际的锻炼,尤其是发散性、创造性和求异思维应运而生。其二,作为教学上第二种力量的“反对派”的存在,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保持适度的压力,使其时时谨慎,常常自省,不敢稍有懈怠。实际上,来自学生的智慧构成了对教师的另一种挑战、另一种竞争,敢于迎受,则可使教学长期处于有生命力的活跃状态,否则,即趋萎缩,陷入疲软。其三,学生感受到师生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更激发对他的信赖和爱戴,这样师生之间的所谓尊卑之别自然冰消雪融,作为教学之天敌的感情疏离与心理对峙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整个教学就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而这种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其四,在教师春风化雨式的熏陶下,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强化,独立的人格结构渐趋确立,而民主意识和独立人格正是跨世纪现代新人所应该具备的宝贵品质与素养,这样教师在以言传形式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以身教形式的特殊魅力在执行着另一项应尽的天职——铸造一代新人健全、完美的灵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教师才算是完整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传播人类现代文明。
  
  
  
中学语文教学京4~7G31中学语文教学潘涌19981998 作者:中学语文教学京4~7G31中学语文教学潘涌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0:50:13

[新一篇] 關于語文教學根本途徑的探討

[舊一篇] 關于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的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