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 张玉新)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使他们(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中除了列出基础知识外,又围绕教学目的对读、写、听、说四项基本能力作了说明。语文教学所培养的四项基本能力均以显性的形式为载体的,可谓具体、实在。但四者之间是否存在一种以隐性的形式存在的深层联系呢?《大纲》没有明说,但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四)”中着重指出,“要在读、写、听、说训练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着重号为笔者所加)由此可见,这种隐性的联系是存在的,即思维。具体地说,读、写、听、说的能力训练运用的比较、分析、归纳方法,都是思维的过程;由此发展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等即智力的发展,亦以思维的发展水平为标尺。因此,我们有理由下这样的结论:思维是读、写、听、说四项基本能力的核心内容,读、写、听、说四项基本能力是思维这个核心内容的四种表现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思维又不唯是语文的核心内容,也是数学、物理……的核心内容,故而,思维非语文所独有,它是共性的;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在认知一般思维规律的前提下,去努力探索本学科所独有的特殊规律,这才是“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的真正内涵。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粗浅理解。
一、语文教学应超前诱发抽象思维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但是这里有个误解,即文学作品主要用形象思维,故语文也主要培养形象思维。实际上,人的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可能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几种思维先后交错起作用。为什么语文教学对学生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少有提及呢?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的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等主要用抽象思维的学科,学生总要有较长时期的不适应,因而造成了学习上的差异。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更肩负着培养抽象思维的重任,并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抽象思维品质有极大的可能性。
以思维形态为划分标准,心理学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即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的一种初级形式,抽象逻辑思维即通常所说的抽象思维。思维的发生、发展都要经历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在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中,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我们曾在1993年10月对1993年9月由小学五年级升入东北师大附中预备年级自然分布的一个班57名学生进行国际通行的瑞文智商测试,学生平均年龄为12.51岁,各项得分的满分均为12分,结果表明:想象能力平均得分为11.42分,有41人得满分,占72%;抽象推理平均得分为8.66分,有4个得满分,占7%。可见,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水平较高,而抽象思维水平较低。
形象思维以表象或形象为思维的重要材料,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语言作物质外壳,在认识中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它的主要心理成分有联想、表象、想象和情感。抽象思维是一切正常人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主要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初中起始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不平衡,其抽象思维能力有待于将来的理科课程培养。但消极等待不是良法,完全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进行早期培养,这并不是盲目地加重语文教学的负担,这正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质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优势的具体体现。
仅就初中起始年级而言,汉字、词语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搞好初中与小学语文知识衔接的突破口。况且,识字量、词汇量也是其他语文知识的基础,可谓基础的基础,还是一个人的整体语文水平乃至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认为,仅就初中起始年级的汉字、词语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而言,就可以超前诱发学生的抽象思维,理由如下:
第一,初中起始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的高水平为抽象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基础,完全可以在这个直接基础之上发展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更何况许多学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汉字、汉语的特点也启示我们可以通过汉字、词语教学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汉字是既用左脑又用右脑的复脑文字,既可以培养形象思维,也可以培养抽象思维。汉语词的独特性又把语言与思维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汉语中的词在一定意义上与汉字相符,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词;从逻辑上看,虽然词与概念是不同范畴的两个实体。但汉语的一个词往往就是一个概念,即:表达思维内容的物质外壳——汉语中的词,与思维的内容概念之间,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远非表音文字可比。因此,词与概念,语言与思维的协调性,安全可以利用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品质。例如,词的多义性造成概念的复杂性,区别词义、选择词义也就是区别概念、选择概念;区别、选择的过程就是判断、推理的过程。“香”有五个义项,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必须对几个义项有所鉴别,并要根据具体句子对号入座。
第三,词语知识的质与量是保证学生抽象思维的物质条件。可以在词语教学中设计系列性、层递性的步骤。宏观上有战略意识,微观上有战术技巧,有助于扩大词汇量,进而提高词汇知识的质。在教学实践中,我先根据课本知识短文要求粗浅地交代词义中的单义词、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等知识。但知识短文中的知识仅是蜻蜓点水,在实际应用中不甚顶用。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的词汇量扩大、对事理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前提下讲授“词义(二)”。讲“词义(一)”时没有涉及本义、引申义,各种词义之间的关系更不曾谈及;但讲“词义(二)”时这些问题成了重点,并由单音词扩展到多音词、短语之间的关系。汉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就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形体与意义之间的对应从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形中可以看出,楷化的汉字对甲、金、篆等形体而言,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抽象化的质的飞跃。甲、金、篆等对早期的图形“文字”而言,也是一场抽象化的质的飞跃。汉字的演变过程也是汉民族抽象思维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因此,对汉字形体演变知识的讲授,对汉字字形的辨析,有助于诱发学生的抽象思维。
第四,在汉字、词语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教法可以诱导学生的抽象思维,使之形成习惯。汉字、词语教学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甲骨文等字型的形象化线条,词义的丰富、生动,都有利于学生在生动形象中理解记忆,但是一定要在汉语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广阔背景下而不是孤立、片面地讲解。这是汉字、词语教学的总原则,在此基础上使用有效的逻辑方法(如归纳、类比等),让学生在大量的个别性事物、形象的积累上,形成一般性抽象认识,使学生逐渐学会分析、综合、概括,以至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习惯。
可见,仅汉字、词语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初中起始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诱发就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诸如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低估的,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应适时培养创造性思维
从心理学上讲,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辐散思维,求异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从自然科学角度看,它可以发现新事物;从人文科学角度看,它可以突破陈见,创立新理论。对中学生来说,自然科学上的创造发明并不容易,但在作文写作上培养创造性思维则并非不可能。
我有这样的感受,在求异思维中,根据已有信息寻求的多个答案里有一个与已有信息恰好相反或相对的,在议论文的立意上,称这相反或相对的答案是逆向立意。从逻辑上分析,一个判断(或推理)的矛盾或对立的判断(推理)就可能构成议论文立意上的逆向立意。
作为求异思维的一种特例——逆向立意,从文学创作上看,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在这一点上,对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有着重要作用。
从思维方式上入手进行逆向立意训练可弥补中学生认识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展现出一片新视野,使学生看到从前不曾发现的新天地,于熟视无睹的日常琐事中抓住闪光的东西。眼界打开了,文思才能如泉涌,流出清新的活水,甚至出现思维上、认识上的顿悟,闪现出灵感的火花。文思既如泉涌,于几许活水中定能觅得富于个性化的清流,使文思之泉充满灵机、灵秀之气。
除写作外,阅读、听话、说话训练也可本着逆向立意的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这里为了集中说明问题,仅以议论文写作为例说明问题,并非认为只有议论文写作才能进行逆向立意训练。
但是,逆向立意的成立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思维、认识规律,要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三、语文教学应伺机激发灵感思维
钱学森把思维分成三大类,即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他指出:“科学技术工作绝不能局限于抽象思维的归纳推理法,即所谓‘科学方法’,而必须兼用形象或直感思维,甚至要得助于灵感或顿悟思维。”(《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第34页)
在一堂课中,学生不断质疑问难,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平时的积累在课堂这个特殊环境中达到了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也因灵感火花的闪现而达到高潮,学生从中深深地领悟了知识的难点。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就是教师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采取具有突变性措施所取得的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性认识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同科学发现、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具有共同性,即:从认识的发生看,它是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活动,它来无踪、去无影,不能确切预期,难以人为寻觅,它的降临是突如其来的。从认识的过程看,它是一种突变性的创造活动,一旦触发,就会像突然加了催化剂一样,使感性材料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认识的成果看,它又是一种突破性的创造活动,它能打破人的常规思路,为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突然开辟一个全新的境界。
课堂教学中的灵感现象,又有着它的独特性:学生既是灵感的发动者,经过教师的点拨,最终学生又是享受灵感愉快的受益者。这就是语文课堂灵感现象的双向性。
偶然的机遇能激发灵感,内部的积淀意识也可能激发灵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注意课堂上的偶然现象,包括学生的动作、口语表达、师生交流乃至学生表现出的某种形象等等,抓住它同你头脑中想着的教学问题联系起来,不断进行理性的、逻辑的比较、沟通、类推,就可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如果教师能在平时积累大量的本专业、非本专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那么这深层次的积淀也可能由无意的遐想产生出灵感的火花。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常常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用灵感之火照明每一个学生渴求智慧的心灵,使学生在终生受益的顿悟中不断进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可能达到。
还须指出的是,在此论及的培养灵感思维是以课堂教学为例的,并非指仅在课堂中才能激发灵感。
综上所述,我所提出的通过基础知识教学诱发抽象思维、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通过课堂教学激发灵感思维,这三者之间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着,而是相互渗透、交错作用的,也不是说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全部内容为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灵感思维。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尚可视为并列关系的两种思维方式,但创造性思维与它们分别是交叉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如果说语文课的核心内容是思维,语文所要培养的读、写、听、说四项基本能力就是以思维水平为标尺的,那么,语文教学必须突出思维训练,甚至可以说语文教学要从思维训练入手,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应从思维入手,这样才可能探索出一条语文教学的一般性规律,并在这个前提下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特殊规律,使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摆脱少、慢、差、费的困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4-6G31中学语文教学张玉新19961996 作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4-6G31中学语文教学张玉新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0:50:13